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慧灯之光八 《赞法界颂》浅释 一▪P3

  ..续本文上一页树菩萨的《赞法界颂》等经论的内容——心的本性光明,虽然他们也不否定心的本性是空性,但他们强调的就是光明。而宁玛巴既不强调光明又不强调空性,而是将二者平衡起来,尤其是在宁玛巴的大圆满修法中,直断修法属于空性的修法,而顿超修法,,又属于光明的修法。

  藏传佛教的每一个宗派,都有其特长。以觉囊派为例,如果藏传佛教里面缺少了觉囊派,藏传佛教就显得有点不完整,因为这样一来,藏传佛教中就少了一个专门宣讲第三转*轮的宗派。同样,如果没有格鲁派,则虽然所有藏传佛教的宗派都在讲空性,但没有一个非常强调空性的宗派。所以我认为,如果不是很有必要,以前的高僧大德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去创造一个可有可无的新教派。

  但不管格鲁派怎么样强调空性,也不管觉囊派怎么样强调光明,最终心的本性既是光明,又是空性。光明即是空性,空性即是光明,这就是最后的结论。虽然我们需要这样的结论,但强调其中的一个部分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众生需要这样的次第引导,最后才能达到目标。倘若不讲空性,一开始就修光明,大家就会误认为光明是实有的。在没有证悟空性的时候,就要强调空性。让大家知道,轮回与涅槃都是一无所有的空性。从而对空性生起坚定不移的见解。然后再去了解心的本性光明。因为之前已经有了中观空性的见解,所以无论怎样,都不会像唯识宗一样,认为心的本性是实有的,而会了解到,虽然一切都是空性,但在空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个光明的成分,以前自己所看到的不清净现象是不存在的。在它的背后,还有一个清净的现象,这个清净的现象永远都是存在的,同时也离不开空性,与空性无二无别,这就是显空无别。如果根本不提光明,只讲空性,大家又会觉得,一切都是不存在的,包括佛的智慧、清净的现象与如来藏也不存在的。那又是另一个极端了,所以我们要断除常、断两个极端。在不同的修行阶段,而有所侧重地强调,是佛陀引导众生的一个非常理性的思路。

  抛开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万行不说,释迦牟尼佛讲的大乘佛教的见解,可以分为两种,一个是空性,另外一个就是光明,因为有这两个见解,所以佛就转了第二转*轮和第三转*轮。因为佛传了第二和第三转*轮,所以大乘论典有弥勒菩萨的传承和文殊菩萨的传承,其中弥勒菩萨、无著菩萨的传承,主要讲心的本性光明;文殊菩萨和龙树菩萨的传承,主要讲心的本性空性。因为有了两种不同的论典,或者说有了两个不同的心的本性,所以就有了两种不同的二谛。因为有了两种不同的二谛,所以才有了两种不同的因。

  二、正义

  (一)名义

  《赞法界颂》

  这次我准备在施护法师翻译的汉文版上,给读者简单地解释《赞法界颂》。此论有藏文版,内容与汉文版几乎相同,只是个别地方有少许差别。差别的来源,可能是梵文原版的差别,也可能是翻译的差错。本来梵文就不像其他文字,不仅要从词句的表面来理解,而是要挖掘出一个字词当中所潜藏的各种内容。

  莲花生大师说过,前弘期第一批将梵文佛经译成藏文的译师,都是佛的化身。

  历史上曾有过很多类似的事例:后弘期的翻译家在翻译弥勒菩萨的《经庄严论》时,因为其中的一句话梵文版中讲得很简单,译师们不知道该怎么翻译,就去查前弘期译师的译本,看他们是怎么翻译的。结果惊讶地发现:前弘期的译师们对其中的每一句,都从六度的六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解释并予以翻译,这是后来的译师们根本看不出来的内容。

  因为前弘期的译师是佛菩萨的化身,所以才会知道字面背后所隐藏的涵义。

  另外,好像在汉文《大藏经》,甚至包括整个汉传佛教里面,都没有一个《赞法界颂》的解释,但藏传佛教却有广略不同的很多关于《赞法界颂》的注解。本《浅释》的大部分内容,是按照藏文注解来解释的,但因为某些偈颂藏文版中没有,所以只有望文生义,根据藏文前后的内容来推测、估计了,若有不当之处,还望诸位智者海涵。

  本论所指的法界,就是如来藏或佛性。虽然本论的文字当中,没有说本论是如来藏赞或佛性赞,而说的是《赞法界颂》,但其实都是一个意思。

  “法界”:一切有部、经部、唯识宗、自空中观、他空中观与密宗,都会讲法界这个词,但其中所赋予的内涵却是各不相同的。

  从第二转*轮的角度来说,法界仅仅指空性。最多像中观应成派的论师所说,是没有任何执着,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中观他空派的上师会告诉我们,法界就是光明;密宗上师则会说,法界就是明空无别。因为密宗既不强调光明,也不强调空性,而是将二者有机地平衡起来,空性就是光明,光明就是空性,法界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就是法界,藏文里面也称为平等一体、明空无别的光明心。此处的“心”,并不是指我们现在这颗能够思维的心或阿赖耶识,而表示佛的智慧。

