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睺面,分别比喻五盖。虽然汉文版中没有明确地对应,但藏文版中却清楚地说明了。
五盖是欲界众生特有的,色界和无色界众生没有。
五盖中的第一个,是贪盖,也即对物质、名利等等的贪欲;嗔恚盖,也即嗔恨心;昏沉睡眠盖,欲界天人没有,只是下界的人类等众生所有的;疑盖,也即对四圣谛等正法不能断除的怀疑;掉悔盖, 也即后悔心,这也会影响禅定。
龙也即天龙八部里面的龙,在佛经里面,龙有些时候可以变化为云或雨,云彩就可以覆盖日月。藏文版中的用词是云,汉文版中翻译为龙。
夜,也即夜色,黑暗的夜色可以笼罩夜空,让我们见不到日月。雨与尘所起的作用也是一样的。
罗睺本来是古代一种动物的名字,但古人习惯于用罗睺来比喻地球与月球的影子。罗睺面也即日食与月食,《时轮金刚》里面也是这样称呼的。虽然佛给人们讲日食与月食的时候,用了这样的名词,但这并不表明佛陀不知道日食与月食的原理,在佛陀所讲的《时轮金刚》里面,将日食与月食的时间算得非常精准。
譬如火浣布,处火能离染,
垢去布犹存,光明转莹净。
就像火浣布放在火里就能清除污垢,污垢去除了,而火浣布却完好无损一样,尽管证悟空性的智慧能把本性光明上面的污垢全部断除,但清净无瑕的本有光明本身,却纤毫无损、永远存在。
火浣布是用一种特殊的耐高温的石棉织成的布。清洗火浣布的衣服,不是用水来洗,而是扔到火里燃烧,这样衣服上的污垢就能被火烧掉,但衣服却不会被烧坏。
贪爱令心染,虚妄有轮回,
亦如火浣布,真空妄非有。
本来心的本性是光明、清净的,但“贪爱”所代表的贪嗔痴等所有烦恼,会使心受到染污,在虚妄的时空基础之上,凡夫的妄念可以制造出轮回。从凡夫的角度来说,六道轮回、因果报应都是存在的。世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动摇它的基础。但就像用火可以清洗火浣布一样,通过修行的智慧之火,可以清净一切妄念,显露出纯净无垢的心的本性,此时的真空境界没有一丝一毫妄念执着的领地,所有的妄念都不存在,像秋天湛蓝的天空一样,不掺杂任何杂质。
此处的“真空”,是指脱离了凡夫有关空和不空的概念,真正地进入佛的智慧当中,空与不空、光明与黑暗等所有相对的有为法都不存在。用人类的语言来表达,只能说它不存在,但这不是简单的否定、再否定,而是把所有对立的概念或相对的二元概念,都归纳为非真空或造作的空性,之后剩下的境界。
本来“空”是无一物的境界,但也有真假之分。通过《中论》或人无我、法无我等中观逻辑来推理、抉择出的“空”,实际上还不是真空,因为在我们心里建立起来的“空”和“不空”、“清净”和“不清净”、“光明”和“不光明”等所有对立的概念,都是相对的。因为有了“空”,才有了“不空”。因为存在“不空”、“实体”,才存在“空”和“虚幻”。如果没有“不空”和“实体”,“空”和“虚幻”也不存在,所以,从深层次的角度来说,“空”和“不空”都不存在。
但在初步了解或初步修行的时候,我们首先只能破“不空”和“实有”,暂时把“空”、“虚幻”之类的概念保留下来。但最终必须明白,空与不空、光明和不光明,都是内心的错误妄念,其中只有相对的准确,没有绝对的准确。
只有当我们证悟了才会发现,我们原来的想法,是一个错误幻觉。我们完全生活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
资粮道的时候,只能在文字上知道心的本性是空性、光明,但没有什么体会。在此之前若要用语言来形容心的本性,只有“真空”这两个字最适合、最恰当。所以释迦牟尼佛说“不可思、不可言”,禅宗说“不立文字”。因为文字无法说出其真正含义。
在密法里面,加行道要分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时的境界,相当于看到月亮的图片,虽然非常模糊,但也算是一种证悟;加行道后期的境界,相当于看到水中的月影,虽然不是真实的月亮,但与月亮的图像比较起来,还是要清晰一些,不过还不是月亮本身;到了菩萨一地的时候,才开始看到真正的月亮。一地菩萨的境界,就好像从地球上远距离看月球,虽然比较模糊,但却是真实的,既不是月亮的图片,也不是水中的月影,而是月亮的实体;二地菩萨以上的境界就更加明显而清晰了。在八地之前,妄念还或多或少地存在;在八地以后,虽然也有妄念,但相对来说很细微;直到成佛的时候,所有的妄念才会结束。
三毒生死本,智慧火能烧,
法界体常有,朗然恒照曜。
智慧之火可以烧毁生老病死的根本——无明等三毒。法界的本体永远存在,始终不受任何外界的影响和染污。即使犯了五无间罪等严重罪过,堕入地狱受苦的生命最底层的众生,其心的本性也从来没有受过任何染污,永远都是光明、清净的。
此处“朗然”与“照耀”所表达的光明概念,不是我们概念中那些肉眼能够分辨的可见光,或物理学当中提到的不可见光,而是指没有任何染污,超越善恶的清净法界。
