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忍辱
佛教的忍辱,包含了三个方面:第一,是为了修行而吃苦;第二,是在修行的过程中,如果有其他人来侮辱、欺负、打骂自己,也能够安然忍耐;第三,能够坦然接受佛教的一些深奥观念,不惊诧、不恐惧。
忍辱精神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则应该变通为以下三点:第一,是为了事业能吃苦耐劳;第二,是在竞争的过程中,对竞争对手的忍耐包容;第三,当任何一种新的管理方式、新的技术与更新换代新产品出现的时候,都要有敢于接受、承认的勇气,不能因为违背传统或超越自己而一概否定,这也是忍辱包容的一部分。
吃苦耐劳
首先,吃苦耐劳的精神非常重要。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让欲望无限膨胀,继而千方百计地填补无限扩张的欲望。本来贫穷的时候,只求吃饱穿暖。一旦温饱问题解决了,其他欲望又萌发了。就这样一再扩大欲望的势力范围,自觉自愿让欲望成为自己的主宰。这样助纣为虐的结果,就是让我们的心越来越脆弱。永远没有满足感,对社会、家人、亲戚朋友满怀抱怨。
比如,很多有钱的父母会把孩子送到贵族学校去上学,吃最好的食物,住最好的房子,坐最好的汽车,也不敢随意批评等等,本想把子女培养成最优秀的人才,不想却事与愿违,无形当中反而让孩子的承受能力越来越弱。事实的确如此,如果不经摔打、不经磨练,没有任何心理训练,当他们面临社会的时候,稍稍遇到一点点工作、家庭、感情上的不顺利,就会经不起压力,很容易走上绝路。即使没有走上绝路,也很容易患上抑郁症、焦虑症等等。
当然,佛教所讲的吃苦耐劳的忍辱,并不是让所有人都去当苦行僧,但适当的磨练却未必是坏事。很多时候,痛苦与坎坷反而会成为我们坚强的动力。
佛教导我们:要适当地学会面对痛苦,痛苦是无法逃避的,要打开心胸接受一切境遇,要学会拥抱痛苦,这样就能把痛苦转化为一种力量,或者是把痛苦当成自己的良师益友。
世俗传统文化一直都在拒绝痛苦、排斥痛苦。但世界却随时都在变化,不会因为我们的排斥而改变。谁都无法彻底掌控自己的企业、事业、家人的未来,甚至自己的未来。所有的未来,都是未知的领域;所有的变化,都取决于今天的各种因素;而今天的各种因素,也会因为其他各种因素而变化。
所以,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轮回是痛苦的、是无常的,我们要锻炼自己,要有勇气面对这个世界。我想,如果真的能把这种忍辱精神传播到每一个员工身上,就不会连续不断地发生跳楼事件了。
如何把我们的心训练到有勇气面对痛苦的程度呢?
第一,不能完全按照欲望的要求去做。如果它要什么就给什么,就会把欲望养得又肥又壮。如果有一天我们没有能力满足它的时候,它就会接受不了,就会报复我们,让我们难受,让我们无有尊严,这样就能让人跪倒在物质的脚下。
大家都知道,困难的时候,很少有现在的文明病——高血脂,高血压等等。文明病的来源,就是自己吸收的东西太多。因为人的内心、身体,都有一个承受界限。一旦超过这个界限,就会出问题。
其实,幸福感的获得,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有些时候,那怕一个微不足道的东西,也能给我们带来幸福感,而且这种幸福感,会远远超过昂贵的物质所带来的幸福感。所以,适当控制欲望,确实很有必要。
第二,不要把人生、世界过分理想化。要尽量去发现世界的不足、丑陋与不完美,要有预知与超越痛苦的心理准备。对名利、情感的执著与在乎不能超标,否则一定会给我们带来痛苦。
第三,要有爱心与责任感。很多列入世界五百强的上市公司在一开始的时候,他们的老板也是非常艰苦的。他们成功最主要的动力,来自于爱心。爱所有的生命,愿意无条件地奉献。有着这样的精神动力,就能百折不挠,就能勇往直前。如果只是为了自己,则稍稍发生一点点情况,就会自暴自弃:我创立这个企业所能挣到的钱,只给我带来了微乎其微的一点点幸福,但我如今却要去面对如此的痛苦,我凭什么啊!还不如放弃算了。这样一来,就有可能关闭企业、申请破产。但如果心中有爱,开办企业的目的,是为了某个群体,乃至为了全人类或所有的生命,则即使面临再大的压力和辛苦,也愿意付出、挺住,这样坚持的最后,就是成功。任何事情就怕坚持二字,只要能够坚持,就必定会成功。
包容忍耐
