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法界頌》淺釋 叁
圓通如日月,水現影皆同,
色聲雙泯絕,差別雲何有?
“圓通”,也即真空、善逝、心的本性。
心的本性爲什麼叫圓通呢?從空性的角度來說,心的本性是非常圓滿的、遠離一切執著的空性;從光明的角度來說,心的本性具足一切佛的功德。
就像佛經所講的,在一塊如同叁千大千世界那麼寬大的布上,繪製出須彌山、四大洲等等,然後用神通把它裝在一粒小芝麻裏面一樣。在我們的心裏,原本就具備佛的法身與報身功德,不需要重新去創造,所以稱爲圓通。
實際上這就是密宗的觀點,只是這裏講得比較籠統,而密宗講得非常具體,之間存在著廣和略的差別而已。如果心的本性只是單單的一個空性,沒有光明、沒有佛的法身與報身功德,那就不能用圓通的詞句來形容。藏文偈頌的用詞,也有圓通的意思。
“圓通如日月,水現影皆同”,圓通就像日月一般,只要在空中有月亮,平靜的水面上就會顯出月影。日月的倒影在水裏顯現的時候,雖然表面上和真正的日月不是一回事,但實際上二者都同樣顯而無實有。日影、月影在水裏顯現的時候,要從兩方面去看:一方面,月球上能看見的所有東西,都能在水中完完整整地顯現;另一方面,月影雖然顯現出來了,但水中不會真正有一個月亮,只是虛幻的影子而已。圓通也是這樣:一方面它是空性的,另一方面它雖然是空性,卻不是單空,而是具備所有佛的功德,心的本性光明。
“色聲雙泯絕,差別雲何有”,在心的本性圓通上面,沒有色法,沒有聲音,色聲二者都泯滅斷絕了。既然如此,又怎麼會有差別呢?沒有差別。日月的水中倒影與心的本性,都同樣有現象無實體,所以沒有差別。心的本性從顯現的角度來說,佛的無漏功德全部具備,但它不是實有的,而是空性的,所以二者沒有差別。
叁世可尋思,生緣時決定,
若悟己身法,己身雲何有?
心的本性光明,是值得我們叁世都去尋求、思維、求索的目標。任何因緣或時間,都不能動搖心的本性,因爲它是決定的、固定的、永恒的,既不受時間的影響,也不受生緣的影響。如果它是一個有爲法,那就會受到生緣與時間的影響。所有的世俗谛都是不決定的,而圓通卻是決定不動、恒然不變的。
“若悟已身法,已身雲何有”,“己身法”,是指我們自己具備的法,也即心的本性。如果證悟了心的本性,我們怎麼可以說我是實有的呢?心的本性本來就是空性。
如水居熱際,處熱覺悟非,
寒際理亦然,圓通皆如是。
在氣溫炎熱的夏天,水也是溫熱的;在天氣寒冷的冬天,水也是冰冷的,水的冷熱與外界的氣溫有著密切的關系,但無論如何,水的本質卻沒有變化。同樣,圓通就像水一樣,無論覺悟還是不覺悟,其本質永遠不變,始終存在。
心恒煩惱覆,迷惑不能了,
若離煩惱纏,覺悟而非有。
心恒時被煩惱所覆蓋,我們的迷惑、煩惱就永無窮盡、無法了脫。如果離開了煩惱的纏縛,就獲得了覺悟。覺悟的時候,迷惑、煩惱也必將一掃而空。
漢文版的這個偈頌文字上說得不是很全面,而藏文版中卻說得很清楚,當我們有煩惱的時候,叫做衆生;煩惱斷除,心的本性顯現出來的時候,就叫做佛。實際上佛與衆生只是證悟與否的差別。
普通顯宗認爲,佛與衆生的差距,就像天地一般遙遠,但叁轉*輪,尤其是密宗卻認爲,衆生與佛就像一個物質的兩個側面,雖然前面是紅色,後面是白色,但實際上是一個物體。本體永遠不會有變化,有煩惱的時候是佛,證悟了以後,就是雙重的清淨。
我以前介紹如來藏(見《慧燈之光》)的時候,提到過達摩祖師的《悟性論》和《血脈論》,其中的內容講得與密宗完全一樣。《悟性論》中講道:一個人證悟的時候,叫做佛;沒有明白道理的時候,就是衆生。《血脈論》中說:衆生和佛就像水和冰的關系,天冷的時候,水會結冰變成固體;氣溫上升的時候,它又會融化成水,不管形態如何改變,都沒有離開過水的本質。密宗很多經續和論典,也會用這個比喻來描述貪嗔癡煩惱與佛智的關系。如果對這些道理能夠了解透徹,以後學密宗的時候,最終聽到的也就是這些,不會有更高的境界。只是密宗會給我們提供更多證悟的方法而已。
2、如何修行
下面主要講述,該如何修行以及修行的境界。
如眼觀諸色,離障能照曜,
真空理亦然,照曜離生滅。
從漢文版的字面意思來看,此偈頌是說:就像眼睛看任何色法的時候,如果沒有障礙,就能看得很清楚,同樣,心的本性法界真空也是這樣,光明、清淨,遠離一切生滅。
但實際上這個偈頌所要表達的意思還要深一些:在根本慧定的時候,外在的物質等現象對證悟者沒有任何影響,所以叫做“離障”。“照耀”的意思,就是沒有任何執著,能夠證悟心的本性光明。真空法界也是這樣,都是光明無礙且遠離一切生滅的。
我們凡夫在看到色法、聽到聲音的時候,第六意識自然而然地會去分析這些所見所聞的好壞與否等等。如果覺得好,緊接著就是貪心;如果覺得不好,不同程度的嗔恨心又會緊隨其後,所以都是障礙。
