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坐的大火輪船,不是很穩很快的麼。現在這個世界上,種種的苦處,真是說也說不盡,想來大家總也覺得受怕的了。現在總還算是靠前世的修福,生在人道裏頭,已經是這樣的苦。若是再一個不小心,造了些惡業,或是前世的果報熟了,落到了叁惡道裏頭去,那是更加沒有法想了。現在既然曉得了這個脫苦的絕妙法門,應該要一心一意的念佛求生西方,把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當做自己的性命。不獨是在朝夜課裏頭念,一有了空閑的時候,就應該專心念這一句佛號。越念得誠心,越念得數目多越好。這是自己將來的真實受用,萬萬不可以不著力的。念佛的時候,應該先繞圈子念,但是要順了繞的,就是從東走到南,從南走到西,從西走到北這種走法,叫隨順,有大功德的。若是從東走到北,從北走到西,從西走到南那就叫做逆行,有罪過的。倘然走得時候長了,可以坐了念,或是跪了念。自己定的遍數念完了,仍舊跪了,念下邊的各種佛菩薩名號。
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
藥師佛,是東方琉璃世界的佛,怎樣忽然加在西方叁聖裏頭念呢,這是有一個緣故的。在清朝順治皇帝時候,有一位玉琳大禅師,精通佛法,常常念藥師佛。順治皇帝皈依這位玉琳大禅師的,玉琳大禅師題順治皇帝的法名,叫行癡。行字,是玉琳大禅師題他弟子法名的字派。癡字,是因爲順治皇帝在最初皈依的時候,要用壞字眼來題法名。玉琳大禅師請順治皇帝不必用壞字眼,順治皇帝一定不肯。玉琳大禅師就寫了十多個壞字眼,請順治皇帝自己揀選,順治皇帝就揀定一個癡字。因爲玉琳大禅師常常念藥師佛,所以玉琳大禅師一派的寺院,在做朝課的時候,也都念藥師佛。實在講起來,佛本來沒有自己同了旁人的分別,所以念藥師佛,可以求生東方,也可以求生西方的。並且既然皈依了叁寶,凡有十方一切諸佛,都應該要念的。但是講修行的方法,那是應該專修,不應該雜修的。像我們修淨土法門求生西方的,應該專門念阿彌陀佛,專門禮拜阿彌陀佛,不把心分到別處去,叫做專修。念了別尊佛號,就算是雜修了。因爲心不專一,所以說他是雜。善導和尚說,專修的百即百生,千即千生,雜修的就百中難得有一二個往生了。可見得雜修實在是很不相宜的。況且現在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正是一心求生西方的時候,怎麼可以夾雜別尊佛號在裏頭呢。要曉得念佛的主意,究竟是爲的什麼,不是爲的要求生西方,了脫生死麼。既然要求生西方,了脫生死,那麼應該要把這汙穢的身體,看得很討厭,希望能夠早一天丟開這個臭皮囊,脫離這個惡濁世界,生到極樂世界去。在那蓮花裏頭,現出清淨光明的身相來,才是快活,才是福氣,才是真正的消災,真正的延壽。怎麼還要貪戀這汙穢的身體,要求消災延壽呢。楊次公說的,愛不斷不出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在這汙穢的身體上,求消災,求延壽,這種的心,不就是愛不能夠斷麼。念了西方接引佛後,忽然又念兩句東方佛號,不就是念不能夠一麼。這樣的念法,怎麼能夠逃出娑婆世界,生到極樂世界去呢。照我的意思,真是修淨土法門的人,就是碰著有喜慶的事情,同道的人,來慶賀他,替他念普佛,也應該專門念阿彌陀佛,幫助他修成淨因,才是道理。苦是我們的善知識,越是受苦,越是能夠提起厭離娑婆,求生極樂的心來,所以不必替他求消災的。老是八苦裏頭的一種苦,祝他延壽,不是教他多受老苦麼,有什麼好處呢。況且一切諸佛,共同的一個法身,功德威神力,也都是同等的。