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至會說一些罵人的粗語,但因爲對方的批評,卻讓我們看到自己的不足,並督促我們改正缺點,提升菩提心、出離心等修行功德,走上解脫道。這就是我們的善友、善知識,我們要盡量與這樣的善友靠攏、結交。
依止上師也是這樣。從解脫方面講,如果對方的功德高于自己,就值得依止,因爲依此可令自己長進;如果對方與自己不分高下,則不管對方再有錢、再有地位,都不必依止;當然,如果對方的功德反而不如自己,那就更不用說了。
古人雲:交友須勝己。平時在世間接觸人,也要注意篩選,盡量選擇能讓自己長進的朋友。
據說,有幾位根本不學佛的外國科學家,曾與藏傳佛教的上師一起,做過一項生命科學方面的測量研究。在一起工作中,上師經常與他們探討慈悲心、菩提心等話題。工作結束後,科學家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過了很長時間,其中的一位科學家寫了一封信給上師,信中說道:與你們在一起的時候,根本無法理解菩提心、大悲心的含義,但回來以後,關于慈悲心的話語卻一直回響在我的耳邊,不知不覺之間,我的心裏也生起了慈悲心。
的確如此,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有菩提心的人,其說話的感染力是強大的,其言傳身教的魅力,也是無法想象的。
因此,我們應盡量靠近善友,遠離惡友,更不能長期與惡友打交道。
第叁貧窮,窮苦潦倒
對有些人來說,窮苦潦倒不可能構成障礙,比如米拉日巴,世上不會有比他還窮的人了,但貧窮不但不是他的阻礙,反而是他修行的順緣;同樣,有些人雖然很窮,也覺得無所謂,認爲只要能從輪回中得到解脫,溫飽問題不能解決也沒關系,照樣可以修行,對他們來說,窮苦也不是障礙;但對大多數人來說,假如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整日只能爲生活操持,掙錢就成了頭等大事,根本談不上修行,也沒時間發菩提心了。
佛教徒不必過艱難的生活,外表上很時尚、很前衛也未嘗不可;如果沒有菩提心,外表再寒酸、再樸素,都不能解決問題。乞丐就穿得破破爛爛,有些外道甚至連衣服都不穿,但他們卻沒有成佛,也沒有菩提心。同時,佛教徒也不要追求奢侈的生活。對絕大多數人來說,生活水平越高,付出的時間、精力就會越多,壓力也會越大,因爲錢財不可能從天而降,這樣一來,修行的時間也就越來越少了。所以,對修行人來說,太奢侈也是一種障礙。
但有些極少數的人因爲前世的福報,今生不必付出太多,就自然而然擁有優裕豐富的物質生活。這種人就不必去過艱苦的日子。
同時,對大多數人來說,爲了下一世過上中等的生活,今生適當地做一些布施,也是有必要的。
第四屬他,無自由者
過去的奴隸、傭人,現代社會中爲了金錢或其它的少許利益,自己的很多行爲都不得不受到他人控製,這都是沒有修行自由的人。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年代,雖然很多人自以爲了不起,實際上個個都在爲了生活而匆匆忙忙,奔波勞碌一輩子,生活的樂趣都被忙碌帶走了。所以,在物質生活上,要知足少欲,多給自己一點自由,不要因競爭攀比而讓欲望隨心所欲地無限膨脹,從而失去自由。自由的人無論在哪裏,都感覺輕松舒服;如果沒有自由,即使住別墅、開洋車,也體會不到幸福。
從物質生活的角度來說,我們這個時代應該是人類有史以來物質生活最豐富的一個時代。我們擁有飛機、無線電、電腦等先進設備與産品,但與古人相比,我們卻失去了天下最珍貴的自由。我們一定要思考這個問題,並適當地作出取舍,盡量多給自己一些自由。
