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绝不可能是龙树菩萨驳斥的那种实有,而是根据不同人的根基应机传法的示现。这在麦彭仁波切的《中观庄严论释》当中也讲得很清楚。
法界理清净,贪瞋痴本无,
迷悟从心起,三毒法假名。
从胜义谛实在的角度来说,如来藏法界的本性永远是清净的,没有任何妄念烦恼,尽管从清净的如来藏当中,产生了贪嗔痴,但贪嗔痴三毒本身也是空性的,只有一个名义上的名称,实际上是找不到的。
“迷悟从心起”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法界本来清净就是悟,贪嗔痴是迷,无论迷也好,悟也好,二者的来源就是心:从如来藏光明心当中产生了轮回,这是迷;也产生涅槃,这是悟。贪嗔痴三毒之法也是本来不存在,徒有假名。这个问题,在密宗,特别是大圆满里面讲得非常清楚。
比较完整的大圆满论典,是分十一个内容来讲的。其中第一个,是讲轮回和涅槃或者佛和众生在没有产生的时候是什么状况;第二个,是讲在没有任何佛和众生分别的清净法界当中,第一个众生或者第一个佛是怎样诞生的;第三个是讲,虽然我们今天已经是众生,已经迷惑地流转于轮回当中,但实际上我们一刹那也没有离开过原始光明,心的本性周遍于我们的任何一个念头,包括贪嗔痴在内;从第四个开始,就讲回归的方式,如何回归最原始的光明境界呢?这就需要修学大圆满。
弥勒菩萨归纳第三转*轮的佛经密意,编写了《宝性论》,其中的每一个字,都有佛经的依据。
《宝性论》中讲道:我们现在的身心五蕴,来自于烦恼和业;而烦恼和业,则来自于我们的非理作意,也即错误观念;错误观念,来自于心的本性光明。而光明就像太空一样没有来去,已经是最原始的源头了。从心的本性当中,产生了万事万物。密宗的证悟者随时都可以感觉到这一点。
以前给读者多次介绍过,我们不能认为,只有很遥远之前的轮回之始与整个轮回结束,才是从原始光明当中产生,又回归到光明中去的。其实,在时时刻刻,无论是轮回的起始到结束,众生从诞生到死亡,进入深度睡眠到苏醒,以及每一个念头的诞生直至消失,全部都是从原始光明当中产生,也是在原始光明当中消失的。但这对我们来说没有用,相当于一个传说,因为我们没有修行,所以感觉不到,这是一种解释方法。
“迷悟从心起”的另外一种解释是说:迷与悟都是从阿赖耶识开始的,虽然阿赖耶识肯定不是悟,而是迷,但相对来说,阿赖耶识的执着没有那么粗大,是所有第六意识的念头与眼、耳、鼻等五根的感知来源,所以他也可以作为一个相对的基础。
迷执自缠缚,了达假名智,
菩提非近远,三世理非有。
如果我们有了迷惑和执着,就会因为这些迷惑和执着的纠缠而作茧自缚,自己把自己束缚在轮回当中不能解脱,如果了达任何东西都是虚幻的假名,那就是智慧。
从佛的境界来说,因为近、远、上、下、左、右、好、坏、清净、不清净、众生、佛等所有一切都不存在,没有任何戏论,都是空性大光明,所以菩提离我们既不近,也不远,非近也非远。
另外一种简单的解释是说:因为我们的每一个念头从来都没有离开菩提,所以菩提不会离我们很远;同时,因为我们本人就是菩提,所以也不能说近,只有两个物体之间才谈得上远近,自己和自己是没有远近距离的。
“三世理非有”,所谓过去、现在、未来,就实实在在的真理而言,都不存在,都是虚幻。
烦恼笼迷执,世尊经所宣,
智生惑染灭,妄执勿相缠。
烦恼和迷执就像巨大的笼子,把我们紧紧地关押在轮回牢笼中不能出去。世尊在佛经中告诉我们说:“智生惑染灭”。
“智生惑染灭”一句在字面上与藏文版有点不一样。藏文版是说:世尊在佛经中说,要安住在自我的境界当中。此处的“自我”,是指如来藏,也就是要安住于常、乐、我、净的如来藏法界光明当中。世尊在第三转*轮关于如来藏的经典当中宣讲道:智慧诞生。本来智慧是原有的东西,永远都跟我们在一起,不需要诞生或创造,只需要我们去发现而已。但从表面上看来,一个人从迷惑到开悟之间,仿佛就是从没有智慧变为有智慧,似乎有一个新的智慧诞生。
汉文版没有说得很清楚,只是说,智慧产生以后,迷惑和污染就灭掉了,但这根本不是第三转*轮的特殊见解,在第二转*轮甚至第一转*轮当中都讲过了。
“妄执勿相缠”在那个时候,执着妄念都不能把我们束缚于轮回。
去来执最胜,体空犹可思,
菩提非妄执,正证亦知非。
“去来执最胜”,“最胜”,是涅槃的异名。涅槃本来无来无去,但我们却会执着它有来有去、有生有灭、有近有远。
“体空犹可思”,“体空”是诸法的本体空性、心的本性光明或胜义谛的本体空性。体空是不可思不可言的,但我们把它执著为可思的。
“菩提非妄执”,“最胜”和“体空”都是指菩提,它没有任何来去、可思等妄执。
“正证亦知非”,菩萨的证悟境界中,也不存在眼耳等六识的所见所知。