企业之间有竞争,是常见的事情。面对竞争对手,要有包容之心。即使对方不守诚信、不讲道德,做出损害自己的事情,也要宽容相待。在竞争过程中,即使有一两次失败了,也要保持冷静,竭力寻找内心的平衡。千万不要因为一时冲动,而做出违背因果的事情,从而造成更严重的问题。在与竞争对手或客户发生冲突的时候,要学会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
开放宽厚,扶持新生力量
当任何一种新的管理方式、新的技术与更新换代新产品出现的时候,都要有敢于接受、勇于服输、接受挑战的勇气,要尽自己的力量,去扶持新生事物,即使暂时做不到,也不能因循守旧,更不能压制新生力量。即使竞争对手的做法违背了传统,超越了自己,有可能抢走自己的客户,给自己带来一些利润的损失,或者因对方降低了成本,比自己赚得了更多的利润,也千万不要因嫉妒而拼命打压,制造障碍。
身为企业家,自己先要有修养,然后再把爱心和面对痛苦的方法传递给家人、员工乃至整个国家、整个社会。这样的人,才能在世界上找到幸福。此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精进
佛教的精进,是在学习、修行等任何善法方面,都很用功、很努力。
精进,是企业的动力。有了精进,企业就会有发展。
如果企业的动力,仅仅来自于赚钱,就很难持续发展。如果企业的动力,是因为爱心,大家就会很喜欢自己的工作。
人的追求,就像金字塔。绝大多数的人,位于金字塔的最底层,他们追求的,是物质、温饱;再上面一点,一部分温饱得以解决的人,会去追求超越物质以外的音乐、艺术、哲学、宗教等等;位于最顶层的极少数人,才有福报去追求佛教所讲的那些博大精深、融合了智慧与慈悲精神的心灵奥秘。
人一辈子不能只是赚钱,人的价值观,应该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当我们走向成熟,能够打开心胸,拥抱世界的时候,就会心甘情愿地无偿付出。只要对其他人有利益,就一定会去做,哪怕再苦再累再有压力,也毫无怨言。因为其中蕴含着一个强大的力量——那就是爱心。
谁都知道,没有爱心的人干工作,并不是出于热爱,而为了薪水。当有了爱心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干工作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可以利益更多的人,就会热爱自己的工作。有了热爱,就一定会勤奋、积极、主动地工作。
如果企业上上下下能有爱的理念,就肯定会越来越好。同时,企业存在的价值也不一样了。这样的企业不仅可以提供更好的产品,可以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企业也会持续良性发展。
五、禅定
禅定的目的,就是净化人心。在如今这个时代,外在物质的诱惑非常强烈,我们的心根本静不下来。每个人都非常浮躁,在这种情况下,禅定就成了必不可少的静心手段。
我们不要以为,禅定只是僧侣的事情。其实,禅定是调整自心、减轻压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有信仰的人可以修,没有信仰的人也可以修。
前面介绍的日本东芝公司的前老总就说过,他每次在念诵《法华经》的过程中,自己的心灵都能获得一种非常轻松愉快的感觉。他是通过念经来解除疲劳、消除压力的,而并不是通过喝酒、跳舞等等来解除疲劳、缓解压力的。本来就是这样,一方面,通过念经,自然会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另一方面,佛经中的很多词句不但优美动听,而且意境深远,若能把所有的注意力都专注在经文上去念诵,也肯定可以放松心情。但是,诵经需要有信仰,如果根本没有信仰,就不会愿意念,也很难有效果。
但禅定就不一样了,因为它已经脱离了信仰的范围。任何因压力太大而长期失眠或情绪暴躁的人,无论是企业高层管理者、明星,还是普通员工,都可以通过每天早晚一小时左右的修禅来得以缓解,使内心达到非常清静、纯洁的状态,从而改善睡眠、调整心态、消除烦恼。所以,我们应该学习禅文化,修禅定。如果没有这种精神支柱,压力的蓄积,必将超标,以致让人不堪重负。
我想,佛教的很多理念和调整心态的方法,一定会对现代人带来很多的帮助,只要我们能打开心胸去接受它,就绝对会有效。在过去物质匮乏的时候,心灵的问题还不是那么突出。现在物质发达以后,精神层面的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这时候,佛教的方法就显得更加不可或缺了。
禅定的具体方法,详见《慧灯之光》。
六、智慧
佛教真正的核心,就在于智慧。佛教与其他任何宗教和学科的最大不同,或者可以说佛教最精彩的地方,就是智慧。
