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八 《贊法界頌》淺釋 二

  《贊法界頌》淺釋 二

  光明物所障,被障明非見,

  法界煩惱覆,真如理難顯。

  光明(也即燈或琉璃珠)被物質障礙的時候,它自己的明亮本體是看不到的。同樣,法界被煩惱覆蓋遮蔽的時候,勝義谛真如也難以顯露出來。

  圓寂體光潔,輪回不能染,

  勤求趣法界,輪回非能揜。

  本性圓寂的本體,是光潔、光明、清淨的,六道輪回永遠不可能汙染它。只要我們能夠精勤地趣向法界、希求法界、向往法界或解脫,輪回不會永遠覆蓋、影響或汙染法界光明。通過精進修行,藏在我們心裏的如來藏一定會顯現出來。

  “圓寂”有好幾個層面的意思:我們往往認爲,釋迦牟尼佛、上師、高僧大德去世,就稱爲圓寂。圓寂實際上不是指去世,而是顯現的化身融入法身,或者是現前了法身。

  圓滿的寂靜,是指如來藏具備了所有的佛的功德,所以是圓滿。又沒有任何不淨的煩惱,所以是清淨,故叫做寂靜。這也是自性圓寂或本性圓寂。真如、如來藏與法性,都可用圓寂來指代。

  顯宗和密宗所講的光明與空性都沒有差別,只是證悟的方法有所不同。顯宗最多會說,只要精進修行、向往解脫、面朝法界,法界總有一天會顯現出來。但具體顯現的方法,就不會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以前講過的很多中觀修法,實際上也是如來藏的一部分修法,但光明的修法尚未包括在內。通過長期積累資糧,行持六波羅密多,並慢慢修持顯宗空性的修法,如果修得好,心的光明自己也會顯現出來,但除此之外,沒有行之有效的針對性修法,而密宗與禅宗卻會直指人心。

  藏傳佛教對漢地禅宗的描述不是很多,所以我們以前不是很了解禅宗,再加上摩诃衍的影響,致使有些人認爲禅宗和尚的見解有問題,但這都是因爲不了解造成的,就像現在很多人不了解密宗,故而排斥抵觸密宗一樣。實際上,雖然摩诃衍本人的觀點有可能有錯誤,但這也不能代表整個禅宗的觀點有錯誤。

  我個人認爲:禅宗的觀點本來非常好,只是其中缺少了出離心、菩提心、曼茶羅、金剛薩垛、上師瑜伽等方便法門,而直接進入心的本性。這對根基好的人來說,是很成功、很快速的。但對根基稍差的人來說,就肯定會失敗。另外,修禅宗一定要有真正開悟的禅師引導。如果沒有找到具格的禅師,則永遠不會證悟。因爲心靜下來以後,包括普通的四禅八定在內的很多境界,都與心的本性非常相似,但卻似是而非。只有真正證悟、體會到空性,經驗非常豐富的人,才能分得清其間的差異,所以引導者非常重要,僅僅知道一些修禅的方法與道理,是遠遠不夠的。

  我們平時打禅七的時候,把心靜下來,什麼都不想,如果修行人的根基成熟了,也有可能證悟,但更多的人頂多只能修成一些類似禅定的止觀,開悟是很難的。

  密宗告訴我們,在證悟之智沒有誕生之前,就要靠五加行培養出離心和菩提心,通過金剛薩垛修法清淨罪業,通過曼茶羅修法積累資糧,當順緣基本上具備,違緣基本上掃除以後,再觀修上師瑜伽,通過上師的加持,就有可能證悟。證悟以後,所有中觀的見解與思維方式都不需要了。依靠證悟空性之智的力量,就能斷除二障,顯現法界光明。

  第四個比喻:

  如米糠纏裹,谷體米非無,

  煩惱覆真如,真如煩惱有。

  在大米表面的谷殼——米糠還沒有去掉的時候,雖然谷糠裏面不是沒有白生生的大米,但外表上卻看不到裏面包裹的白米,而只能看到外面的谷殼。去掉米糠以後,白米便露了出來。同樣,在煩惱覆蓋心的本性真如的時候,盡管煩惱當中有真如,心的本性光明永遠恒存,但從生下來到今天,我們從來沒有感覺到自己有什麼佛的智慧、佛性、真如,因爲貪嗔癡與無記雜念等煩惱障與所知障早已將其覆蓋,所以我們從來看不到心的本性。

  如谷去其糠,米體自然見,

  若離煩惱糠,法界理方顯。

  谷殼去掉以後,米的本體就會自然顯現出來。同樣,像米糠一樣的煩惱去掉以後,法界的本體、真理,方能彰顯出來。

  第五個比喻:

  妄執有世間,芭蕉終無實,

  法界非世間,亦非虛妄見。

  此偈頌與藏文版的意思稍有差別。

  藏文版是說:雖然世間人都知道,多層的芭蕉樹幹一層層撕剝開以後,裏面沒有一個實體,但甘美蜜糯的芭蕉果,卻是世間人可以享用的。同樣,盡管輪回沒有實體,但在如幻如夢的輪回當中,也可以斷除煩惱、證悟恬然美妙的空性之智。

  漢文版也應該是這個意思,但字面上說得不是很明顯。

  “妄執有世間”:從世俗谛、從虛妄的執著來說,世間是存在的;

  “芭蕉終無實”,從勝義谛、佛的智慧、事物的本體來說,世間也像芭蕉一樣沒有實體,原本不存在。

  “法界非世間,亦非虛妄見”,法界的本性不是世間,不是世俗谛,也不是妄執與妄念。

  “世間”和“虛妄見”,分別是指對境與有境,所取與能取。以眼睛看一個物體爲例,則被看的物體是對境與所取,眼睛是有境與能取。

  總而言之,法界既不是所見,又不是能見。既不是世間,又不是虛妄見。這種遠離世間和虛妄見的法界是存在的。

  第六個比喻:

