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因蓮花座是佛菩薩加持出現的禅定和智慧的力量,故功德不可思議。
“俱胝” ,古代數詞,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以表示花王座的數量不可勝數。
十力兼無畏,叁身四智圓,
六通恒自在,應物化機緣。
經過佛灌頂之後,就可以得到“十力”與四“無畏”。圓滿“叁身”與四種智慧。六種神通自由自在、運用自如,並能相應衆生的根基、機緣,而廣轉*輪度化、教化各種各樣的衆生。
照曜如圓月,恒時焰熾燃,
十方無不遍,燦爛轉光鮮。
成佛後,就像十五的月亮一樣,所有功德都圓滿無缺,火焰一般的智慧恒時燃燒,智慧之光可遣除衆生心靈的黑暗,度化衆生的功德遍布十方。中間佛身上發出的耀眼奪目之光,與周邊九地以下菩薩發出的各種光彩,都融入十地菩薩,最後永恒成佛,度化無量衆生。
“燦爛”是指九地以下菩薩身上發出的各種光芒。“光鮮”是指由佛眉間發出的明亮、鮮豔之光。
永絕緣生染,恒時處涅槃,
菩提稱最勝,化益物情歡。
永遠地斷絕了煩惱的染汙和産生煩惱的因素,恒時處于涅槃的境界中,再也不會墮入輪回。世俗谛中的無常、有漏、有爲法都逐漸消失,剩下真正的勝義谛。證悟了最殊勝的勝義谛菩提,轉*輪利益衆生,讓所有衆生在聽到佛法後都皆大歡喜,因爲種下了解脫的種子,故可以逐漸成佛。
雖然佛菩薩的化身經常會出現,既有顯現爲憤怒、寂靜的佛菩薩,廣轉*輪饒益衆生的化身,也有顯現爲國王、地獄衆生、畜生、花、草、樹木、水、風之類的化身。但無論如何示現,永遠都不離開涅槃。
讓十地菩薩成佛,度化無量無邊的衆生,都是佛的功德。如果沒有佛,就沒有佛法。佛從菩薩來,菩薩從菩提心來,所以,一切衆生的幸福、解脫,都來自菩提心。只要有衆生成佛,就有佛轉*輪度化衆生,無論我們是否看見。
雖然在彌勒佛出現之前,不會出現像釋迦牟尼佛這樣的佛,但並不是說釋迦牟尼佛以後就沒有人成佛了。每一刹那、每一瞬間,都會有無數衆生成佛,之後會以他們的方法度化衆生。盡管如此,衆生也永遠不會度完,輪回也永遠不會窮盡。
雖然佛陀知道輪回中的衆生不能度完,但他也會竭盡全力、勇猛不止地度化衆生。因爲對每一個個體來說,輪回是有終點的。就像放生雖然不能解救所有的被殺動物,但總可以讓一些生命免遭殺害一樣。
從顯宗的角度來說,每個衆生的輪回無始有終——沒有開始的源頭,但有最終的時候。但因爲輪回裏的衆生數量沒有邊際,所以從整體來說,輪回是無始無終的。
但我們在剛剛開始發菩提心的時候,不能有能度多少就度多少的發心,否則這種菩提心就不夠圓滿,雖然實際上不可能度一切衆生,但也一定要有牧童似的發心:發誓度盡所有衆生,所有衆生成佛以後,自己才成佛。
因果是不可思議的,發心越大,得到的法性力也越大。有了這樣發心,反而會最先成佛。成佛以後,就可以度化更多的衆生了。
雖然發心度化所有衆生是不可能的事情,但菩薩也會發心去做,這也顯示出佛菩薩的無比勇氣。
既然如來藏是永恒、常住、不生不滅的無爲法,它就不會做任何事,不會對任何其它物質産生任何作用。同時,其它任何有爲法或任何事物,也不會對它起任何好與壞的影響。那麼,從一地到十地之間的證悟空性與斷除障礙,又是由誰去完成的呢?