走中道
无论企业经营还是管理,都要走中道,不能走极端。比如,如果企业的管理制度太严厉,员工无法承受,就会出现跳楼等难以掌控的现象;反之,如果管理制度太松,员工就会很松懈,没有任何规矩,这也不成样子,企业也得不到发展
分清善恶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分清善恶。什么钱可以赚,什么钱不能赚,一定要是非分明。如果在赚钱的过程中,会对社会、人类、生命构成伤害,那就是恶,就不能做;如果对人类、生命、社会不但没有损害,反而有利益,那就应该去做。分清善恶,也需要智慧,光是聪明是不够的。聪明只能让我们学会赚钱,智慧才能让我们学会取之有道。
准确认识金钱
前面也介绍过,金钱本身不是什么罪恶的东西,同时也不是万能的东西。我们必须要知道该怎么样去利用金钱,不让自己走上为富不仁的道路。本来幸福感就不一定完全依赖于金钱,当自己的收入超过某一界限之后,金钱就会变成账户上的几个数字而已,和我们的幸福感,已经完全没有关系。所以,我们不要误以为,如果发财了,就一定会非常幸福。这种观念本身,都是不了解金钱的误会。如果对金钱的期望值过高,把金钱美化、理想化,总有一天我们会失望。
美国曾做过一个调查。调查方式是这样的:以美国最富裕的400个人,和另外1000多中、低收入者以及穷人为对象,让他们从1到7选出一个数字。1代表“我感觉非常不幸”,而7代表“我感觉非常幸福”。最后的统计结果显示,超级富翁们的幸福指数是5.8,而居住在寒冷的北格陵兰岛的因纽特人的幸福指数也是5.8。还有一个更惊人的结果是,肯尼亚的游牧民族马赛人,他们生活在简陋肮脏的草棚内,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他们的快乐指数,同样也为5.8。
所以,我们不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金钱之上。
我看过一本书,作者是美国一个著名跨国公司的老总。他的事业发展得非常好,但这些看似辉煌的事业,也耗费了他一生的时间。最后,在身体检查的时候,发现他已经癌症晚期。医生告诉他,只有三个月的时间了。在三个月的时间当中,他快速地把公司的所有事务交待完毕,便静下来感受了一段真正的生活,并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他在书中说:在我的一生当中,只有这三个月,才真正感受到了人的生活。在此之前,一直没有时间陪家人,没有时间去放松,天天都在加班,为了事业忙碌,所以从来没有感觉到轻松。
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事情啊!为什么我们要等到癌症晚期的时候,才感觉到生命的真正价值,才能放下很多不必要的牵挂,才有更多的时间去陪家人,跟朋友聊天呢?
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是钱还是幸福?想要二者兼得,那是很难的事情。即使有一些福报,可以通过努力挣到一些钱,也不一定能过上自在的生活。可以想象,如果不是修行境界很高,怎么能够做到在琐事繁多、忙碌不堪的同时,仍然保持内心的平静呢?作为普通人,我们往往只有选择一个了。
无我
佛教所讲的无我,是很深的。佛教最精彩的无我含义,是《心经》里面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里的“色”,是指物质。所有的物质,都是幻觉、空性。就像《黑客帝国》所描述的那种世界一样,一切都是一个电脑程序。在程序瓦解以后,整个世界都会彻底崩溃。佛经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只是一种幻觉,所有的一切,都不存在,包括自己以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但我们现在还不一定要了解这些,对我们来说,无我就是忘记自己。虽然我们不能一开始就做到彻底的无我,但尽量不要自私自利,尽量少为自己考虑,多为别人着想,这应该不算难。当有一天我们能做到无自私地奉献,把自己奉献给企业,再把企业奉献给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的时候,这就是佛陀思想的具体体现。
《慧灯之光九 佛教与商业·企业文化必备的六种准则》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