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八 《贊法界頌》淺釋 叁▪P2

  ..續本文上一頁證悟空性以後,眼、耳、鼻、舌、身就不會再造業了。

  但對沒有證悟的修行人來說,周邊的聲音不但會生起貪嗔癡,甚至在打坐的時候,也會對禅定産生很大影響。佛經裏面也說,禅定最大的違緣,就是聲音。

  鼻能嗅諸香,妄執性非有,

  色相二俱亡,真空亦如是。

  鼻識的道理也是一樣。當鼻子聞到氣味的時候,菩薩立即能感覺到空性。在菩薩證悟空性的智慧當中,色相二者都不存在,對色法和相的虛妄執著都無影無蹤,這種狀態是符合法界的,也是菩薩出定以後的狀態。真空法界就是這樣,沒有任何色法與相,沒有任何物質與戲論,這是菩薩的根本慧定。

  此偈頌的前兩句,應該是菩薩出定後的境界;後兩句,則是描述菩薩的根本慧定。

  前面講過,“色”可以歸納爲顔色和形狀。“相” 的範圍比較廣,是指眼、耳、鼻、舌、身、意當中所出現的所有好與不好等對境。

  舌根自性空,味界恒遠離,

  識空體亦然,法界理如是。

  舌根嘗味道的感覺,其實就是舌識的感覺。在舌根的背後,存在著舌識,它能感覺到味道的酸甜苦辣。如果沒有舌識,舌根與食物相觸不會有任何感覺。對證悟的人來說,這也是空性的。雖然證悟者出定以後也有感覺,但他們都能認知其如幻如夢的本質。法界的真理也是這樣,在根本慧定當中,所有的感覺都不存在。

  身根自性淨,冷煖觸非有,

  法界理亦然,觸處常遠離。

  菩薩出定以後,雖然有感受,但他已經體證到身根自性本來清淨,所有寒熱冷暖的感受,都是顯而無實有的現象。菩薩入于根本慧定時,已經真正接觸或進入到法界的狀態,法界也是像身根一樣,遠離了冷、暖、苦、樂等所有觸的感受。

  意緣法稱最,自性恒遠離,

  諸法性本空,圓通理如是。

  最關鍵的就是這個偈頌。

  意緣,是指産生第六意識的因緣、所緣境,也叫做法。法的範圍最廣,包括第六意識所能想出來的所有東西。意識的所緣境遠離了自性,諸法的本性是空性,心的本性既是光明又是空性,既是般若又是如來藏,顯空雙運或明空雙運,所以他是圓通。

  證悟的菩薩從根本慧定中出來的時候,雖然也有各種各樣的念頭,但這些念頭都是遠離自性的,也即空性。

  凡夫和聖者的差別,就在于一刹那的念頭上面。凡夫的境界,大家都很清楚。菩薩或證悟者心裏雖然也會産生念頭,但在念頭出現的同時,他立即就能憑自己的修證知道它是空性,這不是用理論推理,也不是書面文字上的理解,而是像吃糖果的人非常清楚地知道糖果的味道一樣有著切身的感受。從中觀的角度來說,可以確定這是一種初步的證悟;從叁轉*輪的角度來說,就還要在此上面加一個光明。

  但顯宗永遠無法直接告訴我們,《贊法界頌》與《寶性論》已經用了最大的努力,說出來的也就是這些。只有密宗才會告訴我們光明是什麼,而且有辦法讓我們直接去感受光明。介于密法和顯宗之間的禅宗也有辦法,但這種法門只有極少數人才能證悟。

  其實,輪回和涅槃也可以在一個念頭當中具備,一刹那的念頭既是衆生又是佛,既是分別念也是佛的智慧。

  證悟以後,每個念頭基本上是修行,當修行境界比較高的時候,可以說基本上不會造業了。

  大家首先要達到這個境界,方法就是先修一遍完整的五加行,培養出離心和菩提心,當自認爲有了出離心與菩提心的時候,就去修人無我、法無我以及四法印裏面的修法,這些修法不僅僅是顯宗修法,也包含了少部分密宗的修法。除了這些方法以外,再沒有更好的方法了。

  見聞及覺知,相應法亦空,

  了絕諸妄想,見聞理亦非。

  上面講的見、聞、覺、知,以及心的相應法全都是空性。證悟的境界了絕了所有的妄想,見聞自身也是不存在的空性光明。

  根塵起妄執,清淨體源無,

  迷執有根塵,根塵理非有。

  “根”是指眼根、耳根等六根,“塵”是指色、聲等六種外境。凡夫的妄念執著從哪裏産生的呢?第一個,就是來自于我們的眼根。只要有眼根,就會感知色法。當因緣和合的時候,沒有證悟空性的衆生就會産生妄執。但妄執的本體是清淨的,它的本來面目或源頭自來就是清淨的。在有迷惑、執著的時候,就會有根、塵,但根、塵其實都是不存在的。

  世間並出世,空性本無差,

  我法由迷起,遍計自輪回。

  從空性的角度來說,世間與出世間並沒有差別。

  “我法”是指我執和我所執。世上的所有事物,都逃不出我與我所的框架。眼睛看到的,屬于我的眼識;耳朵聽見的,屬于我的耳識……無論如何,這些“我法”都是從無明迷網當中産生的。“遍計”是指由我們的意識無中生有創造、假造出來的東西。“遍計”出來以後,自己就只有輪回了。