上述四點是菩提心的障礙,佛種成熟的障礙。如果有這四個障礙,佛性就不會成熟。
五、大乘佛性的功德
《大乘莊嚴經論》中說:
功德亦四種 雖墮于惡道
遲入複速出 苦薄及悲深
第一遲入,有了出離心,還沒有發菩提心或大悲心的人,如果今生造了五無間罪,死後立即會墮入無間地獄;與之相反的是,即使沒有生起無僞菩提心,只是佛性成熟了的人,造了五無間罪之類的嚴重罪業,下一世也不會墮入地獄。其墮入地獄的果報,可能會在成千上萬年以後才成熟,這就給了當事人一個很大的忏悔、清淨罪業的空間。如果能在此期間忏悔,就能躲過此劫。
第二速出,佛性成熟了的人,即便是在幾萬年以後墮入地獄,也能立即從地獄中解脫,其速度之快,就像籃球扣到地上立即反彈一樣迅捷無比。如果是其他衆生造了五無間罪,不但死後立即會墮地獄,而且在墮入地獄以後,也是百千萬劫不得翻身。
第叁苦薄,佛性成熟了的人因爲墮地獄的時間很短,在這麼短短的時間當中,幾乎感覺不到太多的痛苦,所以墮地獄與不墮地獄沒有太大的差別。
第四悲深,沒有佛種的衆生墮入地獄,只會顧著自己本身所要忍受的巨大痛苦,根本想不到其他衆生的痛苦。佛性成熟了的人即便是墮入地獄受苦,也會想到度脫其他衆生。
很多人看過佛陀的故事。釋迦牟尼佛前世還沒有發菩提心的時候,曾與另一位衆生一起墮入地獄。地獄的地上,全是燒紅的鐵,腳一踩在地上,立即被燒焦,並冒出焦臭的濃煙,痛苦萬分)、無以言表。地獄的獄卒手持燒紅的棍棒,強迫佛陀的前世與另一位同伴共同拉一輛燒紅的鐵車。但兩人使盡了全身力氣,怎麼拉也拉不動。佛陀的前世心想:既然拉不動,幹脆我申請一個人拉車,讓同伴離開這些折磨。于是便向獄卒請求道:車我一個人拉,您把他放了吧!獄卒氣憤地回答說:每個衆生都是自作自受,誰也不能代替誰。說罷,便用鐵錘猛擊佛陀前世的頭部,佛陀的前世當下死亡,並立即轉生叁十叁天。
一般情況下,地獄衆生的壽命很長,再痛苦都不會死。但因爲佛的一個善念,消除了無量業障,積累了極大善根,所以能當即死去,離開地獄的痛苦。這就是佛性成熟的典型標志。
這個時候的釋迦牟尼佛不僅不是佛,連菩薩都不是,只是佛性開始成熟了而已。這是釋迦牟尼佛第一次發慈悲心,之後,佛在此基礎上一步步修行,最後終于成就了佛果。
以上所述,是彌勒菩薩的《大乘莊嚴經論》裏的幾個偈頌的內容,與修菩提心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也是大乘中觀和唯識共同的觀點。
這些都是修菩提心的前期預備工作,學到這些知識的目的,是用來觀察自己:我是否具備這些條件?如果不具備,該怎麼去創造這些條件?我有沒有上述障礙?如果有,該如何遠離?我們要學會思考上述問題,並反躬自問,然後落實在思想行爲中。
如果能具備上述條件,很快就能成爲菩薩。一旦成爲菩薩,從此以後就根本不用考慮自己的痛苦,而只需要考慮怎麼去利益更多的人,度化更多的衆生,可以真正無私、全心全意地奉獻。
麥彭仁波切的藏文傳記中講到,在他老人家示現圓寂的時候,曾對周圍人提到:我暫時不會轉世,而將以鳥類等動物的形象去度化衆生。
當菩提心生起來以後,就會不考慮自己的得失,只是一心一意地幫助衆生。可見,菩提心的確是人類有始以來最偉大的思想,任何宗教、哲學以及人類有史以來的思想裏面,都沒有這樣的理念。
用現代的語言來講,大乘佛法就是一種服務行業,菩薩就是衆生永久的服務員。他的服務方式,是將佛的智慧和慈悲奉獻給人類。如果能成爲菩薩,是非常榮幸的,從此以後的人生,就是真正有意義的人生。即使沒錢、沒名、沒地位,都無所謂。什麼都可以沒有,菩提心是萬萬不能沒有的!
《慧燈之光八 兩種佛性》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