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九 佛教與商業·企業文化必備的六種准則▪P3

  ..續本文上一頁

  世界銀行和世界衛生組織的一個預測報告顯示:在不久的將來,抑郁症會變成全球公衆最大的健康問題。除了已經患上抑郁症的人以外,其他的人也都生活在自己的空間中,相互缺乏溝通,人與人之間越來越冷漠、冷淡、缺乏信任。孤獨症、焦慮症等精神問題長期蓄積的結果,就是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在發病期間,不但會失眠、不想吃飯、拒絕溝通,甚至會極度哀傷、頹廢到足以結束生命的地步。如果不解決這個危機,那即使有再多的錢,也同樣不會幸福。不但不會幸福,甚至還有可能要了自己的性命。

  針對這一情況,專家推出了一種解決方法,並將之命名爲“快樂處方”。所謂的“快樂處方”,就是要求每個人每天都開開心心、高高興興。但問題是,怎麼樣才能天天都開開心心、高高興興呢?這就是一個難題了。

  目前治療抑郁症的慣用手段,是服用抗抑郁劑。但在服下這些藥物的同時,人的心靈活動也會受到影響,思維會慢慢變得愚鈍。

  其實,治療抑郁症最好的方法,是打坐、禅修,這不僅僅是佛教的說法,而且也是有科學證據的。

  有一本書,叫《全球最幸福的人》。大家可以看看這本書,在這本書裏面,描述了通過修禅而獲得幸福的經過,也有令人信服的結論。從中我們可以知道,通過禅修,的確可以提高人的幸福感。

  綜上所述,在企業當中,愛心是最大的動力與凝聚力,企業對社會的貢獻、造福,都來自于愛心。而愛心的絕大多數,則來自于宗教。當然,根本沒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同時也可以是一個非常善良、非常有愛心的人。

  爲什麼有些公司會出現連續自殺的情況?就是因爲企業管理理念中,缺少了愛心的成分。員工因缺乏關愛,加之精神的極度空虛與緊張,才導致當事人最後走上絕路的。所以,每一個有良知的老板,一定要關心員工的身心健康。真心地希望,在每個企業的門口,每天都能看到高高興興上班,平平安安回家的員工。

  換位思考,自他相換,造福利他

  想真正感覺到幸福,首先要學會佛教中講的“少欲知足”。“少欲知足”並不是不能掙錢,不能去解決自己、家人和員工的生存問題,而是不能過度貪婪、奢靡,不能把所有的利潤都留給自己,而給員工的利益大打折扣,使他們怨聲載道。所謂的“知足少欲”,就是自己過得簡單一點,並根據自己的能力,盡量把更多的利潤與員工分享。如果還有剩余的財富,就應該造福社會。就像比爾蓋茨、李嘉誠等富豪一樣,把財産的70—80%,都捐給慈善福利事業。取之于社會,用之于社會,應該有這種奉獻精神。

  如何做到無條件地給予、奉獻、造福呢?如果能接受大乘佛法的理念,就比較容易。

  要打破自私心,就要學會換位思考。身爲老板,在看到員工很辛苦的時候,應該這樣想:除了少數人以外,多數員工的工資並不高,家裏的經濟條件也不寬裕,又住在很遠的地方,爲了幾千塊錢,他們每天都會辛辛苦苦、起早貪黑地疲勞奔波。

  之後,可以在員工當中,找一個平時身體不太健康,家裏經濟條件很不好的一個人,然後進一步換位思考:如果我現在不是這個企業的老板,而是這個員工,或這個員工的家屬,那自己的感受會是什麼樣的呢?

  有些時候,我們還可以把自己非常不喜歡的一名員工觀想在前面,並思考:如果我不是她的老板,而是她的父親。那麼,因爲她不聽話、不聰明,所以老板對她不好。現在她在企業中呆不下去了,這是多麼地讓人不愉快啊!

  這樣一來,我們一定會生起一種特殊的感受——同情心。

  之後,再進一步思考:她雖然不是我的女兒,但跟我的女兒一樣想過上幸福的生活,不想聽到老板的斥責,也不想老板對自己不公平。如果我的女兒受到這種待遇,我心裏一定會很不開心,那我爲什麼要這樣對待別人的女兒,並自認爲天經地義呢?我真的太自私、太無情、太冷漠了!真是丟死人了!這樣就會意識到自己的不足。

  若能每天都這樣堅持訓練,就能自然而然地培養出與員工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理念,老板和員工的關系一定會非常融洽。

  另外還有一種佛教的訓練方法,也非常管用:靜下來後,冥想將自己所有的幸福、健康等好的東西,變成白色氣體從鼻孔裏呼出,賜給所有的員工;吸氣的時候,冥想將員工所有的不健康、不開心等負面的東西,變成一種黑色氣體,從自己的鼻孔吸進去,並想象由自己一個人來承擔他們的痛苦。

  大家可以試一試,不要擔心肮髒的空氣吸進來,會讓自己真的生病,這都是不可能的,只是一種訓練而已。但通過訓練,一方面可以發現自己的自私自利原來那麼嚴重,同時也可以讓自己擺正位置,與員工處于同一個水平線上,可以讓自己知道,世上沒有身份的高低,只有分工的不同,這樣愛心就會油然而生。隨著愛心的滋長,愛心的範圍也一定可以逐步擴大,並進一步給社會帶來溫暖。這,就是爲社會造福。

