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承认《中论》是不准确的。如果认为《中论》是准确的,就必须放弃《赞法界颂》的观点,二者必舍其一。假如通达了两种二谛的概念,就知道《中论》和《入中论》里面讲的空性,和《宝性论》与《赞法界颂》里面讲的光明不仅不矛盾,而且是浑然一体的。
就像学《中论》的时候,首先一定要学推理的方法一样,要学如来藏,首先要理顺两种二谛的划分界线。
两种二谛的来源,都有佛经的根据:实象二谛,佛在第三转*轮当中提到过。释迦牟尼佛对舍利子说道:“舍利子,胜义谛当以信心而证悟”,此时佛说的胜义谛,就是如来藏。如来藏本身,就是光明与空性的综合体。
(四)何谓如来藏
1、如来藏的不同称谓
如来藏也称为佛性、光明、空性等等,在藏传佛教里,还叫大空性、大手印、大圆满。这些名称都是不矛盾的。
2、大空性与小空性的区别
《中论》、《入中论》中讲的自空中观与空性,仅仅是指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其中没有提到光明的部分,所以称为一般的中观;而引入了如来藏光明的他空中观,就属于大中观、大空性。
3、第二转*轮与第三转*轮如何不矛盾
如来藏本身,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其本体不存在、不实有、虚幻、空性;另一方面,是光明、纯洁、永恒、真实。
在学中观的时候,我们会有这样的观点:真实不虚和虚幻空性是对立、矛盾的,任何一个物质只要是真实的,那就不是空性。只要是空性,那就不可能真实、永恒、常住不灭。只要承认实有的东西存在,则无论再高明,也顶多不能超越唯识宗的观点。
这种观点从何而来呢?就是第二转*轮的《般若经》,以及龙树菩萨的《中论》、月称菩萨的《入中论》传递给我们的。因为这些经论主要讲的二谛,是显空二谛,在显空二谛的范围内,真实、实有与空性就是矛盾的。
但学过第三转*轮经论的人就不这么认为了,因为第三转*轮时所讲的二谛,是实在和现象的二谛。在第三转*轮当中,佛陀非常强调如来藏是实有的、常住不灭的,还说如来藏是究竟的“自我”,从这个角度来说,真实不虚和空性也不矛盾,如来藏既是真实、常住不灭的,但同时也是空性的。
在第三转*轮的经典,或者《赞法界颂》、《宝性论》等他空中观的论典当中,否定了世俗谛,认为这些都是无明的产物,是众生的幻觉,最后剩下的,经论中用“常住不灭”或“真实不虚”等词句来形容,但这只是在名称上与龙树菩萨破斥的实有、常有等相同而已,实际上并不是一码事。
在第三转*轮的二谛当中,第二转*轮的经典与龙树菩萨破斥的实有——人我和法我、人我执和法我执属于世俗谛。也就是说,第三转*轮把除了真实不虚的如来藏,或诸法本来面目以外的所有东西,都列入了世俗谛,实际上也连带将“人我”和“法我”一并破斥、否定了,所以三转*轮与二转*轮的中观并不矛盾,只是名词上看似冲突而已。
4、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的区别
在《楞伽经》等大乘经典、中观论著以及密宗典籍当中,有时会把如来藏称为阿赖耶识,那如来藏究竟是不是阿赖耶识呢?
其实,阿赖耶识这个词也包含了两个意思:一个是唯识宗所说的,属于八识当中的阿赖耶识;另外一个就是表示如来藏的阿赖耶识。
二者虽然名称一样,但实际上是大不一样的:唯识宗认为,阿赖耶识是实有的,但同时也是无常的。换言之,唯识宗讲的八识里面的阿赖耶识,是众生意识的一部分,是无常、有漏的有为法,属于轮回的范畴;而如来藏不是有漏、无常的有为法,也不属于轮回,是佛的智慧。在他空中观的经论中,永远不会承认如来藏是无常的。
另外,诸如法界、光明之类的词,也会在不同的经论中表示不一样的内容。如果没有真正系统地学习,就不能了解佛的密意,更不能给佛法妄下断语。
不看书的人自然不会有怀疑,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书中讲了什么。看过书的人,才会有很多的疑问。有了疑问,就应该想办法解决。如果不能解决,会对修行有一些影响,所以,文字上的误会与疑难一定要化解,这样才能放心大胆地修行。
(五)抉择如来藏的方法
1、抉择空性与光明的两种因
要说明一个问题,必须要有充分的证据。这在佛教因明里面,叫做因或者量。
除了禅宗、大圆满或有些密宗修法不需要观察,直接可以亲身体会到心的本性空性光明以外,其他修法在抉择心的本性的时候,都要用到两种不同的因,
抉择空性所需要的因,就是《中论》、《入中论》所讲的中观自续派以及中观应成派的因,也叫做观察胜义因。它可以证明心的本性空性,能破除我们的人我执与法我执,却不能证明心性的光明部分。
抉择光明所需要的因,叫做清净因或清净见因。《定解宝灯论》第六品中讲的多数内容,就是清净见因。
什么叫做清净见因呢?比如说,六道众生各出一个代表,再加上八地菩萨与佛,一共八个不同的观察者集中在一个地方,共同观察同一碗水,则会有八种不同的现象,依次越往上面越清净——饿鬼看到的现象,比地狱众生看到的要相对清净一些;旁生看到的现象,相对而言又比饿鬼的清净一些。其中的八地菩萨,有两种不同的结论,一个是清净无垢的甘露,另外一个就是五方佛的佛母。在佛的境界中,没有风、水、地、火等物质,一切都是光明和空性。这是显密公认的观点。
