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孝親感人
從形式上看,佛子剃發染衣、離親別祖,違背了儒家孝道,實質上並非如此,佛教不僅只是講究修行,而且也講孝親。佛教將人類的真愛與善美發揮到極致,推及對一切衆生的悲愍,是一種發自內心至真情感的流露,心甘情願地付出。《大乘無量壽經》雲:“以不請之法施諸黎遮,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菩薩的慈悲是願承擔衆生的苦難,不舍棄一切衆生,猶如孝子對父母的愛敬表現。佛門中的孝親事迹感人至深,縱觀古今祖師大德,不論世出世法,莫不以孝爲行世法寶。佛教偉大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爲報父母深恩,曾在父母生命垂危時,連自己身上的肉也割下來供養父母。後來又升忉利天爲母說法,在皇宮爲父闡揚淨土,令其聞法生信,超升叁界。(12)又如明初弘一大師每逢“母難日”,必于佛前虔誦《地藏菩薩本願經》以此功德回向先母。有一次,他在聽靜權法師講《地藏經》時,禁不住痛哭失聲,憶及先母生前爲他所受的種種折磨,比過著無柴無米的日子還難受。(13)再如明末自成和尚,未出家前待母純孝,剃度後因逢戰亂、顛沛流離,所以肩挑老母,遠遊四方,托缽化緣之齋飯,先奉母親食用,時間長達叁、四年,直止母親善終。(14)
近代高僧虛雲老和尚因生不見母,爲報答親恩,發願以朝山功德回向亡母。他曾叁步一拜,以人所難能之笃志苦行,從浙江普陀山一直朝拜到山西五臺山,曆時叁年,途中風霜雪雨,疾病饑寒,行人之所難行,忍人之所難忍,艱苦備嘗,方圓成這一深心大願。明朝時的藕益大師曾四度割臂,爲病危的母親求病;玉琳國師,爲報母恩,在母親去世時,師于龛前,席地跏趺七日夜,不粘粒米。如此等等,不勝枚舉,這些感人事迹,萬古不朽,吾人閱畢,實在心生慚愧,自歎不如啊。沈思之中,不覺淚珠早已流到下巴……
儒家也有“王祥臥冰、丁蘭刻木”“孟宗哭竹,關公埋兒”等孝迹,然這些孝親事迹,又豈能勝我佛門之孝行乎?他們雖然忘我盡孝,解除父母之痛苦,但歸根結底,還不圓滿。因爲等到大限來時,還是難免墮落,可見,他們解除父母的痛苦只是一時的,而非長久的。世人論孝只局限于一世,只知現世法,而不知叁世法,只能于父母生前廣行供養,盡點孝意。而父母亡後,則束手無策,唯能香花供養,果品祭奠。相反佛家,不僅注重現世,而且關注來生。不但于父母生前勸其行善念佛,種菩提因。而且于父母亡故以後,虔誠念佛,做種種功德,以此回向父母,令其消除罪業,轉升人天。世人只能對今生父母盡孝,而不能對無量劫來的父母盡孝。然我佛子,不僅孝敬今生之慈父慈母,而且還孝敬過去無量劫來的父母。故《印祖孝論》雲:“惟我佛子,以成道利生爲最上報恩之事。且不僅報答多生之父母,並當孝敬,且當度脫父母之靈識,使其永出苦輪,常住正覺。”(15)
五、有情皆孝
佛法世間法本來不是兩樣,或有以佛辭親割愛,謂爲不孝者,此只局限于現世,不知過去未來之淺見也。佛之孝親,通乎叁世,視一切衆生皆是我生生父母、未來諸佛。《梵網經菩薩戒本》中雲:“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16)
可歎世人,愚昧無知,每于逢年過節,爲表孝意,而去購魚買蝦,殺雞宰鴨。殊不知,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一切有情皆能成佛,故而殺而食者,亦殺我父母,亦食未來諸佛,其罪甚大矣!本來欲求功德,可是適得其反,真是“偷雞不成反失米”呀。這樣不但沒有任何功德,反而造罪不淺,增加罪業,因緣成熟,果報難逃,其不哀乎?凡是有生命者,都和人一樣貪生怕死。佛家子弟愛護衆生猶如愛我父母,等誤差異,故有經雲:“衆生恩者,即無始以來一切衆生,輪轉六道,經百千劫,于多生中,互爲父母,以互爲父母故,一切男子既是慈父,一切女子既是慈母。昔生生中有大悲故,猶如現世父母之恩,等無差別。”(17)
世間行孝,只知現世之父母,于萬物之中,無存孝心。而我佛子,恩及萬物,慈心不殺,行放生業。故契嵩大師說:“聖人以精神乘變化,而交爲人畜,更古今混然茫乎。而世俗未始自覺,故其視今牛羊,惟恐是昔之父母精神所來,故戒于殺,不使暴一微物,笃于懷親也。”(18)世人但因不明其義,不曉起理,而去殺過去父母,來供養現在父母,實在是顛倒迷狂,愚昧無知,豈不讓人痛心?故佛教主張“因生孝順心,愛護一切衆生。”孝敬父母,恩及衆生,尊重生命,泛愛萬物,這是佛教孝親的特殊表現形式。世俗常人,多被“無明”所遮,每每愛表名聲,總在外表上做文章。縱觀廣大城鄉居民,多有不孝之子,在父母生前,漠不關心,冷暖不問。而待到雙親亡故之時,卻去痛哭流涕,喊爹叫娘,這種行爲,純是排場作戲,絕非是由閱曆實行中來。象這種“活著不孝死了孝”的表現,只能是遮人耳目,欺騙他人而已,別的還有何意?
