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樹菩薩的《贊法界頌》等經論的內容——心的本性光明,雖然他們也不否定心的本性是空性,但他們強調的就是光明。而甯瑪巴既不強調光明又不強調空性,而是將二者平衡起來,尤其是在甯瑪巴的大圓滿修法中,直斷修法屬于空性的修法,而頓超修法,,又屬于光明的修法。
藏傳佛教的每一個宗派,都有其特長。以覺囊派爲例,如果藏傳佛教裏面缺少了覺囊派,藏傳佛教就顯得有點不完整,因爲這樣一來,藏傳佛教中就少了一個專門宣講第叁轉*輪的宗派。同樣,如果沒有格魯派,則雖然所有藏傳佛教的宗派都在講空性,但沒有一個非常強調空性的宗派。所以我認爲,如果不是很有必要,以前的高僧大德不可能無緣無故地去創造一個可有可無的新教派。
但不管格魯派怎麼樣強調空性,也不管覺囊派怎麼樣強調光明,最終心的本性既是光明,又是空性。光明即是空性,空性即是光明,這就是最後的結論。雖然我們需要這樣的結論,但強調其中的一個部分也是有原因的。因爲衆生需要這樣的次第引導,最後才能達到目標。倘若不講空性,一開始就修光明,大家就會誤認爲光明是實有的。在沒有證悟空性的時候,就要強調空性。讓大家知道,輪回與涅槃都是一無所有的空性。從而對空性生起堅定不移的見解。然後再去了解心的本性光明。因爲之前已經有了中觀空性的見解,所以無論怎樣,都不會像唯識宗一樣,認爲心的本性是實有的,而會了解到,雖然一切都是空性,但在空的基礎上,又多了一個光明的成分,以前自己所看到的不清淨現象是不存在的。在它的背後,還有一個清淨的現象,這個清淨的現象永遠都是存在的,同時也離不開空性,與空性無二無別,這就是顯空無別。如果根本不提光明,只講空性,大家又會覺得,一切都是不存在的,包括佛的智慧、清淨的現象與如來藏也不存在的。那又是另一個極端了,所以我們要斷除常、斷兩個極端。在不同的修行階段,而有所側重地強調,是佛陀引導衆生的一個非常理性的思路。
抛開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萬行不說,釋迦牟尼佛講的大乘佛教的見解,可以分爲兩種,一個是空性,另外一個就是光明,因爲有這兩個見解,所以佛就轉了第二轉*輪和第叁轉*輪。因爲佛傳了第二和第叁轉*輪,所以大乘論典有彌勒菩薩的傳承和文殊菩薩的傳承,其中彌勒菩薩、無著菩薩的傳承,主要講心的本性光明;文殊菩薩和龍樹菩薩的傳承,主要講心的本性空性。因爲有了兩種不同的論典,或者說有了兩個不同的心的本性,所以就有了兩種不同的二谛。因爲有了兩種不同的二谛,所以才有了兩種不同的因。
二、正義
(一)名義
《贊法界頌》
這次我准備在施護法師翻譯的漢文版上,給讀者簡單地解釋《贊法界頌》。此論有藏文版,內容與漢文版幾乎相同,只是個別地方有少許差別。差別的來源,可能是梵文原版的差別,也可能是翻譯的差錯。本來梵文就不像其他文字,不僅要從詞句的表面來理解,而是要挖掘出一個字詞當中所潛藏的各種內容。
蓮花生大師說過,前弘期第一批將梵文佛經譯成藏文的譯師,都是佛的化身。
曆史上曾有過很多類似的事例:後弘期的翻譯家在翻譯彌勒菩薩的《經莊嚴論》時,因爲其中的一句話梵文版中講得很簡單,譯師們不知道該怎麼翻譯,就去查前弘期譯師的譯本,看他們是怎麼翻譯的。結果驚訝地發現:前弘期的譯師們對其中的每一句,都從六度的六個方面進行了全面的解釋並予以翻譯,這是後來的譯師們根本看不出來的內容。
因爲前弘期的譯師是佛菩薩的化身,所以才會知道字面背後所隱藏的涵義。
另外,好像在漢文《大藏經》,甚至包括整個漢傳佛教裏面,都沒有一個《贊法界頌》的解釋,但藏傳佛教卻有廣略不同的很多關于《贊法界頌》的注解。本《淺釋》的大部分內容,是按照藏文注解來解釋的,但因爲某些偈頌藏文版中沒有,所以只有望文生義,根據藏文前後的內容來推測、估計了,若有不當之處,還望諸位智者海涵。
本論所指的法界,就是如來藏或佛性。雖然本論的文字當中,沒有說本論是如來藏贊或佛性贊,而說的是《贊法界頌》,但其實都是一個意思。
“法界”:一切有部、經部、唯識宗、自空中觀、他空中觀與密宗,都會講法界這個詞,但其中所賦予的內涵卻是各不相同的。
從第二轉*輪的角度來說,法界僅僅指空性。最多像中觀應成派的論師所說,是沒有任何執著,遠離一切戲論的空性;中觀他空派的上師會告訴我們,法界就是光明;密宗上師則會說,法界就是明空無別。因爲密宗既不強調光明,也不強調空性,而是將二者有機地平衡起來,空性就是光明,光明就是空性,法界就是如來藏,如來藏就是法界,藏文裏面也稱爲平等一體、明空無別的光明心。此處的“心”,並不是指我們現在這顆能夠思維的心或阿賴耶識,而表示佛的智慧。
佛教各大教派的見解就是這樣層層遞進且越來越接近于萬法實相。