因为越往下层,业障越深,而外面的环境,实际都是心创造的,所以周边的现象也越不清净。在这一点上,唯识宗说得不错。
唯识宗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实相唯识宗认为,因为有了心,才有了外面的现象,所以外境就是心或心的现象;假相唯识宗认为,外境不是心的现象,而是心创造的一种幻觉。
无论是心的现象也好,还是心创造的也好,反正外面的景象都不是独立的东西,而是与心有着密切关系的幻相。因为是幻相,所以既不能说它是物质,也不能说它是心,因为幻相就是虚妄的,不存在的。总而言之,从小乘到密宗都公认,外境是心创造的。
既然外境是心创造的,所以创造外境的心如果清净,它所创造出来的外境也是清净的。如果心不清净,它所创造的外境也不清净。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在八种不同的现象中,肯定只有一个是对的,那就是佛的境界。其它的都是相对的真实,不是绝对的真实。从六道众生、八地菩萨到佛这八种不同的智慧或意识(众生的叫意识,佛和菩萨的就是智慧,都是指心),就是越来越清净的。其中地狱众生的心最不清净,佛的智慧最清净,其他的介于其间。
为什么佛的境界是绝对真实与清净的呢?因为佛的境界,没有任何幻相的成分。佛的心、佛的智慧已经远离了所有的烦恼障和所知障,他的心中不会有妄想、妄念,所以他也不会有任何幻相,故而是最清净、最纯洁的。由此推知,地狱和饿鬼众生相比较,地狱众生是错的,因为在众生业障非常深重的时候,就会堕到地狱,那时看到人类所见的一杯水,都是铁汁、铜汁,当业障稍微清净,再从地狱转到饿鬼道的时候,就会看到饿鬼道的现象,将水看成脓血,当他从饿鬼道转生到旁生道的时候,他的环境又会清净一些……八地菩萨与其他众生的现象相比较,八地菩萨看到的又更为清净。因为其他众生通过修行,把心里的烦恼障与部分所知障断除以后,才能显现出八地菩萨所见的现象。这就说明,其他众生有业障,而八地菩萨相对来说比较清净,所以八地菩萨是准确的,其他众生不准确。但八地菩萨与佛的见解、境界相比较,就迥然有别了。
因为佛的境界不存在任何障碍,所以他看到的,是物质真正的本来面目。这样推测,最后可以抉择出,真正绝对的准确或清净,只有佛的境界。这种推理方法,叫做清净见因。
如果没有这样的逻辑或因,仅仅借助中观的推理方法,只能说明心的本性是空性,而无法证明诸法是佛的坛城,也无法推知心的本性是光明。当然,这种方法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针对任何根基,都所向无敌的。只有相信佛法的人,才能接受这种推理。如果不相信佛法,那就鞭长莫及了。
2、现证如来藏的捷径
现证如来藏的最佳方式,是密宗或禅宗里面所讲的,不需要逻辑与观察,就是把心静下来,让心自己去体会自己的本性。但在此之前,最好先把外加行、内加行等所有加行修完,然后修两三年的寂止修法,当心静下来以后,自己去观心。另外,密宗还有一些诸如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修法,圆满次第又分为有相圆满次第与无相圆满次第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都可以让心的本性显露出来。
密宗的修法相当丰富,而显宗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寂止的修法,让心静下来,修到四禅八定的境界,然后用中观的方法去抉择心的本性是空性,之后在空性的状态中安住。但这种所谓的安住,实际上也没有超越分别念的基础,所以效果很缓慢。
禅宗有很好的方法,但就像宣讲如来藏的经典,应该属于半显半密的经典一样,从密宗的角度来看,禅宗应该不是很纯粹的显宗,而是掺杂了很多密宗的方法。纯粹的显宗一般没有这样的方法,但只学过显宗,而没有学过密宗的人,是不会知道这一点的。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抉择出心的本性是光明;通过中观的方法,又可以抉择出光明就是空性,最终结合起来,就是真正的密宗观点——心的本性既是空性,又是光明。空性与光明,本来就是无二无别的。这样就建立了一个真正完整的佛教见解。
3、各大教派的观点并存不悖的缘由
虽然藏传佛教都认为,诸法是佛的坛城。但真正说得最透彻、最明显,并借助逻辑来证明的宗派,当属宁玛巴。这在荣森班智达的著作中尤为强调。
不同的教派,其侧重点各不相同,仅仅在藏传佛教内部,都有不同的主张。格鲁派非常强调第二转*轮的经典与龙树菩萨的中观——心的本性空性;而觉囊派又着重强调第三转*轮或者无著菩萨的论典以及龙…
《慧灯之光八 《赞法界颂》浅释 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