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九 佛教與商業·企業文化必備的六種准則▪P4

  ..續本文上一頁

  叁、忍辱

  佛教的忍辱,包含了叁個方面:第一,是爲了修行而吃苦;第二,是在修行的過程中,如果有其他人來侮辱、欺負、打罵自己,也能夠安然忍耐;第叁,能夠坦然接受佛教的一些深奧觀念,不驚詫、不恐懼。

  忍辱精神應用到企業管理中,則應該變通爲以下叁點:第一,是爲了事業能吃苦耐勞;第二,是在競爭的過程中,對競爭對手的忍耐包容;第叁,當任何一種新的管理方式、新的技術與更新換代新産品出現的時候,都要有敢于接受、承認的勇氣,不能因爲違背傳統或超越自己而一概否定,這也是忍辱包容的一部分。

  吃苦耐勞

  首先,吃苦耐勞的精神非常重要。長期以來,我們已經習慣于讓欲望無限膨脹,繼而千方百計地填補無限擴張的欲望。本來貧窮的時候,只求吃飽穿暖。一旦溫飽問題解決了,其他欲望又萌發了。就這樣一再擴大欲望的勢力範圍,自覺自願讓欲望成爲自己的主宰。這樣助纣爲虐的結果,就是讓我們的心越來越脆弱。永遠沒有滿足感,對社會、家人、親戚朋友滿懷抱怨。

  比如,很多有錢的父母會把孩子送到貴族學校去上學,吃最好的食物,住最好的房子,坐最好的汽車,也不敢隨意批評等等,本想把子女培養成最優秀的人才,不想卻事與願違,無形當中反而讓孩子的承受能力越來越弱。事實的確如此,如果不經摔打、不經磨練,沒有任何心理訓練,當他們面臨社會的時候,稍稍遇到一點點工作、家庭、感情上的不順利,就會經不起壓力,很容易走上絕路。即使沒有走上絕路,也很容易患上抑郁症、焦慮症等等。

  當然,佛教所講的吃苦耐勞的忍辱,並不是讓所有人都去當苦行僧,但適當的磨練卻未必是壞事。很多時候,痛苦與坎坷反而會成爲我們堅強的動力。

  佛教導我們:要適當地學會面對痛苦,痛苦是無法逃避的,要打開心胸接受一切境遇,要學會擁抱痛苦,這樣就能把痛苦轉化爲一種力量,或者是把痛苦當成自己的良師益友。

  世俗傳統文化一直都在拒絕痛苦、排斥痛苦。但世界卻隨時都在變化,不會因爲我們的排斥而改變。誰都無法徹底掌控自己的企業、事業、家人的未來,甚至自己的未來。所有的未來,都是未知的領域;所有的變化,都取決于今天的各種因素;而今天的各種因素,也會因爲其他各種因素而變化。

  所以,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輪回是痛苦的、是無常的,我們要鍛煉自己,要有勇氣面對這個世界。我想,如果真的能把這種忍辱精神傳播到每一個員工身上,就不會連續不斷地發生跳樓事件了。

  如何把我們的心訓練到有勇氣面對痛苦的程度呢?

  第一,不能完全按照欲望的要求去做。如果它要什麼就給什麼,就會把欲望養得又肥又壯。如果有一天我們沒有能力滿足它的時候,它就會接受不了,就會報複我們,讓我們難受,讓我們無有尊嚴,這樣就能讓人跪倒在物質的腳下。

  大家都知道,困難的時候,很少有現在的文明病——高血脂,高血壓等等。文明病的來源,就是自己吸收的東西太多。因爲人的內心、身體,都有一個承受界限。一旦超過這個界限,就會出問題。

  其實,幸福感的獲得,並不需要太多的物質。有些時候,那怕一個微不足道的東西,也能給我們帶來幸福感,而且這種幸福感,會遠遠超過昂貴的物質所帶來的幸福感。所以,適當控製欲望,確實很有必要。

  第二,不要把人生、世界過分理想化。要盡量去發現世界的不足、醜陋與不完美,要有預知與超越痛苦的心理准備。對名利、情感的執著與在乎不能超標,否則一定會給我們帶來痛苦。

  第叁,要有愛心與責任感。很多列入世界五百強的上市公司在一開始的時候,他們的老板也是非常艱苦的。他們成功最主要的動力,來自于愛心。愛所有的生命,願意無條件地奉獻。有著這樣的精神動力,就能百折不撓,就能勇往直前。如果只是爲了自己,則稍稍發生一點點情況,就會自暴自棄:我創立這個企業所能掙到的錢,只給我帶來了微乎其微的一點點幸福,但我如今卻要去面對如此的痛苦,我憑什麼啊!還不如放棄算了。這樣一來,就有可能關閉企業、申請破産。但如果心中有愛,開辦企業的目的,是爲了某個群體,乃至爲了全人類或所有的生命,則即使面臨再大的壓力和辛苦,也願意付出、挺住,這樣堅持的最後,就是成功。任何事情就怕堅持二字,只要能夠堅持,就必定會成功。

