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只不過看不見而已,實際上他們都存在。一、鄉土神:你在哪裏降生,當地的土地神中專門有一個來保護你。二、父族神:你父親是什麼種族,延續下來有一個天神,一般處于你右肩。叁、母族神:你母親是什麼種族,延續下來有一個天神,一般處于你左肩。四、戰神:保護你的命運、你的名聲,我們藏地有一種說法:“這個人的戰神很厲害,他做什麼都成功,一直是美名遠揚。”戰神厲害的話,就算他不是好人,口碑也很好,做什麼都很順利。五、生命神:你的壽命延續多少年,他就一直保護你。這五種神與每一個人共存共亡。《佛說灌頂經神咒經》中說,受叁皈的人還有叁十六部神王攜衆眷屬守護,譬如善光神、善月神,各自都有不同的神通力。
我們有很多天神守護,但不要天天都是想自己別遇到違緣。前兩天我要求大家供護法,很多道友也經常供護法,但供的時候你們也想一想:“我是不是爲了利益衆生?想幫助很多可憐衆生?”發心的動機非常重要,比如說一個領導,他上臺的目的是什麼?如果爲人民著想,目標是對的;如果只爲自己升官發財、貪圖享受,那就搞錯了。
學習大乘佛法的人,始終都要觀察自己,看能不能摧毀自私自利的我執。若能在摧毀我執的基礎上利益衆生,那麼不管別人贊歎與否,你的方向和發心都是對的。如果沒有這一點,一切都圍繞自我而操作,這方面還是需要調整!
願脫無暇難,具信慈愛慧,
食用悉富饒,時時憶宿命!
願衆生都能脫離八無暇的險難處,具足信心、慈心與智慧,盡情享用無罪業的清淨食物,受用豐足富裕,恒時能回憶自己的前世。
前面也講過,修持佛法必須遠離八無暇,《般若八千頌廣釋》雲:“地獄餓鬼與旁生,邊鄙蠻人長壽天,邪見不逢佛出世,喑啞此等八無暇。”這八處沒有空閑修持正法,故叫做八無暇。
具體而言,地獄有寒熱之苦,餓鬼有饑渴之苦,旁生有被人役使之苦,叁惡趣衆生日日夜夜感受劇苦,沒有修法的機會;佛法不興盛的邊鄙地方,那裏無有佛法,因而也不會有修法的機會;若轉生到長壽天,一直處于無想狀態中虛度光陰,也同樣不具備修法的時機;如果投生爲邪見者,心不堪能而沒有修法的良機;假如佛不出世,就遇不到佛法,也沒辦法修行;投生爲喑啞的愚癡之人,自心無法調柔,今天聽了一個小時的課,結果一句也沒記住,一直在做夢,夢中還看了很多精彩節目,這種愚癡人無有機會行持佛法。遠離了這八種無暇,就稱爲具足閑暇,我們應該發願具足。
當然,僅僅遠離八無暇還不夠,信心、智慧、慈悲這叁者也缺一不可。如果沒有信心而具足邪知邪見,對因果、叁寶、四谛不相信,即使遇到佛法也沒有用。現在很多持邪見者,怎麼給他講有前世後世、因果不虛,他也不信。因此,首先有信心很重要,信心是一切功德的根本,信心是一切功德之母,沒有信心的話,根本不會趨入佛教。
如果只有信心而沒有智慧,不要說出世間的甚深佛理,連世間的基本問題也無法解決,什麼有意義的事情都搞不成。當然,這種智慧應該是正智,現在有些人通過電腦偷盜、殺生,這些智慧叫做邪慧。
光有信心、有智慧,但沒有悲心也不行。大乘佛教的根本就是慈悲心,智慧一定要用來利益衆生。假如你看到可憐衆生,一點感覺也沒有,那絕不是大乘法器。因此,務必要發願利益一切衆生,看見可憐衆生時,心裏有一種刺痛感,這才算是大乘佛教徒。
大家要反反複複觀察自己,看自己具不具足信心、智慧、悲心?倘若具足了,即便你不是大成就者,也是名副其實的大乘修行人。倘若缺了一個,就如同叁角架缺了一只腳,其他兩只腳也會站不穩,所以這叁者一個也不可缺少。我們應發願所有的衆生不但遠離八無暇,而且要具足這叁個佛教的根本。