从“世间并出世 ”开始,前四个偈子都在告诉我们,所谓的轮回与成佛,都是心创造的虚幻现象,实际上并不存在。
心是什么呢?是六识或八识的综合体,凡是人的精神,都可以用心字来表述。
如来藏是毁灭和诞生的基础,是轮回的源头和尽头。它永远都存在,不是心创造的,也不需要心去创造,心也创造不了如来藏。而心却是从如来藏当中产生的。这是大乘佛教公认的观点。
但在心怎么样创造轮回,外界的现象是真正的心,还是心的幻觉或产物的问题上,就有不同的观点了,因为有了不同的观点,所以形成了一切有部、经部、唯识、中观等宗派。
以上介绍了如来藏的本质与比喻,下面讲获得或者显现如来藏的修行过程。
3、获得成就的次第
水乳同一处,鹅饮乳非杂,
生空烦恼离,二障亦非杂。
鹅与乌龟可以把混合在一起的牛奶和水分离开来,只饮用其中的牛奶,而将水等杂质过滤掉。其中的牛奶,比喻光明清净的佛智。水与杂,比喻不清净的烦恼。
诞生证悟空性之智的时候,烦恼也会自行离开。
“二障亦非杂”中的“非”,意即不接受。烦恼障和所知障二障本来是烦恼,是修行人会抛开的杂物,但除了二障里面的杂字所表达的东西以外,还存在着佛的智慧。我们要学会像鹅分离牛奶与水一样分离烦恼和光明,将光明的部分留下来,将烦恼放弃,不接受二障的杂物。
二障的杂物是什么?除了二障以外还有什么杂物?除了杂物以外还有什么二障呢?
从物质的本体来说,烦恼就是菩提,除了菩提以外没有烦恼,轮回就是涅槃,轮回就是佛的坛城,除了佛的坛城以外没有轮回,但在没有证悟,或者没有彻底证悟,修行还没有到位的时候,二障是烦恼,不是菩提,不是智慧。如果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去接受烦恼,或者不放弃烦恼,结果就是堕恶趣,所以必须像《佛子行》里面所说的:“贪等烦恼初生时,铲除其是佛子行。”当烦恼刚刚冒出的时候,立即要去断除,要想一切办法对治烦恼。当内心状况越来越靠近物质的本性,也即佛性时,二障就是佛的智慧。二障可以接受,但二障的“杂”,也即“真实”的不清净烦恼,永远都不能去接受。
密宗认为,烦恼即智慧,有些人就会产生非常严重的误解——既然烦恼就是光明,那我们就不需要去断除烦恼,行为上的持戒、苦行等等也大可不必了。其实在密宗里面,也有不净观的修法。既然密宗都说一切都是佛的坛城,但实际上连小乘《俱舍论》中讲的不净观都在修,这是不是有点矛盾?
并不矛盾。密宗的修法和行为,都非常讲究次第。对初学者来说,密宗上层的方法是不合适的,所以只有通过不净观来断除烦恼,但这不是它的最终观点。不要说密宗不认为物质都是不清净的,连小乘佛教也不这么认为。比如说,有一种不净观的修法,是首先观想自己额头上的眉间有一小块肉开始腐烂,当肉烂掉以后,便露出里面的白骨,白骨慢慢扩展,随后整个人都变成骨架,最后不仅是人,包括周边的所有东西都是骨头,当修行人很投入地观想一段时间以后,就能在打坐的时候真正看到满布白骨的景象。虽然修行人也知道房子不是骨头做的,但他知道这样对断除烦恼有帮助,既然连小乘行人都有这样的见解,密宗就更不用说了。
小乘修行人在二障里面永远找不到不杂的清净光明,所以他根本不加考虑,就把整个二障全盘否定;大乘显宗的境界比小乘高了一筹,一方面会用不净观之类的修法来断除烦恼,另一方面也同意在有菩提心或证悟空性智慧的前提下,可以不断除烦恼而把烦恼转换为道用,但转为道用以后,烦恼实际上就不是烦恼了,所以,从小乘到密宗,没有一个宗派认为“真实”的烦恼可以接受。因此,凡是以密宗的名义,打着密宗的旗号,去接受这些真实的烦恼,然后因烦恼而导致一些不良后果的行为,密宗自己都称之为颠倒的密宗、邪密,不是正密是邪密。
妄执我非无,了达本非有,
涅槃清净理,二我俱非立。
从妄执的角度来说,自我不是没有,而是存在的,但了达以后就知道,我是不存在的,涅槃的本性是清净的,人我和法我都不成立。
所以,我是否存在的关键,在于是否证悟。不证悟我就存在,烦恼也存在,一切都存在;了达本性之后,烦恼、轮回,一切的一切都不存在。
前面用了大量的比喻与文字,来说明心的本性是光明,这两句是告诉我们:既然烦恼是光明,那烦恼到底需不需要断除,该怎么样取舍?
4、如何显现心的本性
本来佛性有两种:一种叫自然住佛性或自然佛性,也即心的本性光明,它是自然显相的,不是造作的,所以叫做自然住佛性;第二种叫随增佛性,随着闻思修而增长的佛性。依靠对佛法的信心,之后去闻法、思维、修行,就会越来越有进步。对佛法,尤其是对心的本性光明空性的认识越来越增长,所以叫做随增佛性。…
《慧灯之光八 《赞法界颂》浅释 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