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个预测报告显示:在不久的将来,抑郁症会变成全球公众最大的健康问题。除了已经患上抑郁症的人以外,其他的人也都生活在自己的空间中,相互缺乏沟通,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冷淡、缺乏信任。孤独症、焦虑症等精神问题长期蓄积的结果,就是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在发病期间,不但会失眠、不想吃饭、拒绝沟通,甚至会极度哀伤、颓废到足以结束生命的地步。如果不解决这个危机,那即使有再多的钱,也同样不会幸福。不但不会幸福,甚至还有可能要了自己的性命。
针对这一情况,专家推出了一种解决方法,并将之命名为“快乐处方”。所谓的“快乐处方”,就是要求每个人每天都开开心心、高高兴兴。但问题是,怎么样才能天天都开开心心、高高兴兴呢?这就是一个难题了。
目前治疗抑郁症的惯用手段,是服用抗抑郁剂。但在服下这些药物的同时,人的心灵活动也会受到影响,思维会慢慢变得愚钝。
其实,治疗抑郁症最好的方法,是打坐、禅修,这不仅仅是佛教的说法,而且也是有科学证据的。
有一本书,叫《全球最幸福的人》。大家可以看看这本书,在这本书里面,描述了通过修禅而获得幸福的经过,也有令人信服的结论。从中我们可以知道,通过禅修,的确可以提高人的幸福感。
综上所述,在企业当中,爱心是最大的动力与凝聚力,企业对社会的贡献、造福,都来自于爱心。而爱心的绝大多数,则来自于宗教。当然,根本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同时也可以是一个非常善良、非常有爱心的人。
为什么有些公司会出现连续自杀的情况?就是因为企业管理理念中,缺少了爱心的成分。员工因缺乏关爱,加之精神的极度空虚与紧张,才导致当事人最后走上绝路的。所以,每一个有良知的老板,一定要关心员工的身心健康。真心地希望,在每个企业的门口,每天都能看到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的员工。
换位思考,自他相换,造福利他
想真正感觉到幸福,首先要学会佛教中讲的“少欲知足”。“少欲知足”并不是不能挣钱,不能去解决自己、家人和员工的生存问题,而是不能过度贪婪、奢靡,不能把所有的利润都留给自己,而给员工的利益大打折扣,使他们怨声载道。所谓的“知足少欲”,就是自己过得简单一点,并根据自己的能力,尽量把更多的利润与员工分享。如果还有剩余的财富,就应该造福社会。就像比尔盖茨、李嘉诚等富豪一样,把财产的70—80%,都捐给慈善福利事业。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应该有这种奉献精神。
如何做到无条件地给予、奉献、造福呢?如果能接受大乘佛法的理念,就比较容易。
要打破自私心,就要学会换位思考。身为老板,在看到员工很辛苦的时候,应该这样想:除了少数人以外,多数员工的工资并不高,家里的经济条件也不宽裕,又住在很远的地方,为了几千块钱,他们每天都会辛辛苦苦、起早贪黑地疲劳奔波。
之后,可以在员工当中,找一个平时身体不太健康,家里经济条件很不好的一个人,然后进一步换位思考:如果我现在不是这个企业的老板,而是这个员工,或这个员工的家属,那自己的感受会是什么样的呢?
有些时候,我们还可以把自己非常不喜欢的一名员工观想在前面,并思考:如果我不是她的老板,而是她的父亲。那么,因为她不听话、不聪明,所以老板对她不好。现在她在企业中呆不下去了,这是多么地让人不愉快啊!
