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反反複複地思維、體會“寂靜如虛空”這五個字,都會證悟的。
“處處悉周遍”,無論在輪回的任何時候,我們的每一個念頭——包括貪心、嗔心等等,都沒有離開過寂靜。寂靜周遍于精神、物質等一切法,無論過去、未來還是當下,它始終都不會離開。
我們不能認爲,只有在開悟以後,才有如來藏光明,現在的凡夫階段沒有,生起嗔恨心等煩惱的時候更沒有。在任何一個時候,光明都是存在的。
“體皆離彼此,非深複非淺”:法界本體遠離一切彼此,以及用“彼此”二字所代表的高低、左右、大小等所有分別。所以法界既不是深也不是淺,因爲法界當中根本不存在深和淺的概念與分別。
如果想用人類的語言來形容法界光明,幾乎只能借助于否定詞——不是此、不是彼、不是深、不是淺、不是左、不是右、不是輪回、不是涅槃等等。想從正面的角度去描述它,就只能說空性、光明,另外再也找不出更恰當的詞彙了。對沒有修行的人來說,空性、光明也是很含糊的概念,真正要體會其境界,只有通過修行而證悟。通過聞思智慧而從字面上大概了解的東西,還不是真正的證悟。
自空中觀所講的遠離四邊、八戲、叁十二戲論等等,歸納而言,也就是遠離了常、斷二見或有、無二邊,以及深和淺、彼和此等與有、無相關的所有二邊。在否定以後,否定的邊也不承認,就像中觀應成派不承認任何見解一樣,這就是如來藏的真實本體。
如來藏既是中觀自空所講的空性,也是中觀他空所講的光明,同時也是大手印裏面講的大手印,以及密宗講的明空無別或空樂無別,大圓滿所講的自然智慧,只是名詞不同而已。釋迦牟尼佛轉*輪的時候,爲了隨順聽衆的根基,就用了各種各樣的詞彙來表達,實際上都是如來藏。
要真正了解如來藏,首先要修加行,之後無論修大手印、大圓滿或者禅宗都可以,但如果不修加行,那是很難如願以償的。
對利根者而言,講如來藏只需這一句話。但因爲聽法者的根基、意樂不同,爲了鈍根的需要,所以後面會用各種比喻來反反複複地說明。
很多人非常希望聽密法,但真正講密法,最終也就是這些內容了,主要視我們自己理解的深淺程度而定。
但與顯宗不同的是,密宗提供了很多方法,這是顯宗經典所沒有的。就像小乘經典中只講了當初釋迦牟尼佛怎樣發菩提心、怎樣作身體布施、怎樣成佛等等,卻沒有提供相應的修法一樣。雖然顯宗提到了如來藏光明,並指出,心的本性是光明。但怎麼去現證心的光明,他就只字不提了,顯宗就只有空性修法,真正光明的修法,只有在密宗裏面才有。
中觀起到的作用,就是推翻我們的執著與錯誤見解,推翻了以後,真正的本來面目,它無法告訴我們,只有自己去體會。
中觀應成派之所以不建立任何觀點,就是因爲我們的心是有執著、無明的,它建立的所有立場,都是不對的,所以什麼都不建立,什麼都不承認。
在沒有學密的時候,首先應該讓衆生了解心的本性,因爲這些都是凡夫從來沒有接觸過的境界,根基低劣的人恐怕一下子不能接受,所以佛陀給我們准備了一個磨合階段,讓我們先鍛煉一下,當我們基本上適應以後,最後釋迦牟尼佛才宣講了《時輪金剛》和《密集金剛》等密宗修法,這也是佛陀的悲心所在。
包括麥彭仁波切在內的很多高僧大德們也認爲:第叁轉*輪宣講如來藏的十部經,以及《寶性論》、《贊法界頌》之類的論典,是連接顯宗和密宗之間的橋梁。雖然這些經論收集在顯宗經論當中,但其中的內容卻屬于半顯半密的。
2、廣說法界及其比喻
在《寶性論》裏面,首先是用叁種證據或邏輯,來推測心的本性是光明,所有衆生心裏都有如來藏,然後用了十種比喻來形容如來藏,其中多數最關鍵的內容,是用比喻來描述的。
《贊法界頌》也采用了同樣的方式——用大量的筆墨來比喻如來藏,因爲在涉及到如來藏的真正本性之際,佛也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論典中的邏輯,對真正證悟人而言,是站得住腳的;但對根本沒有證悟的人來說,這些邏輯也不能說明問題。因爲沒有任何邏輯,可以真正讓我們認識心的本性是光明如來藏。
如果真正想體悟如來藏,唯一的方法,就是修行,自己去證悟。在證悟以後,就會知道:哦!原來說了半天,心的本性光明就是這樣的!
