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呼喚觀世音▪P6

  ..續本文上一頁分二:(1)能感叁心;(2)感應六相。

  (1)能感叁心

  就是叁種心:至誠心、改過遷善心、利他心。修觀世音菩薩的法門,要得到菩薩護佑,這叁心一定要修好。

  ①至誠心

  念修的要訣只有兩個字——至誠。古人說:“精誠所致,金石爲開。”小到世間一才一藝,都要有誠敬心,才能成就、才能精微入神。古代有個象棋大師叫奕秋,他教人下棋專心致志才能取勝。世間小技藝都要這樣,何況我們要感通佛菩薩,怎麼能不至誠恭敬?心至誠才靈驗,不真誠就不能感通(叁心二意、半信半疑、隨隨便便,都是不真誠)。

  要獲得觀音菩薩加持,不能有任何懷疑。懷疑是最大的障礙,有懷疑就不靈驗。《大悲陀羅尼經》中說:“唯除一事,于咒生疑者,乃至小罪輕業亦不得滅,何況重罪。”(只排除一種情況,就是對于咒語懷疑,比如心理懷疑有沒有這樣靈驗呢?這是真的還是假的?如果心裏這樣不信,那下至小小輕罪也滅除不了,何況重罪。)古德說:“唯有狐疑是棄才。(只有狐疑不信排除在外。)”《大悲陀羅尼經》中又說:“唯除不善,除不至誠。”哪種人持大悲咒不靈驗呢?就是不誠心和不善良的人。

  我們細心看《觀音感應錄》,很容易發現,得感應者都有一個共性,就是虔誠。比如,他們深深信仰菩薩,幾十年如一日,在危難中全身心皈命菩薩,平常誦經念咒態度恭敬,在菩薩面前許願不雜半點虛假,這一類都是內心誠懇的相,誠懇就是和菩薩相通的關鍵。

  再看海外雜志上刊登的一件事:

  有位闊人家的少奶奶有個女傭人,聽到少奶奶天天念佛,女傭人很羨慕。她想:少奶奶已經這樣有福,還繼續修福,還在念佛,我也應該念。她就請少奶奶教她念。

  少奶奶正在吃荔枝,瞧不起她,就說:“你還配念佛?念什麼?荔枝核!”

  她信以爲真,就成天念荔枝核。不久她的兒子掉在海裏,後來回來告訴母親:“好危險!船翻了,我掉在海水裏,有一個東西把我漂起來,一直漂到海灘上,我上岸回頭一看,好厚一層都是荔枝核。”

  女傭人爲什麼能得到真實的感應?因爲她念的很真、很誠懇,雖然念的是荔枝核,但她心裏認爲自己是在念佛。她念念都真實,當然得感應。大家想想,連念“荔枝核”都能得感應,可見衆生的心和佛的心是相通的,自己誠心祈求,佛當然是回應的。所以,能誠心念觀世音菩薩,一定得加持。關鍵要相信自己正念這一句時,菩薩決定就在心中,一心專注、誠懇,就能感通。

  我們念時沒得感應,要檢查自己有沒有盡到誠心,萬萬不能生邪見,認爲佛法不靈。唯一要責備自己誠心不夠,更要發忏悔心、發大心,來求得觀世音菩薩加被。

  我們來看一則感應事迹:

  宋代遵式大師,也就是著名的慈雲忏主,曾經很刻苦地修般舟叁昧,以九十天爲一期。他平時苦學而吐血,身體十分虛弱,在道場當中,兩腳皮膚又開裂,但他用盡誠心來修法,自己發誓就是死了也不管。

  有一天,他忽然覺得像在夢中,見到白衣觀音用手指著他的口,引出惡蟲,又從指端流出甘露注入他的口中,遵式大師當下就感覺身心清涼,病也一下子消除了。他修忏圓滿出關的那一天,頂相隆起有一寸多高,聲音大如洪鍾。大衆都驚歎敬仰。

