無盡紡孝道—地藏菩薩
文珠法師
一、孝道的意義
何謂孝道?孝是孝敬、孝順、孝養;道是必然、或必經之道。合言之:孝道,是爲人子女,或爲人弟子,對于父母師長,必須恭敬順從,供養侍奉的正道。或問,時間巨輪,將進入廿一世紀,科學早已征服太空,還在談論孝道,是否適宜?有無需要?我的答案是:絕對適宜,十分需要。因爲,科學雖然已經征服太空,而美國太空總署,亦已正式宣布永久太空站的計劃,並決定斥資二百多億萬美元,開始進行建設永久太空站。但科學始終無法征服人類,特別是人類內在的理性,靈性、和感性。
人的理性,或可轉移傾向于科學的研究,但人的靈性,無法脫離宗教信仰,人的感性,更無法忘懷父母師長養育教導的恩情。人以感恩圖報之心,尊重恭敬父母師長的意見,服從執行父母師長的命令,供給父母師長生活上物質所需,給予父母師長精神上的慰藉,使父母師長生有所養,老有所終,便是孝道。這種孝道,是人類感性,自然的反應,亦是人類社會情感維系的基層。既不違反科學原則,亦不破壞自然生態現象,誰說現代,不適宜談論孝道,或實踐孝道?
人生于世,除父母養育,師長教導外,還需要親戚朋友的鼓勵與勸勉,需要社會群衆的合作與協助,所謂:“人人爲我。”然則,我豈能:“不爲人人”。例如:人由穴居山洞,進住高樓大廈,而且電器設備,空調控掣,機器代勞,固然是拜科學進步所賜;而人由茹毛飲血,進而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甚至醫藥設備,衛生保健種種享用,何曾非士農工商各行各業、各階層人士通力合作的結果?可謂人人有恩于我,我當以報恩心情,回饋社會、建設社會、服務社會。所謂:“取之社會,用之社會。”這便是孝道的推廣。
若再站在佛教因果輪回的立場來談孝道,又豈僅限于個人父母師長,或一家一國而已?所以孝道的意義,有廣狹的不同。狹義的孝道,是一般人所謂孝敬父母,侍奉師長,其代表者當推孔孟之學。至于廣義的孝道,則由個人父母,推及他人父母,由今生父母,連想到過去及未來父母;由孝敬叁世父母,而擴展爲上報四恩,下濟叁塗,其代表者,該是佛教。現在可分爲一般狹義的孝道,以及佛教廣義的孝道來說明。
(一)一般狹義的孝道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孝道。故有:“萬惡淫爲首,百行孝爲先”之說。特別是儒家思想,主張人慎終追遠,以孝立身,以孝齊家,甚至以孝治國平天下。詩經雲:“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恩,昊天罔極。”然人欲報親恩,必須孝親、敬親、愛親、養親,還要善體親心。“父母之所愛愛之,父母之所敬敬之。”(禮記)孔子曰:“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繼人之事者也。”(中庸)。是以古人對于父母,除孝順恭敬、供養侍奉外,還要繼承父母的遺志,發揚光大父母的事業,務使自己:“名聲昭于時,利澤施于人。”以光宗耀祖,垂芳百世,始盡人子之孝。
孝經第一章言:“夫孝,德之本也,教所由也。”又言:“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孔子認爲人,若然上不能孝養雙親,使其衣食無憂,老懷歡暢;中不能孝義于君,盡忠報國,保衛社稷;下不能孝弟忠信,使老者安之,幼者育之,少者懷之,便是不孝。
曾子承受孔子孝道思想的啓示,由事親之孝,擴展爲五倫之孝,認爲做人之道,除恭敬父母師長,供養侍奉外,還要潔身自愛,力爭上遊;上則盡忠報國,下則愛人以德。否則:“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儒家之孝,由父母之孝,演繹成五倫之孝,推家及國,以孝齊家,以孝治國,善則善矣。可惜僅限于人倫,未能推及傍生;但止于今生,未能孝及叁世父母。既不知有過去父母應愛應敬,亦不知有未來父母,應救應度。可以說:是狹義的,短暫的孝。雖然,亦有益于世道人心,不失爲人倫道德的標准。可惜時至今日,人皆打倒孔家店,推翻舊禮教,皆以不孝爲時尚,爲自由,爲自豪。致使孝道蔽塞,禮敬無存。一般青年,根本不知孝道是何物,更莫論事親以孝了。
(二)佛教廣義的孝道
世人每以爲佛教,“割愛辭親,出家修行。”不畜妻子,不盡人道,不養父母,實在不孝。殊不知佛教,是十分重視孝道的宗教,其孝道思想,孝順行爲,又遠非孔孟所及。雖然,佛教無專論孝道的經典,但其孝道思想,廣見于諸經。例如:忍辱經中佛言:“善之極,莫大于孝,惡之極,莫大于不孝。”
大寶積經佛曾勸誡弟子:“汝等常應孝養父母。”心地觀經佛言:“父有慈恩,母有悲恩。”又雲:“慈父恩高如山,悲母恩深如大海。”又雲:“于諸世間,何者爲最富?何者爲最貧?悲母在堂,名爲最富,悲母不在,名之爲貧。悲母在時名月明,悲母死時名暗夜。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