專門念阿彌陀佛,實在就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都念到的了。觀無量壽佛經上說,見了阿彌陀佛,就是見了十方一切諸佛。修觀同了持名法門雖然是兩種,道理總是一樣的,所以念了阿彌陀佛,實在可以不必再念別尊佛號的了。就是說要消災延壽,那麼念了阿彌陀佛,也就可以消去生死的災難,得著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的長壽的,哪裏有眼前的災,不能夠消,眼前的壽,不能夠延的道理呢。講真實的道理,一切的法,都是自己的心造出來的。只要自己的心裏頭,不去造十種惡業,能夠修十種善業,那麼災也不必求消,自然的諸事吉祥了,壽也不必求延,自然的無病長年了,何況再能夠念佛修行呢。我說這許多話,並不是教人不要念藥師佛,不過說是在這一節專修淨土的功課裏頭,夾雜念這幾句,實在是不相宜的。要念藥師佛,應該另外提出來,做一種功課念。或是念一兩串念珠,或是念幾百聲,幾千聲,念完了,把功德回向一切衆生,願意他們一切的災難,都完全消去,能夠延長壽命,發起修道的心來,一同生到極樂世界去,那麼合了淨土的修法了。有人道,你說單念阿彌陀佛,叫做專念,念了別尊佛,就算是雜念。照這本朝課所定的功課,只念叁句藥師佛,你已經嫌他雜念,倘然再另外提出來多念了,不是更加雜念了麼。我道,你還沒有明白我所說的專念雜念的道理。專念,是說心思的專一。雜念,是說心思的夾雜。大凡一個人做事情,總有一種意思的。譬如我們念阿彌陀佛,那意思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爲阿彌陀佛,是極樂世界的教主,所以求生極樂世界,一定要專念阿彌陀佛的。念別尊佛,恐怕總是另外有別種意思的。有了別種意思,那就是心思不專一了,就叫做雜念了。像原定的功課,是念西方叁聖名號,中間加出念叁聲藥師佛來,意思不是求消災延壽的麼。消災延壽,也沒有什麼不可以求。譬如有了災難,就不免要障礙他的修道,那麼要爲了修道方便的緣故,消災是應該求的。或是恐怕修淨業的功夫還淺,還不能夠決定生西方,先就死了,所以要求多活幾年。那麼爲了要淨因純熟的緣故,延壽也應該求的。照這樣的意思念藥師佛,仍舊還是求生西方的一個主意,沒有變動。那麼雖然不是往生的正行,卻也是往生的助行,還不能夠說他是雜念。但是念這叁聲藥師佛的人,恐怕不一定都是這種念頭,只曉得愛惜自己的色身罷了。愛惜這個色身,那是生西的大障礙。這種雜念,萬萬不可以有的。好容易念了許多聲的阿彌陀佛,可以成功一種淨因了,忽然去提起他愛惜色身的心來,把這無漏功德,變做了有漏功德,所以我說實在是不相宜的。講到我說的另外提出來念,把功德回向一切衆生,替他們忏悔罪業,發願求生淨土,那是同了阿彌陀佛的本願相應的,也就是修的普賢行願。這叫做發菩提心,實在是淨業的正因。這樣的念藥師佛,同了念阿彌陀佛,可以算得是一樣的功德,不可以說是雜念了。還有一層,照我的意思,念藥師佛,應該要照本願經上,念藥師琉璃光佛的。因爲消災延壽,是佛的本願,只要念了佛號,自然就會同了佛的願心相應的,不必要把佛號改做消災延壽藥師佛的。
南無觀世音菩薩