  遵式大師創立天竺寺,建造光明忏堂。大師在架上每一個椽子、每一片瓦時,都念大悲咒做加持。後來經過叁次寇難,火都自動息滅。這都是大師心念虔誠、願力堅固而得到的感應。

  所以要知道,誠心的力量不可思議,緣起不在別處,就在這一念心上。“一切唯心造”,心就有這樣微妙、誠心就有這樣大的作用。

  遵式大師持咒加持感應殊勝,這是因爲他心精誠專注,這個加持就加上去了,這股力量一定按緣起律發揮它的作用。

  所以,我們持名、念咒、誦經、祈禱,心越誠敬越好,當下是什麼心,就會出現什麼效果。古人寫經,能讓經文字字放光,根本原因就是心達到了至誠。把心力放上去,加持就出現。今天的人誠心不夠,所以沒有成就。

  再看:

  過去有個劉山英,某一年冬天讀了《了凡四訓》和《俞淨意公遇竈神記》,深深相信命自我立、福由自求。

  在這之後,他忏悔自己的罪過,每天跪著念誦觀世音、准提佛母的經咒、名號,祈禱母親長壽。凡是救濟衆生的事,他都歡歡喜喜地去作。

  有一次,他母親忽然舊病複發,比以前更嚴重。母親對他說:“我這是叁十一年前生的老病,每次發病很快就好。今天你正念誦經文,反而病情加重。這是我年老福薄不能消受吧!”

  他哭著說:“這是兒子誠心沒到,妄念沒有除掉的罪過。”

  劉山英當即就焚香,對天叩頭痛哭,發誓要消除一切妄念,讓母親的病早日痊愈。

  他母親已經五天滴水不進了,這一天忽然開口說自己想喝粥。

  他那天晚上夢見所供奉的觀音大士招呼他母親一起坐,而且給一杯綠水讓他母親喝下。第二天病就減輕了一半,再過幾天病就痊愈了。從此以後再沒有發過病。

  由這件事他更相信感應如響應聲,誦經也更加虔誠。

  聽了這個公案就知道,誠心要從自己心裏發出來。劉山英前面誦經時,誠心並沒有由衷而發,所以沒有大的感應。後來他焚香、叩頭、痛哭、發誓,這是真心流露,當下就感通觀音大士。我們一再強調誠心要由衷而發,常常有這樣的現象,很多人流于口頭,做的多半是表面文章,像忏悔、發願、發心、依止善知識,並沒有由衷發起真誠心,所以才不見效果。這一點務必要反省自身。

  宣化上人講經時曾講到他東北家鄉有一個人,以前做強盜,到處打劫、強搶、綁票。

  有一次,在搶劫時和人打仗受傷,療養了半年多,不見有任何好轉。他這時覺悟過來,知道自己做了壞事,所以傷口總不見好,因此就發願:如果我的傷能好,我以後再不作土匪,我就到我父母的墳上去守孝!

  他發了這個願之後,沒有幾天傷就好了,于是他到父母墳上去守孝。在守孝期間,發生了很多奇特的事,有一件是爲大衆求晴、割肉祭天的事。

  那是在他守孝期間,連下了幾個月的雨,天總不晴。他想這樣會把所種的谷子都淹死,因此他就求晴。求晴要有所表現,他就向天發誓:如果叁天之內能停止下雨,我就把身上的肉割下來供天、供佛。

  發願還沒到叁天,才過兩天半時,雨就停止了。他要履行諾言,就在佛前拿刀把自己的肉割下來,大概一、二兩那麼大的一塊肉。割下肉以後,人就昏死過去。過了一陣子,才活過來。