初步接觸如來藏,是在資糧道之後的加行道早期。在大圓滿中,這稱爲認識心的本性;在禅宗裏面,這就是明心見性。此時還沒有到菩薩一地,更不是佛地,所以還是凡夫,只是比較不錯的凡夫而已。
在此之前,就只能講一講中觀的修法,這對推翻我們的一些執著是有用的,但無法從正面去講,心的本性光明是如何的,只能說光明沒有汙垢、沒有煩惱、沒有無明,心的本性如來藏是常住的。也就到此爲止了。至于什麼叫常住,我們的理解往往會有偏差。其實,只是因爲如來藏不是生生滅滅的,所以才用“常住”來表達,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常住不滅的東西。倘若認爲有一個常住不滅的東西,那又成了一種執著,根本不是如來藏。
第一個比喻:
乳未轉變時,酥醍醐不見,
煩惱未伏除,法界無由顯。
盡管牛奶裏面本來有酥油,但如果不加提煉,我們的肉眼就無法看見酥油。同樣,當煩惱還沒有調伏、斷除的時候,盡管法界存在于我們的心間,但它也不會平白無故地顯現出來。
如何理解心裏存在如來藏,是很重要的問題。有人認爲,衆生的第九識,是如來藏。在一個人的心裏,清淨的如來藏和不清淨的八識同時存在著。
但這種理解是不對的。“心裏面”實際上是指心的本性。從世俗谛的角度來說,心或意識是無常、有漏的,不是如來藏光明,也不是常住不滅的。但從最究竟的勝義谛角度來說,心就是如來藏,它不是有漏、無常的有爲法。換言之,從凡夫的立場來說,心不是如來藏,而是八識。從佛的角度來說,心就是如來藏,不是八識。
那如來藏什麼時候能顯現出來呢?下面講道:
如酥處乳中,酥本妙光瑩,
法界煩惱覆,圓滿體清淨。
“如酥處乳中,酥本妙光瑩”,用打奶筒或現在的牛奶分離器,就能把牛奶當中的酥油分離出來,這樣我們就能看出,原來牛奶裏面是有酥油的,酥油的本體是美妙、幹淨、無垢、純淨的。
“法界煩惱覆,圓滿體清淨”,此偈頌的藏文版和漢文版意思有一點不一樣。藏文版的意思是說:當我們斷除煩惱以後,清淨、無垢的法界就會顯現出來。
漢文版的意思是說:法界的本體被煩惱覆蓋而無法睹見,但它的本體卻是圓滿、清淨的。
“圓滿”兩個字該怎麼理解呢?
