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家孝道和佛門孝道及其思考
道岸
深受儒家文化教化了兩千多年的中華民族素以孝道爲其優良傳統的核心內容,雖然近些年來我們提起這項優良的傳統感覺蔔已成爲遠古的輝煌,但聖人的言教沒有因爲曆史的久遠而褪變,是我們自己疏遠了它。
儒家旨在克己複禮,天下歸仁,而孝道就是“仁”之本,德之源,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經·開宗章第一》)《刑呙·孝經正義》诠釋爲:“先王有至德要道,至道要道元出于孝,孝爲之本也。”《後漢書·江革傳》雲:“夫孝,百行之冠。衆善之始也。”
“教之所由生也”從禮記祭義篇“衆之本教日孝。”又日:“立受自親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長始,教民順也。”《大戴禮·曾子大孝篇》:“民之本教日孝,其行之日養”全句意思是所有教化都是從孝道産生出來的。
佛家也常教化人“衆善孝爲先”,佛之《戒經》也有雲:“孝順父母師僧叁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爲戒,亦名製止,是世出世間莫不以孝爲本也。”
淨宗十叁祖印光大師教化學人行孝之文連篇累牍,其所著《佛教以孝爲本論》有雲:“孝之爲道,其大無外。經天緯地,範聖型賢。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來乘之以證覺道。”
《論語》中有多篇孔子回答弟子以及一些政客在內關于孝道和行孝的內容。《孝經》更是全面概述了孝的內涵是始于事親中于事君中終于立身。
佛門也有號稱佛門孝經《地藏菩薩本願經》《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佛說孟蘭盆經》行化世間,我們今天就各拈出幾例學習一下,以增進我們對孝道的認知和行持,同時也對儒佛兩家孝道作一下對比較研究,增進互補。
子遊問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論語-爲政篇》
這段對話的意思是,子遊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如今的謂之孝,只是說能夠使父母衣食無憂就是孝了。但即便是犬馬都能夠得到飽食之養,如果不敬順父母,那麼贍養父母和飼養犬馬又能有什麼區別呢
”
孔老夫子這句回答可謂擲地有聲,絲毫沒有迂回,婉轉,似乎就像禅宗當頭棒喝一般。不能不讓人爲之警惕所省。老夫子這個比喻震人心扉,讓人頓時稽首,不敢心存邪思。孔老夫子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智慧隽言直到今天不但未曾落伍,反爾日益顯其契合時代之機,衆生之病。兩千多年前的古代社會,物質匮乏能奉養父母已經很不容易,孔老夫子也看到一些只養而不周到敬奉的現象。時至今日更是如是,當今生活富足物質奉養已不足爲慮。但是能精神、物質兩方面都文明奉養尚難以周全,甚至在一些地方也時有聽說有些老人連物質奉養都沒有的現象,原因不是老人沒有兒女,而是兒女好幾個,互相排诿,以至造成人多站,龍多旱的局面。筆者有一至親長輩年已逾九十高齡,她有五個兒子,十幾個孫子,百口之家,五世同堂。老人原來自己獨立生活,但近幾年年勢太高,且又雙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于是五個兒子開會決定每家吃一天飯,五家輪流,輪到誰家,誰負責接送,從此老人無論炎夏或是隆冬,她都會坐著兒媳婦騎的i輪車去“應供”,車上老人或許會想今天是大兒家,明天是二兒子家,後天是……至于晚上老人回到她孤獨的小屋裏,不知誰照顧其起居,我也不得而知。如此高齡的老人爲吃幾頓飯,每天都要按時出門,今天東家明天西家而實在不易。不知敬順她還追求否
另外時下社會傳統教育荒廢,道德滑坡,家庭矛盾突出,特別是婆媳不和已成爲社會關注的一大問題。婆媳關系不睦的這些老人根本無敬順可談,她們能被養恐怕也是萬幸了!
婆媳關系不和主要是衆生太自私,太執著自我,我的媽媽,我的爸爸,她根本作不到也把自己丈夫的媽媽當媽媽,丈夫的爸爸當爸爸。這樣的人心胸太狹隘,她心中只能裝自己的丈夫和孩子,連她的另一半的父母都容不下,她不知道會把自己的子女教育成什麼樣子,她完全失去了中國傳統社會婦女相夫教子,孝敬公婆的天職。難怪二十四孝有“乳姑不怠,子孫昌達”之篇,古人也有慧眼高見啊,知今世此弊病普遍啊!
