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十品 回向 第一百九十七節課

  第一百九十七節課

  《回向品》中講了很多可憐的善趣衆生,我們一定要將善根回向給他們。今天還有一個頌詞:

  願世諸婦女,悉成男子漢,

  寒門晉顯貴,慢者轉謙遜!

  願世上所有的婦女都變成偉健的男子漢,所有卑下之人晉升爲達官顯貴,傲氣十足者變得溫順謙虛。

  爲什麼願女人都變成男人呢?這方面的教言以前也講過,佛教的思想並不是重男輕女,而是因爲佛陀以智慧照見,女衆業障深重,與男衆比起來,許多地方自歎不如。因此,《寶積經》、《金光明經》、《白蓮花經》等大乘經典中,宣說了女人不得轉輪王位等五種過失,以及女人的不共煩惱與痛苦。

  這些過失,其實我們也看得出來。與男衆相比,有些女衆雖然很聰明,也很能幹,但大多數人的心眼很小,嫉妒心強,是非也比較多。這一點我深有感觸,多年來給這麼多四衆弟子傳授佛法,經常發現男衆對很多事情看得比較淡,而女衆,尤其是世間上的有些女人,各種執著非常強烈,對財物和人的感受也很敏感。因此,佛陀經常宣說女人的過失,在《藥師如來本願經》等很多經典中,諸佛菩薩發願時也都願生生世世轉爲男身。

  作爲一個女修行人,對佛陀應該具有信心,盡量發願下一輩子不再轉女身,並願所有的女人都變爲男子漢。《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中記載,有個阿羅漢以天眼徹視,見女人墮地獄者甚多,便問佛陀是什麼緣故。佛陀告訴他:“有四個原因。一、女人對珍寶等財物很貪執;二、女人的嫉妒心比較強;叁、喜歡說是非,口業比較重;第四、搔首弄姿,姿態不如法(佛陀曾講過女人的八十四態)。”女人不但多墮地獄,也多墮于餓鬼中。《正法念處經》雲:“女人多生餓鬼道中,何以故?女人之性,心多嫉妒,丈夫未隨,便起妒意,以是因緣,女人多生餓鬼道中。” 

  當然,男人也有這些煩惱,但總體來看,孰重孰輕,恐怕比較容易分辨。真正辦大事、解決大問題,女人的能力比較弱。不要說佛法的成就,即便是各國的總統元首、高官要員,女人占的比例也不多。除了煩惱深重以外,女人生理上也有一些缺陷,按照藏醫的說法,女身天生有32種婦科病,與男身完全不相同。鑒于諸如此類的種種原因,佛陀當年給比丘尼製的戒律有叁百六十條,較比丘多出一百多條。《極樂願文》中也說:“聞佛阿彌陀名號,乃至未獲菩提間,不轉女身轉貴族,生生世世具淨戒。”

  當然,在究竟實相上,是不分男女相的。《轉女身經》雲:“諸法悉如幻,但從分別生,于第一義中,無有男女相。”從勝義角度而言,衆生皆如幻,無有男女之別,但從世俗角度來講,女身確實有很多過患。

  不過,境界較高的女成就者或者心地善良的女修行人,也遠遠超過很多男衆。在《極樂願文大疏》中,拉喇曲智仁波切說:“雖然以罪惡感召而投爲女身,可有些信心十足、知慚有愧、明曉善惡的女人,正所謂的“身體低劣境界高”,一百個壞男人也無法與之相提並論。”(嘿嘿,很高興!女衆在我們這邊占大多數,也要講一點安慰的語言。)確實也看得出來,有些修行人雖然是男身,但貪嗔煩惱極爲強烈,不如一些清淨的女人。曆史上不管是漢傳佛教、藏傳佛教,都有很了不起的女修行者,尤其在密宗當中,依靠密法的不共修行,女身成就的現象相當多。因此,顯宗經典中對女衆的特別呵斥,也是具有密意的。我們在發願的時候,低劣的女身,生生世世都要舍棄,願獲得具有善心、種族高貴的男身。

