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慧灯之光八 《赞法界颂》浅释 三

  《赞法界颂》浅释 三

  圆通如日月,水现影皆同,

  色声双泯绝,差别云何有?

  “圆通”,也即真空、善逝、心的本性。

  心的本性为什么叫圆通呢?从空性的角度来说,心的本性是非常圆满的、远离一切执着的空性;从光明的角度来说,心的本性具足一切佛的功德。

  就像佛经所讲的,在一块如同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宽大的布上,绘制出须弥山、四大洲等等,然后用神通把它装在一粒小芝麻里面一样。在我们的心里,原本就具备佛的法身与报身功德,不需要重新去创造,所以称为圆通。

  实际上这就是密宗的观点,只是这里讲得比较笼统,而密宗讲得非常具体,之间存在着广和略的差别而已。如果心的本性只是单单的一个空性,没有光明、没有佛的法身与报身功德,那就不能用圆通的词句来形容。藏文偈颂的用词,也有圆通的意思。

  “圆通如日月,水现影皆同”,圆通就像日月一般,只要在空中有月亮,平静的水面上就会显出月影。日月的倒影在水里显现的时候,虽然表面上和真正的日月不是一回事,但实际上二者都同样显而无实有。日影、月影在水里显现的时候,要从两方面去看:一方面,月球上能看见的所有东西,都能在水中完完整整地显现;另一方面,月影虽然显现出来了,但水中不会真正有一个月亮,只是虚幻的影子而已。圆通也是这样:一方面它是空性的,另一方面它虽然是空性,却不是单空,而是具备所有佛的功德,心的本性光明。

  “色声双泯绝,差别云何有”,在心的本性圆通上面,没有色法,没有声音,色声二者都泯灭断绝了。既然如此,又怎么会有差别呢?没有差别。日月的水中倒影与心的本性,都同样有现象无实体,所以没有差别。心的本性从显现的角度来说,佛的无漏功德全部具备,但它不是实有的,而是空性的,所以二者没有差别。

  三世可寻思,生缘时决定,

  若悟己身法,己身云何有?

  心的本性光明,是值得我们三世都去寻求、思维、求索的目标。任何因缘或时间,都不能动摇心的本性,因为它是决定的、固定的、永恒的,既不受时间的影响,也不受生缘的影响。如果它是一个有为法,那就会受到生缘与时间的影响。所有的世俗谛都是不决定的,而圆通却是决定不动、恒然不变的。

  “若悟已身法,已身云何有”,“己身法”,是指我们自己具备的法,也即心的本性。如果证悟了心的本性,我们怎么可以说我是实有的呢?心的本性本来就是空性。

  如水居热际,处热觉悟非,

  寒际理亦然,圆通皆如是。

  在气温炎热的夏天,水也是温热的;在天气寒冷的冬天,水也是冰冷的,水的冷热与外界的气温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无论如何,水的本质却没有变化。同样,圆通就像水一样,无论觉悟还是不觉悟,其本质永远不变,始终存在。

  心恒烦恼覆,迷惑不能了,

  若离烦恼缠,觉悟而非有。

  心恒时被烦恼所覆盖,我们的迷惑、烦恼就永无穷尽、无法了脱。如果离开了烦恼的缠缚,就获得了觉悟。觉悟的时候,迷惑、烦恼也必将一扫而空。

  汉文版的这个偈颂文字上说得不是很全面,而藏文版中却说得很清楚,当我们有烦恼的时候,叫做众生;烦恼断除,心的本性显现出来的时候,就叫做佛。实际上佛与众生只是证悟与否的差别。

  普通显宗认为,佛与众生的差距,就像天地一般遥远,但三转*轮,尤其是密宗却认为,众生与佛就像一个物质的两个侧面,虽然前面是红色,后面是白色,但实际上是一个物体。本体永远不会有变化,有烦恼的时候是佛,证悟了以后,就是双重的清净。

  我以前介绍如来藏(见《慧灯之光》)的时候,提到过达摩祖师的《悟性论》和《血脉论》,其中的内容讲得与密宗完全一样。《悟性论》中讲道:一个人证悟的时候,叫做佛;没有明白道理的时候,就是众生。《血脉论》中说:众生和佛就像水和冰的关系,天冷的时候,水会结冰变成固体;气温上升的时候,它又会融化成水,不管形态如何改变,都没有离开过水的本质。密宗很多经续和论典,也会用这个比喻来描述贪嗔痴烦恼与佛智的关系。如果对这些道理能够了解透彻,以后学密宗的时候,最终听到的也就是这些,不会有更高的境界。只是密宗会给我们提供更多证悟的方法而已。

  2、如何修行

  下面主要讲述,该如何修行以及修行的境界。

  如眼观诸色,离障能照曜,

  真空理亦然,照曜离生灭。

  从汉文版的字面意思来看,此偈颂是说:就像眼睛看任何色法的时候,如果没有障碍,就能看得很清楚,同样,心的本性法界真空也是这样,光明、清净,远离一切生灭。

  但实际上这个偈颂所要表达的意思还要深一些:在根本慧定的时候,外在的物质等现象对证悟者没有任何影响,所以叫做“离障”。“照耀”的意思,就是没有任何执着,能够证悟心的本性光明。真空法界也是这样,都是光明无碍且远离一切生灭的。

