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睺面,分別比喻五蓋。雖然漢文版中沒有明確地對應,但藏文版中卻清楚地說明了。
五蓋是欲界衆生特有的,色界和無色界衆生沒有。
五蓋中的第一個,是貪蓋,也即對物質、名利等等的貪欲;嗔恚蓋,也即嗔恨心;昏沈睡眠蓋,欲界天人沒有,只是下界的人類等衆生所有的;疑蓋,也即對四聖谛等正法不能斷除的懷疑;掉悔蓋, 也即後悔心,這也會影響禅定。
龍也即天龍八部裏面的龍,在佛經裏面,龍有些時候可以變化爲雲或雨,雲彩就可以覆蓋日月。藏文版中的用詞是雲,漢文版中翻譯爲龍。
夜,也即夜色,黑暗的夜色可以籠罩夜空,讓我們見不到日月。雨與塵所起的作用也是一樣的。
羅睺本來是古代一種動物的名字,但古人習慣于用羅睺來比喻地球與月球的影子。羅睺面也即日食與月食,《時輪金剛》裏面也是這樣稱呼的。雖然佛給人們講日食與月食的時候,用了這樣的名詞,但這並不表明佛陀不知道日食與月食的原理,在佛陀所講的《時輪金剛》裏面,將日食與月食的時間算得非常精准。
譬如火浣布,處火能離染,
垢去布猶存,光明轉瑩淨。
就像火浣布放在火裏就能清除汙垢,汙垢去除了,而火浣布卻完好無損一樣,盡管證悟空性的智慧能把本性光明上面的汙垢全部斷除,但清淨無瑕的本有光明本身,卻纖毫無損、永遠存在。
火浣布是用一種特殊的耐高溫的石棉織成的布。清洗火浣布的衣服,不是用水來洗,而是扔到火裏燃燒,這樣衣服上的汙垢就能被火燒掉,但衣服卻不會被燒壞。
貪愛令心染,虛妄有輪回,
亦如火浣布,真空妄非有。
本來心的本性是光明、清淨的,但“貪愛”所代表的貪嗔癡等所有煩惱,會使心受到染汙,在虛妄的時空基礎之上,凡夫的妄念可以製造出輪回。從凡夫的角度來說,六道輪回、因果報應都是存在的。世間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動搖它的基礎。但就像用火可以清洗火浣布一樣,通過修行的智慧之火,可以清淨一切妄念,顯露出純淨無垢的心的本性,此時的真空境界沒有一絲一毫妄念執著的領地,所有的妄念都不存在,像秋天湛藍的天空一樣,不摻雜任何雜質。
此處的“真空”,是指脫離了凡夫有關空和不空的概念,真正地進入佛的智慧當中,空與不空、光明與黑暗等所有相對的有爲法都不存在。用人類的語言來表達,只能說它不存在,但這不是簡單的否定、再否定,而是把所有對立的概念或相對的二元概念,都歸納爲非真空或造作的空性,之後剩下的境界。
本來“空”是無一物的境界,但也有真假之分。通過《中論》或人無我、法無我等中觀邏輯來推理、抉擇出的“空”,實際上還不是真空,因爲在我們心裏建立起來的“空”和“不空”、“清淨”和“不清淨”、“光明”和“不光明”等所有對立的概念,都是相對的。因爲有了“空”,才有了“不空”。因爲存在“不空”、“實體”,才存在“空”和“虛幻”。如果沒有“不空”和“實體”,“空”和“虛幻”也不存在,所以,從深層次的角度來說,“空”和“不空”都不存在。
但在初步了解或初步修行的時候,我們首先只能破“不空”和“實有”,暫時把“空”、“虛幻”之類的概念保留下來。但最終必須明白,空與不空、光明和不光明,都是內心的錯誤妄念,其中只有相對的准確,沒有絕對的准確。
只有當我們證悟了才會發現,我們原來的想法,是一個錯誤幻覺。我們完全生活在一個虛幻的世界裏。
資糧道的時候,只能在文字上知道心的本性是空性、光明,但沒有什麼體會。在此之前若要用語言來形容心的本性,只有“真空”這兩個字最適合、最恰當。所以釋迦牟尼佛說“不可思、不可言”,禅宗說“不立文字”。因爲文字無法說出其真正含義。
在密法裏面,加行道要分前期和後期兩個階段。前期時的境界,相當于看到月亮的圖片,雖然非常模糊,但也算是一種證悟;加行道後期的境界,相當于看到水中的月影,雖然不是真實的月亮,但與月亮的圖像比較起來,還是要清晰一些,不過還不是月亮本身;到了菩薩一地的時候,才開始看到真正的月亮。一地菩薩的境界,就好像從地球上遠距離看月球,雖然比較模糊,但卻是真實的,既不是月亮的圖片,也不是水中的月影,而是月亮的實體;二地菩薩以上的境界就更加明顯而清晰了。在八地之前,妄念還或多或少地存在;在八地以後,雖然也有妄念,但相對來說很細微;直到成佛的時候,所有的妄念才會結束。
叁毒生死本,智慧火能燒,
法界體常有,朗然恒照曜。
智慧之火可以燒毀生老病死的根本——無明等叁毒。法界的本體永遠存在,始終不受任何外界的影響和染汙。即使犯了五無間罪等嚴重罪過,墮入地獄受苦的生命最底層的衆生,其心的本性也從來沒有受過任何染汙,永遠都是光明、清淨的。
此處“朗然”與“照耀”所表達的光明概念,不是我們概念中那些肉眼能夠分辨的可見光,或物理學當中提到的不可見光,而是指沒有任何染汙,超越善惡的清淨法界。