  如人飲甘露,熱惱悉皆除,

  若證法界性,煩惱熱皆棄。

  在世俗名言谛當中,就像人們在夏天飲用甘露,就能徹底消除炎熱暑渴的煩惱一樣。如果證悟法界本性,煩惱的暑熱焦渴也能全部棄離。

  第七個比喻:

  滅除煩惱焰,法界甘露現,

  一切有情中,高下皆平等。

  滅除了像火焰一樣的煩惱,甘露一般的法界就會顯現出來。

  “一切有情中,高下皆平等”,雖然藏文版中沒有這句話,但它說得非常好。法界顯現的時候,一切有情當中,沒有高、低、上、下、貴、賤等等的執著、分別,一切都是平等的,就像秋日的天空一樣渾然一體、不分方隅,這也叫做大平等。

  密法裏面講過,在中陰身的時候,當六識與阿賴耶識全部融入到心的本性基光明當中時,所有衆生都有機會在一瞬間體會到這種境界,但僅僅在這一刹那之後,立即又會浮現出新的念頭。

  雖然所有衆生都有這樣的機遇,但因爲生前沒有修過大圓滿,沒有證悟過密宗的觀點,所以感覺不到心的本性。

  當我們晚上進入深度睡眠,還沒有開始做夢的時候,也有可能接觸到心的本性光明。因爲有這樣的機會,所以密宗修行人會修夢的修法。在六中陰修法當中,就有夢的修法。這種修法修成以後,24小時都能處于光明的境界當中。一方面可以照常做夢,可以看到夢裏的各種景象。另一方面,卻可以不離開光明的境界。

  盡管修行人可以將此過程掌握得清清楚楚,但我們卻絲毫不能察覺,所以即便有這樣的機會也沒有用,等于沒有機會。

  大圓滿與其他密宗的修法不分出家人和在家人,也不分男女老少,修法完全一樣。只是出家人的煩惱、瑣事少一點,在家人的煩惱、雜事多一點而已。

  不僅是密宗,顯宗也是這樣,除了一些出家的戒律,或者與戒律有關的一些修法、行爲以外,像出離心、菩提心以及空性的修法,都不分在家、出家,每個人都有機會修。

  但如果我們的價值觀出了問題,認爲金錢很了不起,不認爲解脫很重要,顛倒的價值觀就會讓我們失去機會。

  釋迦牟尼佛在《楞伽經》等第叁轉*輪的很多佛經中講過,相信佛性,或聞思佛性後沒有生起邪見的人功德無量。如果這種人有來世墮地獄的罪業,則今生以頭痛等小小的病痛,也可以輕易地代替、清淨這種罪過。這是佛說的,彌勒菩薩又如實地解釋了,所以我們不需要懷疑。

  (四)稱贊修道階段的法界

  以下內容,是稱贊修行階段,也即從資糧道到十地之間的法界。

  1、如何清淨垢染

  體實果不生,執種果非有,

  智慧出生時,有爲非法界。

  “體實果不生”,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第一,任何一個東西,如果它的本體是實有的,就不會生果。任何有因有果的東西,都不是實有,而是虛幻的。這是中觀裏面講過的。另外還可以理解爲,如來藏光明的本體是實在的、實有的,遠離了所有的因果關系,不是有爲法,所以不會生出果法。每個衆生心的本性都是如來藏,它是永遠存在的,既不需要重新誕生,也是永恒的,所以它不可能有果。

  “執種果非有”,也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

  第一種理解:“執種”也即執著、妄念、世俗谛的種子。“果非有”,在世俗谛之中,沒有真正的果。世俗谛的因,當然有世俗谛的果,但世俗谛的因,不會有真實的果,假如執著于種子與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那就是妄念。

  第二種理解,因爲如來藏是永恒的,遠離一切因果關系,所以世俗谛當中的任何一個種子,都不會産生如來藏的果。

  “智慧出生時,有爲非法界”,當證悟空性的智慧誕生的時候,雖然現證了法界,但法界不是有爲法,在證悟空性的智慧沒有誕生,沒有看到法界的時候,法界也是存在的,所以它不是有爲法。凡是有爲法,都是非法界。

  藏文版對此的解釋是:所有的因都會産生相同的果,這叫做等流果。沒有種子,就不可能有任何果實。證悟的時候,心的本性光明就出現了,在智慧産生的時候,它的因就是佛性。佛性也即佛種,佛的種子。佛性與成佛之間,有一個表面的因果關系。

  法界本無處,究竟方可證,

  清淨恒光潔,日月皆瑩淨。

  法界本來沒有依處,遠離一切戲論與執著,不但凡夫證悟不了,而且八地菩薩乃至十地菩薩都無法徹底證悟,唯有達到究竟果位的佛陀,才能夠通達。佛陀所證悟的,是猶如日月一般清淨、永恒、光潔、無礙、寂靜、晶瑩、純淨的境界。

  法界無垢染,如龍夜雨塵,

  況似羅睺面,光明恒燦然。

  這是修行階段清淨汙垢的比喻:法界原本無有垢染,只是被煩惱的雲雨與黑影擋住了而已,猶如龍、夜、雨、塵與羅睺面等等的障礙遮住了日月的光明,一旦將這些清除一空,日月燦爛光輝的面目就會顯露出來。

  此偈頌當中,包含了五種比喻:龍、夜、雨、塵,羅…

《慧燈之光八 《贊法界頌》淺釋 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