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十疑論》淺講 第五疑 具縛得生疑▪P2

  ..續本文上一頁們可知修了生脫死的自力法門,剛開始要先對治業以成就善業力,再對治煩惱以成就正念力。

  那他力法門是怎樣的呢?我們先看淨土的正行:

  【他力者,若信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取念佛衆生,即能發菩提心行念佛叁昧,厭離叁界身。】

  選擇他力,剛開始要做的是培養信心,要相信阿彌陀佛本願的攝受力。培養對阿彌陀佛歸依的心情,但這個信心很不容易培養。我們講一個嚴格的標准,就說打佛七,人家打佛七你也跟著進去念佛,在念佛的過程當中,如是對佛號沒有完全的一心歸命,通身靠倒的心情,這還不是真正在修淨土法門。淨土法門的根本你還不了解,你連念佛前方便的准備都還沒有做好,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代表什麼?爲什麼要歸依阿彌陀佛?有這麼多佛可以選擇,我們爲什麼要選阿彌陀佛?還根本沒有聞經達理,斷疑生信。如果沒有明白道理,那心中就有疑惑,帶著疑惑來念佛,根本不能構成淨土法門,因爲你的叁資糧還沒有具足。

  所以淨土法門第一:深信彌陀本願的攝持,相信阿彌陀佛有足夠的能力可以救拔我們。第二,開始發願,發起廣大的菩提心,修習念佛叁昧,要有一定的定課,執持名號,先從一心,然後成就不亂。從這個發願當中,雖然要成佛,但是要先完成第一個目標,要先離開叁界火宅,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我們在叁界火宅中,都被火燒得自身難保了,這樣怎麼會有可能行菩薩道呢?所以發菩提心以後,成佛道的第一個問題要先離開叁界。要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就是我們在修淨土法門的時候,要先成就信願行叁資糧,這是第一個正行。

  再看第二個助行:

  【起行施戒修福,于一一行中,回願生彼彌陀淨土,乘佛願力,機感相應,即得往生。】

  有正行是不夠的,還要有一些助行來幫助我們心中的正念。那怎麼辦呢?布施、持戒、修福,所以在淨土當中,它是先成就正念力,就是對彌陀歸依的心情,然後再成就善業力。那有人就會說:我念佛爲什麼要持戒呢?諸位要知道,淨土法門叫做帶業往生,橫超叁界。那帶什麼業呢?

  首先,我們要認知到凡夫衆生都是煩惱相當重的,每天妄想雜念紛飛,我們與生俱來的貪、瞋、癡、慢、疑諸多的無明煩惱,一定會驅使我們的身口意叁業造作惡業,正因爲我們是這樣罪惡的根機,才有阿彌陀佛同體大慈悲心所流現的念佛法門,和西方淨土的設立。佛爲的是使煩惱不斷的衆生,能夠帶業往生!只要我們在煩惱當中有信願持名願往生的心,我們決定能蒙阿彌陀佛願力的加持、能橫超叁界,這是不會有問題的!如果說我們信願持名,能心很清淨,沒有煩惱,能夠功夫成片,那往生不在中下。然而我們業障深重,還煩惱不斷,大惡雖不再造了,但每天還有造作這樣那樣的罪業,然而我們只要信願持名,也一定能往生!

  有人說帶業只帶舊業不帶新業。我看了許多的經論之後,覺得帶業不但帶舊業,新業也同樣可帶。難道說我們學佛以後就不會造業了嗎?只要觀察一下我們每天的念頭,起個爲了自己、爲了家人之念,就是壞的念頭、這就是個業、就有一個因果啊!我們因無明的煩惱沒有斷,俱生我執堅固,會有什麼清淨呢?有什麼慈悲、無我呢?我們內心想的大多還是貪嗔癡叁毒煩惱,這些都是業啊!阿彌陀佛悲憫我們,不舍一切衆生,舊業新業一攬子解決,這是個大航船啊!比如我們原來的業力是四十由旬的大石頭,然後我們再加點新業,成五十裏的大石頭放在這個航空母艦上,它照樣運載過去呀!但並不意味著反正帶業可以往生,我就不管而任其造作。不能這樣啊!一個真心學佛的人,一定要持戒,一定要修淨業叁福,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

  念佛行人盡最大努力消舊業,盡可能做更多的善業,但在起心斷惡修善業的過程當中,滲合著貪、瞋、癡的煩惱,這種雜毒之類是在所難免的,我們在世間生活,能找到一個不犯錯誤的人嗎?我們常會犯錯誤,我們是在錯誤之中成長的!如果這個念佛法門非常嚴格,只能帶舊業不能帶新業,那我們都沒有辦法往生了。所以,這個帶業一定要把它辨識清楚。我們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好好地淨化自己的心,然而確實還有做不到的地方,那只好交給阿彌陀佛了,他老人家會憐憫我等,會有慈悲願力給我們解決的。帶業往生,橫超叁界,疾速成佛,這淨土法門的異勝方便圓妙法,我們當深信不疑!