子夏問孝,子日:“色難,有事,弟子有其勞,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爲孝乎
”(《論語·爲政篇》)
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夫子說:“對父母和顔悅色比較難。不要以爲有了事情,兒女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這樣就算是孝順父母了
”
是的,老萊子彩衣娛雙親,爲的是父母老有所樂,歡度晚年,物質生活是基礎,精神生活才是主宰。年老的人平常空閑時間較多,如果不幫他們排解好,容易造成他們的生活空虛和引發多種的心理疾病的産生。如當今盛行的老年癡呆症,老年抑郁症等等。老年人著重親情生活,特別是當今的老年人.但是他們最欠缺的是親情生活。
當今社會都崇尚自由,兒女大了都一個個飛同去,有的還飛到很遠的異國他鄉,想見一面都很難。社會競爭激烈,平常兒女都爲生活而奔波,不是逢年過節的話連照一面都難,更何談和顔悅色承歡膝下=老人們最受不了的是想念孫兒們。無奈只能對著孫兒們的相片發呆,現在孝順兒女的標准也許就是爲父母裝一部電話或買一部手機,偶爾問侯一聲,讓孫子沖著話筒嬌聲嬌氣地唱幾聲:爺爺,奶奶,那就是老年人的奢侈享受了。
另外“色難”還有一種原因,耐心,當然耐心需從孝心中來,現在人生活、工作繁忙,有時間還想自己休閑一下,很難有耐心承順老人,老人已老,說話,做事有時讓他們不耐煩,起煩惱,下面是一段我讀多遍的短文,大家讀一下就明白我說的意思了!
老人贍養院牆上發現的一篇文章
“孩子!當你還很小的時候,我花了很多時間,教你慢慢用湯匙、用筷子吃東西。教你系鞋帶、扣扣子、溜滑梯、教你穿衣服、梳頭發、擰鼻涕。這些和你在一起的點點滴滴,是多麼的令我懷念不已。所以,當我想不起來,接不上話時,請給我一點時間,等我一下,讓我再想一想……極可能最後連要說什麼,我也一並忘記。孩子!你忘記我們練習了好幾百回,才學會的第一首娃娃歌嗎
是否還記得每天總要我絞盡腦汁,去回答不知道你從哪裏冒出來的那些問題嗎
所以,當我重複又重複說著老掉牙的故事,哼著我孩提時代的兒歌時,請體諒我。讓我繼續沈醉在這些回憶中吧!切望你,也能陪著我閑話家常吧!孩子,現在我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帶。吃飯時,會弄髒衣服,梳頭發時手還會不停的抖,不要催促我,要對我多一點耐心和溫柔,只要有你在一起,就會有很多的溫暖湧上心頭。
孩子!如今,我的腳站也站不穩,走也走不動。所以,請你緊緊的握著我的手,陪著我,慢慢的。就像當年一樣,我帶著你一步一步地走。”
孟武伯問孝。子日:“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爲政篇》這句意思是孟武伯問孔子什麼是孝,對待父母,要特別爲其病擔憂。
世間人常講人食五谷雜糧,哪有不生病的。確實我等業障之身,四大假合,多少有不調和的時候,特別是人到老年,或多或少有一些老毛病纏身。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有病的人最痛苦,莫說是老人,就是我們年輕人常居千裏之外,一有病時便會想起家,想起父母,因爲人有病的時侯最脆弱,只有父母對自己照顧得最好。父母哺育我們成長,含辛茹苦,任勞任怨。他們沒有向我們索求什麼,就像那首歌裏唱的:“老人不圖兒女爲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就圖個平平安安。”
中國人常講“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就是一個孝心問題。孝順必須從內心深處生起對父母的感恩、報恩之心,外在的表現和顧及親友的指責是堅持不長久的。我們要念及母親十月懷胎,哺肓我們成長之苦,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今之父母已老,我們怎麼可以忍心不顧。烏鳥反哺,羔羊跪足,動物尚且如此,何況堂堂丈夫乎
漢文帝貴爲萬民之尊,侍母薄太後之病,叁年衣不解帶,凡湯藥非親口嘗者而弗進,仁孝聞于天下,出現“文景之治”的盛世也決非偶然。
孟懿子問孝。子日:“無違”。樊遲禦,子告之日:“孟子問孝于我,我對日無違。”樊遲日:何謂也
子日:“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認語·爲政篇》)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樊遲給孔子駕車時,孔子告訴他:“孟子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樊遲說:“這是什麼意思呢
”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製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禮製安葬他們,祭祀他們。”
孔子所說“無違”二字,看似簡單,做之甚難。侍之以禮,如何對雙親侍之以禮,就是以上幾條的綜合。一是能養,要從物質上供給父母所需。二敬順,對父母更從內心去恭敬,不可只養不敬。了不能“色難”,不僅要給予父母供奉,還要對父母和顔悅色,使父母生活無憂安樂,豐富父母的精神生活,如果在父母面前也敬順,但是終日耽于事務無暇顧及父母的心情好壞。也難全孝道。
今時之人物質供養多皆不在話下,敬順也或可爲之,但常日和顔使父母精神娛悅,甚難,這也是人生一些錯誤價值觀的迫使。
死,葬之以禮呢,中國人素重厚葬,喪事風光大辦之俗,無論窮富皆是如此,這也許是對“慎終追遠,民德厚矣”的變相繼承吧!