  佛教各大教派的见解就是这样层层递进且越来越接近于万法实相。

  “赞”:有很多的解释方法,此处可解释为赞扬、称赞。

  (二)顶礼句

  归命十方佛,法身及报化,

  愿共诸众生,速成法界性。

  此偈颂藏文版中没有。

  “归命”也即梵文中的“南无”。南无有多种解释,简单地说,就是顶礼、皈依。将自己的整个生命与全部心灵,都皈于十方佛的法身、报身与化身。

  小乘佛教只承认化身和法身,不承认报身。《俱舍论》中根本不提报身,而只提到了化身和法身。其法身所诠释的实质内容,也与大乘所指的有所不同。

  因为大乘佛法承认报身,并认为报身是不灭的,所以小乘行人就认为,大乘佛法是印度的婆罗门教,就像某些人说密法是受了婆罗门教的影响一样。

  大乘佛教不仅承许三身,甚至承认四身或五身,但除了三身以外,四身与五身都是不同的分类而已,实际上也不外乎三身。

  三身也分胜义谛的三身和世俗谛的三身。世俗谛的三身,也即一般公认的三身。胜义谛最了义、最究竟的三身,也即心的本性——心的本性空性为法身,心的本性光明为报身,空性和光明无二无别为化身。

  “愿共诸众生,速成法界性”:愿与一切众生迅速证悟、体证与法界无二无别之本体。

  (三)称赞众生阶段的法界

  1、总述法界本体

  轮回三恶道,法界理凝然,

  本来常清净,诸相不能迁。

  无论从世俗谛的角度看来,轮回三恶道是如何痛苦、恐怖、无常、不净、变化莫测,但法界永远都是凝然不动、常住不灭、永不改变、清净无垢的。虽然从凡夫的角度来看有很多相,但任何现象都不能使法界受到影响或迁移。

  本来整个轮回都是痛苦的,但三恶趣的痛苦最剧烈,所以此处只强调了三恶趣。

  本论中有很多“理”字,意即真理、胜义谛。

  “相”:众生所见所闻,以及心里显现出来的一切有为法,比如:红、黄、白等颜色,圆、方、长等形状,痛、不痛,快乐等感受,都叫作“相”。

  此偈颂的内容非常深,大圆满中很多大家认为非常了不起的词句,其内在真实含义也与此并无二致。但因为我们没有证悟,故而始终感觉不到不变、不灭的法界。我们感觉到的,就是无常、痛苦、不清净、烦恼,但法界却是永远清净的。

  就像天空中有乌云的时候,我们在地上既看不到蓝天,也感觉不到是乌云遮蔽了天空。当乌云慢慢消散,露出碧蓝通彻的天空以后,我们才知道,原来天空是永恒不灭的,其中没有任何造作的有为法,它不会受外界的任何影响,永远都是如此。即使我们感觉不到它,但它依然存在。

  同样,当我们心里生起粗大烦恼,并导致了极大痛苦的时候,心的本性也是岿然不动、光明无碍的。

  譬如说,当我们做了噩梦,感到恐怖万状、悲恸欲绝的时候,如果能立即醒过来,则所有的现象与痛苦也一扫而空。同样,如果真正能证悟心的本性,则一切的痛苦和烦恼也能当下化解。这不是要把不清净的现象推翻,然后去另外证悟一个心的本性,而是在痛苦和烦恼存在的当下,一切就是本来清净的。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并非易事了。所以之前我们要做很多的功课——修加行、行持六度万行等等。

  寂静如虚空,处处悉周遍,

  体皆离彼此,非深复非浅。

  “寂静如虚空”:如来藏的本性寂静得犹如虚空一般。

  “寂静”并不是万籁俱寂、悄无声息的意思,而是指平等一体,没有任何清净与不清净的现象。

  也许有人会说:你一会儿又说没有任何清净不清净的现象,一会儿又说有光明的现象,这该怎么理解呢?

  其实二者是一回事。所谓光明,就是没有任何“相”——远离一切清净与不清净诸相,没有时间与空间,所以叫做寂静。

  “如虚空”,我们经常会提到这个比喻——寂静光明的境界犹如藏地秋天的虚空。因为藏地冬天经常刮风,天空中虽然没有很多乌云,但还是会有一些灰尘,看起来不是很干净;春天的时候又因为地面升温,故而时常有气流,会影响虚空的纯净度。而夏天经常会下雨,天上随时会乌云密布,所以虚空看起来也不是那么澄净。秋日的虚空尤其纯净,不存在什么杂质、污垢,所以显得特别地清净、通透、澄然、明澈。

  如果前行基础修得很扎实,任何证悟的条件都齐备了,则仅仅听到这么一句话,都会当下开悟,通达心的本性——一想想清净如虚空的感觉,当即就会恍如大悟。以前的禅宗祖师,与藏地修大圆满、大手印的上师们口耳相传的窍诀,往往就是几个字,再说就是多余的了。

  但大多数人的条件都不成熟,故而感觉不到这些字面的真正含义。如果前行、信心等条件不成熟,即使熟读千经万论,最终也只是字面上的理解而已,其他一无所证。

  能不能证悟还是靠自己,前行修了,出离心、菩提心足够了,通过金刚萨垛修法,把粗大的烦恼、罪业消除了,修曼扎罗积累的资粮也差不多了,修上师瑜伽修法,也对上师有了足够的信心,这样就可以不听很多法,仅仅到静处…

《慧灯之光八 《赞法界颂》浅释 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