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八 《贊法界頌》淺釋 一▪P2

  ..續本文上一頁承認《中論》是不准確的。如果認爲《中論》是准確的,就必須放棄《贊法界頌》的觀點,二者必舍其一。假如通達了兩種二谛的概念,就知道《中論》和《入中論》裏面講的空性,和《寶性論》與《贊法界頌》裏面講的光明不僅不矛盾,而且是渾然一體的。

  就像學《中論》的時候,首先一定要學推理的方法一樣,要學如來藏,首先要理順兩種二谛的劃分界線。

  兩種二谛的來源,都有佛經的根據:實象二谛,佛在第叁轉*輪當中提到過。釋迦牟尼佛對舍利子說道:“舍利子,勝義谛當以信心而證悟”,此時佛說的勝義谛,就是如來藏。如來藏本身,就是光明與空性的綜合體。

  (四)何謂如來藏

  1、如來藏的不同稱謂

  如來藏也稱爲佛性、光明、空性等等,在藏傳佛教裏,還叫大空性、大手印、大圓滿。這些名稱都是不矛盾的。

  2、大空性與小空性的區別

  《中論》、《入中論》中講的自空中觀與空性,僅僅是指遠離一切戲論的空性,其中沒有提到光明的部分,所以稱爲一般的中觀;而引入了如來藏光明的他空中觀,就屬于大中觀、大空性。

  3、第二轉*輪與第叁轉*輪如何不矛盾

  如來藏本身,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其本體不存在、不實有、虛幻、空性;另一方面,是光明、純潔、永恒、真實。

  在學中觀的時候,我們會有這樣的觀點:真實不虛和虛幻空性是對立、矛盾的,任何一個物質只要是真實的,那就不是空性。只要是空性,那就不可能真實、永恒、常住不滅。只要承認實有的東西存在,則無論再高明,也頂多不能超越唯識宗的觀點。

  這種觀點從何而來呢?就是第二轉*輪的《般若經》,以及龍樹菩薩的《中論》、月稱菩薩的《入中論》傳遞給我們的。因爲這些經論主要講的二谛,是顯空二谛,在顯空二谛的範圍內,真實、實有與空性就是矛盾的。

  但學過第叁轉*輪經論的人就不這麼認爲了,因爲第叁轉*輪時所講的二谛,是實在和現象的二谛。在第叁轉*輪當中,佛陀非常強調如來藏是實有的、常住不滅的,還說如來藏是究竟的“自我”,從這個角度來說,真實不虛和空性也不矛盾,如來藏既是真實、常住不滅的,但同時也是空性的。

  在第叁轉*輪的經典,或者《贊法界頌》、《寶性論》等他空中觀的論典當中,否定了世俗谛,認爲這些都是無明的産物,是衆生的幻覺,最後剩下的,經論中用“常住不滅”或“真實不虛”等詞句來形容,但這只是在名稱上與龍樹菩薩破斥的實有、常有等相同而已,實際上並不是一碼事。

  在第叁轉*輪的二谛當中,第二轉*輪的經典與龍樹菩薩破斥的實有——人我和法我、人我執和法我執屬于世俗谛。也就是說,第叁轉*輪把除了真實不虛的如來藏,或諸法本來面目以外的所有東西,都列入了世俗谛,實際上也連帶將“人我”和“法我”一並破斥、否定了,所以叁轉*輪與二轉*輪的中觀並不矛盾,只是名詞上看似沖突而已。

  4、如來藏與阿賴耶識的區別

  在《楞伽經》等大乘經典、中觀論著以及密宗典籍當中,有時會把如來藏稱爲阿賴耶識,那如來藏究竟是不是阿賴耶識呢?

  其實,阿賴耶識這個詞也包含了兩個意思:一個是唯識宗所說的,屬于八識當中的阿賴耶識;另外一個就是表示如來藏的阿賴耶識。

  二者雖然名稱一樣,但實際上是大不一樣的:唯識宗認爲,阿賴耶識是實有的,但同時也是無常的。換言之,唯識宗講的八識裏面的阿賴耶識,是衆生意識的一部分,是無常、有漏的有爲法,屬于輪回的範疇;而如來藏不是有漏、無常的有爲法,也不屬于輪回,是佛的智慧。在他空中觀的經論中,永遠不會承認如來藏是無常的。

  另外,諸如法界、光明之類的詞,也會在不同的經論中表示不一樣的內容。如果沒有真正系統地學習,就不能了解佛的密意,更不能給佛法妄下斷語。

  不看書的人自然不會有懷疑,因爲他根本不知道書中講了什麼。看過書的人,才會有很多的疑問。有了疑問,就應該想辦法解決。如果不能解決,會對修行有一些影響,所以,文字上的誤會與疑難一定要化解,這樣才能放心大膽地修行。

  (五)抉擇如來藏的方法

  1、抉擇空性與光明的兩種因

  要說明一個問題,必須要有充分的證據。這在佛教因明裏面,叫做因或者量。

  除了禅宗、大圓滿或有些密宗修法不需要觀察,直接可以親身體會到心的本性空性光明以外,其他修法在抉擇心的本性的時候,都要用到兩種不同的因,

  抉擇空性所需要的因,就是《中論》、《入中論》所講的中觀自續派以及中觀應成派的因,也叫做觀察勝義因。它可以證明心的本性空性,能破除我們的人我執與法我執,卻不能證明心性的光明部分。