六度集經亦說:“飯諸賢聖,不如孝事其親。”至于其它:佛說孝子經,佛說父母恩難報經,佛說孟蘭盆經,佛升忉利天爲母說法經,地藏菩薩本願經,雜寶藏經,六度集經,大般若經,大涅槃經,百喻經,百緣經,敬師經,…等,無不提倡孝道,贊揚孝道。特別是在“大方便佛報恩經”第一卷孝養品中,詳述釋尊往昔生中,難行苦行,以身體血肉供養父母的本事。正因爲釋尊往昔生中,行菩薩道時,“爲一切父母故,常修難行苦行,難舍能舍,頭目髓腦,國城妻子,象馬七珍,辇輿車乘,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給與。勤修精進,戒施多聞,禅定智慧,乃至具足一切萬行,不休不息,心無疲倦。爲孝養父母,知恩報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原來孝道,亦是成佛真因之一。
當釋尊因行圓滿,降生人間,八相成道時,最初欲出家修行,先禀父母,父王要其娶妻生子,繼承王位,乃許出家。佛爲孝道,謹遵父命。及其成佛,即以孝爲戒,如焚綱經言:“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正覺已。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孝順父母師僧叁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爲戒,亦名製止。”且以身作則,不但回王宮爲父王說法,還到忉利天爲母說法。及父王駕崩,佛回王宮親爲父王入殓,然後與羅猴羅,阿難,難陀等擡父王棺木,安葬于靈鹫山,可見佛無論是因中修行,或果上成佛,皆以孝道自行化他。佛弟子中,畢陵伽婆蹉,因父母貧窮,欲以衣供養,不敢白佛,佛因而告諸比丘:“若人百年中,左肩擔父,右肩擔母,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誰說佛教不重視孝道?誰說出家人不供養父母?
佛教所提倡的孝道,念及叁世父母,普及六道衆生。因爲我等凡夫,自無量劫來,長在生死,六道輪回,升沈不已。若在人道或天道受生,則叁善道衆生,可能是我等過去或未來父母;若然沈淪叁惡道,則惡道衆生,亦可能是我等過去或未來父母。或過去善道中父母,由惡業牽,今墮在惡道受苦;或過去惡道中父母,果報受盡,今生人道。所以梵綱經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衆生皆是我父母。”
心地觀經亦言:“有情輪回生六道,猶如車輪無始終,或爲父母爲男女,世世生生互有恩。”佛教基于衆生叁世六道生死流輪之理,故一切衆生,可能是自己多生多世的父母眷屬,關系密切,互相有恩;是以不但要報父母恩,還要報衆生恩。何況人不能離群獨居,彼此之間,必需互相倚賴,互惠互助。若然農夫不耕,工人不作,商人不貿易,碼頭不運輸,軍警不負責,或大自然中,缺乏其它動物植物,將如何解決人的生活所需?如何促進社會繁榮?是以人皆有恩于我,豈可不感恩圖報,反而互相陷害,互相殺戮?假如,人皆本報恩之心,互相饒益,“人人爲我,我爲人人”,和諧共處,自然可以共存共榮,共享太平。
此外,人既不能在無政府狀態下安居,更不可能缺乏精神食糧而生存,因此,除報父母恩,衆生恩外,還要報國王恩、叁寶恩。國王是國執政者,凡能執掌政令,保衛民生,維持秩序,使人生命財産獲得保障,而能安居樂業者,皆有恩于人,人皆應該知恩圖報,遵守法令,輔助仁政,以促進社會繁榮,國家富強。至于違抗法令,破壞秩序,擾亂治安,製造糾紛,給人類社會帶來禍患與災害的人,何止不孝、不義,簡直是害群之馬,國家大賊,爲賢者所不齒,終于難逃法網,自作自受。
佛、法、僧叁寶,能以正法,利樂衆生,令人遠離苦因,得安樂果,永別煩惱,長養慧命,恩同再造,名叁寶恩。心地觀經說:佛有叁身,恒以千百億化身教化無量衆生,應身雖滅,法身常住,常能利樂一切有情,是佛寶不思議恩。法有教理行果,能開發人智慧,能除人叁毒,降伏四魔,能導衆生,出生死苦,登涅槃岸,是法寶不思議恩。僧有叁種,謂菩薩僧、聲聞僧、凡夫僧,前兩種聖僧,固然能夠住持佛法,荷擔如來家業,開示聖道,饒益衆生,是人間真福田;而凡夫僧,雖末具足無漏戒定慧,若能具足正見,廣爲衆生演說正法,令人深信因果,止惡向善,散播菩提種子,延續佛法慧命,亦是人間福田,令供養者得福,是僧寶不思議恩。
佛門弟子實踐孝道,欲想上報四重恩,下濟叁塗苦,非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不可。因爲曆劫深恩,既非財物可報;更非盡一生的時間,或盡一生的力量可以成辦。必須發願,生生世世常行菩薩道,廣修六度四攝,廣行諸佛無量道法。以財布施,解救衆生,生活困苦;以法布施,解除衆生,精神饑渴;普令多生曾爲父母眷屬的一切衆生,知因識果,止惡修善,敬信叁寶,同發菩提心,共度生死海,同登涅槃岸,徹底離苦得樂,乃盡孝道,才是報恩。所以大乘心地觀經言:“發起無上大菩提心,住無所得;勸諸衆生,同發此心。以真實法,一四句偈,施一切衆生,使向無上菩提,是名…
《無盡紡孝道—地藏菩薩(文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