從一地到十地之間的證悟與斷除煩惱,由四谛當中的“道谛”來完成。“道谛”是無常的有爲法,隨增佛性就屬于道谛。因爲它是無常的有爲法,所以它可以完成這些事。“道谛”首先斷除煩惱,然後逐步減少自己的無常,成佛的時候,煩惱等不清淨的無常有爲法與清淨的現象全部消失,只剩下永恒的如來藏,這也叫做佛的法身和報身。其中最主要的是法身,也即自然住佛性或如來藏。
小乘佛教認爲,衆生本來不具備法身,必須要積累資糧,最後另外修出一個法身。但大乘佛法,尤其是叁轉*輪和密法卻認爲:衆生本來就具備佛的所有功德,不需要通過積累資糧去修。只要如來藏上面的煩惱清淨了,就一切事情都解決了。
什麼是“道谛”呢?它就是證悟如來藏本性光明的智慧。
智用深如海,隨機現應身,
水清來月影,處處度迷津。
證悟空性光明的智慧,像大海一樣深邃,隨著衆生的根機,而顯現應化身。清亮明澈的水中,月亮的影子自然會顯現。同樣,如果衆生根機成熟,佛的顯現也隨處可見,處處都有佛的化身爲迷茫衆生指點迷津。
應化身的形象是各種各樣的,有時是人,有時是動物,有時甚至是除了六道衆生以外的一些物質。
佛在傳法的時候,聽得懂所講內容的人,就成了佛的首批弟子;而旁邊一些飛鳥、昆蟲,雖然聽不懂佛法,但畢竟聽到了佛的聲音,故而也播下了菩提的種子。這都是根機不同的結果。
有的衆生根機非常成熟,不但親自被佛度化,而且佛僅僅講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就能當下開悟,成爲阿羅漢,或發了菩提心。
即使像我們這樣的人,也是曾在釋迦牟尼佛修道的時候,依靠佛的種種方便而令根機成熟了的衆生,所以才有機會聽聞修持佛法,但因爲我們是釋迦牟尼佛弟子中比較野蠻、不夠精進的衆生,根機成熟的程度還不夠,所以我們不能被釋迦牟尼佛親自度化。
就像當年釋迦牟尼佛示現圓寂時所說的一個比喻:有一位兒女成群的父親在彌留之際,他的兒女有些在場,有些還沒回來。父親把一部分家産分給了在場的兒女,又將留下的一部分交代給在場的兒女說:雖然你們有些兄弟姊妹還沒回來,但他們也是我的兒女,你們以後要把這部分家産給他們。
父親去世之後,在場的兒女也遵照父願,把剩下的家産交給了晚歸的兒女手裏。
同樣,佛在叁個無數大劫中讓無數衆生的根機成熟了,但因爲有些衆生犯了一些錯誤,修行不精進,所以沒有機會讓佛親自度化,但總有一天他們會回來,那時佛的教法就可以交給他們。
我們就是佛弟子中最野蠻的一群人,不但佛住世的時候,我們沒有聽佛的話;而且後來佛陀的那些非常了不起的弟子在度化衆生的時候,我們也沒有好好修行,蹉跎了無數時光。如今,釋迦牟尼佛留給我們的東西已經到手了,但怎麼去用,又是一個問題了。如果不珍惜,那不知何時才是個頭啊!我們要清楚自己的位置,不能認爲不修加行,僅僅灌幾個頂,聽幾次大圓滿,就自然而然成佛了。如果把佛的弟子分成四批(佛的所化生、大菩薩和大阿羅漢的所化生、善知識的所化生、佛像和佛經的所化生),我們只能算第叁批,也即中等偏下的根機,所以我們要用功。
當然,還有比我們更差的根機。當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即將消亡,而彌勒佛還沒有出世的時候,由于沒有人懂佛法,更沒有人講佛法,所以只能依靠佛塔、佛像、佛舍利來度化衆生了,若有人懂得恭敬佛、供養佛等等,也可以積累資糧,使根機慢慢成熟。
當然,如果衆生的根機不成熟,佛的化身也不會存在。
也許有人會想:既然佛有那麼大的神通、福報,爲什麼不把全世界的所有人都一起度化呢?
佛怎麼度化衆生,不是由佛自己來決定,而是由衆生的根機決定的。如果佛可以自己決定,那佛在圓寂後立即會顯現另一個佛,不會有無佛的世界,但事實不是這樣,一切都決定于衆生的根機。比如,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會示現一些神通、神變度化衆生,因爲那時候的人有福報,所以能看到這些現象;我們的福報和根機都越來越弱,所以看不到佛示現神通,也看不到佛親自傳法。
況似頗胝寶,隨緣現影同,
物情根有感,周普事無窮。
供養如意寶,就會心想事成,大富大貴,但也要觀待人的福報、緣分,而隨緣顯現各種福報。同樣的,如果有情衆生的根機成熟,對佛有了“感”,就會有來自佛陀的“應”。感應結合,才會有佛度化衆生的無窮、無量、無盡且周遍一切的事業。
“頗胝寶”是印度梵文的譯音,意即佛經當中經常提到的如意寶。它不像用于裝飾的普通珍寶,如果祈禱它,會出現各種受用,但在佛出世的時候,不會有這樣的寶。
