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八 《贊法界頌》淺釋 叁▪P3

  ..續本文上一頁絕不可能是龍樹菩薩駁斥的那種實有,而是根據不同人的根基應機傳法的示現。這在麥彭仁波切的《中觀莊嚴論釋》當中也講得很清楚。

  法界理清淨,貪瞋癡本無,

  迷悟從心起,叁毒法假名。

  從勝義谛實在的角度來說,如來藏法界的本性永遠是清淨的,沒有任何妄念煩惱,盡管從清淨的如來藏當中,産生了貪嗔癡,但貪嗔癡叁毒本身也是空性的,只有一個名義上的名稱,實際上是找不到的。

  “迷悟從心起”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法界本來清淨就是悟,貪嗔癡是迷,無論迷也好,悟也好,二者的來源就是心:從如來藏光明心當中産生了輪回,這是迷;也産生涅槃,這是悟。貪嗔癡叁毒之法也是本來不存在,徒有假名。這個問題,在密宗,特別是大圓滿裏面講得非常清楚。

  比較完整的大圓滿論典,是分十一個內容來講的。其中第一個,是講輪回和涅槃或者佛和衆生在沒有産生的時候是什麼狀況;第二個,是講在沒有任何佛和衆生分別的清淨法界當中,第一個衆生或者第一個佛是怎樣誕生的;第叁個是講,雖然我們今天已經是衆生,已經迷惑地流轉于輪回當中,但實際上我們一刹那也沒有離開過原始光明,心的本性周遍于我們的任何一個念頭,包括貪嗔癡在內;從第四個開始,就講回歸的方式,如何回歸最原始的光明境界呢?這就需要修學大圓滿。

  彌勒菩薩歸納第叁轉*輪的佛經密意,編寫了《寶性論》,其中的每一個字,都有佛經的依據。

  《寶性論》中講道:我們現在的身心五蘊,來自于煩惱和業;而煩惱和業,則來自于我們的非理作意,也即錯誤觀念;錯誤觀念,來自于心的本性光明。而光明就像太空一樣沒有來去,已經是最原始的源頭了。從心的本性當中,産生了萬事萬物。密宗的證悟者隨時都可以感覺到這一點。

  以前給讀者多次介紹過,我們不能認爲,只有很遙遠之前的輪回之始與整個輪回結束,才是從原始光明當中産生,又回歸到光明中去的。其實,在時時刻刻,無論是輪回的起始到結束,衆生從誕生到死亡,進入深度睡眠到蘇醒,以及每一個念頭的誕生直至消失,全部都是從原始光明當中産生,也是在原始光明當中消失的。但這對我們來說沒有用,相當于一個傳說,因爲我們沒有修行,所以感覺不到,這是一種解釋方法。

  “迷悟從心起”的另外一種解釋是說:迷與悟都是從阿賴耶識開始的,雖然阿賴耶識肯定不是悟,而是迷,但相對來說,阿賴耶識的執著沒有那麼粗大,是所有第六意識的念頭與眼、耳、鼻等五根的感知來源,所以他也可以作爲一個相對的基礎。

  迷執自纏縛,了達假名智,

  菩提非近遠,叁世理非有。

  如果我們有了迷惑和執著,就會因爲這些迷惑和執著的糾纏而作繭自縛,自己把自己束縛在輪回當中不能解脫,如果了達任何東西都是虛幻的假名,那就是智慧。

  從佛的境界來說,因爲近、遠、上、下、左、右、好、壞、清淨、不清淨、衆生、佛等所有一切都不存在,沒有任何戲論,都是空性大光明,所以菩提離我們既不近,也不遠,非近也非遠。

  另外一種簡單的解釋是說:因爲我們的每一個念頭從來都沒有離開菩提,所以菩提不會離我們很遠;同時,因爲我們本人就是菩提,所以也不能說近,只有兩個物體之間才談得上遠近,自己和自己是沒有遠近距離的。

  “叁世理非有”,所謂過去、現在、未來,就實實在在的真理而言,都不存在,都是虛幻。

  煩惱籠迷執,世尊經所宣,

  智生惑染滅,妄執勿相纏。

  煩惱和迷執就像巨大的籠子,把我們緊緊地關押在輪回牢籠中不能出去。世尊在佛經中告訴我們說:“智生惑染滅”。

  “智生惑染滅”一句在字面上與藏文版有點不一樣。藏文版是說:世尊在佛經中說,要安住在自我的境界當中。此處的“自我”,是指如來藏,也就是要安住于常、樂、我、淨的如來藏法界光明當中。世尊在第叁轉*輪關于如來藏的經典當中宣講道:智慧誕生。本來智慧是原有的東西,永遠都跟我們在一起,不需要誕生或創造,只需要我們去發現而已。但從表面上看來,一個人從迷惑到開悟之間,仿佛就是從沒有智慧變爲有智慧,似乎有一個新的智慧誕生。

  漢文版沒有說得很清楚,只是說,智慧産生以後,迷惑和汙染就滅掉了,但這根本不是第叁轉*輪的特殊見解,在第二轉*輪甚至第一轉*輪當中都講過了。

  “妄執勿相纏”在那個時候,執著妄念都不能把我們束縛于輪回。

  去來執最勝,體空猶可思,

  菩提非妄執,正證亦知非。

  “去來執最勝”,“最勝”,是涅槃的異名。涅槃本來無來無去,但我們卻會執著它有來有去、有生有滅、有近有遠。

  “體空猶可思”,“體空”是諸法的本體空性、心的本性光明或勝義谛的本體空性。體空是不可思不可言的,但我們把它執著爲可思的。

  “菩提非妄執”,“最勝”和“體空”都是指菩提,它沒有任何來去、可思等妄執。

  “正證亦知非”,菩薩的證悟境界中,也不存在眼耳等六識的所見所知。

  從“世間並出世 ”開始,前四個偈子都在告訴我們,所謂的輪回與成佛,都是心創造的虛幻現象,實際上並不存在。

  心是什麼呢?是六識或八識的綜合體,凡是人的精神,都可以用心字來表述。

  如來藏是毀滅和誕生的基礎,是輪回的源頭和盡頭。它永遠都存在,不是心創造的,也不需要心去創造,心也創造不了如來藏。而心卻是從如來藏當中産生的。這是大乘佛教公認的觀點。