楞嚴經上說,觀世音菩薩在無數恒河沙劫的前,供養觀世音佛,發了菩提心。佛教菩薩修耳根圓通法門,就從這個法門上,證得自己的心性,成功叁十二種應身,十四種無畏功德。所有十方世界苦惱的衆生,只要一稱菩薩的名號,菩薩就會追尋這個聲音,來救度他的苦。有這樣的大慈力,所以觀世音佛,就在大會裏頭,授記稱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本願經上,釋迦牟尼佛說觀世音菩薩同了我們娑婆世界,有大因緣,所有六道的衆生,能夠聽到了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或是見著了觀世音菩薩的形像,愛慕觀世音菩薩的,贊歎觀世音菩薩的,這種衆生,決定永遠不會退失道心的。法華經上說,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同了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的名號,一樣的福德。蓮池大師編的往生集裏頭,供養觀世音菩薩像,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的人,往生極樂世界的,也很多很多的。
南無大勢至菩薩
觀無量壽佛經上說,只要看見了這尊菩薩身上的一毛孔的光,同了看見了十方無量諸佛的淨妙光明一樣,所以稱無邊光。用大智慧的心光,周遍照到十方一切世界,能夠使得苦惱衆生,脫離叁惡道的苦,得著佛的種種無上的大力,所以稱大勢至。別種經裏頭,也有稱得大勢的。各寺院裏頭塑的西方叁聖像,中間是阿彌陀佛。上首的一尊菩薩,頭上戴的天冠裏頭,有一尊立的佛像的,那是觀世音菩薩。下首的一尊菩薩,天冠頂上露出一個寶瓶的,就是這位大勢至菩薩。楞嚴經上,大勢至菩薩自己說,在恒河沙劫的前,有一尊佛,名號是超日月光,教我念佛叁昧。我就用念佛的心,得到了無生法忍。現在在這個娑婆世界上,接引念佛的衆生,生到極樂世界去。可見得這尊菩薩,最是提倡念佛法門的。受記經裏頭說,將來阿彌陀佛涅槃了後,觀世音菩薩成佛,名號是普光功德山王佛。這普光功德山王佛,涅槃了後,就是大勢至菩薩成佛了,名號是善住功德寶王佛。有人問道,怎麼阿彌陀佛還有滅度的時候呢。我回答他道,那是一班同佛緣盡的衆生,自己識心上現的這種滅度的相,並不是佛真的滅度了。只要看這受記經上邊說的,阿彌陀佛涅槃後,或有衆生不見佛者,有諸菩薩得念佛叁昧,常見阿彌陀佛。既然說阿彌陀佛是涅槃了,又說得念佛叁昧的菩薩,仍舊常常看見阿彌陀佛,可見得佛涅槃的相,只是那些緣盡了,不能夠見佛的人,自己的識心上妄現出來的,並不是真的涅槃。就像金光明經上,性相菩薩疑心釋迦牟尼佛的壽,怎麼只有八十年。當時東方的阿鞞佛,南方的寶相佛,西方的無量壽佛,北方的微妙聲佛,一齊現相向性相菩薩說道,一切的海水,可以曉得他是幾滴,一切的須彌山,可以曉得他的斤兩,一切的大地,可以曉得他微塵的數目,虛空的分界,還可以盡他的邊際,獨有釋迦牟尼佛的壽,沒有數量可以計算得出的。那麼可見得雙樹涅槃的相,也是我們福薄的衆生,自己識心上妄現的了。所以智者大師入了定,就看見釋迦牟尼佛還在靈山說法。照這樣看起來,所有一切的佛,實在都是常住不滅的,還有什麼疑惑呢。
南無清淨大海衆菩薩
這一句,是把所有極樂世界的人,除了叁聖,還有一切的菩薩,聲聞等,都包括在裏頭了。凡是極樂世界的人,都是從蓮花裏頭生出來的,都有一種光明的身相,不像這個世界上的人,血肉汙穢的,所以說是清淨。還有一層,極樂世界,都是諸上善人,沒有惡濁的心念的,所以說是清淨。大海衆叁個字,是比喻菩薩的多,像那大海的水,算不出他的滴數來的。照阿彌陀經上說,阿彌陀佛有無量無邊的聲聞弟子,都是阿羅漢,不是用算法能夠算得出他的數目來的,只可以說是無量無邊阿僧祇那麼的多。菩薩大衆,也是這樣多的。並且不但是菩薩大衆,是連那聲聞大衆,也一起在裏頭的。因爲極樂世界的聲聞,不過是暫時證的小果,終究是要回心向大的,所以也就是菩薩。念這一句,是表明白願意同了諸上善人,聚會在一處的意思。
《朝暮課誦白話解釋卷上 六、贊佛偈》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