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八 《贊法界頌》淺釋 四▪P2

  ..續本文上一頁以後,才開始叫做清淨地。

  世俗二乘行,久修道已明,

  相無功用滿,最後稱遠行。

  第七地:經過從一地到七地的長時修持,小乘的聲聞和緣覺二乘的修行成果已經包含于其中。人我和法我當中的人我相此時已經徹底斷除,修行的功夫已經圓滿抵達最後的境界,所以稱爲遠行地。

  按顯宗的說法,最上等根基的人也要叁個無數大劫(阿僧祇劫)才能成佛:凡夫的資糧道和加行道,需要一個無數大劫;從一地到七地,又需要一個無數大劫;從八地到成佛之間,還需要一個無數大劫。按顯宗的觀點,菩薩當初發心的時候就下定決心,爲了衆生成佛,即使經曆再漫長、再坎坷的路程,也一定要把它完成,因此,顯宗的成佛,需要非常漫長的過程。

  但實際上並非如此,證悟第一地以後,因爲內心獲得了自在,只要想成佛,七天之內就可以成佛。

  此處的“道”,是指小乘聲聞道和緣覺道的見道與修道。

  爲什麼到了七地才包含呢?因爲一地的時候雖然證悟了人無我,但還有我執和煩惱,這些煩惱障對無我的證悟還是有一定的影響,而要得到阿羅漢的果位,需要徹底斷除煩惱障。菩薩到了七地的時候,才能徹底地斷除煩惱障,因此才說七地菩薩圓滿了小乘的道。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修行的功夫已經圓滿,已經抵達最後的境界,那八地、九地就不需下功夫了嗎?

  這裏的“功用滿”,是指菩薩七地的時候,已經徹底斷除了小乘阿羅漢之所斷,證悟了阿羅漢之所證,並不是指大乘佛教本身的功用已經圓滿。大乘修行的功夫,要在第十一地的時候才會圓滿,之前是不會圓滿的。“最後”也不是指大乘佛教修道的最後,而是小乘佛教的最後。

  智用無分別,恒時任運成,

  衆魔降退散,不動獨彰名。

  第八地:“智用無分別”,到八地的時候,智慧作用的發揮已經無有分別。

  除了阿賴耶識以外,其他六根與七識會發生叁個轉變:第一個,是眼、耳、鼻、舌、身五根及眼識、鼻識等五識的轉變;第二個,是第六識的轉變;第叁個,是末那識的轉變。

  因爲發生了第一個轉變,所以會顯現密宗所講的一切現象是佛的壇城、煩惱即菩提、輪回即涅槃的現象,其所見的世界,不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樣子,而是像極樂世界那樣清淨無瑕。雖然他也知道衆生所見的不清淨現象,但對他來說,不清淨的景象已經消失,清淨的世界已經現前。

  實際上,清淨的佛刹是無始以來就原本存在的,不清淨的現象都是無明的産物,當無明斷除以後,不清淨的顯現就會消失,清淨的顯現就會出現。從表面上看,這是轉換,實則不是,而是像雲開霧散,豔陽高照一般顯現出本有的清淨現象,但佛經裏面稱之爲“轉換”。

  頌詞中只講了第二個轉換,第六意識的轉換——“智用無分別”,無論善、惡、無記等對外界進行思維的意識都會消失。意識雖然轉換了,但只是煩惱障從此纖毫不存而已,並不是根本沒有分別念,還是有細微的分別念存在,但這不是煩惱障,而是所知障。不過,大圓滿續部中說過,大圓滿修行人在修行到位以後,意識、分別念就像閃電一樣只會在偶爾一刹那間出現,但隨即就會消失,消失後再也不會出現。而顯宗到了八地才能做到將七地菩薩以下所有的分別念都轉換爲智慧,沒有雜念、執著與實執。