轮回本来就是无明的产物。要推翻无明,既不能靠信仰,也不能靠慈悲,烧香、拜佛、念经都没有直接的作用,而是要靠智慧。此处所指的“智慧”,不是世间人所说的智慧,而是超越所有世间观念的一种超凡智慧。
《入菩萨行论·智慧品》的最开始也讲到:“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从布施度到慧度之间的六度当中,最根本的是慧度,其它的只是一些分支,若想息灭生老病死的轮回之苦,应当开启空性之智,点燃智慧之火。
烦恼染称垢,世尊恒所宣,
垢灭真如显,如汲地中泉。
此偈颂的前两句与藏文版有点不一样。
藏文版是说:所有释迦牟尼佛宣讲空性的经典,也即第二转*轮的《般若经》等等,都只是破实有的污垢,而不会破斥本性或佛性。
汉文版是说:三毒等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染污叫做垢,释迦牟尼佛在《般若经》等经典中所讲的一切法都是空性,是灭除污垢的。
“垢灭真如显”,灭除污垢以后,真如就会自然显现出来。
在“垢”字里面,包含了所有的执着——人我、法我、人我执、法我执,或者是无明。
“如汲地中泉”,地下的泉水虽然藏在泥土、石头或沙子里面,却仍然纯洁、清澈、通透、甘醇。同样,无论我们的心再纷乱,烦恼杂念层出不穷,如来藏也如如不动、通彻无碍,一直在我们心里清净地存在着,只是我们没有去开发,所以它发挥不了作用。我们应该像汲取地下的泉水一样去开采如来藏。
法界体无垢,根随能覆藏,
若除烦恼尽,莹净叵难量。
藏文版中没有后面的一句。
法界的本体是清净无垢的,观待众生的根机与能力,而会有覆盖时间长短与覆盖程度深浅的差异。利根者通过修行,可以迅速清净烦恼、污垢的障蔽,彰显出如来藏之光明;而钝根者修行见效很慢,所以如来藏一直被烦恼遮盖而深藏不露。如果所有的烦恼全部断除,晶莹通彻、难以思量的如来藏就会显现出来。
“叵难量”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不可能难量。因为所有的烦恼都断尽以后,就不可能难量,而是可以衡量、体证、感悟的;另外一种理解,是难以测量、不可思议。
如果有人提出怀疑:假如心里有一个这样的本性或者光明,又与外道所讲的自我有何区别呢?
《大乘入楞伽经》第三品里,大慧菩萨早就问过释迦牟尼佛这个问题,佛陀很明确地回答道:“大慧,我说如来藏常,不同外道所有神我;大慧,我说如来藏,空…”。外道所承许的自我,是实有不空的,而如来藏的本体却与空性不可分离。所以无论密法所讲心的本性,还是三转*轮所讲的光明,都不是不空的,而是空性的!光明、永恒、实有、不空等字眼只是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已,其所表达的内涵,是指光明和空性的综合体,既离不开光明,也离不开空性。
佛陀在第三转*轮的时候,将第二转*轮所讲的空性完整地保留下来,只是在此基础上加了一个光明。如果认为如来藏或光明是实有,那就与外道的观点完全一致了,只是改头换面,用了不同的词句而已,同时也违背了第三转*轮的观点。
学他空中观的时候,一定要懂得这一点,这是一个难题!很多初学中观他空,或没有深入研究的人,都不能过这个关,他们误以为中观他空弄不好是外道的观点,顶多也只是唯识宗的观点,但这是错误的。
如来藏不需要我们去建立,因为它原本存在,有了如来藏,自然而然也就具备了佛的无量功德。但要把佛的这些功德显现出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断除我们的烦恼、污垢等等。因为众生的根机不同,所以方法也千差万别。其中密宗的方法更是门类繁多,而且都可以快速、有效地推翻我们的执着。
法界本无我,二形及女男,
体无虚妄执,何处更思惟?
法界本来不存在任何可以想象的自我、人我、法我,也不存在高低、左右、上下、大小等所有对立的“二形”。 它是一切有为法的发源地,而不是有为法本身。它不是众生,而是众生的本性,所以既不是女,又不是男。既然如来藏的本体没有虚妄和执着,又怎么可以思维呢?任何思维,都无法真正接触到如来藏的本性。
尽管在三转*轮或《宝性论》里面,反复强调如来藏是“常”、“乐”、“我”、“净”,也即永恒、快乐、自我、清净。这与二转*轮所讲的中观空性看似对立和冲突,但实际上根本不是!
《宝性论》里面讲得非常清楚,“我”实际上就是“无我”。其原因有二:第一,佛陀第三转*轮的时候,为了度化某些外道,让他们认为,佛教也承认他们的论典里所说的“自我”,所以是差不多的。这样就很容易撤下防卫心态,顺理成章地接受佛教的观点,从而进入佛门,之后,又在佛陀的教化下慢慢转变自己的观念。在这一过程当中,用词相当重要,假如用词不合时宜,尽管内容没有问题,但给人的感觉却大不一样,会让人…
《慧灯之光八 《赞法界颂》浅释 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