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阻礙企業的發展。企業的發展,需要凝聚力。而凝聚力,又産生于愛心與給予。生産企業能夠給予社會的,就是給客戶提供更好的産品;服務行業能夠給予的,是給顧客提供更優質的服務;老板給員工給予的,就是各種關懷與福利。
當然,作爲剛剛起步的小型企業老板,不可能一下子給員工大把的錢,但至少應該對每個員工的工作給予認同,並盡可能地改善他們的工作環境,這些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企業出現問題,也不一定源于經濟問題,解決精神上的後顧之憂,也是發展與穩定的必要保障。
我們一貫的想法是:只要跟錢沒有關系,精神上的所有東西都沒有用。
有這樣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這都是“資本原始積累”階段時候的想法。所有的動物,都有生存的需求,這是可以理解的。舉個例子,當一個人不吃不喝被關了五六天,一下子放出來的時候,在他的心目中,只有食物才有價值,吃喝以外的其他東西——金銀、珠寶、音樂、哲學、宗教都不重要。因爲這些都不能解決當下肚子饑餓難耐的問題。但如果他吃飽了甚至吃撐了以後,他的價值觀就會慢慢發生轉變。
同樣,一個社會,一個民族,一個企業乃至每一個人都是一樣,在最基本的生活問題都沒有保障的時候,大家當然都會向錢看,因爲生存需要錢。但如果生存問題已經解決,我們卻仍然抱持這樣的想法,就會出現問題
就像身體在受到創傷的時候,有自我恢複的能力一樣,精神在遭遇傷害的時候,也能通過逐漸調整,從而修複創傷。實際上,在很多時候,精神的力量可以超出想象,製造出神奇的效果。
譬如日本的稻盛和夫,他一手創建了兩個世界500強。在他的京瓷公司剛剛起步的時候,曾有十一名員工集體辭職。辭職理由,是擔憂未來得不到保證,所以要求加薪水、發獎金,否則就集體辭職。當時的稻盛和夫,正處于最艱難的階段,連公司周轉的資金都成問題,又如何滿足他們的要求呢?錢財上一籌莫展的他只有打出感情牌。
他把這十一名員工叫到家裏,推心置腹地談了兩叁天,並誠心實意地向他們發誓:將來公司如果有一點點利潤,他一定會和所有人分享;他的一切抉擇,都會考慮到所有人。聽完他的一席話,這十一個人感動萬分,含著眼淚回去了。從此以後,他們和他一起同心同德、浴血奮戰,最後他們的公司上市了,並成爲世界500強之一。
作爲企業老板,一定要學會理解、寬容。如果員工設計的方案失敗了,也要承認他們的辛苦與心血,給予一種精神上的認同,讓對方心裏至少能得到一種安慰。這樣對待員工,大家就願意和老板一起同甘共苦。
若能做到與員工風險利益共擔——有利潤,是所有人的利潤;有損失,也是所有人的損失。平時與員工平起平坐、加強溝通。這就是凝聚力與信任感的基礎。
雖然錢也可以製造一種凝聚力,但這種凝聚力只能保持一個階段,很快就會分散。而在真心付出、給予愛心的基礎上所建立起來的凝聚力,卻永遠都不會過期。
如何學會理解、寬容與認同?建立這些理念的最佳途徑,就是佛教的平等觀。同時,企業的宗旨與使命,應該包含著大乘佛教的利他精神。
付出,是獲得的種子
有人會問:如果只知道利他,那自己的問題該怎麼解決呢?其實,在這裏面,有一個秘密,一個只有釋迦牟尼佛那樣的人才知道的驚天大秘密。那就是:當我們忘記自己,放下自己,一切都爲他人著想、付出的時候,我們該有的一切,都會在無形當中源源不斷地産生。
舉一個大家都能看到的例子,在地震、海嘯等災難發生,大家爭相捐款的時候,有些乞丐、殘疾人也加入了捐錢的行列,把自己僅有的二十塊、一百塊全部捐給了慈善機構。從當時的情況來看,行善的乞丐已經把所有的錢都付出去了,他自己頓時變得一無所有了,但或許因爲他的這一善舉,打動了其他人的心,結果他在之後得到的錢,反而是過去的幾倍。雖然他在捐款時,並沒有想通過這種方法去達到多掙錢的目的,他是真心實意付出的。但真心的付出,就一定會有意外的收獲。這,就是因果的奧秘。
美國有五個最頂尖的市場銷售管理者,其中有一個人叫喬
維特爾(Joe Vitale)。他寫了一本書,書名叫《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賺錢秘密》。雖然書中洋洋灑灑地寫了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訣竅,就是給予。
付出越多,得到的就越多,這是一個真正的賺錢秘密。作爲企業的高層管理者,不能對待員工很吝啬,有錢的時候,就要分享。要知道,分享,就是回報的種子。
當然,也有人會有這樣的投機心理,比如,有些人在掌握了這個秘密以後,不是爲了利他,而是爲了利己,所以也會做一些不是很純潔的給予。但我們最好不要這樣功利,功利的結果,其實是欺騙自己。先真心地付出,該有的,到時候都會不請自來。
能不能真心地給予員工,取決于高層管理者的素質和修養。如果個人的素質修養達不到一定標准,就做不到無私忘我。但我們應該清楚,如果小空間中活得不愉快,即使大空間中擁有再多的輝煌,也是沒有用的。學會付出與給予,才能打造出大小空間的完善與美麗。
培植愛心,營造幸福
利他的基礎,就是愛心。不是爲了利己而給予,也不是爲了給予而給予,而是爲了利他而給予。只要人類存在,只要人有生、老、病、死,這種愛心永遠都需要。
每個人、每個生命,都有不同層次的愛心。俗話說:虎毒不食子。包括毒蛇、老虎等凶猛動物在內,都有舔犢之情。但這種愛心的範圍很小,其嗔恨心的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了愛心。
我們的一貫做法,是先考慮自己,根本不管其他人;稍微好一點的,也是先考慮自己的問題,然後再去考慮別人。沒有誰願意完全放下自己而去付出。而真正無條件付出的思想,唯有大乘佛教裏面才有。
大小乘的區分,取決于所緣的範圍。一切爲了別人著想,愛心的範圍廣大無邊,所以叫大乘佛教;在不傷害任何生命的基礎上,只愛自己,只願了脫自己的生死,不管其他人,因爲愛心的範圍很小,所以叫小乘佛教。
在人類有史以來的所有思想中,有一個思想是最偉大,那就是大乘佛教的菩提心。
所謂“菩提”,是指真正無我的奉獻精神。打開任何一本大乘佛教的書籍,裏面講的都是真正的無私、愛心。大家都知道大乘菩提心很好,但如何才能在企業管理中,做到愛心與管理的互融呢?