  這時有位縣長路過,見地上流得滿地是血,心想這個人割自己的肉幹什麼?認爲他發狂了。一詢問才知道他是爲大衆求晴才割肉供佛、供天。縣官非常感動。

  再說他割肉之後,不知從哪裏飛來一只小鳥,這只鳥叫得很特別,鳥叫著:“多做德!多做德!做德多好。”意思是勸人要多做好事。

  所以,誠心祈禱有這樣大的回天之力,如果人人至誠祈禱,一定可以挽回天意。

  凡是祈禱都要至誠,能做到幾分虔誠就做幾分,這是關鍵。祈禱時要鄭重其事、精誠一心,竭盡自己身口意的誠敬,這就有感通的力量。心如果不誠敬,那心是虛假的,怎麼能感天動地,這是不會有感應的。所以“至誠”是能感的第一個條件,是首要前提。

  ②改過遷善心

  我們知道自己造了惡業有罪過,能真誠認錯、改惡向善,這是良心發現,良心發現就能和菩薩相通,所謂水清則月現。菩薩拯救有過能改的人,人願意改過自新,就和菩薩的心相合,就能感得菩薩救護。

  這是一條感應規律:彼此要相合、相應才感通。比如,心地陰暗就不趣向光明,見善自然躲避不接近。就像中陰階段,衆生業障深重時,見到佛光受不了。惡人邪氣重,不願意接觸善,願意呆在汙穢的環境裏;行爲放縱的人不願親近恪守律儀的人,這叫做“物以類聚”。所以,性質相同才能相合相應,我們能改過遷善,就和菩薩的心相合,自然感應道交。相反,有過不改、有罪不忏、心思邪惡,即使念誦,也只種未來善根,得不到現世感應。爲什麼呢?因爲自己的心和菩薩的心相背,自心發生障礙,菩薩也沒辦法加被。

  我們看《觀音感應錄》,裏面很多事都是人受報應時心裏恐懼,真正生了忏悔心,向菩薩發誓再不造惡,而且盡力修功補過,有這個內涵,再懇切祈求菩薩,就得到菩薩的救護。

  比如,明朝王應吉居士,供奉觀音菩薩很虔誠。某年,他生痰火病,滴水難咽。在這之後七天的子夜時分,他夢見自己坐了一頂轎子,在一條河的岸邊走。忽然人從轎子裏顛出來,掉進河裏,眼前出現了很多魚、蝦、蛇、龜。他想這些是我經常吃的,現在它們乘機來爲難我。

  他恍恍惚惚感到有人提起他的雙手,把他放在一塊大岩石上。他擡頭一看,天氣非常之好,紅太陽懸在空中,觀音大士身靠崖石宴坐,善財童子、龍女、鹦鹉、淨瓶都排在菩薩旁邊。

  他摸摸衣服沒有打濕,就向菩薩磕頭拜謝。

  菩薩說:“你是一位善知識的轉世,平時供奉我又很虔誠,所以特地來救你。你殺生太多才生這種病,如果能戒殺,病就可以好。”

  他當時就向菩薩許諾:“我一定戒殺。”

  菩薩說:“我這裏有醍醐,你拿去喝了吧。”

  他雙手捧杯一飲而盡,杯子像玻璃那樣內外透明,醍醐的味道清淡香澤。喝完之後,他磕頭拜謝菩薩。這時忽然從夢中醒來,口裏還有一股香味,全身汗如雨下。過了一刻,他覺得全身清涼,心也開朗清爽。這時能喝下稀粥,精神很快得到了恢複。從此王應吉刻骨銘心,發誓戒除殺生。

  在公案當中,觀音菩薩要求王應吉發誓戒殺,這是獲得救度的必要條件。他能做到這一點,菩薩自然按自己的本願做加持。我們設想,如果他當時不發誓斷殺,那就當面錯過因緣,病也不會好轉。所以,有感才有應,感應需要雙方的條件,王應吉能發願戒殺,符合菩薩的心願,這是他自身該做的事能做到;菩薩成就了悲願,能拔苦難,這是菩薩方面的條件具足。雙方條件聚合時,自然現前…

《呼喚觀世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