從根本慧定當中出來以後,雖然照樣看得見東西,但即使看到也不會有障礙,而會將一切看做如幻如夢,所以不會執著,正因爲不執著,所以菩薩一地以後,不會造新的業。凡夫地的時候,雖然也在努力忏悔,想方設法清淨罪業,但在清淨業障的同時,也會造作各種各樣的業。對此,藏文版的頌詞裏面說得很清楚。
證悟者在眼見色法的時候,有兩種境界:一種是根本慧定的境界,一種是出定以後的境界。一地菩薩在進入根本慧定的時候,感覺不到外界的色、聲、觸等等,唯一的存在,就是心或意識。雖然意識永遠都不會直接接觸或證悟心的本性如來藏光明,不能進入光明的境界,但由于我們的第六意識上面,播下了很多聞、思、修的種子,當這些種子逐漸成熟的時候,就可以把我們逐漸引入到法界光明當中。
佛經中說,就像從很遠的地方看大海,表面似乎風平浪靜、紋絲不動,但假如走到海邊就會發現,大海永遠都離不開海浪,一直都是動蕩不安的。同樣,雖然一地菩薩自己感覺到意識完全停止了,沒有任何思維和雜念,自認爲自己的境界清淨純正、毫不動搖,但在二地以上的菩薩看來,他的境界當中還是有很多不純淨的念頭,只是他自己感覺不到而已。
加行道凡夫位的禅定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無色界的禅定。凡夫修成無色界禅定以後,一進入禅定狀態,周邊所有的色法、聲音或現象都會消失;另外一種加行道修行人在進入禅定的時候,雖然已經證悟空性,但他的眼睛還是可以看到色法,耳朵也可以聽見聲音,只是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心裏沒有執著,一直處于很平靜的狀態當中。其實不僅是證悟者,哪怕僅僅修成世間禅定的人在進入禅定的時候,旁邊很明顯的色法與巨大的聲音也不會對他有影響。
以前有一位上師燃指供佛,他的上師就問他:你有沒有修成止觀禅定,如果沒有禅定境界,就會出問題——在燃指的中途,會因無法忍受痛苦而後悔。他回答說:我的止觀比較穩定,應該沒有問題。
這就說明,在進入禅定境界的時候,即使燃指供佛,也不會感覺到痛苦,但在沒有到達這樣的境界之時,燃指供佛就要承受難以想象的痛苦了。
耳識聞于聲,離妄及分別,
法界性亦然,分別妄非有。
菩薩在進入光明境界的時候,不僅沒有執著,而且連現象也不存在。從根本慧定當中出來以後,雖然耳識能聽到聲音,但證悟者在聽到聲音的時候,無需觀察,就能當下體會到聲音是空性、如幻如夢、顯而無實有,也不會對聲音有執著,所以不會造新的業。法界本來就是光明清淨的,遠離一切分別妄念。
不僅是眼、耳,接下來的鼻、舌、身、意都是這樣。密宗,尤其是大圓滿裏面稱其爲六根自解脫。自解脫的意思是說,雖然眼睛看到了,産生了一個眼識,但是眼識自己就解脫了,就像冰融化成水一樣,立即變成了空性的感受。
從中觀的角度來說,中觀自續派所講的內容,都是菩薩出定以後的狀態。
境界比較高的修行人在聽到一個聲音的時候,只要一專注于聲音,聲音當下消失,立即可以進入空性狀態當中,盡管周圍的人可以聽到這個聲音,但在他的境界中,就沒有聲音了。但初步的證悟者一般達不到這種境界,最多是雖然感覺到有聲響,但對聲音沒有執著。這不是字面上或理論上的了解,而是深深的體會。
阿底峽尊者曾說過:“如果産生痛苦等一百個念頭,進行一百次尋找(觀察),會發現一百次不可得(空性)。不可得即法界。阿哇杜德上師說:念頭本體即法界,越多越好,念頭是好的提醒,無利無害不可得,皆是本性的現象”。
産生念頭的時候,要看它的本性,讓它自解脫,這就是法身光明。再生起其它念頭的時候,再去看新念頭的本性。在看到念頭本性的時候,它就會融入法界。念頭越多越好,可以提醒修者現見法界。念頭本身無利無害,有一百個念頭,就能瞥見一百個佛的法身光明。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對證悟者來說,念頭越多越好,因爲在每個念頭生起的瞬間,就能感覺到空性。念頭越多,也意味著空性感覺越多,這樣不是更好嗎?當然,對沒有證悟的人而言,不能說念頭越多越好。所以,以普通人的看法去衡量修行人的境界,是容易發生偏差的。
現在我們在看到任何東西的時候,如果有嗔恨心和貪心,肯定是在造業,即使沒有明顯的貪心與嗔恨心,但因爲我們心裏始終都有癡心、無明的存在,所以這些眼識也會在我們的阿賴耶識中播下種子,也會留下叁毒的痕迹。
如果達到六根自解脫的境界,則無論做任何事都是修行。不是眼識證悟空性,而是眼識背後的意識證悟空性,這稱爲眼識自解脫。眼、耳、鼻、舌、身,本來沒有分析的分別念,所有的分別念都是第六意識自己創造的,當第六意識…
《慧燈之光八 《贊法界頌》淺釋 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