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法界颂》浅释 二
光明物所障,被障明非见,
法界烦恼覆,真如理难显。
光明(也即灯或琉璃珠)被物质障碍的时候,它自己的明亮本体是看不到的。同样,法界被烦恼覆盖遮蔽的时候,胜义谛真如也难以显露出来。
圆寂体光洁,轮回不能染,
勤求趣法界,轮回非能揜。
本性圆寂的本体,是光洁、光明、清净的,六道轮回永远不可能污染它。只要我们能够精勤地趣向法界、希求法界、向往法界或解脱,轮回不会永远覆盖、影响或污染法界光明。通过精进修行,藏在我们心里的如来藏一定会显现出来。
“圆寂”有好几个层面的意思:我们往往认为,释迦牟尼佛、上师、高僧大德去世,就称为圆寂。圆寂实际上不是指去世,而是显现的化身融入法身,或者是现前了法身。
圆满的寂静,是指如来藏具备了所有的佛的功德,所以是圆满。又没有任何不净的烦恼,所以是清净,故叫做寂静。这也是自性圆寂或本性圆寂。真如、如来藏与法性,都可用圆寂来指代。
显宗和密宗所讲的光明与空性都没有差别,只是证悟的方法有所不同。显宗最多会说,只要精进修行、向往解脱、面朝法界,法界总有一天会显现出来。但具体显现的方法,就不会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以前讲过的很多中观修法,实际上也是如来藏的一部分修法,但光明的修法尚未包括在内。通过长期积累资粮,行持六波罗密多,并慢慢修持显宗空性的修法,如果修得好,心的光明自己也会显现出来,但除此之外,没有行之有效的针对性修法,而密宗与禅宗却会直指人心。
藏传佛教对汉地禅宗的描述不是很多,所以我们以前不是很了解禅宗,再加上摩诃衍的影响,致使有些人认为禅宗和尚的见解有问题,但这都是因为不了解造成的,就像现在很多人不了解密宗,故而排斥抵触密宗一样。实际上,虽然摩诃衍本人的观点有可能有错误,但这也不能代表整个禅宗的观点有错误。
我个人认为:禅宗的观点本来非常好,只是其中缺少了出离心、菩提心、曼茶罗、金刚萨垛、上师瑜伽等方便法门,而直接进入心的本性。这对根基好的人来说,是很成功、很快速的。但对根基稍差的人来说,就肯定会失败。另外,修禅宗一定要有真正开悟的禅师引导。如果没有找到具格的禅师,则永远不会证悟。因为心静下来以后,包括普通的四禅八定在内的很多境界,都与心的本性非常相似,但却似是而非。只有真正证悟、体会到空性,经验非常丰富的人,才能分得清其间的差异,所以引导者非常重要,仅仅知道一些修禅的方法与道理,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平时打禅七的时候,把心静下来,什么都不想,如果修行人的根基成熟了,也有可能证悟,但更多的人顶多只能修成一些类似禅定的止观,开悟是很难的。
密宗告诉我们,在证悟之智没有诞生之前,就要靠五加行培养出离心和菩提心,通过金刚萨垛修法清净罪业,通过曼茶罗修法积累资粮,当顺缘基本上具备,违缘基本上扫除以后,再观修上师瑜伽,通过上师的加持,就有可能证悟。证悟以后,所有中观的见解与思维方式都不需要了。依靠证悟空性之智的力量,就能断除二障,显现法界光明。
第四个比喻:
如米糠缠裹,谷体米非无,
烦恼覆真如,真如烦恼有。
在大米表面的谷壳——米糠还没有去掉的时候,虽然谷糠里面不是没有白生生的大米,但外表上却看不到里面包裹的白米,而只能看到外面的谷壳。去掉米糠以后,白米便露了出来。同样,在烦恼覆盖心的本性真如的时候,尽管烦恼当中有真如,心的本性光明永远恒存,但从生下来到今天,我们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有什么佛的智慧、佛性、真如,因为贪嗔痴与无记杂念等烦恼障与所知障早已将其覆盖,所以我们从来看不到心的本性。
如谷去其糠,米体自然见,
若离烦恼糠,法界理方显。
谷壳去掉以后,米的本体就会自然显现出来。同样,像米糠一样的烦恼去掉以后,法界的本体、真理,方能彰显出来。
第五个比喻:
妄执有世间,芭蕉终无实,
法界非世间,亦非虚妄见。
此偈颂与藏文版的意思稍有差别。
藏文版是说:虽然世间人都知道,多层的芭蕉树干一层层撕剥开以后,里面没有一个实体,但甘美蜜糯的芭蕉果,却是世间人可以享用的。同样,尽管轮回没有实体,但在如幻如梦的轮回当中,也可以断除烦恼、证悟恬然美妙的空性之智。
汉文版也应该是这个意思,但字面上说得不是很明显。
“妄执有世间”:从世俗谛、从虚妄的执着来说,世间是存在的;
“芭蕉终无实”,从胜义谛、佛的智慧、事物的本体来说,世间也像芭蕉一样没有实体,原本不存在。
“法界非世间,亦非虚妄见”,法界的本性不是世间,不是世俗谛,也不是妄执与妄念。
“世间”和“虚妄见”,分别是指对境与有境,所取与能取。以眼睛看一个物体为例,则被看的物体是对境与所取,眼睛是有境与能取。
