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佛教的孝道思想
文 / 溫泉
前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文明古國,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種孝文化。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所有的傳統道德規範中 ,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所謂孝道,就是以孝爲本的理法規範,是以盡心奉養父母爲基礎的廣大仁愛德行。孝道在我國可謂源遠流長,作爲倫理的孝,幾乎與中華文明同時産生。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已有“孝”的內容,中國最早的典籍如《尚書》、《詩經》中出現的“孝”字更多,這說明孝道作爲一個概念,早就在人們頭腦中固定下來。世孝在中國,一提起來,衆人皆知,這是因爲孔孟儒教文化在中國有著深厚的底蘊,特別是叁綱、五常、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等,更是人們日常和行爲的人倫道德准則。而佛教自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傳入中國以來,一直受到“不孝”的非難,許多人都錯誤認爲,佛家不講君臣父子,背離孝道,也認爲佛門弟子,違背父母意願,辭親別祖,不娶不嫁,絕嗣無後,大爲不孝。由于五濁惡世之人,被種種假像所蒙蔽,因而迷惑顛倒,殊不知,修行得道才是真正的大孝,故佛經有:“一人得道,九族升天”之說。今就己淺見,對世人這一錯誤觀點給以解述,對佛家這一圓滿無上的孝道,加以淺述,以普告世人!
—、以孝爲本
中國是一個重視孝道的國家,佛教是一個講究孝道的宗教。佛教以“慈”爲本,以“孝”爲體,故有“戒殺放生、行善仁慈”之美德。佛法乃是出世善法,也是孝敬大法。無論大小乘經典,都把孝道排在前列,故經雲:“千經萬典,孝義爲先”也!《觀無量壽佛經》曰:“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叁事,名爲淨業。”(1)
綜上所述,方可得知“叁福”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是爲第一。可見,孝道在佛教的地位,是何等的領先,何等器重。有言道:“百善孝爲先”一切善法,孝心爲先,故《蓮宗寶鑒》也雲:“念佛乃百行之先,孝心即是佛心,孝行無非佛行。”(2)
佛陀在世時,時常教導諸大比丘及千二百五十人衆,要把孝行當做頭等大事來做,且莫怠慢,因爲學佛就是學習做人。然孝行又是人之爲人的道德准則、行爲規範,故需尊老愛幼、孝敬父母。《菩薩本生鬘論》中載:“佛言,阿難,匪唯在家,及出家者,皆以孝行而爲其先……”(3)
俗人認爲儒家經典注重孝道,卻不知佛家經典更注重孝道。因佛家孝道思想,在諸大乘經典中都以最先、最高、最圓滿、最究竟等,來贊歎孝道,倡導孝道。孝之爲道,其大無外;經天緯地,範聖型賢。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來乘之以證覺道。故儒之《孝經》雲:“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佛之《戒經》也雲:“孝順父母師僧叁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爲戒,亦名製止。”(4)
世出世間,莫不以孝爲本。奈何世俗凡情,只知行孝之顯迹,不知盡孝之極至。每見出家釋子,便隨意妄口,肆意誹謗,謂爲不孝父母,與蕩子逆徒無異。不知世法重孝,出世法更重孝道。世人每每知曉《論語》、《孟子》、《禮記》等儒家經典,稱爲“孝經”,殊不知《地藏菩薩本願經》、〈〈大乘菩薩本願經〉〉、〈〈盂蘭盆經〉〉等佛家經典,也被稱爲“孝經”。俗人出現此種偏見,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不懂佛法,缺乏佛教知識,故生誤解。倘能深入經典,通曉佛理,又何致于此?凡接觸佛法,誦過經典,親近過善知識的人,上至皇帝國君,下到平民百姓,無不贊歎佛法是圓滿至高之善法,佛教是無上孝道之宗教。
二、知恩報恩
中國傳統的孝道思想含有報恩成分,佛教的孝也與報恩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行孝是爲了報答父母養育之恩,這是佛教孝親觀的思想。佛教自始以來,一直都是講“知恩報恩”“唯恩是報”的,並且佛經也雲:“上報四重恩(國土恩、父母恩、叁寶恩、衆生恩),下濟叁途苦(地獄、餓鬼、畜生)。”《心地觀經》曰:“謂四恩者,一者父母恩,二者衆生恩,叁者國土恩,四者叁寶恩。”釋氏要覽中謂四恩者:一者父母恩,二者師長恩,叁者國王恩,四者施主恩。
報恩是要對一切衆生起好感,生慈心。一切恩人中母親的恩德最大,故視衆生如母,這樣易于生報恩心、仁慈心。衆生生死無盡,受生亦當無盡,佛說每個人無始以來死的白骨堆起來如須彌山一樣高,喝的奶水比四大海水還多,可以說在生死流轉中,沒有一個地方沒去過,沒有一個衆生不是自己的父母。對一切有情生起慈心,生起尊重,如同尊重現在的父母,等無差異。
父母恩情重如山,兒女後代難報完。父母在養育兒女時,受盡無量諸苦,作爲後代,應該生起感恩心,以報父母之深恩。佛在《父母恩重難報經》中將母恩歸爲十種:
一者懷胎守護恩,二者臨産受苦恩;
叁者生子忘憂恩,四者咽苦吐甘恩;
五者回幹就濕恩,六者哺乳養育恩;
七者洗濯不淨恩,八者遠行憶念恩;
九者深加體恤恩,十者究竟憐憫恩。5
總而言之,母親爲了子女忍受了一切痛苦,荷擔了種種困難,給予了我們無盡的快樂。父母就象那雨中的一把大傘,默默地遮風擋雨,使我們快樂地度過雨天;父母就象那辛勤的園丁,給我們澆灌了勝似蜜甜的甘露,滋潤了我們幹枯的心田;父母就向那黑夜裏的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前進的方向……父母那慈悲的心腸,就是佛菩薩那慈悲喜舍的流露,今生父母如是,過去父母亦複如是。他(她)們總是默默無聞地奉獻,卻從不希求半點回報,爲了子女後代的健康成長,父母親時時把方便讓給子女,把困難留給自己,真可謂是:“不爲自己求安樂,但爲子女得離苦”啊!