  《那先經》中,國王問那先比丘說:“人在生前造作諸多惡業,臨命終時念佛,便能往生佛國,我不相信這話。”那先比丘回答:“比如將大石放在船上,大石因此不會沈沒在水中。人雖然造了許多惡業,因爲念佛而不墮入地獄。有的小石反而沈沒水中,比如有人作了惡業,不知念佛,便墮入地獄中。”

  我們只要一面持戒,一面信、願、持名,到臨終的時候,乘佛願力,機感相應,一定能往生。故到淨土去的關鍵是乘佛願力,感應道交而往生,是佛力的加被。

  下面,我再引大安法師2009年11月9日在秦皇島講演中,有一段關于帶業往生的開示來作說明:

  “我想稍微讀淨土經論和祖師的著作,對于往生是不是可以帶業的問題應該都會明了,不應該不明了。淨土法門的特點就是帶業。通途的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都要消業,就是要斷見惑、思惑——斷盡,你才出叁界的輪回;斷塵沙惑、無明惑——斷盡,才能出變易生死。唯有淨土一法,你一品煩惱都沒有斷,以你的信願稱名感通彌陀的願力,就能夠橫超,所有的業都能帶。就是五逆十惡的即將要下阿鼻地獄的業,你只要至誠念佛,生大慚愧、大怖畏念佛,也能蒙阿彌陀佛的悲願加持往生。而且在帶業方面,你不要去分什麼舊業、新業。舊業固然可以帶,新業也可以帶。你不能說,你學佛之前造的業是舊業,學佛之後就一點業都不造。你有這個水平嗎?原來不學佛之前由于不信因果,沒有畏懼感,造的業可能更多;那麼學佛之後可能有點畏懼心,有點相信因果,但仍然由于我們的習氣重,還是會造這樣那樣的業,包括我們的念頭——舉心動念。念頭就是業,想想你一天到晚打什麼念頭,大多數都是汙染的念頭,都是貪、瞋、癡、慢、疑的念頭。這可不是業嗎?如果這個業不能帶的話,那阿彌陀佛的願力就有不完滿的地方了。阿彌陀佛連地獄的衆生都能夠讓他走,難道我們造點不至于五逆十惡的業還不能走嗎?所以你只要深信切願稱名,舊業能帶,新業也可以帶。但是這個話又得要說得圓滿一點,不能由于這個話,“哦,那造業就沒有關系,我一天到晚殺、盜、淫、妄、酒都去造了”,這也不行。淨業行人還要老老實實地奉行淨業叁福,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叁皈五戒,發菩提心,深信因果,這些都要去做。這是事相上,我們盡量奉行淨業叁福;在理上,要徹底地相信阿彌陀佛平等救度一切衆生具有大的威神願力:這樣就理和事都把它圓融起來。”

  爲此,智者大師在論中再引《十住婆沙論》中的話,來證明:

  【是故《十住婆沙論》雲:“於此世界修道有二種,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者,在於五濁惡世,於無量佛時,求阿裨跋致甚難可得。】

  所以《十住毗婆沙論》中這樣講:于此世界修道可分爲二種:一種是很難走的路,這就是靠自己的力量自修。第二種就是仗佛的大悲願力,比較簡單容易做的,叫做易行道。

  那麼,什麼是難行道呢?在五濁惡世之中修自力法門的人,他想達到不再退墮爲凡夫,不再退至叁界六道輪回,這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他雖然已經過無量佛出世時的修行,但仍無法達到“阿鞞跋致[5]”。故知靠自己的力量來修持,想要斷惑、想要超越叁界,非常之難!

  【此難無數塵沙說不可盡,略述叁五。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叁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四者聲聞自利,障於大慈。五者唯有自力,無他力持。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過數裏,極大辛苦,謂自力也。】

  困難的程度與種類之多,就是用無量無邊恒河沙數來計算,也無法算清。簡略的說有五種:

  第一個是“外道相善,亂菩薩法”,外道表面看起來很善良,可惜所說的不是佛法。我們今天這種情況就太多了,他們所說的看起來很像佛法,但若是深入地加以研究,就知道他們與佛法都是大相徑庭的。這就是惑亂佛法,使你分不清楚邪正。

  第二個就是“無賴惡人,破他勝德”,無賴就是不講道理,他們專門誹謗有德行的法師。別人若是稍有德行,或是較有名望,他就受不了開始誹謗,任何事都給別人抹黑。你若是聽到他誹謗而中毒,佛法就亂了。所以對于無賴惡人的惡意攻擊,你若是沒有智慧分辨對與錯,聽信了他對法師的誹謗,你就會對他所攻擊的人喪失信心,于是這位法師講經你也不來聽了,這就斷了衆生慧命。所以佛說謗僧罪業最重,比損塔壞寺的罪更重。塔寺損毀了還可重造,誹謗法師則令衆生對法師失去信心,斷絕了法身慧命,故其罪更甚。所以,千萬千萬不要誹謗叁寶!