这样一来,我们一定会生起一种特殊的感受——同情心。
之后,再进一步思考:她虽然不是我的女儿,但跟我的女儿一样想过上幸福的生活,不想听到老板的斥责,也不想老板对自己不公平。如果我的女儿受到这种待遇,我心里一定会很不开心,那我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别人的女儿,并自认为天经地义呢?我真的太自私、太无情、太冷漠了!真是丢死人了!这样就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若能每天都这样坚持训练,就能自然而然地培养出与员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理念,老板和员工的关系一定会非常融洽。
另外还有一种佛教的训练方法,也非常管用:静下来后,冥想将自己所有的幸福、健康等好的东西,变成白色气体从鼻孔里呼出,赐给所有的员工;吸气的时候,冥想将员工所有的不健康、不开心等负面的东西,变成一种黑色气体,从自己的鼻孔吸进去,并想象由自己一个人来承担他们的痛苦。
大家可以试一试,不要担心肮脏的空气吸进来,会让自己真的生病,这都是不可能的,只是一种训练而已。但通过训练,一方面可以发现自己的自私自利原来那么严重,同时也可以让自己摆正位置,与员工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可以让自己知道,世上没有身份的高低,只有分工的不同,这样爱心就会油然而生。随着爱心的滋长,爱心的范围也一定可以逐步扩大,并进一步给社会带来温暖。这,就是为社会造福。
爱心从无到有,从有到成长的培养过程中,还有一种所向无敌的利器,那就是大乘佛教的菩提心修法。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书名是《入菩萨行论》。在汉文大藏经中,有此书的汉文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这本书是大乘佛教徒必须要看的书,即使没有信仰,也可以去了解大乘的理念,这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大爱与小爱
佛教把爱分为两种:小爱和大爱。小爱就是对家人、亲戚、朋友的爱,是自私自利、有条件的爱。大爱就是对整个社会、整个人类、整个生命的爱心。希望所有的生命,都拥有幸福、远离痛苦的爱。
虽然每个人都有爱心,但我们的爱心非常有局限。只是针对自己的家人和亲戚朋友,将自己狭小的爱,锁定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当中。尤其可怕的是,在很多时候,我们的爱心只是表面的,其真实的本质,却是自私。比如,曾经热恋的人一旦分手,有些人居然可以做出砍杀对方,把对方毁容等等的过激行为,这都是因为小爱——非常自私自利的占有欲造成的。当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就会丧心病狂,就会歇斯底里。它的根源,就是自私。小爱不会给我们带来幸福,即使暂时带来了幸福,但如果有一天对方满足不了自己的要求时,小爱立即就会翻脸不认人,小爱就会立即不复存在,所以,小爱是会过期的,是时有时无的。
但是大爱,却能永远存在。在佛教里面,这叫做无量的爱——无量的慈、无量的悲等等。其中“无量”的意思,就是没有界限。佛教的爱不分种族、肤色、人种、国界,甚至不分人与动物,它是普及一切的大爱,这种爱永远都不会过期。
佛教会用“慈悲”这两个字来形容“爱”。所谓“慈”,是指诚心实意、发自内心地希望天下所有生命,都能拥有幸福的念头;所谓“悲”,就是诚心实意地希望天下所有的生命都远离所有的痛苦。
如果每一个企业家或成功人士都能拥有大爱,就能把这种正能量传递给员工、家人、亲戚、朋友,乃至整个社会、整个民族、整个世界。
二、持戒
戒除、禁止、杜绝一些不好的、不健康的行为,适当地规范、调整与约束自己的心理与行为,这就是持戒。
现代社会真的非常需要自我约束。如果人人都自由散漫、无所畏惧、毫无顾忌,则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虽然每个人都很喜欢自由,西方思想尤其强调自由,但在自由的同时,也需要有自我约束。试想,如果全世界都没有法律法规、没有伦理道德,肆无忌惮、随随便便,这样一切都会混乱。
佛教的自我约束,建立在因果与利他的观念之上。
无论信不信,因果都在那里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最基本的因果观念。做好事有好报,做坏事有坏报,也是天经地义的事。从法律的角度来讲,如果一个人做了违法的事情,却一辈子都没被发现,那他就不会受到法律的惩罚。但因果就不一样了,即使没有人发现,也一定会有果报,这是一种自然规律。无论是否有信仰,谁都逃不出因果的制裁。
全世界所有国家的法律,都是人为的法律。绝大多数,建立在个人利益的基础之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约束。佛教讲的因果,却是所有生命之间的约束。无论人与动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都必须遵从这一规则。谁违背了,谁就会受惩罚。
有了因果的观念以后,我们做事就会有选择,什么事情可做,什么事情不可做,就会懂得取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里面的“善”与“恶”的界定,可以用非常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凡是对其他生命有害的事情,都叫恶;凡是对所有生命有利的事情,都叫善。把善恶作为企业的道德准则,就会培养出诚实的高层管理者和员工,就会达成一致共识:要对社会、客户负责,产品必须是合格标准的等等。取舍因果的结果,就是讲究诚信;有了诚信,就会产生企业与客户的双盈。
交易可以分为三种层次:最下等的,是企业有利润,顾客遭损失。但这种交易是短命的,一两次受骗上当以后,就没有人愿意与其做交易了。这种企业一定没有前途,一定会瓦解崩溃。中等的交易,是企业亏损,但顾客获利;上等的交易,是企业赚钱,顾客也获利,这就是双盈的交易。做到双赢的企业,才是有前途的企业。所以,如果没有因果观念,一切都向钱看,不择手段地谋取暴利,这样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
佛教的因果其实一点都不神秘,但因为很多人对佛法不太了解,反而把佛教神秘化。有些学佛的人也喜欢神通,整天神神叨叨的,把本来不神秘的东西神秘化,把稀松平常的道理神圣化,这样反而造成了其他人对佛法的误解。
利他
有些事情为什么一定要去做?因为需要爱的付出。有些事情为什么不能做?因为这与爱有冲突。如果心中有了爱与利他的理念,就不可能做出违背良心、伤害他众的事情,就不会形成毫无规矩、不讲道德的市场机制,这不但对企业的良性循环有利,也对整个社会与所有生命都有利…
《慧灯之光九 佛教与商业·企业文化必备的六种准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