  抉擇光明所需要的因,叫做清淨因或清淨見因。《定解寶燈論》第六品中講的多數內容,就是清淨見因。

  什麼叫做清淨見因呢?比如說,六道衆生各出一個代表,再加上八地菩薩與佛,一共八個不同的觀察者集中在一個地方,共同觀察同一碗水,則會有八種不同的現象,依次越往上面越清淨——餓鬼看到的現象,比地獄衆生看到的要相對清淨一些;旁生看到的現象,相對而言又比餓鬼的清淨一些。其中的八地菩薩,有兩種不同的結論,一個是清淨無垢的甘露,另外一個就是五方佛的佛母。在佛的境界中,沒有風、水、地、火等物質,一切都是光明和空性。這是顯密公認的觀點。

  因爲越往下層,業障越深,而外面的環境,實際都是心創造的,所以周邊的現象也越不清淨。在這一點上,唯識宗說得不錯。

  唯識宗有兩種不同的觀點:實相唯識宗認爲,因爲有了心,才有了外面的現象,所以外境就是心或心的現象;假相唯識宗認爲,外境不是心的現象,而是心創造的一種幻覺。

  無論是心的現象也好,還是心創造的也好,反正外面的景象都不是獨立的東西,而是與心有著密切關系的幻相。因爲是幻相,所以既不能說它是物質,也不能說它是心,因爲幻相就是虛妄的,不存在的。總而言之,從小乘到密宗都公認,外境是心創造的。

  既然外境是心創造的,所以創造外境的心如果清淨,它所創造出來的外境也是清淨的。如果心不清淨,它所創造的外境也不清淨。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在八種不同的現象中,肯定只有一個是對的,那就是佛的境界。其它的都是相對的真實,不是絕對的真實。從六道衆生、八地菩薩到佛這八種不同的智慧或意識(衆生的叫意識,佛和菩薩的就是智慧,都是指心),就是越來越清淨的。其中地獄衆生的心最不清淨,佛的智慧最清淨,其他的介于其間。

  爲什麼佛的境界是絕對真實與清淨的呢?因爲佛的境界,沒有任何幻相的成分。佛的心、佛的智慧已經遠離了所有的煩惱障和所知障,他的心中不會有妄想、妄念,所以他也不會有任何幻相,故而是最清淨、最純潔的。由此推知,地獄和餓鬼衆生相比較,地獄衆生是錯的,因爲在衆生業障非常深重的時候,就會墮到地獄,那時看到人類所見的一杯水,都是鐵汁、銅汁,當業障稍微清淨,再從地獄轉到餓鬼道的時候,就會看到餓鬼道的現象,將水看成膿血,當他從餓鬼道轉生到旁生道的時候,他的環境又會清淨一些……八地菩薩與其他衆生的現象相比較,八地菩薩看到的又更爲清淨。因爲其他衆生通過修行,把心裏的煩惱障與部分所知障斷除以後,才能顯現出八地菩薩所見的現象。這就說明,其他衆生有業障,而八地菩薩相對來說比較清淨,所以八地菩薩是准確的,其他衆生不准確。但八地菩薩與佛的見解、境界相比較,就迥然有別了。

  因爲佛的境界不存在任何障礙,所以他看到的,是物質真正的本來面目。這樣推測,最後可以抉擇出,真正絕對的准確或清淨,只有佛的境界。這種推理方法,叫做清淨見因。

  如果沒有這樣的邏輯或因,僅僅借助中觀的推理方法,只能說明心的本性是空性,而無法證明諸法是佛的壇城,也無法推知心的本性是光明。當然,這種方法也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針對任何根基,都所向無敵的。只有相信佛法的人,才能接受這種推理。如果不相信佛法,那就鞭長莫及了。

  2、現證如來藏的捷徑

  現證如來藏的最佳方式,是密宗或禅宗裏面所講的,不需要邏輯與觀察,就是把心靜下來,讓心自己去體會自己的本性。但在此之前,最好先把外加行、內加行等所有加行修完,然後修兩叁年的寂止修法,當心靜下來以後,自己去觀心。另外,密宗還有一些諸如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的修法,圓滿次第又分爲有相圓滿次第與無相圓滿次第等方法。通過這些方法,都可以讓心的本性顯露出來。

  密宗的修法相當豐富,而顯宗只有一種辦法,那就是寂止的修法,讓心靜下來,修到四禅八定的境界,然後用中觀的方法去抉擇心的本性是空性,之後在空性的狀態中安住。但這種所謂的安住,實際上也沒有超越分別念的基礎,所以效果很緩慢。

  禅宗有很好的方法,但就像宣講如來藏的經典,應該屬于半顯半密的經典一樣,從密宗的角度來看,禅宗應該不是很純粹的顯宗,而是摻雜了很多密宗的方法。純粹的顯宗一般沒有這樣的方法,但只學過顯宗,而沒有學過密宗的人,是不會知道這一點的。

  通過上述方法,可以抉擇出心的本性是光明;通過中觀的方法,又可以抉擇出光明就是空性,最終結合起來,就是真正的密宗觀點——心的本性既是空性,又是光明。空性與光明,本來就是無二無別的。這樣就建立了一個真正完整的佛教見解。

  3、各大教派的觀點並存不悖的緣由

  雖然藏傳佛教都認爲,諸法是佛的壇城。但真正說得最透徹、最明顯,並借助邏輯來證明的宗派,當屬甯瑪巴。這在榮森班智達的著作中尤爲強調。

  不同的教派,其側重點各不相同,僅僅在藏傳佛教內部,都有不同的主張。格魯派非常強調第二轉*輪的經典與龍樹菩薩的中觀——心的本性空性;而覺囊派又著重強調第叁轉*輪或者無著菩薩的論典以及龍…

《慧燈之光八 《贊法界頌》淺釋 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