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慧灯之光八 《赞法界颂》浅释 二▪P3

  ..续本文上一页产生抵触情绪,根本不可能学佛,所以佛陀才会使用改换用词的善巧方便;第二,真正的“我”,应该是存在的东西,而不应该是不存在的东西。如果有一个“我”存在,那它就应该是可靠的。在所有清净和不清净的物质里面,要找出一个“我”来,我们宁愿把如来藏当成“我”,因为身体没有资格享用这样的名字,因为它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变来变去的不可靠的东西,但即使如来藏被称为“我”,也只是一个名字而已,实际上如来藏也是空性。

  简言之,我们现在的概念当中的“我”,是不存在的,所以法界是无我的。但法界是光明的、永恒的,所以叫作“我”。这个偈子很清楚地表明了,如来藏也是空性的。

  法界离憎爱,根尘境本无,

  虚妄执为因,差别从此生。

  法界的本体远离了一切憎爱——憎恨心和贪心。眼根、耳根等六根,与色、身等六尘或六境,原本就不存在。

  譬如用眼睛来说,“根”就是眼根,也即由视网膜、晶状体等部位组成的视觉感知器官;而“尘”也即微尘,此处是指神经元、细胞以及其它细微组织;“境”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东西。以上三者本来就是不存在的。

  “虚妄执为因”,但我们明明看到这么多东西,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因为虚妄和执着,所以才有了各种各样的现象。

  “差别从此生”,六道轮回各种各样的差别,也即前面讲的高低、左右、男女、老少等“二形”,都是从虚妄执着而产生的。

  大家通常还认为,一百个人同时看月亮,一百个人看到的,都是同一个月亮,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一百个人看到的,就是一百个相似却各不相同的月亮,其所见与看者自己的眼睛有关系。众生眼里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看者自己的世界。所有的东西都是这样,都仅仅属于一个人的世界。

  譬如说,物理学也认为,颜色并非客观存在于物质实体,而存在于看者的眼睛,当看者看到物质的时候,也只是有这样的现象而已,实际上物质的颜色并不存在。

  中观宗与唯识宗也认为:我们过去看到的世界,早已消失无踪,我们现在看到的,也是不存在的虚幻世界。当我们下一世不再作人,从人世间走到另一个世界,投生为别的生命——天人或者动物的时候,与我们有关的人世间就不存在了。当然,这不是说所有的世界都不存在,因为还有很多人活着,在他们眼里,还同样存在着相似的世界。亡者的世界消失了,其他人的世界仍然存在。世界就是这样不稳定、不可靠。

  哲学家贝克莱也讲过类似的主张,题目就是《一人一个世界》。本来唯物主义者们在与他辩论多次以后,实在无计可施,只好说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说法非常荒唐,同时也最难驳倒。这是人类智慧的耻辱,哲学的耻辱!

  既然难以驳倒,又怎么能说很荒唐呢?如果没有合理的逻辑来推翻,就不能叫荒唐。

  紧接着,贝克莱又提出了更令人大跌眼镜的理念。当一个人消失的时候,他的世界也同时消失了。

  此时有人对他提出疑问:按你所说,假如房间里有一束花,当所有人离开房间以后,这束花便不存在了;当人们又进来以后,又再次诞生了一束花吗?

  他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实在难以应答,只好回答说:虽然那个时候没有人看到花,但上帝在看,所以花还是存在着。

  这个问题他就答错了,在这个问题上,他的逻辑有着严重的漏洞,除此之外,他对其他问题的回答都比较不错,所以让唯物主义者也无计可施。

  真空非苦恼,贪爱苦恼因,

  耽染由妄想,三界乃轮回。

  从真空的角度来说,我们经常感觉到的痛苦、烦恼,都是不存在的。众生之所以有苦恼,都是因为有了贪心,有了分别念。

  “耽染由妄想”,“耽染”是指比较强烈、根深蒂固的执着。这些执着都是从妄想而来的,因为有了妄想,譬如认为名利是很好的东西,然后就会有耽染,认为自己一定要拥有,随后就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与烦恼。

  “三界乃轮回”,三界也即欲界、色界、无色界,它们都是轮回,都是痛苦的,又因为它们都是从妄想产生的,所以都不存在。

  凡是有心、有意识的所有生命,都有如来藏。心的本性就是如来藏光明,因为我们没有证悟这样的光明,所以流转于轮回;佛陀证悟了心的本性光明,所以获得了解脱。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佛菩萨以外,包括科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在内,都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心的本性。佛证悟以后,根据自己证悟的境界,描述了心的本性。我们要依据佛的指导去学修,从而证悟心的本性。证悟心的本性以后,就能让心灵成为幸福的使者,断除贪嗔痴等烦恼,并获得解脱,从而度化无量众生,这是大乘佛法共同的目标。

  虽然有了出离心和菩提心,也证悟了一些显宗所讲的人无我和法无我空性,但如果不了解真正的心的本性,证悟也是片面的证悟,而不是圆满的证悟,只是见到一些自由的曙光而已,就还不是真正的成佛。在以前的高僧大德——禅宗禅师以及藏密修行人的著作当中,有一部分也涉及到心的本性光明,尤其是藏传佛教里面,更是用了种种方法去形容心的本性,并引导我们证悟心的本性。

  既然心的本性是光明,我们为什么体会不到呢?

