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后,才开始叫做清净地。
世俗二乘行,久修道已明,
相无功用满,最后称远行。
第七地:经过从一地到七地的长时修持,小乘的声闻和缘觉二乘的修行成果已经包含于其中。人我和法我当中的人我相此时已经彻底断除,修行的功夫已经圆满抵达最后的境界,所以称为远行地。
按显宗的说法,最上等根基的人也要三个无数大劫(阿僧祇劫)才能成佛:凡夫的资粮道和加行道,需要一个无数大劫;从一地到七地,又需要一个无数大劫;从八地到成佛之间,还需要一个无数大劫。按显宗的观点,菩萨当初发心的时候就下定决心,为了众生成佛,即使经历再漫长、再坎坷的路程,也一定要把它完成,因此,显宗的成佛,需要非常漫长的过程。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证悟第一地以后,因为内心获得了自在,只要想成佛,七天之内就可以成佛。
此处的“道”,是指小乘声闻道和缘觉道的见道与修道。
为什么到了七地才包含呢?因为一地的时候虽然证悟了人无我,但还有我执和烦恼,这些烦恼障对无我的证悟还是有一定的影响,而要得到阿罗汉的果位,需要彻底断除烦恼障。菩萨到了七地的时候,才能彻底地断除烦恼障,因此才说七地菩萨圆满了小乘的道。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修行的功夫已经圆满,已经抵达最后的境界,那八地、九地就不需下功夫了吗?
这里的“功用满”,是指菩萨七地的时候,已经彻底断除了小乘阿罗汉之所断,证悟了阿罗汉之所证,并不是指大乘佛教本身的功用已经圆满。大乘修行的功夫,要在第十一地的时候才会圆满,之前是不会圆满的。“最后”也不是指大乘佛教修道的最后,而是小乘佛教的最后。
智用无分别,恒时任运成,
众魔降退散,不动独彰名。
第八地:“智用无分别”,到八地的时候,智慧作用的发挥已经无有分别。
除了阿赖耶识以外,其他六根与七识会发生三个转变:第一个,是眼、耳、鼻、舌、身五根及眼识、鼻识等五识的转变;第二个,是第六识的转变;第三个,是末那识的转变。
因为发生了第一个转变,所以会显现密宗所讲的一切现象是佛的坛城、烦恼即菩提、轮回即涅槃的现象,其所见的世界,不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样子,而是像极乐世界那样清净无瑕。虽然他也知道众生所见的不清净现象,但对他来说,不清净的景象已经消失,清净的世界已经现前。
实际上,清净的佛刹是无始以来就原本存在的,不清净的现象都是无明的产物,当无明断除以后,不清净的显现就会消失,清净的显现就会出现。从表面上看,这是转换,实则不是,而是像云开雾散,艳阳高照一般显现出本有的清净现象,但佛经里面称之为“转换”。
颂词中只讲了第二个转换,第六意识的转换——“智用无分别”,无论善、恶、无记等对外界进行思维的意识都会消失。意识虽然转换了,但只是烦恼障从此纤毫不存而已,并不是根本没有分别念,还是有细微的分别念存在,但这不是烦恼障,而是所知障。不过,大圆满续部中说过,大圆满修行人在修行到位以后,意识、分别念就像闪电一样只会在偶尔一刹那间出现,但随即就会消失,消失后再也不会出现。而显宗到了八地才能做到将七地菩萨以下所有的分别念都转换为智慧,没有杂念、执着与实执。
同时,末那识,也即染污意识或我执也彻底消除了。
阿赖耶识是凡夫所有善恶业的载体。在十地菩萨的最后一瞬间,才会发生第四个转换——阿赖耶识的转换,阿赖耶识瓦解,转换为佛的智慧,才真正成佛。
“恒时任运成”,佛经里有个比喻,就像一个人如果掉进河里,则不需要努力,都会顺水而漂,冲往下游一样,八地菩萨因为没有分别念或只有细微的分别念,所以不需要太多努力,任何时候其所证与所断都能任运而成。
“众魔降退散”,“众魔” 主要指我执,而不是指所有的魔。虽然释迦牟尼佛在成道的时候,才显现降伏了最后的细微魔障,但在成佛之前,也有大大小小的魔障。
世间人心中的魔鬼,不是真正的魔鬼,因为它们没有太大的伤害力。我执、烦恼,才是真正的魔。因为它可以让无量众生流转轮回,让无量众生惨堕地狱,这都是它的作用。真正能统领三千大千世界的,就是我执。在三千大千世界中,没有比它更有势力的魔鬼了。在我们心中,既存在着魔,也存在着佛。按照佛教的观点,世上没有一个万能的造物主,却有一个万能的心。心可以让我们堕地狱,也可以让我们成佛。
但心无论怎么强大,却不能统治八地以上的菩萨。因为八地菩萨已经降服、击退、驱散了绝大多数的魔,所以说“众魔降退散”。
“不动独彰名”,到了八地菩萨的时候,再也不会退转或动摇,故称为不动地。
也许有人会问:难道八地以前的菩萨也会退转吗?
