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佛法中的孝道思想
文/中臺女衆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見淦法師
中國是一個重視孝道的民族,儒家思想主導著中華文化,將近叁千余年而屹立不搖,究其原因與其重視孝道的精神有關。孔子言孝尤詳,曾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也。”又雲:“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而孝是實踐倫理不可或缺的道德淵源,古代有所謂“求忠臣必于孝悌門者”,能夠忠于職守,忠于社會國家民族者,首先必求其孝于父母,父母之恩昊天罔極,對父母尚不能行孝,更遑論對他人盡忠,因此孝道倫常,實佛儒同源。
在佛教當中,不但以孝爲宗,且以孝爲戒。《梵網經》雲:戒是萬行,以孝爲其肝心。昔日世尊親自爲淨飯王擡棺送葬,做爲報答父母劬勞養育之恩;更在涅槃之前,親赴忉利天宮爲母說法;並爲目連尊者,設盂蘭盆會,救拔其母脫離地獄之苦,而盂蘭盆法會的緣起,是一則傳唱千古的孝行典範。
目連尊者,在證得神通後,爲報父母養育之恩,運用天眼,觀其母于餓鬼道中饑寒交迫、驚恐不安,目連尊者于是托得一缽飯菜,供養其母,就在食物即將入口時,隨即變成熊熊烈火,根本無法下咽,而其母受盡七轉八倒之苦,目連尊者見此情景非常難過,在無奈之余禀告佛陀,佛陀安慰目連,然後說:“你的母親罪根深結,不是你一個人的能力救拔得了的,就是聯合諸天鬼神大將也莫可奈何,只有仰仗十方衆僧威德之力,才有可能得到解脫。”
“出家衆在每年雨季這叁個月,精進用功清淨戒行,在七月十五日結夏圓滿的這一天,可准備美味佳肴來供養衆僧,藉由他們精進用功的功德,才有辦法使現世父母乃至累劫父母、六親眷屬,得以出離叁途之苦。”目連就照著佛陀的吩咐去做,果然他的母親就在僧自恣日那天,得以脫離一劫餓鬼的苦報。于是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法會,佛教徒會舉辦齋僧活動,藉齋僧功德超薦累世的親眷。
一般人認爲出了家便不能再盡孝道了,由上述目連尊者的公案看來,佛法不離世間法,進而用更廣大的角度來诠釋孝道,《梵網經》中說道:“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故六道衆生,皆如我父母”,因此我們不只要對現世的父母盡孝,更要對生生世世的父母報恩,在自己得到解脫後,除了度化自己的親人,進而廣度衆生,讓他們免于沈淪叁途惡道之苦,趨入究竟解脫之道,才是真正發揮大孝的精神。
佛教的倫理觀,是始于知恩,終于報恩。所謂四重恩即--父母恩、師長恩、國家恩、衆生恩,而這四重恩中,又以父母恩爲根本。《詩經》雲:“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此恩,如昊天難報”,在《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文中提到母親的十種恩德:一.懷胎守護恩 二.臨産受苦恩 叁.生子忘憂恩 四.咽苦吐甘恩 五.回幹就濕恩 六.哺乳養育恩 七.洗濯不淨恩 八.遠行憶念恩 九.深加體恤恩 十.究竟憐憫恩。母親懷胎十月間,必需忍受種種身心變化的不適,子女呱呱墜地之後,若沒有父母的細心呵護,茹苦養育,一個脆弱的生命,是無法獨立生存的。在子女成長的曆程中,父母默默的承受許多身心之苦,卻甘之如饴、無怨無悔。
一個人從生至死,得之于人者太多,施之于人者太少,如果不知道知恩,不曉得所領受的一切,是多少人在背後默默的付出與成就,就不會感恩。沒有感恩的心,認爲別人的付出是理所當然,就算得到再好的東西,也不知道珍惜,就更不用說報恩了。對父母至親如此,對社會國家更是如此,悖禮忘義無所不及。
由此觀之,孝道倫常確實是百善之根基,更是安定社會國家重要的基石,其精神與價值是不應隨時代變遷而被揚棄。讓傳統美德發揚光大,落實于日常生活中,就是知恩、感恩、報恩的具體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