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性如来藏。我们自己既是法身、报身、化身,也是佛、法、僧三宝。《六祖法宝坛经》中说的“自性俱三身”,也是这个意思。密宗有些特殊皈依,就是皈依心本性如来藏。
《宝性论》的最后几个偈子,是弥勒菩萨将第三转*轮中宣说如来藏功徳的内容汇集一处而写成的,其中说道:修学第三转*轮,尤其如来藏内容的人,即使在现实当中受头痛之类的小小痛苦,也可以代替多生累劫堕地狱的报应。可见如来藏意义之深广,我们一定要认真修学。
(3)旁述两种二谛
中观的二谛分为两种:第一种胜义谛,是单空。即《入中论》、《中论》、《般若十万颂》、《金刚经》、《心经》中讲的空性;世俗谛是除了空性以外,形形色色的世界,如幻如梦的现象。无论清净还是不清净的现象,都叫做世俗谛。第二种二谛,是第三转*轮所讲的,无论是空性或现象,只要存在于佛的智慧境界当中,都叫做胜义谛。除了佛的境界以外的,全都叫世俗谛。因为单空也是由我们的心——六识或八识创造出来的,所以也是世俗谛。
要抉择两种不同的胜义谛,就要观察它的两种胜义因或推理方式:
第一种因,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中观所讲的离一异因等等。佛教在观察的时候,首先宣说自己的观点,这就叫做立宗。然后用一大堆的理论或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符合实际和准确的,这些证据,就叫做因。
第二种因,是第三转*轮所讲的抉择光明胜义谛的理由。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第六品中讲得很清楚,荣森班智达和很多密法续部中也讲过这种因。释迦牟尼佛在第二转*轮时说,一切法是空性,包括佛的智慧也是空性。但在第三转*轮当中,却承认光明如来藏的实有,但此时的实有和前面的空性是一回事。即使用完全相反的词来表达,也不会自相矛盾。
(4)阿赖耶与如来藏
阿赖耶一词,各个宗派都在用,但不同宗派对其所赋予的涵义,却是各不相同的;甚至同一宗派在不同的地方,对其所赋予的涵义,也是大相径庭。譬如,在密宗续部中,如来藏有时叫做阿赖耶,八识里的阿赖耶识有时也叫做阿赖耶。所以很多人就分不清阿赖耶识与如来藏的关系了。但在藏传佛教当中,这应该不是难题,因为二者的差别非常明显。首先,阿赖耶识属于八识的范围,但如来藏已经超越了八识。论唯识自己也承认,虽然说阿赖耶是不空、实有的,但也是无常生灭的;第二,阿赖耶识是不清净的有漏轮回之法,属于四圣谛中的苦谛;而如来藏却是无漏的清净之法,属于灭谛;第三,如来藏不能存储,而阿赖耶识就像电脑的储存器一样,可以储存各种轮回的有漏善、恶种子;第四,如来藏是恒常的,阿赖耶识是无常的,但我们必须知道,如来藏的本体也是空性,第三转*轮的《入楞伽经》中也讲得非常清楚:外道的自我是实有而不是空性,如来藏却是空性。
三、大乘佛性觉醒的表现
佛性分为两种:一是智慧的佛性,也即证悟空性的智慧佛性或法身佛性;二是方便的佛性或报身佛性。也即除了证悟空性的智慧以外的,诸如布施、持戒等广大行为的佛性。
在听到大乘佛法的慈悲心、菩提心、平等观,以及菩萨度化众生的感人故事等等的时候,心驰神往、欣羡非常,觉得大乘佛法与菩萨真是很伟大,甚至眼泪直流、汗毛竖立,如果有类似表现,就可以判断自己的方便佛种成熟了。
当听到像《入中论》、《中论》中讲的空性法门时,不但不排斥,而且深感内心震动,热泪盈眶、激动异常,十分渴望早日证悟空性。如果有这样的反应,就可以断定是智慧佛性成熟了。
四、大乘佛性的障碍
《大乘庄严经论》中说:
应知菩萨性 略说有四失
习惑与恶友 贫穷属他故
佛性也有四种障碍,如果有了这些障碍,我们的佛性就很难成熟、觉醒,佛性也无法起作用。所以要设法遣除这四个障碍。
第一习惑,串习烦恼
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们已经让烦恼长期串习、生长,到现在也没法控制,只能让它们随心所欲地发展。虽然在没有发菩提心,没有证悟空性之前,不可能彻底断除这些烦恼,但要设法去控制这些烦恼。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对烦恼的界定,是不一样的。
小乘佛教认为,所有烦恼中,危害最严重的,是贪心。如果对轮回、钱财、人或其他东西有贪欲心,就不能从轮回中解脱。小乘佛教唯一的追求目标,就是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而不是解救众生,所以小乘佛教的很多修行,都是针对贪欲心的。
大乘佛教虽然也要断除贪欲,但大乘佛教认为,所有烦恼中,最大的祸害,是嗔恨心。因为大乘佛教的宗旨,是发菩提心,利益、度化众生。菩提心的基础,就是大悲心,大悲心与嗔恨心是矛盾、对立的。所以,修学大乘佛法,最关键的就是要控制嗔恨心。
作为凡夫俗子,我们经常会生起嗔恨心。比如说,同事、同学、佛友或家人稍微对自己说一句不好听的话,都会火冒三丈,立即恶口相向,甚至大打出手。作为大乘佛子,我们必须学会控制、减少自己的嗔恨心,不让嗔恨心无限制地疯狂发展。
凡夫另一个比较严重且具毁灭性的烦恼,就是傲慢。傲慢与大乘佛教思想也有着非常严重的冲突,因为所谓菩萨,就是愿意生生世世担当众生佣人的勇士,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神仙。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人,怎么可能无私奉献呢?