其实,修到加行道中期以后,就不会退转了。按照保守的说法,至少在证得第一地之后,因为拥有了胜义菩提心,所以永远不会退转。但无论如何,动摇的因素还存在着。
让我们退转的唯一原因,就是自私心和我执。到了八地时,我执、自私与烦恼等已经彻底消除,内心清净无垢、一尘不染,连少许的退转因素都不存在,所以只有到了八地的时候,才有资格享有不动地的名称。
退转的含义是指,虽然已经开始修学大乘佛法,对大乘佛法有信心,也在努力地发菩提心、行持六度。但如果与小乘行人等恶知识长期交往,就有可能随缘改变,最终退转到小乘或外道的行列中去。
善慧名无碍,十方演法希,
身云甘露雨,应物最堪依。
第九地:九地菩萨不仅证悟了空性,而且在讲经说法、闻思修持、分析佛的密意等各方面的智慧都非常圆满,没有任何障碍,具有善妙的智慧,所以称为善慧地。因为拥有善妙的智慧,所以能在十方刹土中演说稀有之法,其身躯犹如彩云,演说的妙法好比甘露雨,这些都是众生最可靠的依止处。
众德犹如水,虚空喻似身,
重粗皆蔽塞,大法智称云。
第十地:十地菩萨的各种功德,犹如水和虚空一般清净、无垢。虽然还有细微的所知障,但非常严重、粗大的烦恼都已经从根本上阻塞、关闭了,再也不可能有产生烦恼的机会。
因为具有如此的功德与福德,自在地获得了深广的智慧,拥有接近于佛的度化众生事业,所以称为法云地。
以上都叫做学道,下面讲无学道。
(五)称赞离垢法身阶段的法界
以下是称赞成佛以后的本性如来藏。
审谛轮回事,孰能免业牵,
要知无苦恼,净土勿相缠。
第十一地:此地不属于菩萨地,属于佛地。通过显密的修法,到了十一地的时候,都已经成佛了。
密宗在十一地的基础上,加了第十二地直至二十二地的名称。因为在成佛以后,虽然见解的层次没有高低,但从种种功德的角度安立了不同的名称。实际上这些在显宗的第十一地都已经包含了。
第十一地是什么样的呢?在成佛以后,就要度化众生,故而需要仔细地审视、谛察轮回中纷繁复杂、森罗万象的情况,根据众生的不同根基转不同*轮。因为佛的能力已经完全成熟,从此不会受到任何善恶业的牵连,不会再堕入轮回。没有任何苦恼、分别念,真正从源头上彻底消除了所知障,由所知障导致的不清净显现也会全部消失,而不会纠缠不休,所以佛在自境中都是净土。
虽然小乘戒律中讲,佛也会圆寂、生病。生病时,还会让弟子念经回向。饿的时候,也会像其他出家人一样赤脚托钵化缘。但这些都是示现,佛不可能有病痛、饥饿。佛只是想告诉我们:只要你们用功了,就能像我一样断除烦恼。
归命佛真子,位登智慧云,
细微皆断尽,超苦离诸尘。
顶礼已经登上了十地的佛真子。在十地的最后一个瞬间,最细微的所知障也断尽,从此没有任何障碍。超越了所有轮回痛苦,远离了一切烦恼尘垢。佛所度化的菩萨,就是这样的菩萨。换言之,度化十地菩萨,就是佛的事业。
“智慧云”也即法云地,十地的别称。
灌顶诸光照,根尘普遍身,
金刚寂大定,众苦勿相亲。
佛用什么方法度化十地菩萨呢?
首先是十地菩萨自己的心口以及身体其他部位发光,借助光也让十地菩萨看见十方所有的佛菩萨。诸佛菩萨显现眉间发光,九地以下的菩萨身体各部位发光。佛菩萨的身上发出的光芒遍照六根与六尘。最后各种光融入十地菩萨的头顶及身体的其他部位。并依靠光的力量,使十地菩萨获得犹如金刚般坚不可摧的巨大禅定力和智慧,从而断除最后一个最细微的障碍,之后彻底成佛,这叫做果灌顶。一刹那间,所有粗大、细微的痛苦都无影无踪,再也没有困扰修行人的机会了。
灌顶是密宗术语,灌顶贯穿于整个密宗修法。密宗的灌顶,是观想从上师心口、眉间、喉咙发光融入自己,自己获得诸多禅定与加持。
其实显宗也讲灌顶,只是在十地之前没有讲。显宗到了八地以后,密宗的很多见解、修法都会陆续出现。
灌顶由基、道、果三方面组成:此生得到的第一个灌顶,叫基灌顶;之后得到的第二次、第三次等灌顶,以及没有一个真实的人赐予灌顶,只是通过修上师瑜伽而得到的灌顶,叫道灌顶;此处讲的,是果灌顶,也即得到佛果之前的最后一个灌顶。果灌顶不仅密宗有,显宗也有。
就像洗衣服,衣服上的粗大污垢比较容易清洗,但细微的污垢就很难洗得恢复如新了。同样,粗大的烦恼很容易断除,而最细微的烦恼最难断除。在所有的学道中,最有力量的是禅定,故而用“金刚”来形容寂止大定。要断除最细微的烦恼,就需要金刚一般强有力的禅定。
大宝花王座,俱胝众妙成,
庄严皆普遍,功德实难思。
下面广述如何灌最后的顶:
佛经里说,佛给十地菩萨灌顶的时候,中间是非常大的莲花座,周边是成千上万的小莲花座,中间的莲花座也称为“大宝花王座”。十地菩萨坐在花王座上,九地以下的菩萨则坐在小的莲花座上接受灌顶。莲花座个个都很庄严…
《慧灯之光八 《赞法界颂》浅释 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