  我们凡夫在看到色法、听到声音的时候,第六意识自然而然地会去分析这些所见所闻的好坏与否等等。如果觉得好,紧接着就是贪心;如果觉得不好,不同程度的嗔恨心又会紧随其后,所以都是障碍。

  从根本慧定当中出来以后,虽然照样看得见东西,但即使看到也不会有障碍,而会将一切看做如幻如梦,所以不会执着,正因为不执着,所以菩萨一地以后,不会造新的业。凡夫地的时候,虽然也在努力忏悔,想方设法清净罪业,但在清净业障的同时,也会造作各种各样的业。对此,藏文版的颂词里面说得很清楚。

  证悟者在眼见色法的时候,有两种境界:一种是根本慧定的境界,一种是出定以后的境界。一地菩萨在进入根本慧定的时候,感觉不到外界的色、声、触等等,唯一的存在,就是心或意识。虽然意识永远都不会直接接触或证悟心的本性如来藏光明,不能进入光明的境界,但由于我们的第六意识上面,播下了很多闻、思、修的种子,当这些种子逐渐成熟的时候,就可以把我们逐渐引入到法界光明当中。

  佛经中说,就像从很远的地方看大海,表面似乎风平浪静、纹丝不动,但假如走到海边就会发现,大海永远都离不开海浪,一直都是动荡不安的。同样,虽然一地菩萨自己感觉到意识完全停止了,没有任何思维和杂念,自认为自己的境界清净纯正、毫不动摇,但在二地以上的菩萨看来,他的境界当中还是有很多不纯净的念头,只是他自己感觉不到而已。

  加行道凡夫位的禅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无色界的禅定。凡夫修成无色界禅定以后,一进入禅定状态,周边所有的色法、声音或现象都会消失;另外一种加行道修行人在进入禅定的时候,虽然已经证悟空性,但他的眼睛还是可以看到色法,耳朵也可以听见声音,只是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里没有执着,一直处于很平静的状态当中。其实不仅是证悟者,哪怕仅仅修成世间禅定的人在进入禅定的时候,旁边很明显的色法与巨大的声音也不会对他有影响。

  以前有一位上师燃指供佛,他的上师就问他:你有没有修成止观禅定,如果没有禅定境界,就会出问题——在燃指的中途,会因无法忍受痛苦而后悔。他回答说:我的止观比较稳定,应该没有问题。

  这就说明,在进入禅定境界的时候,即使燃指供佛,也不会感觉到痛苦,但在没有到达这样的境界之时,燃指供佛就要承受难以想象的痛苦了。

  耳识闻于声,离妄及分别,

  法界性亦然,分别妄非有。

  菩萨在进入光明境界的时候,不仅没有执着,而且连现象也不存在。从根本慧定当中出来以后,虽然耳识能听到声音,但证悟者在听到声音的时候,无需观察,就能当下体会到声音是空性、如幻如梦、显而无实有,也不会对声音有执着,所以不会造新的业。法界本来就是光明清净的,远离一切分别妄念。

  不仅是眼、耳,接下来的鼻、舌、身、意都是这样。密宗,尤其是大圆满里面称其为六根自解脱。自解脱的意思是说,虽然眼睛看到了,产生了一个眼识,但是眼识自己就解脱了,就像冰融化成水一样,立即变成了空性的感受。

  从中观的角度来说,中观自续派所讲的内容,都是菩萨出定以后的状态。

  境界比较高的修行人在听到一个声音的时候,只要一专注于声音,声音当下消失,立即可以进入空性状态当中,尽管周围的人可以听到这个声音,但在他的境界中,就没有声音了。但初步的证悟者一般达不到这种境界,最多是虽然感觉到有声响,但对声音没有执着。这不是字面上或理论上的了解,而是深深的体会。

  阿底峡尊者曾说过:“如果产生痛苦等一百个念头,进行一百次寻找(观察),会发现一百次不可得(空性)。不可得即法界。阿哇杜德上师说:念头本体即法界,越多越好,念头是好的提醒,无利无害不可得,皆是本性的现象”。

  产生念头的时候,要看它的本性,让它自解脱,这就是法身光明。再生起其它念头的时候,再去看新念头的本性。在看到念头本性的时候,它就会融入法界。念头越多越好,可以提醒修者现见法界。念头本身无利无害,有一百个念头,就能瞥见一百个佛的法身光明。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对证悟者来说,念头越多越好,因为在每个念头生起的瞬间,就能感觉到空性。念头越多,也意味着空性感觉越多,这样不是更好吗?当然,对没有证悟的人而言,不能说念头越多越好。所以,以普通人的看法去衡量修行人的境界,是容易发生偏差的。

  现在我们在看到任何东西的时候,如果有嗔恨心和贪心,肯定是在造业,即使没有明显的贪心与嗔恨心,但因为我们心里始终都有痴心、无明的存在,所以这些眼识也会在我们的阿赖耶识中播下种子,也会留下三毒的痕迹。

  如果达到六根自解脱的境界,则无论做任何事都是修行。不是眼识证悟空性,而是眼识背后的意识证悟空性,这称为眼识自解脱。眼、耳、鼻、舌、身,本来没有分析的分别念,所有的分别念都是第六意识自己创造的,当第六意识…

《慧灯之光八 《赞法界颂》浅释 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