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八 《贊法界頌》淺釋 四

  《贊法界頌》淺釋 四

  守護稻谷種,芽莖必得生,

  守護菩提種,菩提從此起。

  保護好稻谷的種子,就會有稻芽的産生,之後才會收獲稻谷。種子是很重要的,因爲它是豐收的前提。同樣,守護好菩提的種子,菩提就會從菩提種中誕生。

  菩提在此處指的是佛的法身。菩提種是指大乘修行人,也即菩薩。成佛必須要有成佛的因,因就是菩薩;菩薩要有菩薩的種,種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要有菩提心的種,種就是慈悲心。進而可知,慈悲心是一切法的基礎,所以一定要保護好。

  《饒益衆生九觀察》(見《慧燈之光》)當中又講道:大乘初期的修行人,也即資糧道或加行道的菩薩需要保護自己的菩提心。其他都可以損失,唯有菩提心不能受損。若是菩提心受損,成佛就遙遙無期了。

  因此,從現在起,就要把修行和生活統一起來,這也是在家人最現實的問題。《百業經》裏有一段對話是這樣的:一個老比丘怅然若失地說,我從在這個缽裏吃飯開始,頭發已經換了叁個顔色,現在不要說成就,連心平靜下來都沒有做到。亞洲的青少年一般頭發有點黃,成年後頭發轉黑,到了老年,頭發又變白了。就這樣從小出家,經曆了一生的出家人,也沒有做到讓心平靜,我們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從現在開始,要有實際行動。修行和生活有些時候雖然有一點矛盾,但如果能協調好,也有辦法平衡。佛也沒有要求所有修行人都要出家,最關鍵的,是要守護菩提種。菩提種很多人也有,若是在修菩提心,就是在朝一個比較好的方向走。

  大乘菩提種有兩種:慧資糧與福資糧的種,或者智慧和方便的種,也可以說是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的種。

  在聽到《入中論》、《寶性論》等空性、光明法門的時候,心生歡喜、汗毛豎立、眼淚直流,就說明這種人不僅有智慧種,而且已經成熟了。

  在聽到大乘佛法中所講的偉大思想與行爲,譬如要毫無自私地奉獻,凡是自己認爲很珍貴的東西——身體、壽命、財産,都要不計回報地布施的時候,不但不困惑、不反感,而且心潮澎湃、激動萬分、喜不自勝,就說明此人已經成熟了方便的佛種。

  就像現在有些人認爲我沒有必要學佛、沒有必要往生極樂世界,我目前的狀況已經很好了一樣。在小乘行人看來,阿羅漢已經非常不錯了,不成佛也可以。小乘還認爲,有些衆生有佛種,而有些衆生沒有。在他們看來:若是承認衆生都有佛種,就會全都成佛,這樣一來,就否定了阿羅漢是最終的果位。

  大乘佛教則認爲:一切衆生都有佛種,只是成熟與否的差別。如果沒有菩提心,但對空性和慈悲心都非常喜歡,就還不是資糧道,只是離資糧道不是很遠了。若能繼續努力,很快就可以進入資糧道。

  譬如于黑月,光明未能見,

  有情煩惱纏,真如未明顯。

  漢文版的“黑月”一詞,在藏文版中的意思爲下旬的“十四”,也即每個月的二十九號。在農曆或藏曆每月二十九號的時候,只能見到一點點月光(叁十號則完全看不見)。以此比喻資糧道和加行道的菩薩只能見到一點點佛的法身。漢文版裏是說“光明未能見”,見不到月亮的光明。

  因爲凡夫有情被煩惱所纏,所以在資糧道時還看不到真如,在加行道的時候,也只能見到一點真如本心的形象,所以說“真如未明顯”。

  “明顯”這個字用得很好,因爲假如證悟明顯了,就是菩薩一地,那是真正的證悟。這個偈頌的藏漢兩個版本所用的比喻和遣詞,都非常恰到好處。

  佛的化身,只是爲了度化衆生顯現出來的一種形象。正如《金剛經》所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有色有聲的都不是佛,佛就是我們心的本性,所以說佛在心中。

  佛在心中可以從兩方面理解:一方面,只要對佛法有信心,時常祈禱佛,這是最低層次的解釋;另外一個是:佛祖永遠沒有離開過我們心的本性,心的本性就是佛。當看到心的本性的時候,從某種角度來說,就是見到佛了,但這與真正的成佛完全不一樣,所以我們不能認爲頓悟以後就不需要修行了,真正的成佛還早得很!

  下面總述菩薩初地到佛地的境界。

  月初光雖有,漸漸而增長,

  初地證菩提,菩提未圓滿。

  在每個月初的初一到初叁,雖然有了一些月光,但這種光還需要漸漸地增長。初地菩薩雖然證悟了菩提,證悟了佛的法身,但境界還是比較模糊,不是很圓滿。盡管如此,度化衆生、弘法利生等所有事情都可以從此時開始了。“漸漸而增長”,包含了從一地,經過二、叁、四、五、六、七、八、九,直到十地的境界。

  在沒有證悟空性之前,主要是自己去修行、去保護佛種,還不是真實度衆生的時候,即使想做度衆生的事情,也做不了多大的事,弘法利生的能力很有限。到了菩薩一地的時候,就真正能弘法利生,包括頭、手在內的整個身體,都可以真正布施,在此之前,這些都只能作爲我們的目標而已,真正行持很難。

  十五月圓滿,處處光皎潔,

  解脫顯法身,法身理無缺。

  十五的月亮豐盈圓滿、明亮皎潔,以此比喻菩薩的十地以後的十一地,也即佛的果位。此時的證悟境界已經非常圓滿,顯現出完整無缺的法身本體,此時隨增佛性也完全圓滿了。

  下面進一步廣說:

