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性如來藏。我們自己既是法身、報身、化身,也是佛、法、僧叁寶。《六祖法寶壇經》中說的“自性俱叁身”,也是這個意思。密宗有些特殊皈依,就是皈依心本性如來藏。
《寶性論》的最後幾個偈子,是彌勒菩薩將第叁轉*輪中宣說如來藏功徳的內容彙集一處而寫成的,其中說道:修學第叁轉*輪,尤其如來藏內容的人,即使在現實當中受頭痛之類的小小痛苦,也可以代替多生累劫墮地獄的報應。可見如來藏意義之深廣,我們一定要認真修學。
(3)旁述兩種二谛
中觀的二谛分爲兩種:第一種勝義谛,是單空。即《入中論》、《中論》、《般若十萬頌》、《金剛經》、《心經》中講的空性;世俗谛是除了空性以外,形形色色的世界,如幻如夢的現象。無論清淨還是不清淨的現象,都叫做世俗谛。第二種二谛,是第叁轉*輪所講的,無論是空性或現象,只要存在于佛的智慧境界當中,都叫做勝義谛。除了佛的境界以外的,全都叫世俗谛。因爲單空也是由我們的心——六識或八識創造出來的,所以也是世俗谛。
要抉擇兩種不同的勝義谛,就要觀察它的兩種勝義因或推理方式:
第一種因,是我們比較熟悉的,中觀所講的離一異因等等。佛教在觀察的時候,首先宣說自己的觀點,這就叫做立宗。然後用一大堆的理論或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是符合實際和准確的,這些證據,就叫做因。
第二種因,是第叁轉*輪所講的抉擇光明勝義谛的理由。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第六品中講得很清楚,榮森班智達和很多密法續部中也講過這種因。釋迦牟尼佛在第二轉*輪時說,一切法是空性,包括佛的智慧也是空性。但在第叁轉*輪當中,卻承認光明如來藏的實有,但此時的實有和前面的空性是一回事。即使用完全相反的詞來表達,也不會自相矛盾。
(4)阿賴耶與如來藏
阿賴耶一詞,各個宗派都在用,但不同宗派對其所賦予的涵義,卻是各不相同的;甚至同一宗派在不同的地方,對其所賦予的涵義,也是大相徑庭。譬如,在密宗續部中,如來藏有時叫做阿賴耶,八識裏的阿賴耶識有時也叫做阿賴耶。所以很多人就分不清阿賴耶識與如來藏的關系了。但在藏傳佛教當中,這應該不是難題,因爲二者的差別非常明顯。首先,阿賴耶識屬于八識的範圍,但如來藏已經超越了八識。論唯識自己也承認,雖然說阿賴耶是不空、實有的,但也是無常生滅的;第二,阿賴耶識是不清淨的有漏輪回之法,屬于四聖谛中的苦谛;而如來藏卻是無漏的清淨之法,屬于滅谛;第叁,如來藏不能存儲,而阿賴耶識就像電腦的儲存器一樣,可以儲存各種輪回的有漏善、惡種子;第四,如來藏是恒常的,阿賴耶識是無常的,但我們必須知道,如來藏的本體也是空性,第叁轉*輪的《入楞伽經》中也講得非常清楚:外道的自我是實有而不是空性,如來藏卻是空性。
叁、大乘佛性覺醒的表現
佛性分爲兩種:一是智慧的佛性,也即證悟空性的智慧佛性或法身佛性;二是方便的佛性或報身佛性。也即除了證悟空性的智慧以外的,諸如布施、持戒等廣大行爲的佛性。
在聽到大乘佛法的慈悲心、菩提心、平等觀,以及菩薩度化衆生的感人故事等等的時候,心馳神往、欣羨非常,覺得大乘佛法與菩薩真是很偉大,甚至眼淚直流、汗毛豎立,如果有類似表現,就可以判斷自己的方便佛種成熟了。
當聽到像《入中論》、《中論》中講的空性法門時,不但不排斥,而且深感內心震動,熱淚盈眶、激動異常,十分渴望早日證悟空性。如果有這樣的反應,就可以斷定是智慧佛性成熟了。
四、大乘佛性的障礙
《大乘莊嚴經論》中說:
應知菩薩性 略說有四失
習惑與惡友 貧窮屬他故
佛性也有四種障礙,如果有了這些障礙,我們的佛性就很難成熟、覺醒,佛性也無法起作用。所以要設法遣除這四個障礙。
第一習惑,串習煩惱
從無始以來到現在,我們已經讓煩惱長期串習、生長,到現在也沒法控製,只能讓它們隨心所欲地發展。雖然在沒有發菩提心,沒有證悟空性之前,不可能徹底斷除這些煩惱,但要設法去控製這些煩惱。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對煩惱的界定,是不一樣的。
小乘佛教認爲,所有煩惱中,危害最嚴重的,是貪心。如果對輪回、錢財、人或其他東西有貪欲心,就不能從輪回中解脫。小乘佛教唯一的追求目標,就是從輪回中獲得解脫,而不是解救衆生,所以小乘佛教的很多修行,都是針對貪欲心的。
大乘佛教雖然也要斷除貪欲,但大乘佛教認爲,所有煩惱中,最大的禍害,是嗔恨心。因爲大乘佛教的宗旨,是發菩提心,利益、度化衆生。菩提心的基礎,就是大悲心,大悲心與嗔恨心是矛盾、對立的。所以,修學大乘佛法,最關鍵的就是要控製嗔恨心。
作爲凡夫俗子,我們經常會生起嗔恨心。比如說,同事、同學、佛友或家人稍微對自己說一句不好聽的話,都會火冒叁丈,立即惡口相向,甚至大打出手。作爲大乘佛子,我們必須學會控製、減少自己的嗔恨心,不讓嗔恨心無限製地瘋狂發展。
凡夫另一個比較嚴重且具毀滅性的煩惱,就是傲慢。傲慢與大乘佛教思想也有著非常嚴重的沖突,因爲所謂菩薩,就是願意生生世世擔當衆生傭人的勇士,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神仙。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的人,怎麼可能無私奉獻呢?
