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法界頌》淺釋 一
一、總義
(一)學《贊法界頌》的重要性
《贊法界頌》是龍樹菩薩將整個第叁轉*輪關于如來藏的經典加以濃縮,而形成的一部短小精悍的論典。其主要內容,是講心的本性——如來藏。
從無始以來到現在,我們一直流轉于輪回當中,沒有得到解脫,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爲有了無明,也即不了解心的本性。
輪回當中所有的幸福與自由都是相對的,要得到絕對的自由和幸福,就只有解脫。要想從輪回當中得到解脫,首先要認識心的本性,這是最關鍵的。因爲心的本性與我們的解脫有著很大的關系,所以我們一定要去追求。
只有佛法,才把心的本性說得最清楚,通過佛的方法,才能證悟心的本性。除了佛法以外,其它所有的世間學科都無濟于事。尤其是密法,更是把心的本性講得尤爲清楚、透徹,除了密法以外,講得最清楚的就是第叁轉*輪。
在藏傳佛教中,彌勒菩薩的《寶性論》,與龍樹菩薩的《贊法界頌》,都是相當重要的論典,因爲二者都濃縮了第叁轉*輪中所有關于如來藏的內容。就像龍樹菩薩的《中論》,也濃縮、提煉並以很好的邏輯思路去解釋了佛陀第二轉*輪以《般若十萬頌》爲主的般若經典一樣。
(二)證悟如來藏的次第
佛在傳法的次第方面非常講究,初轉*輪的時候,並沒有講如來藏。佛經裏面說得很清楚,在聽聞者根基沒有成熟,也即對空性沒有了解的時候,如果宣講如來藏,不但對聽者沒有幫助,反而會讓他們對如來藏産生執著——會認爲煩惱等有漏法或有爲法是不存在的,是空性,但如來藏是不空實有的——如果有了這樣的執著,那就是證悟法無我的障礙。
麥彭仁波切有一個宣說中觀他空見解的論典,其中第一句話就是:如果要精通他空中觀,首先一定要精通龍樹菩薩的自空中觀。
這是相當重要的一句話。因爲精通自空中觀以後,就已經建立起“一切有爲法與無爲法都是不存在的,都是空性”的定解,那樣就不可能對光明如來藏産生執著,即使叁轉*輪的經典中說如來藏存在,也自然而然地會知道頂多是如來藏的現象——光明的部分存在,但如來藏也不可能實有。
佛陀叁轉*輪中,哪一次最了義,哪一次最不了義呢?
在此問題上,雖說有不同的立場,但絕大多數高僧大德的觀點是一致的。釋迦牟尼佛在佛經中也再叁提到過,第一轉*輪和第二轉*輪是不了義的;第叁轉*輪是了義的。第二轉*輪基本上是講般若空性,所以對第二轉*輪有不同的觀點,甯瑪巴的龍欽巴(無垢光尊者)認爲:第二轉*輪是了義的,但卻是相對的了義,只有第叁轉*輪,才是最了義的。叁轉*輪的叁個次第,越來越接近于真理,接近心的本性。
當然這也是一個籠統的說法,因爲大乘佛教的絕大部分佛經都是在第叁轉*輪中闡演的,誰也不能說所有這些經典全部都是了義經典。更確切點說應該是,第叁轉*輪當中專講如來藏部分最典型的十部經典,是最究竟的了義經。而其他經典當中雖然提到了如來藏,但不是很強調,主要講的是菩薩的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禅定等六度萬行的其他內容,所以還算不上是最了義的經典。
佛陀在大乘經典中,曾用一個非常清楚的比喻來解釋叁轉*輪的次第:
古印度人喜歡到海洋中的一些小島上去取寶。珠寶取回來以後,首先是把珠寶泡在鹽水裏面,浸泡很久以後,再用很粗的布來擦拭,把粗大的沙石、汙泥清洗幹淨,這是第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是把珠寶泡在浸泡過一種食物的水裏面,過很長時間以後,再用一般的布來擦拭;第叁個階段,是把珠寶泡在一種藥水裏面,然後用絲綢等柔軟光滑的布擦拭,最後珠寶就變得清淨無垢、纖塵不染了。
同樣,第一轉*輪的時候,人們剛剛接觸佛教,不懂空性,更不懂光明,我執、自私等煩惱非常粗大,對世界的貪戀深重無比,此時講空性、光明,顯然還爲時過早,所以第一轉*輪當中只講了諸行無常、輪回痛苦、因果不虛、人身難得以及簡單的無我等小乘法門,首先讓修行人明白因果輪回的真相。
第二轉*輪的時候,人們的根機稍稍成熟一些,所以此時只講空性,不講光明。雖然《般若十萬頌》等《般若經》中有很多“光明”的字眼,但此時的光明一般都解釋成空性,沒有強調如來藏。龍樹菩薩講解第二轉*輪的時候,也只是講空性,而不提如來藏。
第叁轉*輪的時候,人們的根機更趨于成熟,所以此時雖然偶爾會稍稍講一下空性、無我,但主要講的是光明、常住、清淨。
佛在傳法之初,就已經策劃好傳法次第,通過叁轉*輪,將從人身難得、死亡無常,到最後的光明境界,由淺入深地依次傳授給愚癡衆生。
但顯宗經典所透露的,也就僅此而已,到底什麼是清淨,什麼是光明,卻沒有解釋,也沒有講如何證明光明如來藏的存在。佛陀只是說:“你們要相信我的話,相信我所說的話不會有錯,我在多世累劫當中從來沒有撒過謊,所以我的舌頭才會是這樣。如果你們相信我說的話,就可以證悟勝義谛。”說畢,便在大衆中示現伸出廣長舌[1]給衆人看,以證明自己不會說妄語。佛也說過,勝義谛要用信心來證悟,只要有信心,然後努力修持,就會慢慢證悟。
---------------
[1] 廣長舌:佛陀叁十二相之一。指佛等之舌軟薄廣長之相。此相乃“語必真實”與“辯才無礙”之表征。《大智度論》卷八雲:“爾時佛邊有一婆羅門,立說偈言︰汝是日種刹利姓,淨飯國王之太子,而以食故大妄語,如此臭食報何重。是時佛出廣長舌覆面上至發際,語婆羅門言︰汝見經書,頗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語不?婆羅門言︰若人舌能覆鼻,言無虛妄,何況乃至發際,我心信佛必不妄語。”
---------------
不了義法與妄語之間有什麼差別呢?