父母恩重實難報,我們做爲後代,要盡職盡責去念恩、報恩,那麼怎樣報呢?世人認爲傳宗接代、衣食供養是爲大孝。然而,這是不現實的,如今常有兒孫滿堂者,卻衣食無著、病痛無人問。更有甚者,不但不照料父母,反而還打父罵母,橫眉冷對,視若旁人。此類衆生,不信因果、忘恩負義,知恩不報、忤逆不孝。殊不知“惡有惡果、善有善報”,故有言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也!
所爲衣食供養,是只能讓父母暫時享受快樂,並不能幫助父母度過生死苦海、六道輪回。在世上只有佛法才能讓父母跳出叁界,獲得究竟快樂,所以真正的報恩是以法雨來滋潤父母的心田,使父母聞法生信,直登九品。由此可見世人的那種大孝是不現實的,僅靠衣食供養是難以報其深恩的。故《父母恩重難報經》載:“假使有人,左肩擔父,右肩擔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繞須彌山,經百千劫,血流沒踝,猶不能報答父母深恩。”(6)由上面可以看出,只靠傳宗接代、衣食供養是稱不上“大孝”的,只能稱得上“小孝”和“中孝”。那麼怎樣才是孝順父母呢?蓮池大師將孝分爲叁種次第:1:甘旨供養,使父母免于饑餓,是爲小孝;2: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悅,是中孝;3:引導父母趨向正信,遠離煩惱,了生脫死,是爲上上大孝。從蓮池大師的這種觀點可以看出,出世孝法遠遠勝過世間孝法,出世孝道乃可稱爲最上之大孝也!
叁、持戒盡孝
中國佛教曆來有倡導持戒與行孝統一,孝順與念佛統一的傳統。中國佛教發展史上,戒孝合一的思想源遠流長,早在叁國時的康僧會,就把佛教的持戒與世俗的盡孝聯系起來,認爲戒酒是“奉孝不醉”。華嚴宗法藏大師指出:“行此孝行,即是孝順無違,名爲持戒,故雲孝名爲戒,戒爲製禦叁業止滅諸惡,故雲戒亦名製止。”(8)
佛教有“孝名爲戒”一詞,意思是說,行孝便是持戒,這是一種以孝爲戒,攝戒歸孝的思路。持戒與盡孝合而爲一,無二無別,首先孝爲戒先,行孝就是持戒;其次戒爲孝蘊,持戒就是盡孝。
孝爲戒先,孝是戒賴以存在的前提,無孝則無戒。《明孝章》中雲:“子也聞吾先聖人,基礎振也爲大戒,即曰“孝名爲戒”。蓋以孝而爲戒之端也。戒也者,衆善之所以生也;爲善微戒,善何生耶。”
大戒以孝爲先,衆善由戒而生,如無戒,善無從生,而無孝,戒無所依。故經雲:“若人能持淨戒,是者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10)孝是戒的基礎和前提而戒又是善的源泉,歸根結底,孝是衆善之本,戒和孝的關系至爲密切,有戒則有孝,有孝則有戒,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戒爲孝蘊,佛教的戒律內在地蘊含了孝,持戒本身也就是一種特殊式的行孝。戒律,乃是匡正人心、勸人向善的導航,是衡量人之爲人的准則。佛子持戒使父母身安心定,不爲吾人擔憂,不亦孝乎?複觀世人,每有目無國法、膽大妄爲者,被種種欲望所迷惑,從而不擇手段,去胡作非爲、無惡不作,其結果是喪風敗俗,身敗名裂。更有甚者,野蠻莽撞,殺人害命,慘無人性,此種案例,屢見不鮮,電視、報紙等等各種媒體時有報到。這類人士最終落得人才兩空、一敗塗地,結果斷送了他們美好的人生和光輝的前程,豈不哀哉?法網灰灰,疏而不漏,等待他們的將是法律的嚴懲和製裁,實在讓人可悲可歎。然其父母在家是盼兒心切,望眼欲穿,茶飯難咽,肝腸寸斷。故有言曰:“有使父母坐臥不安、心絮雜亂者,大爲不孝也。”反之,我佛弟子,慈悲爲懷,憫愛衆生,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使得父母在家,無憂無慮,沒有煩惱,更沒痛苦,快樂平靜地生活,這才可以稱得上孝也。
真正的孝順父母應從自我做起,首先要做個“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的好兒女,也就是說要“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忠實厚道,老實做人。”欲行孝道,須行住坐臥、一舉一動,都應與戒相應,萬萬不能逆道而行,所以智旭大師提出:“世出世法,皆以孝順爲宗——而欲修孝順者,猶需念念與戒相應。”(11)
四…
《淺談佛教的孝道思想(溫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