总而言之,法界既不是所见,又不是能见。既不是世间,又不是虚妄见。这种远离世间和虚妄见的法界是存在的。
第六个比喻:
如人饮甘露,热恼悉皆除,
若证法界性,烦恼热皆弃。
在世俗名言谛当中,就像人们在夏天饮用甘露,就能彻底消除炎热暑渴的烦恼一样。如果证悟法界本性,烦恼的暑热焦渴也能全部弃离。
第七个比喻:
灭除烦恼焰,法界甘露现,
一切有情中,高下皆平等。
灭除了像火焰一样的烦恼,甘露一般的法界就会显现出来。
“一切有情中,高下皆平等”,虽然藏文版中没有这句话,但它说得非常好。法界显现的时候,一切有情当中,没有高、低、上、下、贵、贱等等的执着、分别,一切都是平等的,就像秋日的天空一样浑然一体、不分方隅,这也叫做大平等。
密法里面讲过,在中阴身的时候,当六识与阿赖耶识全部融入到心的本性基光明当中时,所有众生都有机会在一瞬间体会到这种境界,但仅仅在这一刹那之后,立即又会浮现出新的念头。
虽然所有众生都有这样的机遇,但因为生前没有修过大圆满,没有证悟过密宗的观点,所以感觉不到心的本性。
当我们晚上进入深度睡眠,还没有开始做梦的时候,也有可能接触到心的本性光明。因为有这样的机会,所以密宗修行人会修梦的修法。在六中阴修法当中,就有梦的修法。这种修法修成以后,24小时都能处于光明的境界当中。一方面可以照常做梦,可以看到梦里的各种景象。另一方面,却可以不离开光明的境界。
尽管修行人可以将此过程掌握得清清楚楚,但我们却丝毫不能察觉,所以即便有这样的机会也没有用,等于没有机会。
大圆满与其他密宗的修法不分出家人和在家人,也不分男女老少,修法完全一样。只是出家人的烦恼、琐事少一点,在家人的烦恼、杂事多一点而已。
不仅是密宗,显宗也是这样,除了一些出家的戒律,或者与戒律有关的一些修法、行为以外,像出离心、菩提心以及空性的修法,都不分在家、出家,每个人都有机会修。
但如果我们的价值观出了问题,认为金钱很了不起,不认为解脱很重要,颠倒的价值观就会让我们失去机会。
释迦牟尼佛在《楞伽经》等第三转*轮的很多佛经中讲过,相信佛性,或闻思佛性后没有生起邪见的人功德无量。如果这种人有来世堕地狱的罪业,则今生以头痛等小小的病痛,也可以轻易地代替、清净这种罪过。这是佛说的,弥勒菩萨又如实地解释了,所以我们不需要怀疑。
(四)称赞修道阶段的法界
以下内容,是称赞修行阶段,也即从资粮道到十地之间的法界。
1、如何清净垢染
体实果不生,执种果非有,
智慧出生时,有为非法界。
“体实果不生”,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任何一个东西,如果它的本体是实有的,就不会生果。任何有因有果的东西,都不是实有,而是虚幻的。这是中观里面讲过的。另外还可以理解为,如来藏光明的本体是实在的、实有的,远离了所有的因果关系,不是有为法,所以不会生出果法。每个众生心的本性都是如来藏,它是永远存在的,既不需要重新诞生,也是永恒的,所以它不可能有果。
“执种果非有”,也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第一种理解:“执种”也即执著、妄念、世俗谛的种子。“果非有”,在世俗谛之中,没有真正的果。世俗谛的因,当然有世俗谛的果,但世俗谛的因,不会有真实的果,假如执着于种子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那就是妄念。
第二种理解,因为如来藏是永恒的,远离一切因果关系,所以世俗谛当中的任何一个种子,都不会产生如来藏的果。
“智慧出生时,有为非法界”,当证悟空性的智慧诞生的时候,虽然现证了法界,但法界不是有为法,在证悟空性的智慧没有诞生,没有看到法界的时候,法界也是存在的,所以它不是有为法。凡是有为法,都是非法界。
藏文版对此的解释是:所有的因都会产生相同的果,这叫做等流果。没有种子,就不可能有任何果实。证悟的时候,心的本性光明就出现了,在智慧产生的时候,它的因就是佛性。佛性也即佛种,佛的种子。佛性与成佛之间,有一个表面的因果关系。
法界本无处,究竟方可证,
清净恒光洁,日月皆莹净。
法界本来没有依处,远离一切戏论与执着,不但凡夫证悟不了,而且八地菩萨乃至十地菩萨都无法彻底证悟,唯有达到究竟果位的佛陀,才能够通达。佛陀所证悟的,是犹如日月一般清净、永恒、光洁、无碍、寂静、晶莹、纯净的境界。
法界无垢染,如龙夜雨尘,
况似罗睺面,光明恒灿然。
这是修行阶段清净污垢的比喻:法界原本无有垢染,只是被烦恼的云雨与黑影挡住了而已,犹如龙、夜、雨、尘与罗睺面等等的障碍遮住了日月的光明,一旦将这些清除一空,日月灿烂光辉的面目就会显露出来。
此偈颂当中,包含了五种比喻:龙、夜、雨、尘,罗…
《慧灯之光八 《赞法界颂》浅释 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