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慧灯之光八 两种佛性▪P3

  ..续本文上一页至会说一些骂人的粗语,但因为对方的批评,却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并督促我们改正缺点,提升菩提心、出离心等修行功德,走上解脱道。这就是我们的善友、善知识,我们要尽量与这样的善友靠拢、结交。

  

  依止上师也是这样。从解脱方面讲,如果对方的功德高于自己,就值得依止,因为依此可令自己长进;如果对方与自己不分高下,则不管对方再有钱、再有地位,都不必依止;当然,如果对方的功德反而不如自己,那就更不用说了。

  

  古人云:交友须胜己。平时在世间接触人,也要注意筛选,尽量选择能让自己长进的朋友。

  

  据说,有几位根本不学佛的外国科学家,曾与藏传佛教的上师一起,做过一项生命科学方面的测量研究。在一起工作中,上师经常与他们探讨慈悲心、菩提心等话题。工作结束后,科学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过了很长时间,其中的一位科学家写了一封信给上师,信中说道:与你们在一起的时候,根本无法理解菩提心、大悲心的含义,但回来以后,关于慈悲心的话语却一直回响在我的耳边,不知不觉之间,我的心里也生起了慈悲心。

  

  的确如此,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菩提心的人,其说话的感染力是强大的,其言传身教的魅力,也是无法想象的。

  

  因此,我们应尽量靠近善友,远离恶友,更不能长期与恶友打交道。

  

  第三贫穷,穷苦潦倒

  

  对有些人来说,穷苦潦倒不可能构成障碍,比如米拉日巴,世上不会有比他还穷的人了,但贫穷不但不是他的阻碍,反而是他修行的顺缘;同样,有些人虽然很穷,也觉得无所谓,认为只要能从轮回中得到解脱,温饱问题不能解决也没关系,照样可以修行,对他们来说,穷苦也不是障碍;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假如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整日只能为生活操持,挣钱就成了头等大事,根本谈不上修行,也没时间发菩提心了。

  

  佛教徒不必过艰难的生活,外表上很时尚、很前卫也未尝不可;如果没有菩提心,外表再寒酸、再朴素,都不能解决问题。乞丐就穿得破破烂烂,有些外道甚至连衣服都不穿,但他们却没有成佛,也没有菩提心。同时,佛教徒也不要追求奢侈的生活。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生活水平越高,付出的时间、精力就会越多,压力也会越大,因为钱财不可能从天而降,这样一来,修行的时间也就越来越少了。所以,对修行人来说,太奢侈也是一种障碍。

  

  但有些极少数的人因为前世的福报,今生不必付出太多,就自然而然拥有优裕丰富的物质生活。这种人就不必去过艰苦的日子。

  

  同时,对大多数人来说,为了下一世过上中等的生活,今生适当地做一些布施,也是有必要的。

  

  第四属他,无自由者

  

  过去的奴隶、佣人,现代社会中为了金钱或其它的少许利益,自己的很多行为都不得不受到他人控制,这都是没有修行自由的人。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虽然很多人自以为了不起,实际上个个都在为了生活而匆匆忙忙,奔波劳碌一辈子,生活的乐趣都被忙碌带走了。所以,在物质生活上,要知足少欲,多给自己一点自由,不要因竞争攀比而让欲望随心所欲地无限膨胀,从而失去自由。自由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感觉轻松舒服;如果没有自由,即使住别墅、开洋车,也体会不到幸福。

  

  从物质生活的角度来说,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是人类有史以来物质生活最丰富的一个时代。我们拥有飞机、无线电、电脑等先进设备与产品,但与古人相比,我们却失去了天下最珍贵的自由。我们一定要思考这个问题,并适当地作出取舍,尽量多给自己一些自由。

  

  上述四点是菩提心的障碍,佛种成熟的障碍。如果有这四个障碍,佛性就不会成熟。

  

  五、大乘佛性的功德

  

  《大乘庄严经论》中说:

  

  功德亦四种  虽堕于恶道

  

  迟入复速出  苦薄及悲深

  

