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十品 回向 第二百零一節課

  第二百零一節課

  今天講《入行論·回向品》最後一堂課:

  何時欲相見,或欲問法義,

  願我無障礙,面見文殊尊!

  修行人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碰到各種疑問,自己實在沒辦法解決。故而作者在此發願:無論何時何地想請教法義,願我都能無有障礙地面見諸佛智慧總集——文殊菩薩,解除一切疑惑,通達諸法的真實本義。

  許多大德的傳記中,均有蒙受文殊菩薩加持的經曆。例如麥彭仁波切,雖與文殊菩薩無二無別,但顯現上,在與格魯派格西辯論時,親見文殊菩薩的寶劍和經函融入自己,頓時對藏地如海般的廣博經論通達無礙。還有上師如意寶朝拜五臺山時,于善財洞中閉關21天,4月29日親見文殊菩薩,法王唱了一首金剛歌,傳記中也有簡單的描述。

  面見文殊菩薩的障礙,一方面是我們沒有祈禱,另一方面可能是享用信財過多。以前在青海一帶,據說有位格西非常出名,他可與文殊菩薩如人與人對話般交談,隨時都可以照見。後來一段時間,他見不到文殊菩薩,于是就向上師請教。上師問:“你最近是不是財富特別多?”他說:“確有此事。”上師要求他把所有信財都處理掉,他如是照辦後,一切恢複如初,又能面見文殊菩薩。可見,若對有漏財産的執著很重,心不誠,縱然是現見本尊的人,對修行也有一定的障礙。

  文殊菩薩是智慧本尊,我們若有緣分隨時面見,這是最好不過的了。但如果沒有這種緣分,即使在夢中請教法義,也是非常殊勝的。我們一定要對智慧有希求心,智慧的本尊就是文殊菩薩,故應經常念誦文殊心咒,同時也要用這個偈子來祈禱。在藏地,這個偈子可謂脍炙人口,家裏送孩子去寺院出家,上師給他剃度時,一般都會用這個偈子加持,希望他學文字時不太吃力,修行時能面見文殊菩薩。

  1987年,法王帶領一萬僧俗前往五臺山,在去之前,上師每天在課堂上都講面見文殊菩薩的有關公案。我在藏文的《五臺山志》中也寫過:藏地多少大德于五臺山見到了文殊菩薩,漢地虛雲和尚爲主的高僧也見到文殊菩薩……我們每個人都做好准備,去五臺山要見文殊菩薩。然而見到文殊菩薩時,也許認識,也許不認識,因爲菩薩化現衆多,有時候是國王形象,有時候是婆羅門形象,有時候是乞丐形象,有時候是官員形象,有時候是動物形象,有時候是彩光、彩雲等形象,一般人都難以測度。《極樂願文大疏》中達西 的公案,就足以說明這一點。但當時法王說:“只要想去五臺山,就一定能見到文殊菩薩。不管路上看到什麼,都要想是文殊菩薩。”所以,我一路上觀清淨心,看到耕地的農民,也覺得是文殊菩薩。到目前爲止,這種習氣仍根深蒂固,到哪裏都有種特殊的感覺:“他是不是文殊菩薩來接我啊?”當時,所有出家人和居士都念這個偈頌,在我印象中,秋巴堪布念的聲音最大,不管在成都也好,在五臺山轉塔也好,他都大聲地念:“剛采達瓦多巴昂,炯灑這瓦多那樣,滾波江陽切尼讷,嘎美巴樣同瓦效 。”

  大家今後也要用這個偈頌來祈禱。若沒有見到本尊獲得加持,依靠自力來聞思修行,力量是相當薄弱的,因此一定要經常祈禱本尊。如果始終不離本尊護佑,自己的修行會很方便、很成功,弘法利生的事業也有護法神、天龍八部的鼎力相助。這一點可以看得出來,有些人弘法利生輕而易舉,有些人則違緣重重,這主要跟他發心是否清淨有關,同時也跟護法神和本尊的加持有關。

  假如想面見文殊菩薩,應在家裏挂上文殊像,時常虔誠祈禱,有機會最好能朝拜五臺山。我曾研究過藏傳和漢傳的大量史料,深信它是文殊菩薩的清淨刹土,如《六十華嚴》 雲:“東北方有菩薩住處,名清涼山,過去諸菩薩常于中住。彼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有一萬菩薩眷屬,常爲說法。”菩提流志翻譯的《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也說:“世尊複告金剛密迹主(金剛手)言:我滅度後于南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震那(中國),其國中有山名曰五頂,文殊師利童子遊行居住,爲諸衆生于中說法。”很多可靠經典都說文殊菩薩住在五臺山,藏傳佛教中薩迦班智達等高僧大德前往時,也確實見到了文殊菩薩,回來後弘法利生的事業完全不同。

  上師如意寶在1986年給我們講過,明年前往五臺山,目的有兩個:一是要攝受大量的漢族四衆弟子。(當時由于地域隔閡和語言不通,大家覺得非常稀有。在我們藏人眼裏,漢地衆生都不信佛教,很多老上師,包括堪布嘎多,紛紛反對上師的行爲:“您不要去!那個地方像羅刹國,去了就不一定能回來。”)二是我們這裏的很多小堪布,若朝拜五臺山祈禱文殊菩薩,弘法利生一定會有不同的能力。當時我記得很清楚。

  確實,聖者的智慧不是分別念所能衡量的。回顧這20多年,當時法王的慧眼洞察到了現在很多狀況。成千上萬的漢族弟子,如今能學習藏傳佛教,尤其與學院有這麼殊勝的因緣,都是以此緣起而來;不是自贊毀他,我們學院一些大德的修行,遠遠超過藏地和漢地很多大德,原因也是當年去五臺山祈禱文殊菩薩所致。