而贪欲心,却与慈悲心有一点相似的地方,虽然不能等同,至少也不会严重地冲突。
无明、愚昧虽然也和菩提心有一些冲突,但不是很严重的冲突,所以这些烦恼可以放在后面慢慢对治。大乘佛子首先要对治的烦恼,就是嗔恨心与傲慢心。
凡夫俗子一般不会发现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却总会乐此不彼地说别人的缺点。学习大乘佛法以后,我们要逐步改正这些毛病,调整心理上的问题。让不好的东西逐渐减少,好的东西慢慢发展。用佛教的语言来讲,这叫做修行。用现代的语言来讲,这叫做心理训练。如果不控制这些烦恼,就不能发菩提心。
现在的教育,无疑受到了西方思想深入骨髓般的影响,以致每个人都非常自私,非常傲慢,都是利己主义者。在这种情况下,怎么会有菩提心的一席之地呢?西方科学技术在提高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西方的有些思想也带有很大成分的毒素。如果这样持续下去,菩提心永远都只能是嘴巴上的口头禅,而不可能落实到内心与行为当中。
其实,与森罗无际之大千世界相比,我们人类是非常渺小的。
1971年7月31日,阿波罗15号的太空人施高特(David R.Scott)和欧文(James B.Irwin)第四度登月,并驾驶月球车在月亮上探测67小时。欧文上校在完成此次飞行后,突然向太空总署递交了辞呈,之后进入神学院开始学习。后来他说:“当我们飞向月球时,身后的地球最初还可以清晰地看到海洋、白云和山脉,美丽极了,就像圣诞树上的装饰。但几个小时后,地球却小为篮球,不久又缩小成为棒球、乒乓球……这时我才突然发觉自己是这样快地离开地球,内心的感触真是无法形容。借着电脑帮助,我们平稳地降落了,那种感觉非常新奇,我们居然到达月球表面了,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开拓者的兴奋……抬头回顾地球,只见那美丽温暖的地球,显得极其脆弱,好像用手指一捏,就会捏碎似的……人多么渺小。”他由此深深体会到,人类是那么的渺小,还有什么值得狂妄自大的呢?所以他在极度失落之余,选择了宗教。
事实就是如此,不用与整个宇宙相比,仅就整个太阳系来说,地球都是那么的微乎其微,何况小小的一个人,我们怎么能有傲慢心?怎么有资格叫嚣要征服大自然呢?大自然我们能征服得了吗?即使是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的生命都是那么脆弱!不要妄自尊大了!放低自己的位子吧!
但在放弃傲慢的同时,却不能放弃勇气。虽然普通人很难做出什么惊世骇俗的大事情,但只要发心伟大——为了天下所有众生的幸福而立誓成佛。则哪怕做一件很小的事情,都是无比光荣、无比伟大的。在整个世界上,没有比菩提心更伟大的思想,只要心怀菩提心,我们就会自动提升到伟大的层面。
第二,结交恶友
所有真心学佛的同道,都应该是善友。学佛圈子里的人经常相互鼓励、相互督促,断恶行善、利益众生,就是随增佛性的顺缘。
恶友不仅仅是指那些教唆自己犯罪,或行持不法勾当的人,也包括一些看似善意的朋友。比如说,有些人对自己非常好,时常关心自己的生活,经常约自己去吃喝玩乐,还不让自己掏一分钱。虽然他是好心好意,但这种做法却会阻碍我们的学佛。因为各种散乱一方面浪费了我们的时间,让我们减少了闻思修,而且在游乐的过程中,也会助长我们的贪嗔痴。尽管对方不一定是故意在影响我们学佛,但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对我们好,所以反而让我们得不偿失,如果这种关心继续下去,就会毁掉我们的前途,让我们失去解脱的希望,并最终堕落轮回三途。从佛法的角度来说,这就是我们的恶友。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凡夫的影响,是很难估量的。如果长期与这种恶友在一起,不但生起菩提心没有希望,原来学到的好习惯也会慢慢化为乌有。本来一个人的佛性可以在今生成熟,但因为遇到了恶友,所以佛种也无法成熟、发芽,今生也没有解脱的机会了,这不是很可惜吗?
不管恶友是谁,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即使是不能不打交道的父母亲友,在信仰和修行上,也要有自己的立场。如果能感染对方学佛,那是最好;实在不行,也要设法回避。佛教讲因缘,因缘是可以自己创造的,而不是由造物主或万能神像设计电脑程序一样,把所有的因缘与命运都事先固定好了,谁也无法更改的。
反过来,有些人虽然没有给自己什么世间的好处,有时说的话也不一定好听,甚…
《慧灯之光八 两种佛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