簡單而言,有兩個差別:
第一個差別,妄語是以煩惱心——爲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去欺騙人;第二,在妄語裏面沒有一點真實的成分,它完全是假的。
而不了義法則不是爲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去欺騙人,而是因爲當時的衆生不能接受空性、光明以及密宗等高層的法,若實實在在地把真相告訴對方,對方就會産生誤解,會造罪、墮落。在權衡利弊的情況下,只能先讓衆生了解一下最簡單、最低層的東西,只有讓衆生慢慢地接受。這是爲了給衆生找一條出路,讓他們從輪回中獲得解脫,而不得不采取的權宜之計。如果因爲衆生不能理解、不能接受,就永遠不傳法,衆生就不能走上解脫道。
第二個差別。打個比方,在我們失眠,需要服安眠藥的時候,假如醫生告訴我們,這種藥的效果非常厲害,你一定要在床上躺下去以後才吃,千萬不能在走路、吃飯或坐在其他地方的時候隨便吃,否則會馬上睡著。如果我們把醫生的話當真,因爲心理作用的緣故,藥的功效可以提高很多。
其實,如果分析醫生的話,也不能說他說的完全錯誤。盡管他的藥本身沒有這麼好的效果,但因爲醫生特意且善意的一個小謊,卻讓病人對藥物生起了信心,其結果,是的確增加了藥效。
同樣,佛告訴我們,人生是痛苦的,我們不能說這是假的。因爲從凡夫、輪回的角度去說,輪回就是痛苦的,但我們也不能說人生的的確確是痛苦的,因爲輪回本身根本不存在,既然不存在,又怎麼會有什麼痛苦呢?所以這叫做不了義法。
佛在《般若經》當中說的空性,的確是真實,永遠不變的,任何物質永遠都不會變成實有,所以佛在第二轉*輪當中說萬事萬物都是空性,這一點也沒有錯,所以稱之爲了義。但因爲這個了義還不是很完整,其中沒有涉及光明。本來萬事萬物都是顯空雙運的,雖然是空性,但其現象永遠存在。不僅不清淨、不可靠的有爲法是顯空雙運、顯空無別,包括如來藏光明、心的本性、本來面目都是顯空雙運的。
雖然講的時候先講空性,後講光明,但我們不能認爲光明和空性是分開的,實際上二者無離無合,這叫做顯空無別。
(叁)現空二谛和實象二谛的區別
在大乘佛教裏面,有兩種不同的二谛。第一種是自空中觀當中講的顯空二谛。認爲空性才是唯一的勝義谛,除了空性以外,所有清淨與不清淨的現象,都叫做世俗谛。自空中觀的見解不僅非常有用,而且也有佛經的根據。
第二種二谛,叫做實象二谛。實象也即哲學與中觀裏面都提到過的實在和現象。實在即真理、本性,是真實存在的東西。現象在中觀裏是由無明創造出來的一種顯現,脫離了實象且原本不存在。人我和法我都屬此列。
實象二谛什麼時候需要呢?在講第叁轉*輪以及講密法的時候需要。
區分兩種二谛非常重要。比如說,在講龍樹菩薩的《中論》等自空中觀論典的時候,如果一提到勝義谛當中存在任何東西,就會與法無我的見解相對立,所以不能承認任何勝義谛中存在的東西。
但在實象二谛的勝義谛當中,卻允許有東西存在,那就是如來藏光明。在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說,如來藏的光明在勝義谛當中也是存在的,而不能說如來藏的光明是世俗谛。
從顯空二谛的角度來說,如來藏的光明是世俗谛,不是勝義谛,因爲它是現象。但從實象二谛的角度來說,如來藏光明是勝義谛,不是世俗谛。
在區分兩種二谛的問題上,不要說沒有學習過中觀的人,即便是專門研究中觀的學者、論師,都會犯錯誤。比如說,覺囊派始終強調如來藏的真實光明永恒存在,藏傳佛教的有些人就認爲,覺囊派的觀點,頂多屬于唯識宗的觀點,搞不好就變成外道的見解了。但實際上不是這樣,若能把兩種二谛分開理解,就一點問題也沒有。如來藏就是永恒的、存在的、光明的,這是佛親口說的。因爲某些人自己對佛經的理解不正確,才會認真爲假,以爲覺囊派的觀點出了問題,實際上並非如此。
如果不會區分兩種二谛,則龍樹菩薩的《中論》,和《贊法界頌》之間的矛盾都無法化解。如果承認《贊法界頌》是准確的,就一定要…
《慧燈之光八 《贊法界頌》淺釋 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