  當時,我們好幾個堪布,年齡都比較小,從五臺山回來後,上師剛講《釋量論》,大家感覺智慧完全不同了,以前不是這麼聰明,現在好像特別聰明,一聽就懂。也許這是我們的信心或分別念。但不管怎麼樣,佛教是有不可思議的緣起和威力,這一點大家不可否認。

  你們如果有緣分,應該去五臺山拜見文殊菩薩。東臺有一個那羅延窟,經論中記載,文殊菩薩經常住在那裏;還有善財洞,法王于此曾面見文殊菩薩。這些聖地的加持都不可思議,若能誠心祈禱,念100萬遍文殊心咒,你回來肯定開智慧了。以前是笨笨的,什麼論典都不懂,在五臺山住了一個月,任何法義都通達無礙——過段時間,你們會不會都跑到五臺山去了啊?總之,我們要發願:讓任何衆生依靠文殊菩薩的加持,通達一切教義。

  爲于十方際,成辦有情利,

  吾行願得如,文殊圓滿行!

  爲了成辦遍布十方虛空際芸芸衆生暫時與究竟的利益,願我的行爲也能像文殊菩薩那樣圓滿行持。

  我們一定要發這個願,學習這麼大的論典,最後理應有所收獲。什麼樣的收獲呢?盡量地斷掉自私自利,像文殊菩薩和地藏王菩薩那樣,誓願饒益一切衆生。我最近感到很高興,以前見到一些居士,他們經常說:“上師給我加持加持!有一個人跟我關系不太好,我想降伏他,您可不可以傳個金剛橛咒語或蓮師猛修法?”或者說:“您給我加持加持,我想要當官!”很多發願都不正確,而現在,他們在上師或佛像面前發願,都會提到:“願我相續中生起無僞菩提心。”這樣想真的很好!也許有些人因爲我講《入行論》時贊歎這種發願,故意這樣說的,但大多數人不會這樣,他們是發自內心想度衆生、利益衆生。

  大家現在有非常好的條件,不但獲得了人身,而且具有諸佛菩薩的加持,在這個時候,應該像文殊菩薩一樣發願,願十方衆生得到暫時和究竟的利益,不管他們對我如何,我一定要利益他們。《文殊十大願》(能海上師譯)中言:“若我有緣,若我無緣,同我大願,則是我身,共我無別。”意思是說,無論你與我文殊是否有緣,只要想利益衆生,與我同一大願,則與我無二無別。昨天也講了,文殊菩薩並非只是拿寶劍的一個本尊,想利益一切衆生的這顆心,從某種角度來講,也可以說是文殊菩薩。文殊菩薩的行爲就是利益衆生,上師如意寶講《普賢行願品》時說過,我們平常念誦的“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主要是講文殊菩薩的修行無有量,不止是幫助一個衆生、修一個法門,由于發心無量之故,他所獲得的功德無量,依靠無量功德和無量神通,饒益的衆生也無量。我們也應該發這種願,不要只停留在幫一個人、做一件事上面,否則這種心態非常狹隘。

  上師如意寶在每次傳法的開頭,都先頂禮文殊本尊,念一遍前偈與此偈來發願,以確定自己傳法的方向和目標。其實上師如意寶跟文殊菩薩一味一體,發願對境的衆生都無量無邊,利益衆生的修行和行爲也無量無邊,示現的神通不可思議。

  此處,我們學的是文殊菩薩不可思議的行境。現在有些人不了解文殊菩薩,其實大乘經典中介紹得比較多,經典記載,佛陀在世時,所有的眷屬中,文殊菩薩的功德令人刮目相看。譬如,未生怨王造多個無間罪後生起追悔心,想從痛苦中拔出來,就去求佛陀解除他的罪惡。佛陀說:“除了文殊菩薩外,誰也不能消除你的痛苦。”因此,未生怨王想迎請文殊菩薩及迦葉尊者到宮中應供。他問舍利弗:“文殊菩薩有多少眷屬?”答曰:“五百人。”于是他就回去准備了,(每個小袋子裏裝一些餅幹和飲料,開玩笑!)請他們明日來赴宴。

  第二天,文殊菩薩從十方刹土帶來八萬二千菩薩侍衆,迦葉尊者也帶了五百眷屬,人數大大超過預先准備的份額。未生怨王傻了眼,大生畏縮,有一位藥叉現身對他說:“不要緊,文殊菩薩有善巧方便,可滿足一切來者受用。”這樣說後,他才安心。到午宴時,上萬菩薩都沒有帶缽盂,未生怨王又特別著急,忙問文殊菩薩該如何是好。文殊菩薩說:“到進餐時,他們的缽盂自然會從各自的刹土飛來。”剛一說完,所有菩薩的手中都已有了缽盂。通過文殊菩薩加持,未生怨王所預辦的飲食,一點也不嫌少。進食之後,缽盂又自然飛走。未生怨王歎爲稀有,對文殊菩薩生起極大信心。

  應供後,文殊菩薩爲他開示罪業的自性,宣說種種勝義法門,由此消除了他的悲傷和疑慮。爲了酬謝,他把最好的法衣供養文殊菩薩,結果文殊菩薩不見了,空中有聲傳言:“誰在就供誰吧!”他就以衣供養迦葉尊者,迦葉尊者也不見了。實在沒辦法,他想:“只有我在,就給我自己吧!”沒有想到,連他自己也不見了。以此因緣,他頓時斷除了我執的分別,住入空性境界中,原來所造的無間罪也得以清淨。

  文…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十品 回向 第二百零一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