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八 《贊法界頌》淺釋 二▪P3

  ..續本文上一頁産生抵觸情緒,根本不可能學佛,所以佛陀才會使用改換用詞的善巧方便;第二,真正的“我”,應該是存在的東西,而不應該是不存在的東西。如果有一個“我”存在,那它就應該是可靠的。在所有清淨和不清淨的物質裏面,要找出一個“我”來,我們甯願把如來藏當成“我”,因爲身體沒有資格享用這樣的名字,因爲它根本就是不存在的、變來變去的不可靠的東西,但即使如來藏被稱爲“我”,也只是一個名字而已,實際上如來藏也是空性。

  簡言之,我們現在的概念當中的“我”,是不存在的,所以法界是無我的。但法界是光明的、永恒的,所以叫作“我”。這個偈子很清楚地表明了,如來藏也是空性的。

  法界離憎愛,根塵境本無,

  虛妄執爲因,差別從此生。

  法界的本體遠離了一切憎愛——憎恨心和貪心。眼根、耳根等六根,與色、身等六塵或六境,原本就不存在。

  譬如用眼睛來說,“根”就是眼根,也即由視網膜、晶狀體等部位組成的視覺感知器官;而“塵”也即微塵,此處是指神經元、細胞以及其它細微組織;“境”是指眼睛所看到的東西。以上叁者本來就是不存在的。

  “虛妄執爲因”,但我們明明看到這麼多東西,這是怎麼回事呢?這就是因爲虛妄和執著,所以才有了各種各樣的現象。

  “差別從此生”,六道輪回各種各樣的差別,也即前面講的高低、左右、男女、老少等“二形”,都是從虛妄執著而産生的。

  大家通常還認爲,一百個人同時看月亮,一百個人看到的,都是同一個月亮,但實際上並非如此,一百個人看到的,就是一百個相似卻各不相同的月亮,其所見與看者自己的眼睛有關系。衆生眼裏看到的所有東西,都是看者自己的世界。所有的東西都是這樣,都僅僅屬于一個人的世界。

  譬如說,物理學也認爲,顔色並非客觀存在于物質實體,而存在于看者的眼睛,當看者看到物質的時候,也只是有這樣的現象而已,實際上物質的顔色並不存在。

  中觀宗與唯識宗也認爲:我們過去看到的世界,早已消失無蹤,我們現在看到的,也是不存在的虛幻世界。當我們下一世不再作人,從人世間走到另一個世界,投生爲別的生命——天人或者動物的時候,與我們有關的人世間就不存在了。當然,這不是說所有的世界都不存在,因爲還有很多人活著,在他們眼裏,還同樣存在著相似的世界。亡者的世界消失了,其他人的世界仍然存在。世界就是這樣不穩定、不可靠。

  哲學家貝克萊也講過類似的主張,題目就是《一人一個世界》。本來唯物主義者們在與他辯論多次以後,實在無計可施,只好說貝克萊“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說法非常荒唐,同時也最難駁倒。這是人類智慧的恥辱,哲學的恥辱!

  既然難以駁倒,又怎麼能說很荒唐呢?如果沒有合理的邏輯來推翻,就不能叫荒唐。

  緊接著,貝克萊又提出了更令人大跌眼鏡的理念。當一個人消失的時候,他的世界也同時消失了。

  此時有人對他提出疑問:按你所說,假如房間裏有一束花,當所有人離開房間以後,這束花便不存在了;當人們又進來以後,又再次誕生了一束花嗎?

  他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實在難以應答,只好回答說:雖然那個時候沒有人看到花,但上帝在看,所以花還是存在著。

  這個問題他就答錯了,在這個問題上,他的邏輯有著嚴重的漏洞,除此之外,他對其他問題的回答都比較不錯,所以讓唯物主義者也無計可施。

  真空非苦惱,貪愛苦惱因,

  耽染由妄想,叁界乃輪回。

  從真空的角度來說,我們經常感覺到的痛苦、煩惱,都是不存在的。衆生之所以有苦惱,都是因爲有了貪心,有了分別念。

  “耽染由妄想”,“耽染”是指比較強烈、根深蒂固的執著。這些執著都是從妄想而來的,因爲有了妄想,譬如認爲名利是很好的東西,然後就會有耽染,認爲自己一定要擁有,隨後就産生了一系列的痛苦與煩惱。

  “叁界乃輪回”,叁界也即欲界、色界、無色界,它們都是輪回,都是痛苦的,又因爲它們都是從妄想産生的,所以都不存在。

  凡是有心、有意識的所有生命,都有如來藏。心的本性就是如來藏光明,因爲我們沒有證悟這樣的光明,所以流轉于輪回;佛陀證悟了心的本性光明,所以獲得了解脫。

  在這個世界上,除了佛菩薩以外,包括科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在內,都沒有一個人真正了解心的本性。佛證悟以後,根據自己證悟的境界,描述了心的本性。我們要依據佛的指導去學修,從而證悟心的本性。證悟心的本性以後,就能讓心靈成爲幸福的使者,斷除貪嗔癡等煩惱,並獲得解脫,從而度化無量衆生,這是大乘佛法共同的目標。

  雖然有了出離心和菩提心,也證悟了一些顯宗所講的人無我和法無我空性,但如果不了解真正的心的本性,證悟也是片面的證悟,而不是圓滿的證悟,只是見到一些自由的曙光而已,就還不是真正的成佛。在以前的高僧大德——禅宗禅師以及藏密修行人的著作當中,有一部分也涉及到心的本性光明,尤其是藏傳佛教裏面,更是用了種種方法去形容心的本性,並引導我們證悟心的本性。

  既然心的本性是光明,我們爲什麼體會不到呢?