也有甚者,在親故時,去呼朋喚友,殺豬宰羊,大擺宴席。不僅如此,而且還要請劇團、激樂隊,這樣搞得轟轟烈烈、烏煙瘴氣。這樣一來,不但大大地浪費了人力、物力和財力,而且還給父母帶來了無邊的痛苦,無邊的禍害。本來父母前世今生求有福報,種有善根,能升人天。經過兒女的這一折騰,親之功德,損之贻盡,一念之差,直墮地獄,豈不哀哉!而我佛弟子,在親沒之時,助親念佛,求佛接引。令其父母業障消除,善根增長,于一念傾,升極樂國。所以印光大師說:“親在,則善巧勸谕,令其改惡行善,戒殺護生,持齋念佛,求生西方;親沒則以己讀誦修持之功德,常時至誠爲親回向,令其永出五濁,長辭六趣,忍證無生,地登不退,盡來際以度脫衆生,令自他以共成覺道。如是乃爲不與世共之大孝也。”(19)
結語
尊老愛幼,孝敬父母是之爲孝,孝道是我國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百行孝爲先,天地之性,人爲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堯舜聖人之德,無非孝悌而已矣。古人崇信《孝經》,身體力行,移孝作忠,愛敬一切。孝悌作爲一切仁義道德的根本,得到世人的廣泛認同與賤履。
佛教倡導“知恩報恩”的人文理念,對孝道尤其注重。然與儒家孝道的孝行和思想相比,佛教的孝道思想更具有深遠博大的內涵。佛教把孝行不僅停留在贍養承歡的世間法層面,並且將孝提升到令父母出離生死輪回的出世法的高度。蓮池大師說:“親得離塵埃,子道方成就。”凡能勸勉父母放下執著,破除無明,一心念佛,生到西方淨土者,既是大孝!
孝養父母不僅是做人學佛的基石,也是開顯自性功德的金鑰匙。有言道:“人皆可以成聖成賢,皆可以成佛作祖。”不能成者,但因迷而不悟;所能成者,唯是悟而不迷也!人生難得今已得,即使不能成佛作祖,也要做一個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人類的大善人,以己所修之功德,來報答父母那“慈悲喜舍”的大恩大德。凡是慈善孝敬之人,則人敬之,神護之,災障不侵,福祥俱聚。故“人以善感,天以福應”矣!這等好事,又何樂而不爲呢?
注釋:
(1)《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卷二 P32
(2)《蓮宗寶鑒》卷一
(3)《菩薩本生鞔論》卷一 引
(4)(8)(16)《梵網經菩薩戒本》
(5)(6)《父母恩重難報經》
(7)《寒山寺訊息》2003年第一期 P12
(9)《明孝章第一》
(10)《佛遺教經》
(11)智旭、《靈峰宗論》卷四
(12)詳見《釋迦牟尼傳》
(13)(14)詳見《古今高僧傳》
(15)印光大師著《佛教以孝爲本論》
(17)《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
(18)《平孝章第四》
(19)《印光法師文鈔》增廣卷二 論P13
《淺談佛教的孝道思想(溫泉)》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