  愛心從無到有,從有到成長的培養過程中,還有一種所向無敵的利器,那就是大乘佛教的菩提心修法。我給大家推薦一本書,書名是《入菩薩行論》。在漢文大藏經中,有此書的漢文版,大家可以參考一下。這本書是大乘佛教徒必須要看的書,即使沒有信仰,也可以去了解大乘的理念,這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大愛與小愛

  佛教把愛分爲兩種:小愛和大愛。小愛就是對家人、親戚、朋友的愛,是自私自利、有條件的愛。大愛就是對整個社會、整個人類、整個生命的愛心。希望所有的生命,都擁有幸福、遠離痛苦的愛。

  雖然每個人都有愛心,但我們的愛心非常有局限。只是針對自己的家人和親戚朋友,將自己狹小的愛,鎖定在一個狹窄的範圍當中。尤其可怕的是,在很多時候,我們的愛心只是表面的,其真實的本質,卻是自私。比如,曾經熱戀的人一旦分手,有些人居然可以做出砍殺對方,把對方毀容等等的過激行爲,這都是因爲小愛——非常自私自利的占有欲造成的。當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就會喪心病狂,就會歇斯底裏。它的根源,就是自私。小愛不會給我們帶來幸福,即使暫時帶來了幸福,但如果有一天對方滿足不了自己的要求時,小愛立即就會翻臉不認人,小愛就會立即不複存在,所以,小愛是會過期的,是時有時無的。

  但是大愛,卻能永遠存在。在佛教裏面,這叫做無量的愛——無量的慈、無量的悲等等。其中“無量”的意思,就是沒有界限。佛教的愛不分種族、膚色、人種、國界,甚至不分人與動物,它是普及一切的大愛,這種愛永遠都不會過期。

  佛教會用“慈悲”這兩個字來形容“愛”。所謂“慈”,是指誠心實意、發自內心地希望天下所有生命,都能擁有幸福的念頭;所謂“悲”,就是誠心實意地希望天下所有的生命都遠離所有的痛苦。

  如果每一個企業家或成功人士都能擁有大愛,就能把這種正能量傳遞給員工、家人、親戚、朋友,乃至整個社會、整個民族、整個世界。

  二、持戒

  戒除、禁止、杜絕一些不好的、不健康的行爲,適當地規範、調整與約束自己的心理與行爲,這就是持戒。

  現代社會真的非常需要自我約束。如果人人都自由散漫、無所畏懼、毫無顧忌,則什麼樣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雖然每個人都很喜歡自由,西方思想尤其強調自由,但在自由的同時,也需要有自我約束。試想,如果全世界都沒有法律法規、沒有倫理道德,肆無忌憚、隨隨便便,這樣一切都會混亂。

  佛教的自我約束,建立在因果與利他的觀念之上。

  無論信不信,因果都在那裏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最基本的因果觀念。做好事有好報,做壞事有壞報,也是天經地義的事。從法律的角度來講,如果一個人做了違法的事情,卻一輩子都沒被發現,那他就不會受到法律的懲罰。但因果就不一樣了,即使沒有人發現,也一定會有果報,這是一種自然規律。無論是否有信仰,誰都逃不出因果的製裁。

  全世界所有國家的法律,都是人爲的法律。絕大多數,建立在個人利益的基礎之上,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約束。佛教講的因果,卻是所有生命之間的約束。無論人與動物之間,動物與動物之間,都必須遵從這一規則。誰違背了,誰就會受懲罰。

  有了因果的觀念以後,我們做事就會有選擇,什麼事情可做,什麼事情不可做,就會懂得取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裏面的“善”與“惡”的界定,可以用非常簡單的一句話來概括:凡是對其他生命有害的事情,都叫惡;凡是對所有生命有利的事情,都叫善。把善惡作爲企業的道德准則,就會培養出誠實的高層管理者和員工,就會達成一致共識:要對社會、客戶負責,産品必須是合格標准的等等。取舍因果的結果,就是講究誠信;有了誠信,就會産生企業與客戶的雙盈。

  交易可以分爲叁種層次:最下等的,是企業有利潤,顧客遭損失。但這種交易是短命的,一兩次受騙上當以後,就沒有人願意與其做交易了。這種企業一定沒有前途,一定會瓦解崩潰。中等的交易,是企業虧損,但顧客獲利;上等的交易,是企業賺錢,顧客也獲利,這就是雙盈的交易。做到雙贏的企業,才是有前途的企業。所以,如果沒有因果觀念,一切都向錢看,不擇手段地謀取暴利,這樣的企業是沒有前途的。

  佛教的因果其實一點都不神秘,但因爲很多人對佛法不太了解,反而把佛教神秘化。有些學佛的人也喜歡神通,整天神神叨叨的,把本來不神秘的東西神秘化,把稀松平常的道理神聖化,這樣反而造成了其他人對佛法的誤解。

  利他

  有些事情爲什麼一定要去做?因爲需要愛的付出。有些事情爲什麼不能做?因爲這與愛有沖突。如果心中有了愛與利他的理念,就不可能做出違背良心、傷害他衆的事情,就不會形成毫無規矩、不講道德的市場機製,這不但對企業的良性循環有利,也對整個社會與所有生命都有利…

《慧燈之光九 佛教與商業·企業文化必備的六種准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