同時,還願衆生享用無罪業的清淨食物。不要像現在有些人,吸毒、抽煙、喝酒、吃肉,每一口都在不斷地造惡業。我們不吃肉的話,怎麼生活都非常清淨。說實話,我有時爲了辦事在一些應酬的過程中,看見有些領導吃頓飯造了無數惡業,他們一開口就點活雞、活鴨、活魚,每個人都大口大口吃,不斷灌毒水般的酒,然後抽煙,還惡口罵人、誹謗叁寶……在短短一兩個小時中,造下了千百萬劫不得人身的罪業。但他們不信因果,還覺得這樣很了不起,認爲自己沒錢時如何潦倒,現在享受這麼高檔的待遇,一個勁兒地吹自己。看到他們的行爲,我們也能生起相似的悲心。
但願所有衆生享用的食物,生生世世遠離五種邪命,維持清淨的生活。雖然我們不能像米拉日巴等前輩大德一樣,住山洞、吃野草、喝淨水,但在家裏吃一些清淨的飯,佛陀也是開許的,不會有罪過。因此,每個修行人在短暫的人生中,應當規範自己的行爲,這是很有必要的。
還願衆生能夠憶念宿世,這對行持善法的幫助非常大。佛陀時代有很多不信因果的人,他們依靠不同的因緣憶起前世,後來也都護持佛法。以前舍利子傳法時,被一只母狗聽到了,母狗死後轉生爲一個女孩,後于佛前聽聞佛法,證得了阿羅漢果位。我們凡夫人沒有宿命通,其實如果能回憶前世,就像《賢愚經》所說,對修行會有很大幫助,可消除對佛法的很多懷疑。
我以前也講過,有一名叫印亮的比丘尼,曾來過我們學院兩次,她小時候常能憶起自己前世是一只鴨子,一次偶爾的機會,她去拜訪本煥老和尚,在頂禮時前世情景曆曆在現,她不禁痛哭一場,並很快在那裏剃度出家。(她是中央美術學院畢業的,在學院也呆過一段時間,她畫的畫以前我那裏比較多。)原來,本老在“文革”期間爲公社放鴨喂雞,他常給那些雞鴨皈依叁寶,爲它們念經咒回向,而印亮比丘尼就曾是其中的一員。
去年我們學院有一個尼衆,也認爲自己是本老的徒弟。她倒不能回憶前世,但總夢到自己是一只鴨子。後來本老過100歲生日時,她就下山了,現在可能也沒有回來。
本老的好多“鴨子”都跑到學院來了,其實我以前放牦牛時也給它們念過經,但我的“牦牛”不知道到哪裏去了?也許我當時念得不專心,它們現在仍在惡趣中也未可知。不過那天有一個人問:“我是不是您放的一頭牦牛?”我說我不知道,他說他也不知道,雙方都沒有證據,也說明不了什麼問題。(衆笑)
英國牛津大學有一個博士,他的名字叫伍爾格,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和輪回學家,他通過催眠術證明了前世的存在。他有一個病人叫波娜,他用催眠的方法幫她憶起了兩個前世。波娜首先看到很久以前,在某古老的部落裏,自己是一個女人,剛生了一個嬰兒。當時那個部落鬧饑荒,她因爲太餓,就把嬰兒吃掉了。結果就在那一世,她看到自己也被野獸給吃了,這都是過去生中的冤家。
緊接著在第二世,她又輪回轉世,也在一個古老的部落裏,她這次做了嬰兒。那個部落也正鬧饑餓,沒東西吃,嬰兒的母親就把嬰兒吃掉了。那個母親是誰呢?就是她上一世的嬰兒轉世而來。
《楞嚴經》雲:“以人食羊,羊死爲人,人死爲羊。”人殺羊來吃,羊死變成人,人死變成羊,在輪回中冤冤相報,這種說法依靠催眠術就可以了解。現在有些人通過瑜伽士、空行母的加持回憶前世,這對修行非常有幫助。因此,《普賢行願品》等諸多大乘願文中,能回憶前世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發願。
受用願無盡,猶如虛空藏,
無诤亦無害,自在享天年!