  染汙意相應,纏縛俱生滅,

  解脫一切障,叁世悟非有。

  首先是資糧道和加行道:

  漢文版中,資糧道和加行道講得比較省略,只有“染汙意相應,纏縛俱生滅”這兩句,對應的是凡夫資糧道和加行道的境界。此階段的修行人還是凡夫,有執著和染汙煩惱的存在,不但有煩惱,而且這些煩惱還會對修行有影響、有纏縛,還沒有達到煩惱纏縛不生不滅的境界。

  在藏文版本裏面是說:資糧道和加行道是指對叁寶有非常穩定、堅定不移的信心,在此基礎上發菩提心、行善斷惡,就稱爲資糧道和加行道。

  初地或第一地:

  “解脫一切障,叁世悟非有”,是指菩薩一地時的境界。此處的“解脫一切障”,並不是指像佛陀一樣解脫了所有的障礙。

  佛經或論典中的任何詞句,都必須與前後的內容連貫起來進行分析思維,還要與其他論典作比較,否則無法解釋清楚。

  從凡夫最粗大的障礙到最後最細微的障礙,一共可以分成十個部分,在一地時,可以斷除其中最大的障礙,或者說可以斷除十分之一的煩惱,其他的煩惱暫時還沒有能力斷除,所以說在一地菩薩時已經斷除了需要在此時斷除的一切煩惱。“叁世悟非有”,一地菩薩證悟了,十方叁世都不存在,都是空性。

  初大僧只滿,叁檀普遍修,

  斷除分別障,歡喜智難俦。

  “初大僧”是指剛剛開始的真正大乘比丘,也即證悟了初地的菩薩。“只滿”意即剛剛圓滿,在此之前還不是叁寶當中的僧寶,從此之後才是真正的僧寶。

  叁寶裏面的僧寶和僧衆是有差別的,只有證悟了初地,才是真正的聖者,才稱得上是僧寶。

  “叁檀普遍修,斷除分別障”,一地菩薩主要修持十度當中的布施,並斷除了一地時需要斷除的那部分煩惱障礙,遍計的煩惱和我執全部斷除,在此基礎上,還斷除了一部分俱生煩惱。

  “歡喜智難俦”因爲知道自己已經證悟空性,而且這種證悟是不會退轉的,從此以後可以真正地弘法利生,因此歡喜心無法比擬,故稱爲歡喜地。

  叁業誤兼犯,防非重及輕,

  屍羅圓滿戒,離垢獨標名。

  第二地:身、口、意叁門的叁不善業和違犯小乘別解脫戒與菩薩戒等犯戒方面的輕重煩惱與錯誤,都能防止或不做,戒律很圓滿,故稱爲無垢地。

  二障恒時染,俱空慧刃除,

  發光能照曜,破滅漸無余。

  第叁地:在叁地之前,二障都與自己如影隨形、密不可分。空性智慧好比鋒利的寶劍,可以斷除二障,顯發出證悟的光明,並能逐漸破除、消滅在叁地時應該斷除的所有障礙,故稱爲發光地。

  遠離根隨染,漸增焰慧威,

  菩提稱最勝,燒照轉光輝。

  第四地:遠離了諸根的隨眠染汙,證悟智慧逐漸增長,如同火焰一樣威猛無敵。這時證悟的菩提,稱爲勝義谛。智慧的火焰,可以燒掉所有煩惱。讓修行人斷除黑暗,見到光明,故稱爲焰慧地。

  真俗稱二智,相應互起違,

  合令無所礙,難勝事恒時。

  第五地:對五地以下的菩薩來說,勝義谛的智慧和世俗谛的智慧相互有點兒矛盾,此時不太能做到無二無別。到了第五地的時候,此二智慧則無有障礙地相互結合起來,因爲五地菩薩已經證悟了二谛無二無別,故而能攻克難以戰勝的煩惱,也即四地以下菩薩沒有斷除的煩惱,故稱難勝地。

  “真”是指勝義谛。勝義谛的智慧,也即證悟空性的智慧;“俗”是指世俗谛。世俗谛的智慧,是指世間的學問。

  但我們不能認爲,四地以下的菩薩認爲勝義谛和世俗谛是矛盾的,其實他們從加行道開始,就已經明白現空無二無別,只是到了五地的時候,又更加確認了二谛的互不相違。

  十二緣生智,巡環理趣全,

  甚深稱最勝,般若現于前。

  第六地:主要圓滿的,是六度中的智慧度,所以無論在根本定還是出定以後,智慧都飛速增長,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徹底了達十二緣起的如幻如夢本質,並斷除了五地以下的煩惱。對勝義谛的理解,也比五地及以下的菩薩更深刻,對般若的證悟更清楚,對世界如幻如夢本質的體悟也更清晰。

  雖然在此之前,也已經了達十二緣起的夢幻境界,但到六地的時候,通達的境界就更加清楚、透徹了。

  “巡環理趣全”,是指對十二個緣起中每一個緣起的誕生、消失、本質、特點等循環往複的道理,都能全面理解。因爲其智慧深不可測,故稱爲“最勝”。勝義谛般若智慧也得以現前,故稱爲現前地。

  煩惱障有兩種:俱生的煩惱障和遍計的煩惱障。在第一地的時候,遍計的煩惱障已經全部斷除;但在第二地到七地之間,俱生的煩惱始終存在,到了七地結束的時候,才能將所有的煩惱障全部斷除。因爲煩惱障一直存在,所以,從一地到七地之間,都叫不淨地。八地…

《慧燈之光八 《贊法界頌》淺釋 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