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叁皈依
自皈依佛,當願衆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這一個偈,同了下邊的自皈依法,自皈依僧二個偈,就叫叁皈依,是皈依的叁寶。叁寶有自性叁寶,常住叁寶兩種的名目。解釋這叁皈依的,因爲開頭都有一個自字,所以有當做皈依自性叁寶的。實在照經文上邊的意思,應該照皈依常住叁寶解釋的,就是不照全品經文的道理講,單照這叁個偈說,也是照皈依常住叁寶解釋的來得順當。因爲是說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不是說的皈依自佛,皈依自法,皈依自僧的緣故。況且是對了佛菩薩經像前念的,怎麼可以說不是皈依的常住叁寶呢。要曉得常住叁寶,就是自性叁寶的相。自性叁寶,就是常住叁寶的性。自他本來是不二的,所以盡管皈依常住叁寶,實在也就是皈依自性叁寶。只要曉得這叁寶就在自己的心裏頭,不當他在自己心的外面就是了,何必一定要照自性叁寶的解釋呢。照自性的解釋,那麼倒變了有自他的分別心了,實在是不相宜的,還是照皈依常住叁寶的解釋好。能皈依的,是自己的色身,就是自己的心性變現的相。所皈依的常住叁寶,也就是自己的心性變現的相,那麼能所也不二了。有人問道,這叁皈依,說是皈依的自性叁寶,那是六祖大師說的。你說他不對,不是謗毀祖師麼。我道,六祖是直指人心的大宗師,不論講什麼法,都是歸到自己的心性上邊去的。若是曉得了這種意思,決不會聽了六祖的話,就疑惑到佛經裏頭所講一切修持的種種事相法門,有什麼不對。要曉得佛所說的,是普遍利益九法界一切的聖人凡人的。六祖所說的,是要人都悟到自性的。但是六祖所載的,只能夠利益夙根成熟的一種利根人,因爲宿根成熟的利根人,決不會執著理性,抛棄事相的。那種專門執著了理性,就抛棄事相的人,對那理性上,也一定不是真有什麼覺悟的。你若是對六祖所說的,算他是的,對佛所說的,不認做是修持的正大法門,那麼你不論對什麼事情,都是講自心的了。你既然專門講自心,不講事相,那麼你吃飯穿衣,也都可以專門依靠自心,絕對不要依靠事相上的穿衣吃飯了。倘然穿衣吃飯,仍舊要依靠了事相,才能夠做人,那麼爲什麼獨在這修持的正大法門上,反要偏依理性,抛棄事相呢。總之這個第一偈,是說自己皈依了佛,就應該發願,要使得一切衆生,也都能夠成佛道。體解大道的體字,是體察,就是用心研究道理的意思。解字,是解悟,就是真實明白道理的意思。大道兩個字,就是自己的心性。心的量最大,一切的法,都包容在自己心裏頭的,所以說是大道字,就是道理。一切的道理,都是自己心性的作用,所以心性就是大道。研究到明白了自己心性的道理,就叫做體解大道了。種種的心相裏頭,菩提心最是尊貴,沒有再勝過菩提心的了,所以菩提心叫做無上心。發菩提心,也就叫發無上心。華嚴經上,入法界品裏頭,彌勒菩薩贊歎這種菩提心的功德,有很長的一篇文字,就爲了這菩提心是最尊貴的緣故。因爲發菩提心,有叁種。一種是曉得了佛法的好處,所以發這菩提心的,叫信發心。一種是明白了心性的道理,所以發這菩提心的,叫解發心。一種是證到了真實的境界,所以發這菩提心的,叫證發心。華嚴經上有初發心功德品,贊歎初發心菩薩的功德,真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所以修行的人,一定應該要發這無上菩提心的。照無量壽經上說,叁輩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都是先要發菩提心的。觀經上說,要想生到極樂世界去,應該要修叁種福德,這裏頭就有發菩提心的一條。所以發菩提心,實在是往生西方的正因。原來十方諸佛,就是自己心性本覺的相。一切衆生,就是自己心性煩惱的相。都是自己的心相,倘使自己不曉得皈依本覺,度盡煩惱,怎麼能夠成佛道呢。
自皈依法,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這一個偈,是說自己皈依了法,就應該發願,要使得一切衆生,也都能夠精通佛法。深入兩個字,不獨是要多看見讀佛經,並且要能夠精通經裏頭所說一切真實的道理。要像上邊所說的,登了華藏玄門,入了毗盧性海,那才真是深入哩。經是無上的法寶,應該寶藏的,所以說是經藏。還有經的部數多,同了修行的法門多的意思。智慧是出世間的正智,不是世智辯聰的邪智,就是自己心性的般若德。般若的量,廣大無邊的,所以說是摩诃般若。推測不到底的,所以說是深般若。因爲又是大,又是深,所以說像海。本來種種經典,都是發明心性的道理的。一切的佛法,實在都是自己心性裏頭原有的。所以心性就叫做如來藏,又叫做覺海。能夠真實見到了自己心性的妙用,那麼就是叁藏十二部經,都讀通了。
自皈依僧,當願衆生,統理大衆,一切無礙。
這一個偈,是說自己皈依了僧,就應該發願,要使得一切衆生,也都能夠成賢聖僧。僧字就是是和合衆。和,是和睦。合,是聚合。意思是許多的人,聚合了在一處地方,大家沒有意見不合,互相爭論的事情。大衆兩個字,就是指和合衆說的。統字,是統率的意思。理字,是指導的意思。要是大和尚,大法師,才有這統率指導大衆的權力。一切無礙,就是說種種事情,都沒有一些妨礙。原來一切衆生,都是同了自己是同體的,自他沒有二相的,所以只要自己能夠合著道理,自然他們都會服從的。上邊的叁個偈,是出在華嚴經的淨行品上的。淨行品是講修隨自意叁昧的,凡有一舉一動,總是發願意衆生都成佛道的心。能夠依照這種方法修,那麼一天到夜,總在念佛叁昧裏頭了,真是最妙的修法。實在應該把全品的經文,做每天功課讀的。從前有一位高僧說過的,讀這淨行品,可以抵得受菩薩大戒。宋朝的省常大師,就是蓮宗的第七祖,曾經在杭州西湖邊的昭慶寺,仿照廬山蓮社的規矩,結一個淨行社,除了念佛外,專門念這淨行品做常課的。修淨土法門的人,雖然說是靠阿彌陀佛的願力,究竟也要自己的心性裏頭,能夠現得出這個淨土相來,那麼臨終的時候,才能夠往生到淨土去。要心裏頭現出這個淨土相來,還是要淨心的。維摩經上說的心淨則佛土淨,所以願求往生西方的人,實在是不可以不修淨行的。
和南聖衆。
和南兩個字,是梵語,翻譯中國文,就是頂禮。聖衆,是說許多的聖人賢人,所有道場裏頭的佛,菩薩,緣覺,聲聞,都包括在裏頭的。這一句,並不在叁皈依正文裏頭的。念叁皈依的大衆,只要念到一切無礙就完了。這一句,是應該敲磬子的人唱的,是教各人一齊頂禮道場裏頭的一切聖賢的意思,同了經裏頭所說作禮而去一樣的,是結束一堂功課的。現在各處寺院,或是法會裏頭,在朝課夜課裏頭,念了叁皈依的後,早晨還要祝韋馱菩薩,夜間還要祝伽藍菩薩,不便念了叁皈依,大家就散,所以加這一句在叁皈依後。學佛的人,都要曉得這種念法的道理,那就不會亂說天下的叢林,都是弄錯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