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佛性
《大乘莊嚴經論》(唐天竺叁藏波羅頗迦羅蜜多羅譯本)中說:
性種及習種 所依及能依
如來藏可以分爲兩部分:一部分是如來藏光明的現象部分,即佛的報身和化身,因爲是有顔色的,所以此二者也叫做色身;另一部分就是如來藏光明的空性部分。
從如來藏的角度來講,所有生命都有如來藏佛性。因爲如來藏是我們心的本性,它是自然的,本身就存在,不需要通過修行來增長,它永遠都不會離開我們的心,所以也叫做自然住佛性或“性種”。但世俗佛性,也即隨著聞思修而增長的隨增佛性或“習種”,卻是修行人需要觀察自己是否具備的素質。這也叫聖種、聖性,聖者的種子、種姓。當自然住佛性與隨增佛性走到一起,變成無二無別的時候,就叫做成佛。
唯識宗和一些小乘佛教認爲,人有五種種姓:一,大乘佛教成佛的種姓;二,小乘佛教的聲聞種姓;叁,緣覺種姓;四,不定種姓,隨時有可能變化,比如開始是小乘佛教的阿羅漢種姓,但後來因爲其他原因,變成了大乘種性等等;五,還有一些衆生是斷根、斷性,根本沒有佛性的種姓,這種人永遠都成不了佛。
大乘佛教的另一些唯識宗與中觀宗卻認爲:所有衆生都可以成佛。
不過,這些爭論僅僅是理論上的辯駁,對我們的修行無關緊要,都可以過濾掉。我們需要重視的,是和修行有關系的問題。其中比較重要的,是判斷自己是不是可以修學佛法,能否發菩提心,或有沒有隨增佛性,有沒有機會修學大乘佛法。
一、小乘聖性的標准
所有小乘佛教都認爲,聖性有兩個條件:第一個是少欲知足;第二個是喜歡聞思修。具備這兩個條件的人,就是有聖種的人。這種人聞思修行,就會成就。如果不具備這兩個條件,就叫做絕種、斷種的人,這種人是不會成就的。在不具備這兩個條件之前,我們的學佛,頂多只是求保佑、求平安、求健康、求長壽、求工作順利等等。大乘佛教的聖種,也需要這個很重要的基礎。
首先,所謂少欲知足,就是不要過度追求不現實的目標,不能貪得無厭。對已經得到的東西,要有知足心。沒有少欲知足感的人,不但永遠都不會幸福,更不會解脫。
凡夫都會對物質世界有著非常強烈的貪欲心與執著,小乘佛教認爲,這就是斷種人的表現。但大乘佛教卻認爲,這只是暫時性的斷種,不是徹底的斷種。這種人通過聞思,也可以變得少欲知足,並對聞思修感興趣。
我在《佛教徒的生活模式》(見《慧燈之光》)中也講過的,佛教不是禁欲主義,只是要求佛教徒,在生活上不要墮二邊:第一,要學會在物質上安于現狀,盡量過簡單的生活,不要因物質生活而付出太多代價,這樣就會有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學習、打坐、修行。這樣不僅此生幸福,下一世也能很好地把握,同時還可以帶動身邊的其他人,讓他們也過同樣的生活。但現在的每個人卻不是這樣,都活得非常累,卻最終什麼也得不到。本來的出發點,是希望得到幸福,卻竹籃打水一場空,這是投入産出比最低的一項投資,有付出卻沒有回報,爲什麼還要死執不放呢?第二,如果對物質生活沒有太多執著,但因前世福報,此生不需要付出太多代價,也能擁有優裕的條件,佛是不排斥的。佛沒有要求,佛教徒一定要過艱苦的日子。如果溫飽沒解決,聖性的條件就不一定完全具備。但我們一定要知道:凡夫的心,是永遠無法滿足的。
少欲知足不僅對個人的修行有很大的幫助,對整個人類來說,也是一大奉獻。據聯合國發表的《2002年世界人口狀況》預測說:到2050年,地球人口將達到九十叁億多,而按照生物學家的估計,地球卻只能養活80億人口。當人口爆炸到地球不堪重負的時候,人類又將何去何從呢?所以,節約資源本身,就是對所有生命的一種貢獻。
第二個,在前者的基礎上,還要精進聞思修行。學習佛法,不是去學教條、神秘的東西,而是學智慧。在剛剛開始的時候,要多聞思,一般在家人精進聞思叁五年以後,就要將主要精力用于修行。前期以聞思爲主,後期以修行爲主,這是很重要的次第。
如果能具備上述條件,即使有時觀想不清楚、信心不足、根基太差等等,都不需要擔憂,因爲這些都是暫時性的現象,有了聖性,就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
二、大乘聖性的標准
《大乘莊嚴經論》中說:
大悲及大信 大忍及大行
若有如此相 是名菩薩性
(一)大乘聖性的共同標志
大乘佛教界定大乘聖性的共同標志,包含四個方面:
第一,大悲。在沒有修學大乘佛法之前,生來就有慈悲心。比如,有些小孩在看到殺雞、殺魚、殺牛、殺豬的時候,心裏很痛苦、很難受。這些先天的悲心不是無因無緣的,而是上一世或再上一世學過大乘佛法,或修過慈悲心的結果。如果從小根本沒有悲心,看到衆生遭受巨大痛苦的場景,一點反應都沒有,麻木不仁、野蠻凶狠,這樣的心是難以調伏的,所以不能列入大乘根基的行列。但這種人經過努力、精進地修行,還是有扭轉的可能,只是難度有點大而已。
第二,大信。當聽到大乘佛法裏的空性、光明如來藏,萬事萬物如幻如夢之本質等深奧、不共觀點時,雖然還不懂空性,更沒有證悟空性,但仍然覺得空性很了不起,對空性、如來藏、光明都能欣然接受,並且很有信心,也說明此人是大乘佛教的根基。
當年阿底峽尊者在西藏的時候,從印度來了兩位小乘修行人,他們是戒律威儀等等都非常標准的比丘。阿底峽尊者給他們講人無我的時候,他們很高興。之後給他們講《心經》,當講到眼耳鼻舌身都是空性的時候,他們驚恐萬分,連忙用手塞住耳朵,祈求尊者不要說這樣的空性,這是不可能的。阿底峽尊者感歎道:僅僅有一個清淨的戒律和行爲,是不能成就的啊!