  包容忍耐

  企業之間有競爭,是常見的事情。面對競爭對手,要有包容之心。即使對方不守誠信、不講道德,做出損害自己的事情,也要寬容相待。在競爭過程中,即使有一兩次失敗了,也要保持冷靜,竭力尋找內心的平衡。千萬不要因爲一時沖動,而做出違背因果的事情,從而造成更嚴重的問題。在與競爭對手或客戶發生沖突的時候,要學會用寬闊的胸懷去面對。

  開放寬厚,扶持新生力量

  當任何一種新的管理方式、新的技術與更新換代新産品出現的時候,都要有敢于接受、勇于服輸、接受挑戰的勇氣,要盡自己的力量,去扶持新生事物,即使暫時做不到,也不能因循守舊,更不能壓製新生力量。即使競爭對手的做法違背了傳統,超越了自己,有可能搶走自己的客戶,給自己帶來一些利潤的損失,或者因對方降低了成本,比自己賺得了更多的利潤,也千萬不要因嫉妒而拼命打壓,製造障礙。

  身爲企業家,自己先要有修養,然後再把愛心和面對痛苦的方法傳遞給家人、員工乃至整個國家、整個社會。這樣的人,才能在世界上找到幸福。此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四、精進

  佛教的精進,是在學習、修行等任何善法方面,都很用功、很努力。

  精進,是企業的動力。有了精進,企業就會有發展。

  如果企業的動力,僅僅來自于賺錢,就很難持續發展。如果企業的動力,是因爲愛心,大家就會很喜歡自己的工作。

  人的追求,就像金字塔。絕大多數的人,位于金字塔的最底層,他們追求的,是物質、溫飽;再上面一點,一部分溫飽得以解決的人,會去追求超越物質以外的音樂、藝術、哲學、宗教等等;位于最頂層的極少數人,才有福報去追求佛教所講的那些博大精深、融合了智慧與慈悲精神的心靈奧秘。

  人一輩子不能只是賺錢,人的價值觀,應該有一個逐步成熟的過程。當我們走向成熟,能夠打開心胸,擁抱世界的時候,就會心甘情願地無償付出。只要對其他人有利益,就一定會去做,哪怕再苦再累再有壓力,也毫無怨言。因爲其中蘊含著一個強大的力量——那就是愛心。

  誰都知道,沒有愛心的人幹工作,並不是出于熱愛,而爲了薪水。當有了愛心的時候,就會覺得自己幹工作可以幫助更多的人,可以利益更多的人,就會熱愛自己的工作。有了熱愛,就一定會勤奮、積極、主動地工作。

  如果企業上上下下能有愛的理念,就肯定會越來越好。同時,企業存在的價值也不一樣了。這樣的企業不僅可以提供更好的産品,可以對社會做出巨大貢獻,同時企業也會持續良性發展。

  五、禅定

  禅定的目的,就是淨化人心。在如今這個時代,外在物質的誘惑非常強烈,我們的心根本靜不下來。每個人都非常浮躁,在這種情況下,禅定就成了必不可少的靜心手段。

  我們不要以爲,禅定只是僧侶的事情。其實,禅定是調整自心、減輕壓力的一種有效方法。有信仰的人可以修,沒有信仰的人也可以修。

  前面介紹的日本東芝公司的前老總就說過,他每次在念誦《法華經》的過程中,自己的心靈都能獲得一種非常輕松愉快的感覺。他是通過念經來解除疲勞、消除壓力的,而並不是通過喝酒、跳舞等等來解除疲勞、緩解壓力的。本來就是這樣,一方面,通過念經,自然會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另一方面,佛經中的很多詞句不但優美動聽,而且意境深遠,若能把所有的注意力都專注在經文上去念誦,也肯定可以放松心情。但是,誦經需要有信仰,如果根本沒有信仰,就不會願意念,也很難有效果。

  但禅定就不一樣了,因爲它已經脫離了信仰的範圍。任何因壓力太大而長期失眠或情緒暴躁的人,無論是企業高層管理者、明星,還是普通員工,都可以通過每天早晚一小時左右的修禅來得以緩解,使內心達到非常清靜、純潔的狀態,從而改善睡眠、調整心態、消除煩惱。所以,我們應該學習禅文化,修禅定。如果沒有這種精神支柱,壓力的蓄積,必將超標,以致讓人不堪重負。