  但在心怎麼樣創造輪回,外界的現象是真正的心,還是心的幻覺或産物的問題上,就有不同的觀點了,因爲有了不同的觀點,所以形成了一切有部、經部、唯識、中觀等宗派。

  以上介紹了如來藏的本質與比喻,下面講獲得或者顯現如來藏的修行過程。

  3、獲得成就的次第

  水乳同一處,鵝飲乳非雜,

  生空煩惱離,二障亦非雜。

  鵝與烏龜可以把混合在一起的牛奶和水分離開來,只飲用其中的牛奶,而將水等雜質過濾掉。其中的牛奶,比喻光明清淨的佛智。水與雜,比喻不清淨的煩惱。

  誕生證悟空性之智的時候,煩惱也會自行離開。

  “二障亦非雜”中的“非”,意即不接受。煩惱障和所知障二障本來是煩惱,是修行人會抛開的雜物,但除了二障裏面的雜字所表達的東西以外,還存在著佛的智慧。我們要學會像鵝分離牛奶與水一樣分離煩惱和光明,將光明的部分留下來,將煩惱放棄,不接受二障的雜物。

  二障的雜物是什麼?除了二障以外還有什麼雜物?除了雜物以外還有什麼二障呢?

  從物質的本體來說,煩惱就是菩提,除了菩提以外沒有煩惱,輪回就是涅槃,輪回就是佛的壇城,除了佛的壇城以外沒有輪回,但在沒有證悟,或者沒有徹底證悟,修行還沒有到位的時候,二障是煩惱,不是菩提,不是智慧。如果我們在這種情況下去接受煩惱,或者不放棄煩惱,結果就是墮惡趣,所以必須像《佛子行》裏面所說的:“貪等煩惱初生時,鏟除其是佛子行。”當煩惱剛剛冒出的時候,立即要去斷除,要想一切辦法對治煩惱。當內心狀況越來越靠近物質的本性,也即佛性時,二障就是佛的智慧。二障可以接受,但二障的“雜”,也即“真實”的不清淨煩惱,永遠都不能去接受。

  密宗認爲,煩惱即智慧,有些人就會産生非常嚴重的誤解——既然煩惱就是光明,那我們就不需要去斷除煩惱,行爲上的持戒、苦行等等也大可不必了。其實在密宗裏面,也有不淨觀的修法。既然密宗都說一切都是佛的壇城,但實際上連小乘《俱舍論》中講的不淨觀都在修,這是不是有點矛盾?

  並不矛盾。密宗的修法和行爲,都非常講究次第。對初學者來說,密宗上層的方法是不合適的,所以只有通過不淨觀來斷除煩惱,但這不是它的最終觀點。不要說密宗不認爲物質都是不清淨的,連小乘佛教也不這麼認爲。比如說,有一種不淨觀的修法,是首先觀想自己額頭上的眉間有一小塊肉開始腐爛,當肉爛掉以後,便露出裏面的白骨,白骨慢慢擴展,隨後整個人都變成骨架,最後不僅是人,包括周邊的所有東西都是骨頭,當修行人很投入地觀想一段時間以後,就能在打坐的時候真正看到滿布白骨的景象。雖然修行人也知道房子不是骨頭做的,但他知道這樣對斷除煩惱有幫助,既然連小乘行人都有這樣的見解,密宗就更不用說了。

  小乘修行人在二障裏面永遠找不到不雜的清淨光明,所以他根本不加考慮,就把整個二障全盤否定;大乘顯宗的境界比小乘高了一籌,一方面會用不淨觀之類的修法來斷除煩惱,另一方面也同意在有菩提心或證悟空性智慧的前提下,可以不斷除煩惱而把煩惱轉換爲道用,但轉爲道用以後,煩惱實際上就不是煩惱了,所以,從小乘到密宗,沒有一個宗派認爲“真實”的煩惱可以接受。因此,凡是以密宗的名義,打著密宗的旗號,去接受這些真實的煩惱,然後因煩惱而導致一些不良後果的行爲,密宗自己都稱之爲顛倒的密宗、邪密,不是正密是邪密。

  妄執我非無,了達本非有,

  涅槃清淨理,二我俱非立。

  從妄執的角度來說,自我不是沒有,而是存在的,但了達以後就知道,我是不存在的,涅槃的本性是清淨的,人我和法我都不成立。

  所以,我是否存在的關鍵,在于是否證悟。不證悟我就存在,煩惱也存在,一切都存在;了達本性之後,煩惱、輪回,一切的一切都不存在。

  前面用了大量的比喻與文字,來說明心的本性是光明,這兩句是告訴我們:既然煩惱是光明,那煩惱到底需不需要斷除,該怎麼樣取舍?

  4、如何顯現心的本性

  本來佛性有兩種:一種叫自然住佛性或自然佛性,也即心的本性光明,它是自然顯相的,不是造作的,所以叫做自然住佛性;第二種叫隨增佛性,隨著聞思修而增長的佛性。依靠對佛法的信心,之後去聞法、思維、修行,就會越來越有進步。對佛法,尤其是對心的本性光明空性的認識越來越增長,所以叫做隨增佛性。…

《慧燈之光八 《贊法界頌》淺釋 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