  同時,末那識,也即染汙意識或我執也徹底消除了。

  阿賴耶識是凡夫所有善惡業的載體。在十地菩薩的最後一瞬間,才會發生第四個轉換——阿賴耶識的轉換,阿賴耶識瓦解,轉換爲佛的智慧,才真正成佛。

  “恒時任運成”,佛經裏有個比喻,就像一個人如果掉進河裏,則不需要努力,都會順水而漂,沖往下遊一樣,八地菩薩因爲沒有分別念或只有細微的分別念,所以不需要太多努力,任何時候其所證與所斷都能任運而成。

  “衆魔降退散”,“衆魔” 主要指我執,而不是指所有的魔。雖然釋迦牟尼佛在成道的時候,才顯現降伏了最後的細微魔障,但在成佛之前,也有大大小小的魔障。

  世間人心中的魔鬼,不是真正的魔鬼,因爲它們沒有太大的傷害力。我執、煩惱,才是真正的魔。因爲它可以讓無量衆生流轉輪回,讓無量衆生慘墮地獄,這都是它的作用。真正能統領叁千大千世界的,就是我執。在叁千大千世界中,沒有比它更有勢力的魔鬼了。在我們心中,既存在著魔,也存在著佛。按照佛教的觀點,世上沒有一個萬能的造物主,卻有一個萬能的心。心可以讓我們墮地獄,也可以讓我們成佛。

  但心無論怎麼強大,卻不能統治八地以上的菩薩。因爲八地菩薩已經降服、擊退、驅散了絕大多數的魔,所以說“衆魔降退散”。

  “不動獨彰名”,到了八地菩薩的時候,再也不會退轉或動搖,故稱爲不動地。

  也許有人會問:難道八地以前的菩薩也會退轉嗎?

  其實,修到加行道中期以後,就不會退轉了。按照保守的說法,至少在證得第一地之後,因爲擁有了勝義菩提心,所以永遠不會退轉。但無論如何,動搖的因素還存在著。

  讓我們退轉的唯一原因,就是自私心和我執。到了八地時,我執、自私與煩惱等已經徹底消除,內心清淨無垢、一塵不染,連少許的退轉因素都不存在,所以只有到了八地的時候,才有資格享有不動地的名稱。

  退轉的含義是指,雖然已經開始修學大乘佛法,對大乘佛法有信心,也在努力地發菩提心、行持六度。但如果與小乘行人等惡知識長期交往,就有可能隨緣改變,最終退轉到小乘或外道的行列中去。

  善慧名無礙,十方演法希,

  身雲甘露雨,應物最堪依。

  第九地:九地菩薩不僅證悟了空性,而且在講經說法、聞思修持、分析佛的密意等各方面的智慧都非常圓滿,沒有任何障礙,具有善妙的智慧,所以稱爲善慧地。因爲擁有善妙的智慧,所以能在十方刹土中演說稀有之法,其身軀猶如彩雲,演說的妙法好比甘露雨,這些都是衆生最可靠的依止處。

  衆德猶如水,虛空喻似身,

  重粗皆蔽塞,大法智稱雲。

  第十地:十地菩薩的各種功德,猶如水和虛空一般清淨、無垢。雖然還有細微的所知障,但非常嚴重、粗大的煩惱都已經從根本上阻塞、關閉了,再也不可能有産生煩惱的機會。

  因爲具有如此的功德與福德,自在地獲得了深廣的智慧,擁有接近于佛的度化衆生事業,所以稱爲法雲地。

  以上都叫做學道,下面講無學道。

  (五)稱贊離垢法身階段的法界

  以下是稱贊成佛以後的本性如來藏。

  審谛輪回事,孰能免業牽,

  要知無苦惱,淨土勿相纏。

  第十一地:此地不屬于菩薩地,屬于佛地。通過顯密的修法,到了十一地的時候,都已經成佛了。

  密宗在十一地的基礎上,加了第十二地直至二十二地的名稱。因爲在成佛以後,雖然見解的層次沒有高低,但從種種功德的角度安立了不同的名稱。實際上這些在顯宗的第十一地都已經包含了。

