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隨增佛性是無常的,屬于有爲法,到了加行道的時候,它會顯現爲一種光明的形象。在資糧道的時候,連光明的形象都不是。
爲什麼這也叫做佛性呢?因爲如果沒有隨增佛性,沒有聞思修,則我們心裏雖然有一個自然佛性,但它永遠都不會顯現出來,所以也稱此爲佛性。
隨增佛性就是十度,也可以歸納爲六度或福慧二資糧。布施、持戒、忍辱屬于福資糧,禅定和智慧是慧資糧,中間的精進屬于兩邊。大乘佛法的所有修行,都可以歸納于六度或十度當中。只要修十度,就可以顯現心的本性。
盡管心的本性從我們誕生的那一天開始,都是光明的,但它從來沒有給我們帶來任何好處,這就是因爲我們缺少了隨增佛性。下一步的工作,就需要通過隨增佛性去開發自然住佛性。
叁檀齊修施,屍羅離過非,
忍因端正果,精進勇勤依。
叁個布施都要去修,持戒也很清淨,遠離一切罪過,並修持忍辱,就能得到正確的果。另外,還要勇猛、勤奮地依靠精進,對正法饒有興趣,不能懶惰懈怠。
“檀”是梵文dana(檀那)音譯的簡寫,漢譯爲布施。叁檀,即叁種布施方式: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
“屍羅”是梵文Sila(屍怛羅)音譯的簡寫,漢譯爲清涼或戒律。
靜慮令心止,般若用無疑,
願兼方便力,安住勝菩提。
靜慮或禅定可以製止人的念頭,讓心平靜下來。利用了般若智慧以後,就沒有任何懷疑了。就這樣以十度的方法安住于勝妙菩提。
前面的六個,叫做六度。後面的四度——願、方便、力與智慧(漢文版中,智慧一詞沒有表述出來),總共是十度。“願”是指菩薩的心願;“方便”是指菩薩的福資糧;“力”是指菩薩修行的力量;“智慧”,與六度中的“般若”雖然都是指智慧,但在藏文裏面,這兩個名詞有點不一樣,十度中的智慧叫做“也西”,主要是指世俗谛方面,譬如精通佛的了義與不了義等思想的智慧;六度中的叫做“西繞”,主要是指證悟空性、光明方面的智慧。在《入中論》與彌勒菩薩的《經莊嚴論》裏面,把十度講得很清楚,若想了解得深廣一些,可以看這些論典。
菩提難妄執,真空生滅無,
了達空本性,二相亦非有。
菩提不容易存在妄執,真空是沒有生滅的,了達空的本性以後,能取、所取、上、下、高、低等二相都不存在。
乳糖離甘蔗,離蔗糖非有,
叁乘趣菩提,離種體非有。
這段頌詞的漢文版本講得比較省略。藏文版則說得比較廣。
藏文版的意思是:若有人主張不要給菩薩磕頭,其說法肯定是不善之說。因爲,如果沒有大乘菩薩,也就沒有佛的法身;如果沒有佛的法身,更不會有佛法,也無人傳講佛法;如果沒有佛法,聲聞、緣覺也不存在。
有些小乘行者認爲:大乘佛教不是佛教,除了小乘佛教的叁藏十二部以外,沒有其他的佛法;除了小乘的僧衆以外,修學大乘的菩薩不是僧衆。既然不是僧衆,就不應該對其磕頭。
但是,佛卻是菩薩修成的。如果沒有菩薩,就不會有佛;如果沒有佛,小乘阿羅漢果位的來源——小乘佛法,又從何而來呢?沒有菩薩,就不會有法身;沒有法身,就不會有化身;沒有化身,就沒有人轉*輪,小乘佛法也無從談起了。
在漢文版裏面,這段內容省略了一些,只是前兩句用了一個比喻來表達:如果沒有甘蔗,糖的甜味是從哪兒來的呢?糖是用甘蔗做的,沒有甘蔗就沒有蔗糖,以表前面所述之意。
“叁乘趣菩提”,聲聞、緣覺、菩薩叁乘的方向,最終都是菩提。此處的菩提,是指大乘的菩提——成佛。這也明確表示:小乘聲緣阿羅漢的果位,不是永久的果位,而是臨時性的果位。
大乘佛法認爲:小乘行人在得到阿羅漢果位以後,會在禅定當中停留很長時間,但總有一天佛會把他們從禅定中喚醒。阿羅漢們在出座以後,又要再從大乘資糧道開始修行,並最終成佛。當然,小乘行者卻認爲:阿羅漢果位就是最究竟的果位。但中觀宗認爲:叁乘最終都要進入菩提,進入“最終一乘”。叁乘不是究竟的,一乘才是究竟的。而唯識宗又堅持“究竟叁乘”,認爲聲聞和緣覺也是究竟乘,得到阿羅漢的果位,就永遠是阿羅漢,最終也不會成佛。這種說法在佛經裏也有,但卻是不了義的說法。
“離種體非有”,如果沒有菩提種子——菩薩,就不可能有其之果——菩提,也即佛。
在印度的大乘佛法比較興旺的時候,部分小乘行人經常與大乘行人辯論,說大乘佛法不是佛法,大乘佛法的空性根本沒有價值。通過觀修四聖谛,就能成就阿羅漢的果位,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解脫。
其實,《智慧品》中也講過,四聖谛裏面的人無我,就是空性。把空性從整體上否定以後,四聖谛的人無我實際上也被否定了。
證悟小乘果位的人,是不會與大乘爭論的,因爲他知道人無我是空性的一部分;只有懂得一點理論卻沒有證悟的人,才會認爲大乘的空性與小乘四聖谛裏面的人無我有很大差別,人無我是正確的,空性是根本不成立的。
雖然在藏、漢兩地沒有這樣的爭論,但類似的爭論卻在印度持續了一段時間。在龍樹菩薩以及其他論師的一些論典當中,經常看到對這些爭論的反駁,所以彌勒菩薩的《經莊嚴論》裏用了整整一品的筆墨,專門證明大乘佛法是正法,是佛宣說的。
曆史總是在不斷重演相似的內容,當密宗出現的時候,大乘顯宗的有些學者又說:除了顯宗的叁藏十二部以外,沒有正規的佛法,所以密宗不是佛法。
一般都是這樣,下層的宗派會與上層的宗派辯論。譬如說,一切有部會與經部辯論,唯識宗又會與中觀辯論等等,因爲佛傳法是有次第的。僅從顯宗角度來說,也有第一轉*輪、第二轉*輪與第叁轉*輪的次第。僅僅聽聞過小乘佛法的人,不知道天外有天,才會以爲大乘佛法不是佛法;僅僅聽聞過大乘顯宗的人,也會坐井觀天地認爲,只有顯宗才是佛法,其他的法都不是佛法,這都是孤陋寡聞的表現。
釋迦牟尼佛在臨圓寂的時候教導後人說,辨別佛法真僞的試金石,就是四法印。具備四法印的任何一部經論,都屬于佛法。大乘顯宗與密宗經論不但具備四法印,而且比下層的宗派诠釋的四法印更加完備。衆生的智慧層次不一,如果一知半解地根據自己的境界去判斷,就肯定會出洋相。
《慧燈之光八 《贊法界頌》淺釋 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