  換言之,不是上帝、造物主、鬼神或其他人讓我們輪回,而是我們自己製造了一個這樣的世界,然後自己去輪回。

  這裏要注意,諸法從心起包含了兩種意思:第一個是指,叁轉*輪與密宗認爲,諸法是從如來藏、法界或者心的本性當中産生的,自空中觀則會說一切法都是從空性當中産生的。第二,一切法都是從阿賴耶識當中産生的。但八識當中的阿賴耶識永遠都不是涅槃的基礎,它只能産生輪回的法。沒有任何一個佛教的教派認爲阿賴耶識是常住的,都承認這是無常的。

  漢傳佛教比較強調唯識宗,有些人也有點這方面的意思。此處有必要說明一下,在藏傳佛教裏面,唯識宗分兩種:一種是《甘珠爾》,也即像《大乘入楞伽經》等經典裏面的唯識宗,這是佛說的唯識宗,也即經唯識宗。經唯識宗的境界是很高的,實際上和中觀的觀點完全一樣,差別在于他認爲,在世俗谛的時候,一切都是心的顯現;但在勝義谛的時候,也不存在任何一個實有的東西。論唯識宗就是像《唯識二十頌》《唯識叁十頌》之類的論典。論唯識宗的境界則比中觀稍遜一籌,其主要的錯處,就在于他認爲阿賴耶識是實有不空的,這與龍樹菩薩或中觀的見解是矛盾的。

  如來藏爲什麼叫做我呢?

  解釋叁轉*輪密意的真正權威,是無著菩薩,因爲佛經中非常清楚地授記道:佛陀圓寂後,會出現這樣的人,他可以區分了義和不了義經典的密意。

  他在《寶性論釋》中說得非常清楚:盡管我們自來就認爲,諸法是汙濁不堪的,但這只是凡夫的我執,因爲這些都不存在,是無我,這個無我的東西卻用“我”來表述。

  最近有一個尼泊爾人,他首先是學印度教的,在看到佛教的中觀論典後,對破除了自我以後的空性境界非常生歡喜心,隨即改信佛教。但在進入佛教以後,卻發現第叁轉*輪,尤其是覺囊派的他空中觀經論之後,認爲這與吠陀經論所講的完全一樣,于是他寫了一篇短文,其中說道:難道我放棄印度教,改信佛教錯了嗎?他說他誕生于祖祖輩輩都非常崇拜印度教的家庭,他自己也學修過印度教的理論與教義,但他始終想不通我的實有存在。他希望他空中觀的上師能給他一個滿意的回答,幫他解決這個疑問。

  的確是這樣,在吠陀外道的經典,尤其是後期的吠陀論著中,也有與如來藏完全一樣的名詞。如果沒有竅訣,僅從字面上看,是看不出差別來的。

  如來藏爲什麼叫實有呢?

  輪回當中的任何顯現,都是不可靠的,一旦我們的眼球結構發生變化,肯定外界也會隨之而改變。當阿賴耶識上的二障全部清淨以後,不清淨的世界也會徹底瓦解,所以佛不可能認爲這些叫實有。

  從二轉*輪空性的角度來說,如來藏光明也是空性,但因爲它始終不變,故而說他是實有。

  據說:有些印度的婆羅門教或吠陀外道信徒爲了改變佛法,徹底從源頭上破壞佛教,就假裝放棄他們的宗教,轉而改學佛法,實際上是企圖把他們的見解,帶到佛教的諸如如來藏、空性等概念裏面,這樣就使佛教實際上變成了吠陀外道的教派。幾個世紀以來,他們一直在秘密行動,但他們不可能達到目的,因爲成就者的境界無法改變,加上很多佛教徒非常重視傳承,每個字都必須要有耳傳,以防與外道論典相同的名詞混淆。

  堪布菩提薩垛在《中觀莊嚴論自釋》的後面,用了大量的外道偈頌,其目的,就是用來與佛教的觀點加以對比。論中不是往上破如來藏,而是往下破唯識宗:你唯識宗說得再好,你說這是佛的智慧,外道也在說智慧;你說沒有任何戲論,外道也在說沒有任何戲論;你說沒有生滅,外道也在說沒有生滅;你說不可思議,外道也在說不可思議;你說沒有所取能取,外道同樣也說二取都不存在。從字面上根本分不清楚內教與外道。

  所以阿底峽尊者到西藏的時候也說過:印度當時有很多班智達,但真正能區分外道和佛教的人,應該只有我一個。

  後來藏傳佛教的學者根登群培也研究了非常多的外道經典,最後他得出結論:“像我這麼懈怠的人,是沒有辦法區分外道和佛教見解的差別了。但關鍵問題在于一點,那就是:任何外道最終會緊緊抓住一個“遍計”的自我。”佛教雖然用了“我”、“常”、“實有”的詞句,但實際上卻不執著,把所有的念頭都破掉了,這就是區分的要領。

  法王如意寶曾經爲了警示大家,寫過一篇短短的論文。盡管此論文裏面用的全都是大圓滿的名詞,但實際上講的是吠陀外道的我,所以根本就是顛倒的東西,如果不小心,就會誤入外道的彎路。

  雖然覺囊派的見解不是外道的見解,但一些藏傳佛教的學者爲了警示,仍然會告知他人:覺囊派的觀點字面上與外道完全一樣,如果不小心,就會理解成外道的觀點。當然,其中也不乏人雲亦雲者。

  其他人看了他們寫的文章,就會仔細分析,研究覺囊派到底是不是外道,最後才發現,原來覺囊派的見解不是外道的觀點,而是佛教內道中非常高的境界,這樣就可以防止誤解的産生。

  覺囊派沒有改動佛的本意,而是原原本本地搬用佛經原文而建立的宗派,實際上他們也認爲:佛的境界或者菩薩入定的境界,就是遠離一切執著、戲論的空性,故而他們的見解,也…

《慧燈之光八 《贊法界頌》淺釋 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