“贊”:有很多的解釋方法,此處可解釋爲贊揚、稱贊。
(二)頂禮句
歸命十方佛,法身及報化,
願共諸衆生,速成法界性。
此偈頌藏文版中沒有。
“歸命”也即梵文中的“南無”。南無有多種解釋,簡單地說,就是頂禮、皈依。將自己的整個生命與全部心靈,都皈于十方佛的法身、報身與化身。
小乘佛教只承認化身和法身,不承認報身。《俱舍論》中根本不提報身,而只提到了化身和法身。其法身所诠釋的實質內容,也與大乘所指的有所不同。
因爲大乘佛法承認報身,並認爲報身是不滅的,所以小乘行人就認爲,大乘佛法是印度的婆羅門教,就像某些人說密法是受了婆羅門教的影響一樣。
大乘佛教不僅承許叁身,甚至承認四身或五身,但除了叁身以外,四身與五身都是不同的分類而已,實際上也不外乎叁身。
叁身也分勝義谛的叁身和世俗谛的叁身。世俗谛的叁身,也即一般公認的叁身。勝義谛最了義、最究竟的叁身,也即心的本性——心的本性空性爲法身,心的本性光明爲報身,空性和光明無二無別爲化身。
“願共諸衆生,速成法界性”:願與一切衆生迅速證悟、體證與法界無二無別之本體。
(叁)稱贊衆生階段的法界
1、總述法界本體
輪回叁惡道,法界理凝然,
本來常清淨,諸相不能遷。
無論從世俗谛的角度看來,輪回叁惡道是如何痛苦、恐怖、無常、不淨、變化莫測,但法界永遠都是凝然不動、常住不滅、永不改變、清淨無垢的。雖然從凡夫的角度來看有很多相,但任何現象都不能使法界受到影響或遷移。
本來整個輪回都是痛苦的,但叁惡趣的痛苦最劇烈,所以此處只強調了叁惡趣。
本論中有很多“理”字,意即真理、勝義谛。
“相”:衆生所見所聞,以及心裏顯現出來的一切有爲法,比如:紅、黃、白等顔色,圓、方、長等形狀,痛、不痛,快樂等感受,都叫作“相”。
此偈頌的內容非常深,大圓滿中很多大家認爲非常了不起的詞句,其內在真實含義也與此並無二致。但因爲我們沒有證悟,故而始終感覺不到不變、不滅的法界。我們感覺到的,就是無常、痛苦、不清淨、煩惱,但法界卻是永遠清淨的。
就像天空中有烏雲的時候,我們在地上既看不到藍天,也感覺不到是烏雲遮蔽了天空。當烏雲慢慢消散,露出碧藍通徹的天空以後,我們才知道,原來天空是永恒不滅的,其中沒有任何造作的有爲法,它不會受外界的任何影響,永遠都是如此。即使我們感覺不到它,但它依然存在。
同樣,當我們心裏生起粗大煩惱,並導致了極大痛苦的時候,心的本性也是巋然不動、光明無礙的。
譬如說,當我們做了噩夢,感到恐怖萬狀、悲恸欲絕的時候,如果能立即醒過來,則所有的現象與痛苦也一掃而空。同樣,如果真正能證悟心的本性,則一切的痛苦和煩惱也能當下化解。這不是要把不清淨的現象推翻,然後去另外證悟一個心的本性,而是在痛苦和煩惱存在的當下,一切就是本來清淨的。但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就並非易事了。所以之前我們要做很多的功課——修加行、行持六度萬行等等。
寂靜如虛空,處處悉周遍,
體皆離彼此,非深複非淺。
“寂靜如虛空”:如來藏的本性寂靜得猶如虛空一般。
“寂靜”並不是萬籁俱寂、悄無聲息的意思,而是指平等一體,沒有任何清淨與不清淨的現象。
也許有人會說:你一會兒又說沒有任何清淨不清淨的現象,一會兒又說有光明的現象,這該怎麼理解呢?
其實二者是一回事。所謂光明,就是沒有任何“相”——遠離一切清淨與不清淨諸相,沒有時間與空間,所以叫做寂靜。
“如虛空”,我們經常會提到這個比喻——寂靜光明的境界猶如藏地秋天的虛空。因爲藏地冬天經常刮風,天空中雖然沒有很多烏雲,但還是會有一些灰塵,看起來不是很幹淨;春天的時候又因爲地面升溫,故而時常有氣流,會影響虛空的純淨度。而夏天經常會下雨,天上隨時會烏雲密布,所以虛空看起來也不是那麼澄淨。秋日的虛空尤其純淨,不存在什麼雜質、汙垢,所以顯得特別地清淨、通透、澄然、明澈。
如果前行基礎修得很紮實,任何證悟的條件都齊備了,則僅僅聽到這麼一句話,都會當下開悟,通達心的本性——一想想清淨如虛空的感覺,當即就會恍如大悟。以前的禅宗祖師,與藏地修大圓滿、大手印的上師們口耳相傳的竅訣,往往就是幾個字,再說就是多余的了。
但大多數人的條件都不成熟,故而感覺不到這些字面的真正含義。如果前行、信心等條件不成熟,即使熟讀千經萬論,最終也只是字面上的理解而已,其他一無所證。
能不能證悟還是靠自己,前行修了,出離心、菩提心足夠了,通過金剛薩垛修法,把粗大的煩惱、罪業消除了,修曼紮羅積累的資糧也差不多了,修上師瑜伽修法,也對上師有了足夠的信心,這樣就可以不聽很多法,僅僅到靜處…
《慧燈之光八 《贊法界頌》淺釋 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