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叁十二相、八十隨好。外道、阿羅漢、菩薩雖然沒有佛陀的神通那麼廣大,但他們也有神通。所以,唯一的隨念佛陀,就是佛陀的語言,尤其是語言當中的緣起法門。
以上所述內容,爲宗喀巴大師通過緣起來稱贊佛陀的功德,這也是整個論典的主要內容。
五、結尾
下面四句是結尾:
隨彼大師正出家,修學勝教未退劣,
勤瑜伽行一比丘,于彼大師如是敬。
跟隨釋迦牟尼佛出家以後,在修學佛陀的殊勝教法方面,也不敢懈怠、懶惰,一直都勤奮黾勉、孜孜不倦。像我這樣認真、精進修行的一介比丘,在此向釋迦牟尼佛表示由衷的愛戴與恭敬。此偈頌,爲稱贊內容的結尾。
尾義
以下內容,是整部論典的尾義。首先是回向,一共有五種回向。
遇此無上大師教,皆由尊重深恩故,
此善回施諸衆生,成善知識攝受因。
第一個回向:得到這樣的人生,遇上了釋迦牟尼佛和釋迦牟尼佛的甚深妙法,都是因爲上師的深恩厚德。如果沒有上師,我們只能跟普通人一樣,哪怕知道佛陀很偉大,哪怕對佛陀有一點點表面上的信心,平時也會做一些善事。但永遠不可能真正了解佛法,不可能通過聞思修,最後在自己心裏生起出離心、菩提心和證悟空性的智慧,這才是遇到佛法的真正意義。如果沒有傳承上師的代代相傳,我們就不可能有福報親自聽到緣起的法。對尋求解脫的人來說,世上沒有任何人比上師的恩德還要深厚。所以,在五個回向當中,宗喀巴大師的第一個回向,是將以緣起稱贊釋迦牟尼佛功德的善根,回向給天下所有的衆生,願他們都有機會得到善知識的攝受。
哪怕小乘佛教的阿羅漢在證悟的時候,都能體會到釋迦牟尼佛賜予教言的恩德,故而對佛陀感激涕零。
曾有一個比丘,出家很長時間了,一直沒有證悟阿羅漢的果位。他在僧團中的映像也非常糟糕——貪財,尤其貪色。
有一次,他又在貪執方面出了一些問題,被人告到國王的法庭。因爲國王和皇後都是佛陀的弟子,所以他們也覺得非常丟臉。在通過當時的法律程序把問題解決以後,皇後私下把這個比丘叫到身邊狠狠地教訓了一頓。他也因此而深深地體會到自己的不對——跟自己一起出家的人,一起聞思修行的人,統統都證悟了阿羅漢的果位。但自己不但沒有證悟,而且經常做出對僧衆、佛法不利的事情,讓佛陀不開心。想到這些,他覺得羞愧難當,于是決定到山裏去修行。
通過精進修行,他終于證得了阿羅漢果位。同時,也深深地體會到佛陀的恩德——我從無始以來到今天,終于終止了輪回,斷除了所有的痛苦,這都源于佛陀的恩德。我該怎樣去報答佛的恩德呢?佛陀從因地直至成道,受盡了苦行,無數次地舍去生命、財産、身體,其所有心願,就是爲了度化衆生。所以,報答佛陀恩德的唯一殊勝方式,就應該是利益衆生。于是,他下定決心,在剩下的有生之年中,盡力去利益衆生,以報答佛陀的恩德。連小乘阿羅漢,都有報答佛恩、利益衆生的發願,大乘菩薩就更不用說了。
但對我們來說,銜接佛陀與我們之間的門徑,即在我們面前完成佛陀事業的人,卻既不是釋迦牟尼佛本人,更不是父親母親,而是我們的上師。因爲見到了上師,我們才有機會遇到佛法;因爲有了上師,我們才有機會發菩提心;因爲有了上師,我們才有機會證悟空性,見到佛陀的法身。如果天下所有衆生都能得到善知識的攝受,就有機會聞思修,也有機會成佛。
學佛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尋找一個正確的善知識。尤其是密宗,更是非常強調善知識的重要性。在尋找金剛上師之前,要觀察很長時間。其原因,就是因爲以後所有的修行功德,都來自于上師。當佛經與上師的訣竅看似有一點沖突的時候,仍然要以上師的竅訣爲主。
米拉日巴大師的經曆,就是很好的例證。按照正規的傳統方法,米拉日巴在依止瑪爾巴以後,瑪爾巴應該給他講經說法、灌頂、傳戒,但瑪爾巴既沒有給他傳戒,也沒有給他灌頂、傳竅訣, 整天就讓米拉日巴幹活,一句法都沒有講,也沒有讓他修行。米拉日巴在修了很久的房子,卻仍然沒有得到上師的傳法之後,焦急異常,于是就逃跑了。走投無路之後又回來,就這樣經過了反反複複的折騰以後,上師才給他傳了法。