  我想,佛教的很多理念和調整心態的方法,一定會對現代人帶來很多的幫助,只要我們能打開心胸去接受它,就絕對會有效。在過去物質匮乏的時候,心靈的問題還不是那麼突出。現在物質發達以後,精神層面的問題就顯得更加突出,這時候,佛教的方法就顯得更加不可或缺了。

  禅定的具體方法,詳見《慧燈之光》。

  六、智慧

  佛教真正的核心,就在于智慧。佛教與其他任何宗教和學科的最大不同,或者可以說佛教最精彩的地方,就是智慧。

  走中道

  無論企業經營還是管理,都要走中道,不能走極端。比如,如果企業的管理製度太嚴厲,員工無法承受,就會出現跳樓等難以掌控的現象;反之,如果管理製度太松,員工就會很松懈,沒有任何規矩,這也不成樣子,企業也得不到發展

  分清善惡

  作爲企業的管理者,一定要分清善惡。什麼錢可以賺,什麼錢不能賺,一定要是非分明。如果在賺錢的過程中,會對社會、人類、生命構成傷害,那就是惡,就不能做;如果對人類、生命、社會不但沒有損害,反而有利益,那就應該去做。分清善惡,也需要智慧,光是聰明是不夠的。聰明只能讓我們學會賺錢,智慧才能讓我們學會取之有道。

  准確認識金錢

  前面也介紹過,金錢本身不是什麼罪惡的東西,同時也不是萬能的東西。我們必須要知道該怎麼樣去利用金錢,不讓自己走上爲富不仁的道路。本來幸福感就不一定完全依賴于金錢,當自己的收入超過某一界限之後,金錢就會變成賬戶上的幾個數字而已,和我們的幸福感,已經完全沒有關系。所以,我們不要誤以爲,如果發財了,就一定會非常幸福。這種觀念本身,都是不了解金錢的誤會。如果對金錢的期望值過高,把金錢美化、理想化,總有一天我們會失望。

  美國曾做過一個調查。調查方式是這樣的:以美國最富裕的400個人,和另外1000多中、低收入者以及窮人爲對象,讓他們從1到7選出一個數字。1代表“我感覺非常不幸”,而7代表“我感覺非常幸福”。最後的統計結果顯示,超級富翁們的幸福指數是5.8,而居住在寒冷的北格陵蘭島的因紐特人的幸福指數也是5.8。還有一個更驚人的結果是,肯尼亞的遊牧民族馬賽人,他們生活在簡陋肮髒的草棚內,沒有電也沒有自來水,他們的快樂指數,同樣也爲5.8。

  所以,我們不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金錢之上。

  我看過一本書,作者是美國一個著名跨國公司的老總。他的事業發展得非常好,但這些看似輝煌的事業,也耗費了他一生的時間。最後,在身體檢查的時候,發現他已經癌症晚期。醫生告訴他,只有叁個月的時間了。在叁個月的時間當中,他快速地把公司的所有事務交待完畢,便靜下來感受了一段真正的生活,並將自己的經曆,寫成了一本書。他在書中說:在我的一生當中,只有這叁個月,才真正感受到了人的生活。在此之前,一直沒有時間陪家人,沒有時間去放松,天天都在加班,爲了事業忙碌,所以從來沒有感覺到輕松。

  這是多麼令人悲哀的事情啊!爲什麼我們要等到癌症晚期的時候,才感覺到生命的真正價值,才能放下很多不必要的牽挂,才有更多的時間去陪家人,跟朋友聊天呢?

  我們一定要搞清楚,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麼?是錢還是幸福?想要二者兼得,那是很難的事情。即使有一些福報,可以通過努力掙到一些錢,也不一定能過上自在的生活。可以想象,如果不是修行境界很高,怎麼能夠做到在瑣事繁多、忙碌不堪的同時,仍然保持內心的平靜呢?作爲普通人,我們往往只有選擇一個了。

  無我

  佛教所講的無我,是很深的。佛教最精彩的無我含義,是《心經》裏面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裏的“色”,是指物質。所有的物質,都是幻覺、空性。就像《黑客帝國》所描述的那種世界一樣,一切都是一個電腦程序。在程序瓦解以後,整個世界都會徹底崩潰。佛經告訴我們,這個世界只是一種幻覺,所有的一切,都不存在,包括自己以及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但我們現在還不一定要了解這些,對我們來說,無我就是忘記自己。雖然我們不能一開始就做到徹底的無我,但盡量不要自私自利,盡量少爲自己考慮,多爲別人著想,這應該不算難。當有一天我們能做到無自私地奉獻,把自己奉獻給企業,再把企業奉獻給整個社會、整個人類的時候,這就是佛陀思想的具體體現。

  

《慧燈之光九 佛教與商業·企業文化必備的六種准則》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