願一切有情所享用的財物,就像虛空藏一樣取之不竭、用之不盡。
“虛空藏”是一種叁昧或等持的名稱,得到這種等持之後,自己所希求的任何財物,不管是飲食、住處、房屋,皆可自然而然出現,就像打開寶藏一樣。《華嚴經》等大乘經典中,都贊歎過虛空藏菩薩。以前佛陀在轉*輪時,虛空藏菩薩來到佛陀面前,通過他的等持開大寶藏,佛陀贊虛空藏菩薩是“貧窮者吉祥之瓶”。
我們也應該發願,願衆生的受用永遠取之不盡,財富圓滿,在享受的過程中,不要你奪我爭、爭執不息,而應像劫初的人們一樣,怎麼樣享用也無人約束,自由自在地安享天年。
佛經中說:“有诤說生死,無诤即涅槃。”有爭論,就是生死輪回的根本,如果沒有爭論,則會趨入究竟涅槃。因此,我們平時應該回向,願所有衆生要什麼就有什麼,而不是像現在的人一樣,有一點財富又怕這個又怕那個,擔心被別人搶奪,有種種的顧慮。
藏傳佛教念《燒施儀軌》或者對餓鬼布施時,都是念本偈頌。如果你沒時間念長的儀軌,在倒水、倒剩飯時,可一邊念這個一邊觀想很多餓鬼在享用,享用的過程中不要打架沖突,把身體弄得傷痕累累。通過聖者金剛語的加持,願衆生圓滿獲得各自所需!
願卑寒微士,容光悉煥發,
苦行憔悴者,健朗形莊嚴!
一般來講,地位顯赫、長相好看的人,在世間會得到很高的待遇,而地位卑劣、相貌醜陋、極其貧窮者,世人經常蔑視他們,另眼相待。他們自己也非常自卑,在衆人面前擡不起頭來,生怕別人嘲笑自己。對于這樣的可憐人,但願他們相貌端嚴、容光煥發。
其實,人的相貌是可以改變的。以前我們讀書的時候,有些人在班裏最難看,但過了幾年以後,變得像天人一樣莊嚴,而原來特別好看的人,後來卻面目全非、慘不忍睹。所以一切都是無常的,現在最難看的人,通過不同的加持和方便,過段時間也許會成爲最莊嚴的人。因此,我們要經常發願,願那些可憐的醜陋者,個個容光煥發、神采奕奕,受到世人的尊敬,不要一出門,別人就說你“影響市容”,攝像時也特別討厭。(長相的美醜,只不過是個人的審美觀不同。實際上,每個人都有美麗的一面,畢竟人人皆有如來藏,如來藏上就具足相好莊嚴的功德。)
還有許多無吃無穿的憔悴者,就像我們藏地所形容的:“這個人可憐兮兮的,臉上的灰有一尺厚。”因爲他很長時間沒有洗臉了。願這些人個個健壯,身材魁梧,形色莊嚴。
上師如意寶也講過,不管出家人、在家人,相貌端正看能給人帶來快樂。藏地有一種說法:“長相難看是命運的安排,但沒打扮是你的自卑。”所以,你不好看也沒辦法,畢竟是老天爺安排的,但還是應該洗一洗臉,衣服穿幹淨一點。假如你長得也難看,穿得又破破爛爛、特別邋遢,看起來不太像人,大家都會討厭的。
作爲一個修行人,衣服應該穿得幹淨整齊,行爲也要有分寸,不要像乞丐一樣不倫不類。出家人應該像一個出家人,在家人應該像一個在家人,無論出門也好、在家也好,自己要有一定的威儀。其實威儀是一個人素質的體現,如果你的素質不高,人前的“表演”也不一定很精彩。盡管這些是世俗的行爲,但佛陀在戒律中也規定了:吃飯時該怎麼樣吃,走路時該怎麼樣走,穿衣服時該怎麼樣穿……如果說威儀不重要,那佛陀就不會規定這麼多了。因此,有些修行人不要認爲自己什麼都不執著,用“不執著”和“空性”兩個詞來打破所有的界限,否則,這也是墮入一個邊!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十品 回向 第一百九十六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