  怀孕在于腹,婴子未言见,

  二障覆真如,法界不能证。

  在佛经和《宝性论》中,都提到过这个比喻。

  据佛经记载,转轮王非常有威力——不是管辖一个国家,而是统治全世界。

  如果一个乞丐妇女怀上了转轮王,却还没有生下来,别人肯定看不出这个妇女肚子里怀了一个多么伟大的胎儿,但实际上这个伟大的胎儿却是存在的。

  同样,心的本性虽然很伟大、很清净,无论证悟也好,迷惑也好,心的本性永远存在,始终不会有任何变化,包括地狱众生在内的每一位众生都原本具备,但凡夫却无法感知,因为烦恼障和所知障覆盖了心的本性光明。

  种种生疑虑,见慢及恚痴,

  妄计有真实,真实计非有。

  在各种各样的烦恼障碍当中,第一个是疑虑,也即对法的怀疑,不能确定心的本性是不是光明,也不能确定诸法的本性是不是空性。没有证悟或没有闻思智慧的人,会有此障碍,这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有了怀疑,就会成为修行的障碍。

  很多人认为:现代科学非常强调,对任何事物,都需要有怀疑,有了怀疑以后,就可以去研究。为什么对佛法却不能有怀疑呢?这是否太过教条?

  科学提倡怀疑,是指在对任何事情没有研究实验之前,不能盲目地轻信,而需要有怀疑。佛法也是这样,释迦牟尼佛亲口说了,任何事情需要自己去研究、观察,而不能盲从,但最终一定要通过自己的思维与智慧来解决这个怀疑。在得出结果之后,就不能再有怀疑了。如果此时仍然疑惑未消,那就会成为进入佛门的障碍,从而失去学佛的机会,所以这二者是不矛盾的。如果疑虑重重,则做世间的事情也无法成功,所以怀疑一定要解决,如果不解决,它就会成为烦恼。

  第二个障碍是见,见分为正见和邪见。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说,正见就是证悟空性的见解,除了证悟空性的见解以外,任何见解都是错误的。但此处的见,特指人我和法我,我执和我所执,这也是所有烦恼的根源。

  第三个障碍是慢,也即傲慢心,有了我执以后,就会产生我慢。

  如果想进一步比较透彻地了解见与慢的内涵,就要学《俱舍论》或《大乘阿毗达摩》。

  “恚”指嗔恨心,“痴”就是无明。无明是所有烦恼最大的基础,也是最严重的烦恼障。

  “妄计有真实”,“妄计”是指除了上面的几个烦恼以外的所有执着。没有证悟空性的人,会认为世界是实有的,这些想法,都叫做妄计,这属于二障里面的所知障。因为有了所知障和烦恼障,所以我们的心虽然有一个非常好的本性,但我们却看不见。

  “真实计非有”, 尽管对凡夫来说,这些烦恼、执着都非常真实;但对证悟空性的人来说,这些实际上却如幻如梦、并不存在。当然,其中证悟者的见解才是真实的。

  兔角体非有,妄执令真实,

  法界离妄执,妄执真非有。

  “兔角体非有,妄执令真实”,兔子一般是没有角的,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兔子是什么样的动物,就会以为兔子也像牛羊一样头上有角,那就是他的错误。因为有了这样的错误,所以虽然没有亲眼见过兔角,但兔角对他来说却很真实,或许还认为兔角也像鹿茸、象牙一样值钱,继而会产生同样的贪心。谁安排了这一切?就是虚妄的执着。

  这也像是做梦,任何人都知道,梦里见到的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但在做梦的时候,梦里发生的一切,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完全一样。究竟是什么让梦境变得这么实在呢?就是我们自己的心,除了自己的心以外,没有别的东西可以让它变成实在。

  在加行道证悟空性以后,梦中的现象也就开始淡化了。虽然也会做梦,但当下就知道自己在做梦,不仅知道自己在做梦,而且知道梦里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虚幻的,现实生活中自己遇到的一切,也像梦中的景象一样虚幻。

  世俗谛当中的任何物质,实际上都与兔角、梦境完全一样,其本体根本不存在。但在没有证悟空性之前,我们始终感觉不到现实的虚幻,一直认为,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金钱、名誉等世间八风都是存在的,无论佛菩萨怎么给我们说这些都是虚幻的,我们也不会幡然醒悟。甚至连当下的梦境都不知道是假的,只有从梦境当中苏醒以后,才知道那是一场梦幻。

  谁让我们产生这样的真实感呢?不是别的,就是我们自己的执着与无明。

  “法界离妄执,妄执真非有”,法界本身不存在妄执。真正的妄执也不存在,也是虚幻不实的。

  妄执是什么?就是我们认为存在的执着,人我执与法我执,都是妄执。既然法界远离一切妄执,实际上就是说,法界不是实有的。如果法界是实有的,就没有远离妄执。

  我们不能认为,有一个叫做法界、光明的东西,它是永远存在、实实在在的;而烦恼、轮回与不清净的现象,才是不存在的。

  如…

《慧灯之光八 《赞法界颂》浅释 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