輪回本來就是無明的産物。要推翻無明,既不能靠信仰,也不能靠慈悲,燒香、拜佛、念經都沒有直接的作用,而是要靠智慧。此處所指的“智慧”,不是世間人所說的智慧,而是超越所有世間觀念的一種超凡智慧。
《入菩薩行論·智慧品》的最開始也講到:“此等一切支,佛爲智慧說,故欲息苦者,當啓空性慧。”從布施度到慧度之間的六度當中,最根本的是慧度,其它的只是一些分支,若想息滅生老病死的輪回之苦,應當開啓空性之智,點燃智慧之火。
煩惱染稱垢,世尊恒所宣,
垢滅真如顯,如汲地中泉。
此偈頌的前兩句與藏文版有點不一樣。
藏文版是說:所有釋迦牟尼佛宣講空性的經典,也即第二轉*輪的《般若經》等等,都只是破實有的汙垢,而不會破斥本性或佛性。
漢文版是說:叁毒等煩惱障和所知障的染汙叫做垢,釋迦牟尼佛在《般若經》等經典中所講的一切法都是空性,是滅除汙垢的。
“垢滅真如顯”,滅除汙垢以後,真如就會自然顯現出來。
在“垢”字裏面,包含了所有的執著——人我、法我、人我執、法我執,或者是無明。
“如汲地中泉”,地下的泉水雖然藏在泥土、石頭或沙子裏面,卻仍然純潔、清澈、通透、甘醇。同樣,無論我們的心再紛亂,煩惱雜念層出不窮,如來藏也如如不動、通徹無礙,一直在我們心裏清淨地存在著,只是我們沒有去開發,所以它發揮不了作用。我們應該像汲取地下的泉水一樣去開采如來藏。
法界體無垢,根隨能覆藏,
若除煩惱盡,瑩淨叵難量。
藏文版中沒有後面的一句。
法界的本體是清淨無垢的,觀待衆生的根機與能力,而會有覆蓋時間長短與覆蓋程度深淺的差異。利根者通過修行,可以迅速清淨煩惱、汙垢的障蔽,彰顯出如來藏之光明;而鈍根者修行見效很慢,所以如來藏一直被煩惱遮蓋而深藏不露。如果所有的煩惱全部斷除,晶瑩通徹、難以思量的如來藏就會顯現出來。
“叵難量”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是不可能難量。因爲所有的煩惱都斷盡以後,就不可能難量,而是可以衡量、體證、感悟的;另外一種理解,是難以測量、不可思議。
如果有人提出懷疑:假如心裏有一個這樣的本性或者光明,又與外道所講的自我有何區別呢?
《大乘入楞伽經》第叁品裏,大慧菩薩早就問過釋迦牟尼佛這個問題,佛陀很明確地回答道:“大慧,我說如來藏常,不同外道所有神我;大慧,我說如來藏,空…”。外道所承許的自我,是實有不空的,而如來藏的本體卻與空性不可分離。所以無論密法所講心的本性,還是叁轉*輪所講的光明,都不是不空的,而是空性的!光明、永恒、實有、不空等字眼只是不同的表達方式而已,其所表達的內涵,是指光明和空性的綜合體,既離不開光明,也離不開空性。
佛陀在第叁轉*輪的時候,將第二轉*輪所講的空性完整地保留下來,只是在此基礎上加了一個光明。如果認爲如來藏或光明是實有,那就與外道的觀點完全一致了,只是改頭換面,用了不同的詞句而已,同時也違背了第叁轉*輪的觀點。
學他空中觀的時候,一定要懂得這一點,這是一個難題!很多初學中觀他空,或沒有深入研究的人,都不能過這個關,他們誤以爲中觀他空弄不好是外道的觀點,頂多也只是唯識宗的觀點,但這是錯誤的。
如來藏不需要我們去建立,因爲它原本存在,有了如來藏,自然而然也就具備了佛的無量功德。但要把佛的這些功德顯現出來,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斷除我們的煩惱、汙垢等等。因爲衆生的根機不同,所以方法也千差萬別。其中密宗的方法更是門類繁多,而且都可以快速、有效地推翻我們的執著。
法界本無我,二形及女男,
體無虛妄執,何處更思惟?
法界本來不存在任何可以想象的自我、人我、法我,也不存在高低、左右、上下、大小等所有對立的“二形”。 它是一切有爲法的發源地,而不是有爲法本身。它不是衆生,而是衆生的本性,所以既不是女,又不是男。既然如來藏的本體沒有虛妄和執著,又怎麼可以思維呢?任何思維,都無法真正接觸到如來藏的本性。
盡管在叁轉*輪或《寶性論》裏面,反複強調如來藏是“常”、“樂”、“我”、“淨”,也即永恒、快樂、自我、清淨。這與二轉*輪所講的中觀空性看似對立和沖突,但實際上根本不是!
《寶性論》裏面講得非常清楚,“我”實際上就是“無我”。其原因有二:第一,佛陀第叁轉*輪的時候,爲了度化某些外道,讓他們認爲,佛教也承認他們的論典裏所說的“自我”,所以是差不多的。這樣就很容易撤下防衛心態,順理成章地接受佛教的觀點,從而進入佛門,之後,又在佛陀的教化下慢慢轉變自己的觀念。在這一過程當中,用詞相當重要,假如用詞不合時宜,盡管內容沒有問題,但給人的感覺卻大不一樣,會讓人…
《慧燈之光八 《贊法界頌》淺釋 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