一個好的企業,除了有技能方面的培訓以外,還應該有一些與衆不同的心靈方面的培訓。比如說,Google公司會在員工心理出現一些問題的時候,不僅允許他休息,而且還會給他提供一些高爾夫球、保齡球等娛樂活動,讓員工徹底放松,從而達到非常好的效果。
另外,日本的松下公司、豐田公司等大型公司,會舉辦打坐、修禅等活動,鼓勵企業員工到寺廟裏面去接受禅文化。同時,這些企業還會根據當地的風俗習慣或其他宗教儀式,由老板帶頭,每年爲那些已故員工做亡靈祭祀,或者到寺廟裏去爲亡靈超度。這些充滿了人文關懷的做法,可以讓所有員工真正感覺到“企業是我的家,我的歸宿”。不但自己活著的時候,能夠得到真正的關心;哪怕自己已經去世,已經和企業的利潤毫無瓜葛的時候,還能得到如此的厚愛。我們先不評價這是一種虛僞的手段,還是出于真正的愛心,但無論如何,這種關愛是非常有用的。當然,關愛最好是發自內心的,虛情假意的關愛,即使別人頭幾次沒有發現,但兔子尾巴長不了,假的遲早也會敗露的,我們不要做自欺欺人的事情。
日本東芝公司的一個前老總是佛教徒,他就堪稱愛心企業老總的典範。他每天早上起來以後,會念一個小時的《法華經》。晚上回去以後,也是念經、打坐,一般不出席應酬活動。無論工作再忙,他都這樣堅持。他非常關心所有員工,七十歲的時候,都要坐好幾個小時的車,到郊外去和最低層的員工交流。事實證明,站在一個平臺上的溝通,是可以打動人心的。他的動力從何而來?就是佛教的愛心。
愛心的缺失,現在正成爲諸多社會問題的最大根源。
前段時間,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發生了一起重大血案——殺了一個醫生,有叁個人受傷。事發之後,網絡搞了一次民意調查,有6161個人參與了問卷答案選擇,不料結果卻非常可怕:在高興、憤怒等答案中,有4018人選擇了“高興”。還有更瘋狂的帖子居然高呼:“鞭炮響起來,小酒喝起來,音樂開起來”,頂這個帖子的,都有5000多人。
人爲什麼會變得如此冷血、如此幸災樂禍呢?爲什麼大家會覺得殺醫生是值得高興的事情呢?大家爲什麼這麼恨醫生呢?很多人的答案很簡單:因爲醫生不好。醫生爲什麼不好呢?按理來說,醫生應該是我們最需要的人,應該是最有愛心的人。如果醫生都喪失職業道德到了令人發指的程度,其他人又會好到哪兒去呢?這些很嚴峻的社會問題,都是愛心缺乏的後遺症啊!
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的精神衛生中心曾發布過一個調查結果:中國目前患有不同層次的精神病的人,已經超過了一個億!也就是說,每十叁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患有精神病。而且這個比例不是越來越小,而是越來越大。其中患有最嚴重的精神病的人,已經高達1600多萬,這個數據是多麼可怕啊!
另據2003年的《光明日報》報道:中國每年自殺的人數,平均爲23萬人左右。而據現在的有些數據顯示:中國每年平均有28.7萬多人自殺,200萬人自殺未遂。也就是說,每年自殺的人數,相當于幾個汶川大地震。而且每年還有200萬人有自殺行爲,照此下去,5年就有1000萬,50年不就有1億人有自殺行爲嗎?雖然沒有成功,但卻有自殺的行爲啊!2003年的《光明日報》中說:專家分析認爲,自殺未遂的人當中,有八成是抑郁症患者。
…
《慧燈之光九 佛教與商業·企業文化必備的六種准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