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色必破壞,微塵猶可知,
法界非破壞,叁時不能得。
“如色必破壞,微塵猶可知”中的“色”,即指色法。佛教所講的色法,可以分爲兩個方面:一個是紅、黃、白、綠等顔色,另外一個就是長、短、方、圓等形狀。在顔色和形狀裏面,包含了所有肉眼可見的色法。
色法也可以用中觀的邏輯等等來證明它的不存在,抉擇它是空性,這就是被破壞。哪怕構成所有物質的微塵,也可以被打破,先變成量子物理學家所說的真空,再往下是自空中觀所講的真空,再往下是他空中觀所講的真空,再往下就不再有上下的層次,那就是叁轉*輪所講的宇宙之終極——心的光明。
“法界非破壞,叁時不能得”,但我們卻不能通過任何方法來破壞法界,或抉擇出法界是空性。假設在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的所有事物中,或者在我們心中,能找到一個叫做法界的東西,無論它是什麼樣的法,我們還可以把它抉擇爲空性,可以將它破壞掉,但法界已經超越了時間與凡夫心的範疇,我們又怎能破它呢?沒有辦法破。
既然法界沒有辦法破,那它是不是真實、不空的呢?不是,因爲不空、實在已經屬于思維的範疇,都是凡夫心的一種妄執,都是可以遮破的法,但法界是得不到的,如果法界可以得到,就肯定不是心的本性,而成了妄念的對境了。
有生還有滅,榮辱亦皆隨,
法界非生滅,雲何言所知?
所有的有爲法都有生,同樣也有滅。榮辱等世間八法,也隨著它們的因緣,時而産生、壯大,時而毀滅、消失。法界是沒有生滅的,所以怎麼能說知道法界是什麼樣子呢?凡夫有漏的心或意識根本無法證悟、接觸到心的本性光明法界。意識範圍內的所有法,都是有生有滅,隨緣而轉的,法界卻不生不滅,所以凡夫不會了知。
既然不會了知,那我們怎麼證悟呢?雖然語言或思維無法直接接觸、證悟心的本性,包括阿賴耶識在內的八識全都是妄念,都是沒有用的,全都要推翻、斷除、扔掉,當這些全部推翻以後,心的本性自己就會顯現出來,這就是真理。不是別的東西去證悟它,而是心自己去證悟、感覺、體會。雖然這與平時的感受全然不同,但我們只能用這樣的詞句來表述,這叫做自證,也叫做證悟空性。雖然唯識宗也講自證,但此處的自證與唯識宗的自證是不同的。
我們現在的這顆心沒有辦法證悟心性,而只能盡量接近、靠攏心性。意識目前的工作,就是讓它自生自滅,自己把自己毀掉,自己把自己推翻。
佛在顯宗經典裏講過一個非常好的比喻:很薄的兩塊木板相互摩擦,就會産生火苗,最終這個火苗會把兩塊木板一起燒掉。也就是說,木板自己産生的火焰毀了它自己。同樣,我們的意識就是要自己通過聞、思、修,最終利用自己的智慧把自己推翻。意識就能做到這一點,無論再鍛練、再修行,它永遠都不會證悟空性,更證悟不了心的本性。只要沒有它,就足夠了。有它的存在,就會始終不讓我們證悟空性;當它沒有以後,心的本性光明就會自然顯現出來。
我們現在需要的,就是消滅心或意識。怎麼消滅呢?首先需要空性的見解與修法,讓我們減少一些煩惱。本來凡夫一生下來,就有一種天生的執著,也即俱生我執,這屬于中等的執著。但長大以後,又學習了一些外道經典,以及現代的西方哲學,讓我們平增了很多的執著,這就是遍計我執。所有世間的學問,都是在幫我們強化這些執著。這些經典、邏輯和文化在強化了原有的俱生我執以後,執著更是如虎添翼、越發猛烈,從而産生更多的煩惱。
小孩子剛生下來尚未成熟的時候,沒有那麼多的妄念,很單純、很幼稚。但逐漸成熟以後,因爲受到環境的影響,就自然而然地學到很多妄念,這樣就離證悟空性越來越遠了。
學習佛教經典以後,可以把原來的中等執著降低,並最終全部消滅。消滅以後,就能證悟心的本性。
沒有達到第一地之前,在加行道的初步證悟階段,意識還是存在的,所以還不算是真正的證悟。真正的證悟,是在菩薩一地的時候。
妄念的推翻也有一個過程,首先要打破的,是實有的執著。到了八地的時候,基本上就可以推翻。但到了八地的時候,還是會有眼耳鼻舌身的現象。當執著徹底推翻以後,就叫做佛。
度化衆生的事業,佛的不共功德,本來都存在于佛性當中,當佛性光明顯現出來以後,這些功能也會自然而然地顯現出來。
妄念推翻以後,才會證悟空性,那個時候實際上不是證悟,而是心的本性自己顯露出來而已。那個時候沒有證悟的過程、被證悟的境界和證悟者的分別,這就是佛的境界。
兔角本非有,叁世猶可思,
真空非兔角,思慮不能知。
這個偈頌與前面的比喻有關系。兔角的本性並不存在,真空也是空性,二者雖然有某些相同之處,但也不是完全相同。兔角雖然不存在,是空性,但它還可以思維,還屬于世俗谛,有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的時空概念。真空卻與兔角不一樣,它遠離一切戲論執著,不可能通過思維來了知。
真空稱善逝,色相悉皆亡,
應化隨緣有,修因離執非。
“真空稱善逝,色相悉皆亡”,真空即空性和光明,也叫做善逝、如來、佛,尤其是佛的法身。雖然佛與真空是兩個不同的名詞,但實際上是同樣的意思。除了真空以外,沒有佛的法身、報身與化身。
前面也說了,究竟意義上的叁寶,就是心的本性。佛、法、僧是心的本性,佛的叁身也是心的本性,所以“真空稱善逝”。
此處所說的“相”,是指我們心裏能夠想出來的,諸如高低、時間、空間等等的概念。
“應化隨緣有,修因離執非”,佛陀度化衆生的應化身,會隨緣而有。譬如,像釋迦牟尼佛那樣有顔色、有形狀,有色有相的化身,會隨著衆生的根基與善緣而隨時顯現。因爲因地修行的原因,所以能遠離一切執著和是非,在佛的境界中本來就是這樣。
顯宗第叁轉*輪的經典中講了,心的本性是佛。佛到底是什麼呢?也就是佛的法身、化身與報身。除了這叁者以外,不會有佛。但什麼是法身與報身,顯宗經典說得不是很清楚,而密宗卻交代得一清二楚。
前面也簡單地說過,心的本性光明可以從叁個方面來表述:第一是它的空性;第二是它的現象,也即光明;第叁是空性和光明無二無別。其中空性的一面,叫做佛的法身;光明的一面,就是佛的報身;如來藏的明空無別,叫做佛的化身。因爲它既是空性又是光明,所以在衆生根基成熟的時候,隨時都可以産生佛的化身。如果它單單只是像虛空一樣的空性,或者根本與空性沒有關系,而是像唯識宗所講的那樣,是實有的光明,佛的化身永遠也不會出現。
《慧燈之光八 《贊法界頌》淺釋 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