“感”是指根機成熟,對佛有信心的感應心。
餓鬼恒饑渴,不能見水泉,
衆生無少信,宿業自萦纏。
餓鬼道的衆生經常饑渴難耐,卻因沒有福報,而不能像人和天人那樣看到清淨、純淨的泉水。同樣,雖然佛始終存在,但沒有福報的衆生因爲一點信心都沒有,所以會被前世的宿業所纏繞,看不見佛。這不是佛的過失,而是衆生的業障。
化現身諸相,光明皆燦然,
佛雖恒在世,不睹宿無緣。
應化身所具的叁十二相,以及爲度化衆生而示現的其他諸如人、動物或者無情物等各種各樣的相,都是光明燦然、明耀莊嚴的。盡管佛陀恒時存留于世間,不會離開衆生,但我們卻看不見,因爲我們沒有過去世的緣分。
曉了塵沙界,根隨染久無,
二空殊勝智,妙用化童愚。
佛已經通達了猶如恒河沙數的世界,並在很久以前,就斷除了所有的汙染、煩惱,證悟了人無我與法無我的兩種殊勝空性之智。佛的智慧妙用度化了我們這些像小孩一樣不懂因果、輪回的凡夫。
本來衆生天生具備自然的清淨佛性,但凡夫卻沒有離垢的清淨。而佛既有自然清淨,又有離垢清淨,故稱爲雙重清淨。
灌頂是佛度化十地菩薩的方法,這裏講的是佛度化普通衆生的方式。一地以上的菩薩能看到佛的報身,而凡夫卻沒有福報見到佛的報身,所以佛陀只能示現各種化身來度化凡夫衆生。
清淨絕諸垢,自他受用身,
恒居色究竟,利益五乘人。
佛的法身本來清淨,也已經斷除了煩惱障、所知障等垢染。在叁個無數劫中積累了無數的資糧,自己的事業已經全部成就;在他利方面,佛陀也能示現受用身(報身)去度化登地以上的菩薩。佛的自他受用身住在色界十七層天中最上層的色究竟天或者色界十七層天之上的報身刹土,能利益五乘的衆生。
按照《楞伽經》的觀點:五乘是指聲聞、緣覺、菩薩乘,再加上守持居士五戒的人乘,與行持十善的天人乘。
其實,住在色究竟天的,只是佛的化身而不是佛的報身。大乘顯宗所講的,報身佛的刹土在色究竟天的說法,都是不了義的。雖然色究竟天的佛、菩薩、阿羅漢可以看到佛的化身,但也不表明佛就在那裏。
實際上,比較了義的大乘佛法,尤其是密宗認爲:就像一個人做夢,夢中的地方和景象就在睡夢者所睡的地方一樣,佛的報身也位于修行人成佛的地方。
但極樂世界在西方的說法是了義的,因爲極樂世界是像我們這個世界一樣有東南西北之分的。
救護衆生苦,俱胝壽命長,
二嚴無有盡,功德叵難量。
佛的化身能救護所有衆生的痛苦,所有衆生的痛苦只有佛才能救護。除了佛以外,沒有任何的神靈能真正解救衆生的痛苦。盡管佛的化身會隨著衆生的根機、福報而示現涅槃,但佛的報身永遠都不會圓寂。慧資糧與福資糧積累到究竟以後而現前的智慧與福德二種莊嚴,都是無窮無盡的。功德難以衡量、不可思議。
“俱胝”在此處不是指某個具體數字,而是表示一個很長很長的時間。
佛演一乘法,隨機悟淺深,
蓮花無垢染,玉本絕瑕侵。
雖然佛在說法的時候,只演說了一乘法門,但不同的衆生會隨著自己的根機而有深淺不同的領悟。小乘根機的人會理解爲小乘的法,大乘根機的人又會理解爲大乘的法。就像蓮花雖然長在淤泥裏面,但它永遠都不會染上泥垢。玉的本體也是清淨剔透,無有瑕疵的侵染一樣。
雖然佛經裏說,佛轉叁次*輪,有著先後時間上的次第,但實際上不是這樣,小乘論師認爲佛只轉了一次*輪,是因爲他們只聽到過小乘的法,而聽不到別的法門,他們的根機只能如此,這就是佛語的一種很特殊的功德。
佛經當中曾講過一個公案:有個人生病了,釋迦牟尼佛也在場。這樣在醫院裏面,就有醫生、照顧病人的人、病人以及佛陀一共四個人。佛當時念了一個偈頌,在場的叁個聽衆聽到的,都是適合自己的各不相同的內容。這就是佛語功德的一種表現。
(六)回向。
少分而稱贊,廣宣理趣玄,
願將諸功德,普利施人天。
雖然這部稱贊法界的論典字數不多,但其中所宣講的理趣卻是深奧玄妙的。願能將造此論典的功德、譯師翻譯的功德,普遍地予以回向,利益以人天爲主的所有衆生。
本論的修法,也即光明的修法。這是密宗特有的。無論大手印修法,還是大圓滿修法,都是如來藏光明的修法。
5·12特大地震後,我想很多人都會重新認識到什麼是人生?什麼是財産?以往我們自以爲是不動産的房屋,也從根本上動搖了,其他還有什麼不可動搖的呢?所以一定要修行,要抓住當下、珍惜當下,千萬不要抱著退休以後去修行的打算,究竟能否活到那個時候誰都沒有把握。假如現在不做任何准備,大難臨頭時,就悔之晚矣!
[全文完]
《慧燈之光八 《贊法界頌》淺釋 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