  第十一地是什麼樣的呢?在成佛以後,就要度化衆生,故而需要仔細地審視、谛察輪回中紛繁複雜、森羅萬象的情況,根據衆生的不同根基轉不同*輪。因爲佛的能力已經完全成熟,從此不會受到任何善惡業的牽連,不會再墮入輪回。沒有任何苦惱、分別念,真正從源頭上徹底消除了所知障,由所知障導致的不清淨顯現也會全部消失,而不會糾纏不休,所以佛在自境中都是淨土。

  雖然小乘戒律中講,佛也會圓寂、生病。生病時,還會讓弟子念經回向。餓的時候,也會像其他出家人一樣赤腳托缽化緣。但這些都是示現,佛不可能有病痛、饑餓。佛只是想告訴我們:只要你們用功了,就能像我一樣斷除煩惱。

  歸命佛真子,位登智慧雲,

  細微皆斷盡,超苦離諸塵。

  頂禮已經登上了十地的佛真子。在十地的最後一個瞬間,最細微的所知障也斷盡,從此沒有任何障礙。超越了所有輪回痛苦,遠離了一切煩惱塵垢。佛所度化的菩薩,就是這樣的菩薩。換言之,度化十地菩薩,就是佛的事業。

  “智慧雲”也即法雲地,十地的別稱。

  灌頂諸光照,根塵普遍身,

  金剛寂大定,衆苦勿相親。

  佛用什麼方法度化十地菩薩呢?

  首先是十地菩薩自己的心口以及身體其他部位發光,借助光也讓十地菩薩看見十方所有的佛菩薩。諸佛菩薩顯現眉間發光,九地以下的菩薩身體各部位發光。佛菩薩的身上發出的光芒遍照六根與六塵。最後各種光融入十地菩薩的頭頂及身體的其他部位。並依靠光的力量,使十地菩薩獲得猶如金剛般堅不可摧的巨大禅定力和智慧,從而斷除最後一個最細微的障礙,之後徹底成佛,這叫做果灌頂。一刹那間,所有粗大、細微的痛苦都無影無蹤,再也沒有困擾修行人的機會了。

  灌頂是密宗術語,灌頂貫穿于整個密宗修法。密宗的灌頂,是觀想從上師心口、眉間、喉嚨發光融入自己,自己獲得諸多禅定與加持。

  其實顯宗也講灌頂,只是在十地之前沒有講。顯宗到了八地以後,密宗的很多見解、修法都會陸續出現。

  灌頂由基、道、果叁方面組成:此生得到的第一個灌頂,叫基灌頂;之後得到的第二次、第叁次等灌頂,以及沒有一個真實的人賜予灌頂,只是通過修上師瑜伽而得到的灌頂,叫道灌頂;此處講的,是果灌頂,也即得到佛果之前的最後一個灌頂。果灌頂不僅密宗有,顯宗也有。

  就像洗衣服,衣服上的粗大汙垢比較容易清洗,但細微的汙垢就很難洗得恢複如新了。同樣,粗大的煩惱很容易斷除,而最細微的煩惱最難斷除。在所有的學道中,最有力量的是禅定,故而用“金剛”來形容寂止大定。要斷除最細微的煩惱,就需要金剛一般強有力的禅定。

  大寶花王座,俱胝衆妙成,

  莊嚴皆普遍,功德實難思。

  下面廣述如何灌最後的頂:

  佛經裏說,佛給十地菩薩灌頂的時候,中間是非常大的蓮花座,周邊是成千上萬的小蓮花座,中間的蓮花座也稱爲“大寶花王座”。十地菩薩坐在花王座上,九地以下的菩薩則坐在小的蓮花座上接受灌頂。蓮花座個個都很莊嚴…

《慧燈之光八 《贊法界頌》淺釋 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