由于風俗的原因筆者從小就看過很多次的喪禮。每逢誰家老人(淮揚地區指老人去世的諱稱)的時候,必是大聲鼎沸,鼓樂喧天地熱鬧幾天,送葬的時候,更是鼓樂開道,圍觀的人群接踵摩肩。很多人家老人在世的時候,他們不聞,不問,但去世後,也必定借此大鬧一番,筵席大開,禮金往來。哭天嚎地自然也真假相伴。就連平常關系不咋地的兒媳婦此時也要嚎幾聲,博個孝順之名。靈前守孝的古禮倒也保存下來了。只是近幾年在原笙箫唢呐等傳統音樂手法上又興起的電子琴和一些不知幾流的男女歌手狂吼一些變了調的“哥哥,妹妹”的。也確有耳聞,並已成定例,而且至親親屬還要出錢現場點歌,這些都有違于儒家“慎終追遠,祭之以禮”的原則。“子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食于喪者之側,尚且哀戚如此,而況自身親老別世乎
清朝玉琳圍師之母大慈老人謝世,困師墓前守坐七日,粒米不進,報恩寺大衆封廚閉竈以涑圍師,師才勉強啜飲米稀,猶憶慈恩念念。
宣化蔔人于母殁時,結廬守孝叁年,每日禅修,不辍以資慈親往生佛閏。東北苦寒之地,風雪沒門,不改其志。
當然儒家爲世法,其葬親祭禮之法爲表哀思,可以諒解,但其實並無實益。六道輪回,生死隨業,慈親殒殁當按出世之法,筵僧超薦,仗叁寶之力助其早生福地,勿墮苦道,俾使其永脫輪回,求生佛圍,方爲大孝。臨終泣淚不舍,頓足拍胸,六眷相戀,只可牽其輪回于六道。親人殁後焚金化鉑也只是望其黃泉之下鬼道享用,實爲不明佛理,罔送慈親。觀今世人不吝千金聘樂請舞,何如布施貧窮或供叁寶以消其宿業。助其往生福地之合理,衆生愚昧,又屠雞宰豬,廣筵親朋,更增其罪業,何得超生,伏祈世間人子廣開慧眼,求證大孝I葉I世之法以慰慈親生養哺育之恩。
以上我們略舉幾例,討論了一下儒家之孝,儒家之孝尚屬世間之孝,小則奉養父母,中則事君爲圍,大則市身行道,光耀門楣而已。世人多有不明因果通叁世,六道可輪回,人有善惡業,果報當隨形。世人常講救人救到底,送佛送到兩,我們究竟圓滿孝道必須要讓父母深信因果,永脫輪回苦海方爲根本大孝,真孝子也!雙親若在,當勸其念佛求生淨土。宋長蘆宗赜禅師,襄陽人,少孤,母陳氏鞠養于舅家,及長,博通世典,二十九歲出家,深明宗要,後住長蘆寺,迎母于方丈東室,勸令念佛求生淨土,曆七年,其母念佛而逝。清玉琳同師出家後其母也悟明大意,決意出家修行,國師奉師磬山天隱和尚之命爲母剃度,另結茅庵以奉養之。後老人念佛參究均有昕證.不累圍師出世梵行,也全圍師人子之孝
雙親若殁,當以自己所讀誦修持功德,常時至誠爲親回向,俾令其永出此五濁惡世,六道苦海,徑登極樂蓮邦,位至不退.常聞阿彌陀佛親口宣法,與諸上善人把手同進,早圓佛道,如是不與世俗相共之大孥何其圓滿,總比得過身後幾滴勉強之洞.寒節幾縷紙錢翩飛。目犍連救母的故事在中國司廣泛地流傳,地藏菩薩的前身光目女婆羅門女爲救母親脫離惡道散盡家財廣修供養虔誠念佛,最終感佛指引並蒙加持超薦其母水離惡道。
外道癡人尚渭沙門釋子舍家斷後是爲不孝.敦不知此佛門至孝之道豈是凡俗可比擬的。且不知無後是逆是小家執自我之所謂孝,認爲有形延續自我血脈、家業、姓氏等即爲孝。佛門釋子傳佛陀出世之妙意.延亘古除暗之智焰,燈燈相傳裨益無邊衆生,是以殊勝法義相承,無相之延續,承繼叁世諸佛之幢相,同視法界一切衆生是其父母而孝順拔濟不舍,決定超越凡夫小我家族之孝。
如《梵網經》有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衆生皆是我父母,我們每日將所修功德回向法界所有衆生,盡未來際度脫無遺,其孝遍諸有情。儒家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然利益幫助他人,尚人他人之別,與佛眼圓明所見“六道衆生皆是我父母”,實難相提並論。
印祖有雲:“世孝著迹,出世孝重本”是概其孝之別也。吾輩雖然愚鈍,但也明了本迹不二,不可偏度其一,雖爲釋子,于此單男獨女時代也要本迹並運,圓成孝道,從而乘之以成正覺。
《淺談如家孝道和佛門孝道及其思考(道岸)》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