從表面上看,這種調伏弟子的方法,已經與佛經的要求不相符合了。如果找到的,是一個准確無誤的善知識,則無論他怎樣調伏弟子,弟子也只有無條件服從。就像病人要治好病,就必須無條件服從醫生的治療方式,但前提必須要找一個非常好的醫生一樣。尋找善知識之前要觀察的原因,也就在這裏。
但現在卻很難找到一個具德的上師,所以瑪爾巴大師最後在米拉日巴要離開的時候,殷重地告訴米拉日巴:你以後度化衆生、調伏弟子的時候,不能用我的這種方法。因爲像你這樣的學生鳳毛麟角,其他人並不適合這種猛厲而快捷的方式。我們師徒二人的因緣很特殊,所以這種方法才會成功。但如果用到其他人身上,那就會適得其反。
現在的社會這麼複雜,佛門內部也是紛爭四起。我們必須順應傳統,保持清醒頭腦,如果上師的做法與佛經有沖突,絕大多數情況下,還是以佛經爲主。絕大多數人,還是用傳統的方法比較適合。一步一步地修出離心、菩提心、空性,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沒有問題。特殊的修法,只適合于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者,去度化非常有信心的弟子。
願利者教盡有際,不遭惡分別風動,
達聖教理于大師,獲得信忍常充滿。
第二個回向,願饒益衆生的利益者、饒益者——佛陀所弘揚的妙法,能在乃至輪回結束之間,都不爲邪惡分別念的風暴雨雪所動搖。通達、精通了神聖佛法的妙義,而對大師釋迦牟尼佛獲得信忍的正信者、智信者,能夠遍滿大地、充盈世間。
宗喀巴大師講過:雖然佛教的緣起贊沒有任何過失,但很多不懂的人卻會胡亂解釋佛陀的思想,隨意參雜個人的分別念,從而招致佛教的變質。所以,宗喀巴大師在此發願,但願佛教不要遭遇這些邪惡勢力的打擊。
“忍”,即忍受。“信忍”,也叫做智信。智信和迷信不一樣,智信是通過自己的研究、分析,最後對佛陀的教理産生了強烈的信心。當我們深信佛法、見解堅固以後,就可以忍受所有外來的攻擊。任何邪見、邪說、批判、駁斥,都不會動搖自己的信心,所以叫做信忍。當堅定不移的信忍者充滿世界以後,佛法才有希望,這些人也才有希望解脫。
第叁個回向,是宗喀巴大師自己的一個回向。這個回向非常重要,我們曾經也講過很多次,每一次發願、回向的時候,都要這樣回向:
願一切生舍身命,住持能仁妙教法,
光顯甚深緣起性,雖剎那頃不慢緩。
願從現在乃至成佛之間的生生世世,爲了護持佛法,都能舍棄身體和生命。哪怕再艱苦,環境再惡劣,再有病痛、戰爭與饑餓的折磨,只要能夠利益衆生,只要對衆生有利,對佛法有利,就可以不顧一切,就能克服重重困難,長久住于世間。長久住世的目的,不是爲了享受人間的物質生活,也不是爲了自己的健康長壽,而是爲了護持正法,弘揚佛陀能仁的教法精髓——甚深緣起性空。即使一刹那那麼短暫的時間,都不耽誤、延緩、懈怠。
長久住世和護持正法的縮寫,就是“住持”。
大乘佛教有幾個非常重要的發願就是:以此善根,願我生生世世都不傷害任何衆生的一根毫毛,願我能夠護持、弘揚佛法。哪怕在一瞬間中這樣發願,也可以清淨很多的罪業,積累很大的資糧。
釋迦牟尼佛往昔,並沒有發願建立一個像西方極樂世界那樣清淨的刹土,並在那裏度化衆生,而是發願要在娑婆世界這樣災難頻出,有生老病死、貪嗔癡等種種不如意的世界中度衆生,其目的,就是爲了護持正法。
大乘佛經中經常講到,所有菩薩的心願,都可以歸納爲一個,那就是護持佛法。通過聞思修、戒定慧、辨講著等方式,去護持、弘揚佛法。我們平時也要這樣發願,無論是每一次放生結束,每一次打坐結束,或者是在印度菩提迦耶、拉薩大昭寺的釋迦牟尼佛等身像等非常有加持力的佛塔、佛像面前發願的時候,都要以這個心願爲主。
願勝導者無量難,殷重爲心所成辦,
由何方便令此增,晝夜專注恒思察。
第四個回向,殊勝導師釋迦牟尼佛經曆無量艱難困苦,以認真、精進修持作爲核心,最後終于成就了佛果,並爲後學者傳授了解脫的精妙之方。如果要成佛,就需要聞思修,特別是要用功地修行。願我常常能日思夜想、冥思苦想:以什麼樣的方法,能夠增長、弘揚佛陀的妙法呢?