  懷孕在于腹,嬰子未言見,

  二障覆真如,法界不能證。

  在佛經和《寶性論》中,都提到過這個比喻。

  據佛經記載,轉輪王非常有威力——不是管轄一個國家,而是統治全世界。

  如果一個乞丐婦女懷上了轉輪王,卻還沒有生下來,別人肯定看不出這個婦女肚子裏懷了一個多麼偉大的胎兒,但實際上這個偉大的胎兒卻是存在的。

  同樣,心的本性雖然很偉大、很清淨,無論證悟也好,迷惑也好,心的本性永遠存在,始終不會有任何變化,包括地獄衆生在內的每一位衆生都原本具備,但凡夫卻無法感知,因爲煩惱障和所知障覆蓋了心的本性光明。

  種種生疑慮,見慢及恚癡,

  妄計有真實,真實計非有。

  在各種各樣的煩惱障礙當中,第一個是疑慮,也即對法的懷疑,不能確定心的本性是不是光明,也不能確定諸法的本性是不是空性。沒有證悟或沒有聞思智慧的人,會有此障礙,這也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因爲有了懷疑,就會成爲修行的障礙。

  很多人認爲:現代科學非常強調,對任何事物,都需要有懷疑,有了懷疑以後,就可以去研究。爲什麼對佛法卻不能有懷疑呢?這是否太過教條?

  科學提倡懷疑,是指在對任何事情沒有研究實驗之前,不能盲目地輕信,而需要有懷疑。佛法也是這樣,釋迦牟尼佛親口說了,任何事情需要自己去研究、觀察,而不能盲從,但最終一定要通過自己的思維與智慧來解決這個懷疑。在得出結果之後,就不能再有懷疑了。如果此時仍然疑惑未消,那就會成爲進入佛門的障礙,從而失去學佛的機會,所以這二者是不矛盾的。如果疑慮重重,則做世間的事情也無法成功,所以懷疑一定要解決,如果不解決,它就會成爲煩惱。

  第二個障礙是見,見分爲正見和邪見。從勝義谛的角度來說,正見就是證悟空性的見解,除了證悟空性的見解以外,任何見解都是錯誤的。但此處的見,特指人我和法我,我執和我所執,這也是所有煩惱的根源。

  第叁個障礙是慢,也即傲慢心,有了我執以後,就會産生我慢。

  如果想進一步比較透徹地了解見與慢的內涵,就要學《俱舍論》或《大乘阿毗達摩》。

  “恚”指嗔恨心,“癡”就是無明。無明是所有煩惱最大的基礎,也是最嚴重的煩惱障。

  “妄計有真實”,“妄計”是指除了上面的幾個煩惱以外的所有執著。沒有證悟空性的人,會認爲世界是實有的,這些想法,都叫做妄計,這屬于二障裏面的所知障。因爲有了所知障和煩惱障,所以我們的心雖然有一個非常好的本性,但我們卻看不見。

  “真實計非有”, 盡管對凡夫來說,這些煩惱、執著都非常真實;但對證悟空性的人來說,這些實際上卻如幻如夢、並不存在。當然,其中證悟者的見解才是真實的。

  兔角體非有,妄執令真實,

  法界離妄執,妄執真非有。

  “兔角體非有,妄執令真實”,兔子一般是沒有角的,如果一個人不知道兔子是什麼樣的動物,就會以爲兔子也像牛羊一樣頭上有角,那就是他的錯誤。因爲有了這樣的錯誤,所以雖然沒有親眼見過兔角,但兔角對他來說卻很真實,或許還認爲兔角也像鹿茸、象牙一樣值錢,繼而會産生同樣的貪心。誰安排了這一切?就是虛妄的執著。

  這也像是做夢,任何人都知道,夢裏見到的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但在做夢的時候,夢裏發生的一切,與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完全一樣。究竟是什麼讓夢境變得這麼實在呢?就是我們自己的心,除了自己的心以外,沒有別的東西可以讓它變成實在。

  在加行道證悟空性以後,夢中的現象也就開始淡化了。雖然也會做夢,但當下就知道自己在做夢,不僅知道自己在做夢,而且知道夢裏看到的所有東西都是虛幻的,現實生活中自己遇到的一切,也像夢中的景象一樣虛幻。

  世俗谛當中的任何物質,實際上都與兔角、夢境完全一樣,其本體根本不存在。但在沒有證悟空性之前,我們始終感覺不到現實的虛幻,一直認爲,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金錢、名譽等世間八風都是存在的,無論佛菩薩怎麼給我們說這些都是虛幻的,我們也不會幡然醒悟。甚至連當下的夢境都不知道是假的,只有從夢境當中蘇醒以後,才知道那是一場夢幻。

  誰讓我們産生這樣的真實感呢?不是別的,就是我們自己的執著與無明。

  “法界離妄執,妄執真非有”,法界本身不存在妄執。真正的妄執也不存在,也是虛幻不實的。

  妄執是什麼?就是我們認爲存在的執著,人我執與法我執,都是妄執。既然法界遠離一切妄執,實際上就是說,法界不是實有的。如果法界是實有的,就沒有遠離妄執。

  我們不能認爲,有一個叫做法界、光明的東西,它是永遠存在、實實在在的;而煩惱、輪回與不清淨的現象,才是不存在的。

  如…

《慧燈之光八 《贊法界頌》淺釋 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