  第一迟入,有了出离心,还没有发菩提心或大悲心的人,如果今生造了五无间罪,死后立即会堕入无间地狱;与之相反的是,即使没有生起无伪菩提心,只是佛性成熟了的人,造了五无间罪之类的严重罪业,下一世也不会堕入地狱。其堕入地狱的果报,可能会在成千上万年以后才成熟,这就给了当事人一个很大的忏悔、清净罪业的空间。如果能在此期间忏悔,就能躲过此劫。

  

  第二速出,佛性成熟了的人,即便是在几万年以后堕入地狱,也能立即从地狱中解脱,其速度之快,就像篮球扣到地上立即反弹一样迅捷无比。如果是其他众生造了五无间罪,不但死后立即会堕地狱,而且在堕入地狱以后,也是百千万劫不得翻身。

  

  第三苦薄,佛性成熟了的人因为堕地狱的时间很短,在这么短短的时间当中,几乎感觉不到太多的痛苦,所以堕地狱与不堕地狱没有太大的差别。

  

  第四悲深,没有佛种的众生堕入地狱,只会顾着自己本身所要忍受的巨大痛苦,根本想不到其他众生的痛苦。佛性成熟了的人即便是堕入地狱受苦,也会想到度脱其他众生。

  

  很多人看过佛陀的故事。释迦牟尼佛前世还没有发菩提心的时候,曾与另一位众生一起堕入地狱。地狱的地上,全是烧红的铁,脚一踩在地上,立即被烧焦,并冒出焦臭的浓烟,痛苦万分)、无以言表。地狱的狱卒手持烧红的棍棒,强迫佛陀的前世与另一位同伴共同拉一辆烧红的铁车。但两人使尽了全身力气,怎么拉也拉不动。佛陀的前世心想:既然拉不动,干脆我申请一个人拉车,让同伴离开这些折磨。于是便向狱卒请求道:车我一个人拉,您把他放了吧!狱卒气愤地回答说:每个众生都是自作自受,谁也不能代替谁。说罢,便用铁锤猛击佛陀前世的头部,佛陀的前世当下死亡,并立即转生三十三天。

  

  一般情况下,地狱众生的寿命很长,再痛苦都不会死。但因为佛的一个善念,消除了无量业障,积累了极大善根,所以能当即死去,离开地狱的痛苦。这就是佛性成熟的典型标志。

  

  这个时候的释迦牟尼佛不仅不是佛,连菩萨都不是,只是佛性开始成熟了而已。这是释迦牟尼佛第一次发慈悲心,之后,佛在此基础上一步步修行,最后终于成就了佛果。

  

  以上所述,是弥勒菩萨的《大乘庄严经论》里的几个偈颂的内容,与修菩提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是大乘中观和唯识共同的观点。

  

  这些都是修菩提心的前期预备工作,学到这些知识的目的,是用来观察自己:我是否具备这些条件?如果不具备,该怎么去创造这些条件?我有没有上述障碍?如果有,该如何远离?我们要学会思考上述问题,并反躬自问,然后落实在思想行为中。

  

  如果能具备上述条件,很快就能成为菩萨。一旦成为菩萨,从此以后就根本不用考虑自己的痛苦,而只需要考虑怎么去利益更多的人,度化更多的众生,可以真正无私、全心全意地奉献。

  

  麦彭仁波切的藏文传记中讲到,在他老人家示现圆寂的时候,曾对周围人提到:我暂时不会转世,而将以鸟类等动物的形象去度化众生。

  

  当菩提心生起来以后,就会不考虑自己的得失,只是一心一意地帮助众生。可见,菩提心的确是人类有始以来最伟大的思想,任何宗教、哲学以及人类有史以来的思想里面,都没有这样的理念。

  

  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大乘佛法就是一种服务行业,菩萨就是众生永久的服务员。他的服务方式,是将佛的智慧和慈悲奉献给人类。如果能成为菩萨,是非常荣幸的,从此以后的人生,就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即使没钱、没名、没地位,都无所谓。什么都可以没有,菩提心是万万不能没有的!

  

《慧灯之光八 两种佛性》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