宗喀巴大師經常思考的,不是怎樣才能賺錢、如何享受生活、如何才能更有名、更有地位、更長壽、更健康,如何才能在下一世投生到好的去處等等,而是想的要以什麼樣的方法去弘揚佛法、利益衆生。 唯有佛陀的教法存在,衆生才能獲得絕對的幸福。佛法在哪裏,哪裏的衆生就會有希望,哪裏的衆生就會有幸福。所以,我們也要發願弘揚佛法、利益衆生。
淨勝意樂勤彼時,梵王帝釋護世間,
妙黑天等護法衆,恒爲助伴無暫舍。
第五個回向,在以清淨單純的動機勤勤懇懇地聞思修、戒定慧、講辨著等弘揚護持佛法的時候,但願梵王、帝釋、護世間、妙黑天等護法能經常予以幫助,一刹那都不舍棄。
清靜的動機、意樂,就是從骨子裏都是爲了利益衆生,在菩提心、慈悲心的基礎上弘法利生、聞思修行,這才叫做修大乘佛法。從大乘佛法的角度來講,爲了自己的解脫而聞思修行,都是不清靜的動機。
如果沒有出離心、菩提心的基礎,一開始就去修寂止禅定、修內觀、修禅宗、修大手印、修大圓滿等等,最終一定會失敗。哪怕出現一些前所未有的驗相和感受,也只是感受而已,與解脫根本沒有關系,更不可能解決煩惱與生老病死。即使在修禅定的當下,不會有煩惱,但從禅定中出來以後,任何問題都沒有解決,所有的煩惱都會恢複。這都是從釋迦牟尼佛、龍樹菩薩到我們的根本上師等一代代偉大的成就者、善知識們總結的經驗,不是我個人的看法。
就像在寒冷的冬天去播種,不但不會有結果,而且連播下去的種子都浪費了一樣。在我們的根基沒有成熟的時候,講解、修持大圓滿,都是不會有用的。
釋迦牟尼佛爲什麼在第一轉*輪的時候,只講人無我?爲什麼在第二轉*輪的時候,只講空性?爲什麼在第叁轉*輪的前期,只講如來藏?爲什麼最後才講密法?這都是因爲人的根機不一樣,所以佛陀四十多年中的傳法,也是有次第的。
梵王、帝釋當中有菩薩的化身,也有普通的凡夫天人。有些梵王、帝釋表面上是天人,但實際上卻是菩薩。佛經中講,護世間的護法,一共有十位,這些都是顯宗和密宗共同的護法。當我們以清淨心去護持正法的時候,會有很多的困難出現。這些困難有些是人爲的,有些來自于外界各種各樣的因素。有了這些護法的幫助,聞思修行與弘法利生的事業可以更順利。
但護法不是我們的引路人,我們的引路人,是佛陀與善知識。所有解脫與涅槃的功德,不是來自于護法,而是來自于佛陀與上師。只要有菩提心,只要具足六度,即使沒有護法,也可以成佛,完成弘法利生的事業。
現在很多佛教徒都很執著于供護法,甚至比供佛還執著。其實,如果我們具備菩提心、慈悲心,戒律清淨、精進修行,誠心實意地護持佛法,護法自然會來保護幫助我們。因爲這是護法的義務,是他們在釋迦牟尼佛以及傳承上師面前許下的諾言。如果我們心不清淨、非常自私,則即使天天供護法也沒有用。所以,護法可供可不供,關鍵在于我們自己的心是否清淨、戒律是否清淨。
以上講完了五個回向的內容,平時我們可以把這些頌詞背下來,經常邊念邊發願,效果會非常好。
最後,宗喀巴大師介紹了撰寫《緣起贊》的作者、因緣與處所:
由說甚深緣起門中,稱贊無上大師世尊善說心藏,多聞苾刍善慧名稱吉祥,著於雪山聚中大雪山王阿得公家旁側喇頂靜處,又名尊勝洲,書者求寂虛空吉祥。
通過證悟和宣說甚深緣起的功德,來稱贊無上大師釋迦牟尼佛的“善說心藏論”(這是此論的名稱,意即善說的核心)的作者,是廣聞博學的比丘“善慧名稱吉祥”(也即宗喀巴大師的名字羅桑紮巴的意譯)這是介紹作者。寫作的地點,是在雪域藏地的大雪山——王阿得公家深山的旁側喇頂修行處。此靜處的名字,也叫做尊勝洲。幫忙做文字工作的書者、助手,是求寂虛空吉祥。
《〈緣起贊〉略釋》全文終
《慧燈之光九 《緣起贊》略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