而貪欲心,卻與慈悲心有一點相似的地方,雖然不能等同,至少也不會嚴重地沖突。
無明、愚昧雖然也和菩提心有一些沖突,但不是很嚴重的沖突,所以這些煩惱可以放在後面慢慢對治。大乘佛子首先要對治的煩惱,就是嗔恨心與傲慢心。
凡夫俗子一般不會發現自己的缺點和短處,卻總會樂此不彼地說別人的缺點。學習大乘佛法以後,我們要逐步改正這些毛病,調整心理上的問題。讓不好的東西逐漸減少,好的東西慢慢發展。用佛教的語言來講,這叫做修行。用現代的語言來講,這叫做心理訓練。如果不控製這些煩惱,就不能發菩提心。
現在的教育,無疑受到了西方思想深入骨髓般的影響,以致每個人都非常自私,非常傲慢,都是利己主義者。在這種情況下,怎麼會有菩提心的一席之地呢?西方科學技術在提高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西方的有些思想也帶有很大成分的毒素。如果這樣持續下去,菩提心永遠都只能是嘴巴上的口頭禅,而不可能落實到內心與行爲當中。
其實,與森羅無際之大千世界相比,我們人類是非常渺小的。
1971年7月31日,阿波羅15號的太空人施高特(David R.Scott)和歐文(James B.Irwin)第四度登月,並駕駛月球車在月亮上探測67小時。歐文上校在完成此次飛行後,突然向太空總署遞交了辭呈,之後進入神學院開始學習。後來他說:“當我們飛向月球時,身後的地球最初還可以清晰地看到海洋、白雲和山脈,美麗極了,就像聖誕樹上的裝飾。但幾個小時後,地球卻小爲籃球,不久又縮小成爲棒球、乒乓球……這時我才突然發覺自己是這樣快地離開地球,內心的感觸真是無法形容。借著電腦幫助,我們平穩地降落了,那種感覺非常新奇,我們居然到達月球表面了,心中充滿了前所未有的開拓者的興奮……擡頭回顧地球,只見那美麗溫暖的地球,顯得極其脆弱,好像用手指一捏,就會捏碎似的……人多麼渺小。”他由此深深體會到,人類是那麼的渺小,還有什麼值得狂妄自大的呢?所以他在極度失落之余,選擇了宗教。
事實就是如此,不用與整個宇宙相比,僅就整個太陽系來說,地球都是那麼的微乎其微,何況小小的一個人,我們怎麼能有傲慢心?怎麼有資格叫囂要征服大自然呢?大自然我們能征服得了嗎?即使是在自然災害面前,人的生命都是那麼脆弱!不要妄自尊大了!放低自己的位子吧!
但在放棄傲慢的同時,卻不能放棄勇氣。雖然普通人很難做出什麼驚世駭俗的大事情,但只要發心偉大——爲了天下所有衆生的幸福而立誓成佛。則哪怕做一件很小的事情,都是無比光榮、無比偉大的。在整個世界上,沒有比菩提心更偉大的思想,只要心懷菩提心,我們就會自動提升到偉大的層面。
第二,結交惡友
所有真心學佛的同道,都應該是善友。學佛圈子裏的人經常相互鼓勵、相互督促,斷惡行善、利益衆生,就是隨增佛性的順緣。
惡友不僅僅是指那些教唆自己犯罪,或行持不法勾當的人,也包括一些看似善意的朋友。比如說,有些人對自己非常好,時常關心自己的生活,經常約自己去吃喝玩樂,還不讓自己掏一分錢。雖然他是好心好意,但這種做法卻會阻礙我們的學佛。因爲各種散亂一方面浪費了我們的時間,讓我們減少了聞思修,而且在遊樂的過程中,也會助長我們的貪嗔癡。盡管對方不一定是故意在影響我們學佛,但因爲他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對我們好,所以反而讓我們得不償失,如果這種關心繼續下去,就會毀掉我們的前途,讓我們失去解脫的希望,並最終墮落輪回叁途。從佛法的角度來說,這就是我們的惡友。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對凡夫的影響,是很難估量的。如果長期與這種惡友在一起,不但生起菩提心沒有希望,原來學到的好習慣也會慢慢化爲烏有。本來一個人的佛性可以在今生成熟,但因爲遇到了惡友,所以佛種也無法成熟、發芽,今生也沒有解脫的機會了,這不是很可惜嗎?
不管惡友是誰,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即使是不能不打交道的父母親友,在信仰和修行上,也要有自己的立場。如果能感染對方學佛,那是最好;實在不行,也要設法回避。佛教講因緣,因緣是可以自己創造的,而不是由造物主或萬能神像設計電腦程序一樣,把所有的因緣與命運都事先固定好了,誰也無法更改的。
反過來,有些人雖然沒有給自己什麼世間的好處,有時說的話也不一定好聽,甚…
《慧燈之光八 兩種佛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