第叁,大忍。在聽到大乘佛法裏的布施身體、持戒、下墮到地獄去度化衆生等不可思議的偉大行爲與發心時,不但不排斥、不害怕,而且很欣賞、很羨慕這些菩薩的勇氣,這也是大乘根機的表現。
第四,大行。沒發菩提心之前,在聽到大乘佛教的六度時,即使做不到,卻很生歡喜心。平時也盡力去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等等。
這四個條件,就是大乘佛法的根基。若能具備上述四個標志,就能很快發起菩提心,並能修持大乘之法。
佛陀說過:想修大乘佛法,想成佛的人,不需要學很多法,只需要學好一個法——大悲心。大悲菩提心好比陽光,成熟的佛性就是曙光。沒有曙光,太陽也不會出來。但僅僅擁有一顆大悲心,並不是一切都解決了。除大悲心以外,我們還需要證悟空性的智慧等條件,但最關鍵的,是大悲心。沒有大悲心,就不會有菩提心,也就不可能成就。
當然,如果沒有與生俱來的悲心,也不是無可救藥了。所有的思想、觀點,都可以後天培養,出離心或大悲心也是一樣。在沒有大悲心之前,暫時不要修空性、大圓滿、大手印。等大悲心過關了,其他功德稍加修習,也會輕而易舉地具足。
(二)對大乘聖性的不同觀點
大乘佛法的聖性,分唯識和中觀兩種觀點。
1、唯識宗認爲,聖性不是空性,也不是如來藏和阿賴耶識。《瑜伽師地論》中說過,佛性是無始以來就已經在阿賴耶識上具備的,天生的無漏種子。通過聞思修行的力量,就能激活這個種子,使其慢慢成熟,從而證得佛菩薩的果位。
2、大乘中觀的聖性,分爲自空和他空兩種:
(1)中觀自空的佛性或聖性,是法界。在第叁轉*輪之前,法界意味著空性。
釋迦牟尼佛在二轉*輪的時候,推翻了我們凡夫的所有觀念。中觀應成派的見解,就是不承認、不建立任何觀點。就像禅宗所講的,越是接近諸法的本性,我們的語言越是鞭長莫及。如果實在要用一個詞來表達,就叫做空性,但這種空性實際上只能算作單空。
單空有兩種:一種是從中觀應成派的角度給中觀自續派下的定義。因爲這種空性,只是在四邊當中破了一個邊或實有,還沒有離開所有的觀念或戲論。所以叫做單空。
另外一種,是從密法或第叁轉*輪的角度,給自空中觀取的名字。雖然中觀應成派破除了自續派的單空,卻不能戰勝自己的缺陷。站在第叁轉*輪的角度去看,中觀應成派也是不完整的,因爲其中缺少了如來藏的部分,而只有空性的一面,所以也叫做單空。
兩種單空的概念,都是從上往下的看法。被定義者自己,不會看到自己的不足,只會認爲自己的觀點非常完整。從一切有部到最頂級的大圓滿,都是後者改進前者,將前面學派的優點與長處保留下來,再對不完整的缺陷予以彌補,這樣一直往上走,就形成了頂尖的宗派。
在一般的顯宗當中,最頂級的見解,就是中觀應成派。
(2)到了第叁轉*輪和密宗的時候,又在上面加了光明如來藏的概念。中觀他空的佛性或聖性,則包含了如來藏的成分。
在成佛以後,光明就不叫如來藏了,因爲其中的“藏”字,與佛性中的“性”字,表示像地下的礦藏一樣隱藏在煩惱下面,或僅僅表示佛的種子和本性。
甯瑪巴和覺囊派認爲:佛的法身根本不是種子或將來可以發生的可能性,而是真正的、最基本、最原始的功德,任何時刻都在我們的心裏全部具備。這是最透徹的他空中觀對如來藏佛性的表述。
如果直譯藏文版《寶性論》的題目,應該叫做《上續論》,因爲其內容比較接近密宗續部的見解,所以稱之爲“續”。而漢文版翻譯的題目,叫《寶性論》。“寶”即叁寶,“性”就是佛性。佛性是叁寶、叁身的總體,也是心的本性。最究竟的叁寶,就是佛性。法身、報身、化身最深層的意思是:法身是光明如來藏的空性部分,報身是光明如來藏的光明部分,化身是空性和光明結合而産生的,當衆生根基成熟的時候,隨時可能誕生化身的一種能量。實際上,法身、報身、化身,都是心的本…
《慧燈之光八 兩種佛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