  第叁個是“顛倒善果,能壞梵行”。什麼是顛倒善果呢?比如有人教你一種錯誤的方法,叫你如此這般修行,就會得到什麼善果,結果卻是剛好相反,所得到的是惡果。又如有人要出家,于是教唆他的父母去寺院裏把他拖回來。這就是“能壞梵行”。把錯的當作對的,把惡因當作善因,把惡果當作善果,這就是顛倒因果,破壞清靜的修行。

  第四個就是“聲聞自利,障于大慈”。聲聞行就是只爲了自己,認爲自己修行比較重要,就沒有大慈大悲之心了。

  第五個就是“唯有自利,無他力持”。後面用一個比喻來說明,好比跛腳的人走路,一天也不過走幾裏路而已,靠自己的力量,極爲辛苦。

  【易行道者,謂信佛語,教念佛叁昧,願生淨土。乘彌陀佛願力攝持,決定往生不疑也。】

  易行道就是信佛所說的,因爲佛是過來人,佛最清楚。信佛所教誨的念佛叁昧,並要腳踏實地去行持,願生淨土。藉著阿彌陀佛願力的攝持,不要再存有疑問,是決定會往生的。

  現在,我們再看總結:

  【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須臾即至千裏,謂他力也。譬如劣夫,從轉輪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轉輪王力也。】

  這以下再把自力的修行跟佛力的修行作一個比較。先看第一個譬喻:就像有人在水中前進,比如說我在水中,我靠自己的力量遊泳。你靠自己的力量遊泳,你一天能遊多久呢?如果是仰仗佛力,好比是坐船,坐阿彌陀佛的大願船,就能夠日行千裏。就是說,面對我們的惑業苦,完全不仗佛力的加持,完全用自己的心力來面對,那不僅是非常辛苦,而且是非常緩慢的,就像一個人不坐船而遊泳。如果我們能夠坐船的話,那這個速度就快多了,斷惑證真就更快了。以坐船跟個人的遊泳,來作爲第一個譬喻。第二個,譬如劣夫,我們是一個果報卑劣的生死凡夫,我在地上跑,也是跑得很慢。如果能夠跟著轉輪王出巡,坐在轉輪聖王的輪寶上,一日一夜就可周行四天下,就能夠遨遊四天下了,因爲有轉輪聖王輪寶給你的加持力。

  所以從斷惑證真的角度看,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自力法門,它一定先成就善業力,再成就正念力。一定要廣修福德,廣泛的跟衆生結緣,因爲善業力是他的基礎,如果福報不夠,修止觀就會障礙重重。淨土法門雖對修善也非常贊歎,但它要求的是先成就正念力。我們的心必須跟著佛的功德,先把那種信願的力量培植起來。

  下面幾句就好懂多了:

  【若言有漏凡夫,不得生淨土者,亦可有漏凡夫應不得見佛身。然念佛叁昧並無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隨分得見佛身粗相也,菩薩見微細相。】

  如果說像我們這樣煩惱重,又造了很重惡業的凡夫,不能生到極樂世界。如此則有漏的凡夫,也不可能見到阿彌陀佛的身相了。但不是這樣,你只要把心定在阿彌陀佛上,即一心念佛,那麼無漏的善根,就是不生不滅的心性就會展露出來。我們有漏凡夫就可隨自己念佛的功夫,隨分得見佛身相。所以,有的人念佛見到佛,有的人夢中見到佛,有的人見花聞香,這些感應太多了。又寺院中所塑的佛陀金身也是佛陀啊。這就是隨分得見佛比較粗略的相。菩薩見到阿彌陀佛,是見到阿彌陀佛的清淨微細之相,因爲我們的能力、境界不夠,見到的佛相不可能微細。

  【淨土亦爾,雖是無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發無上菩提心,求生淨土,常念佛故伏滅煩惱,得生淨土,隨分得見粗相,菩薩見微妙相,此何所疑?】

  往生淨土也是這樣。雖然一開始是有漏的善心善行,但只要發菩提心,願意求生淨土,經常念佛就能夠降伏煩惱,往生淨土,並且能隨各人的功力見到佛的粗略相,而菩薩見到的是微妙相。這是沒有什麼好懷疑的。

  【故《華嚴經》說:“一切諸佛刹,平等普嚴淨,衆生業行異,所見各不同。”即其義也。】

  所以《華嚴經》說:“一切諸佛之叁千大千世界,皆平等且非常莊嚴。但因每個衆生所造的業力不一樣,所看到的佛身也各不相同”。這就是它的道理。

  

《《淨土十疑論》淺講 第五疑 具縛得生疑》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