所有中觀都承認,佛的法、報、化叁身當中的法身,是常住不滅的,它實際上就是佛的智慧。
在第叁轉*輪的佛經裏面,有一個很清楚的比喻:如果能在一匹等同于整個叁千大千世界那麼大的一塊布上,等比例地畫出整個叁千大千世界——在屬于須彌山的地方畫須彌山,屬于南瞻部洲的地方畫南瞻部洲等等,包括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有情世界、器世界,都無一遺漏地畫在畫布上。再有一個人用神變把這塊布縮小得像芝麻般大小,並把這塊布裝在一粒芝麻裏面。雖然從表面上看,這就是一粒芝麻,但裏面卻包含了整個叁千大千世界及其衆生的圖像。
中觀自空的邏輯很簡單,他們認爲,我們今天還是凡夫,還不具備任何佛的功德,但在修了叁個無數大劫以後,我們的煩惱和不清淨的東西全部毀滅,然後誕生出佛的清淨功德。依照中觀自空的說法,一切都不存在,既然一切都不存在,那根本就不存在什麼圓滿不圓滿了,但第叁轉*輪卻認爲,哪怕是我們這樣的凡夫,表面上也看不出任何佛的功德,但在我們的心裏,存在著完整的佛的叁身,所叫圓滿。
實際上這也是密宗的觀點。麥彭仁波切等高僧大德認爲第叁轉*輪的經論都是半顯半密的原因也在于此。
第二個比喻:
如燈被障礙,非能照余物,
無明恒覆心,法界非明了,
藏文版的意思是指:如果把一盞燈裝在一把壺裏,則雖然從外面看不見任何光明,但壺裏卻是明亮如晝的。
漢文版中雖然沒有壺的意思,但也是被障礙物罩住了,所以除了裝燈的瓶子、箱子等容器裏面以外,燈光無法照亮其他東西。
“無明恒覆心,法界非明了”佛性好比是燈,無明好比罩住燈盞的瓶子等容器。當凡夫的煩惱極其粗大的時候,因爲被無明覆蓋了,所以根本不能證悟、體察到法界本體光明,甚至連心的本性是空性都無法感知。
如燈離障礙,處處物能照,
煩惱破壞時,真如恒顯現。
明燈一旦離開障礙物,燈光耀然而出,就能當下普照周邊的一切。同樣,當煩惱被摧毀無余時,真如法界就會恒時顯現。
真正很標准的顯現,是在菩薩一地。之前的證悟境界中所顯現的光明還是比較模糊的。
當然,在密宗曆史上,也有一些利根衆生在灌頂的當下就成佛了,但這種事例是十分稀有罕見的。現在我們經常說的開悟,多數是加行道。
藏文版中此偈頌的意思還多了一些內容:如果在瓶子的四周打幾個孔,就會有一些光線透出來。孔隙的數量和大小不同,透出的光亮多少也各不相同,這分別表示菩薩一地、二地、叁地等階段,雖然還沒有完全看到證悟智慧的燈光,但也有了部分的證悟之光。當以禅定金剛徹底打破瓶子的時候,燈光就可以毫無保留地顯現無余,那不是菩薩的一地、二地,更不是加行道,而是十地以後的成佛。
第叁個比喻:
初中及最後,二障不能擾,
如淨琉璃珠,恒時光照曜。
世出世間的任何有爲法,都不可能初期、中期、最後完全保持一致,而是變幻莫測、有生有滅、隨緣和合的,但佛性如來藏卻是永恒而常住不滅的,無論初期、中期以及最後,都不會有任何變化。它的本體不會受二障的攪擾與影響。就好像清淨的琉璃珠,無論是在泥土裏面,還是在其它任何不清淨的東西裏面,無論是否加工、有未開發,琉璃珠的本體恒時如光明一般清淨無垢、純潔剔透。
所有的障礙,都可以歸納爲二障。所謂二障,就是煩惱障和所知障。簡單地說,煩惱障就是我們的貪、嗔、癡、無明等等。所知障可分爲兩方面,就勝義谛而言,是指有些境界還不能完全了悟;就世俗谛而言,是指還不具備佛陀那樣的神通。
阿羅漢與八地以上的菩薩都有所知障,而沒有煩惱障。只有佛陀才斷盡了二障,故稱爲全知、遍知。除了佛以外,包括十地菩薩都不可能永恒安住于根本慧定,盡管可以在根本慧定當中停留很長時間,但最終還是要從中出定,這就是所知障造成的。
從凡夫的角度而言,可以說法界被煩惱覆蓋了,可以說煩惱會幹擾、影響如來藏,不讓它顯現,但從如來藏本體的角度來說,二障是根本不存在的,萬事萬物都是光明的,沒有煩惱障、所知障,沒有衆生與不清淨的世界。煩惱不可能毀滅、破壞如來藏,頂多不讓我們發現如來藏而已。
《寶性論》用的叁個邏輯之一是說,心的本性是佛的智慧,因爲佛經中有大量證據證明,佛的智慧或者如來藏、法界是永恒、常住不滅的。一個人成佛了,會顯現出佛的智慧。但同時也可以推理出,那時顯現出來的常住不滅的佛性,現在也存在,因爲它是常住不滅的,所有常住不滅的東西,都不可能在本體上有任何變化。所以佛性當下就存在于我們心裏。
《慧燈之光八 《贊法界頌》淺釋 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