  “寒門”指種姓低劣的貧寒者或行爲不如法之人,如妓女、屠夫、獵人等等。但願依靠諸佛菩薩的威力和大乘佛子回向的善根力,讓他們很快時間中獲得地位、財富、名聲等榮華富貴。

  還有許多傲慢者,自己沒有任何功德,即使有一點,也成了增上慢。包括有些出家人,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跟其他道友合不攏,種姓上、智慧上、能力上都認爲自己超人一等,在人群中格格不入。願這些傲慢者不要有如是大的煩惱,即使再有超勝的功德,也應謙虛謹慎、隨順衆人。

  在這個大千世界中,佛陀出世間和世間的功德和智慧,任何人也不會有,但佛陀在衆比丘前是怎麼謙虛的,大家應該很清楚。還有許多傳承上師,他們的境界、智慧、悲心、信心,普通人幾百世精勤修行也趕不上一分。可是這些上師願做仆人來奉獻一切、利益衆生,像他們這種至高無上的精神,我們值得學習,應該成爲榜樣。

  有些傲慢的人,擁有一分超越別人的力量,就覺得自己高高在上,這是修行最大的障礙。俗話說:“傲慢的鐵球上,不會沾一滴功德水。”具傲慢者,哪怕走路、說話、吃飯,也可以顯出他的與衆不同。有些人稍有一點財富、地位,就用歧視的眼光看別人。尤其是偏僻地方的小領導,哪怕當一個局長,就覺得肚子大了好多,眼睛一直沖著天,根本不看下面的人。

  我們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理當成爲衆生的公仆,不但口頭上說,實際行動也要這樣做。如果有了功德、有了學問,依然對衆生特別尊重,那你內心的知識會顯得更爲莊嚴。因此,願世間的傲慢者都變成謙謙君子,平易近人,有種親切感、溫和感。有一點點功德,就在身體和語言上暴露無遺,這確實沒有任何意義。

  庚叁(爲共同之利而回向)分二:一、回向成爲利益之因;二、回向成爲安樂之因。

  辛一、回向成爲利益之因:

  願諸有情衆,因吾諸福德,

  悉斷一切惡,常樂福善行!

  這個偈頌是說功德回向衆生,成爲總利益之因。我們這次講授、聽聞《入行論》,以及很多人對此善舉隨喜、贊歎、生歡喜心,毫無疑問絕對有功德。每天講課、聽法、輔導,哪怕只是一個頌詞,其功德也不可思議,通過比量能完全推得出來。再加上寂天論師造論的叁世善根,我們將這些如海般的功德回向無量衆生,願他們生生世世斷除殺生、偷盜、邪淫等十不善業,杜絕違犯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等佛製戒的惡行,轉生地獄、餓鬼、旁生及善趣中的盲人、喑啞、乞丐、低劣種姓者等苦果也全部消失。同時願他們行持不殺生、不偷盜等十善業,清淨叁種戒律,行持無上佛果之因的一切善法,以此原因,暫時獲得人天快樂,究竟利益衆生,成就叁種解脫。這種回向也非常重要。

  佛法的宗旨,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寶鬘論》也說:“當以身語意,斷諸不善業,恒常奉行善。”這是我們每個人應該做的。可是放眼整個世界,尤其是不信佛教的群體中,人人都是諸“善”莫作,衆“惡”奉行,造惡業者數不勝數,而行持善法者卻寥若晨星。這些人真的非常可憐,雖想得到暫時和究竟的快樂,但“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他們該行持的善法不奉行,不該行持的殺盜淫妄等惡行卻樂此不疲,把快樂之因當成敵人一樣摧毀無余。所以我們回向善根時,願他們的惡行全部斷盡,災難、疾病、痛苦全部消失,就像劫初時一樣,大家都樂于行持善法。

  看到衆生行持善法,我們作爲一個修行人,心裏還是很快樂的。前兩天我去了一個寺院,寺院附近的老百姓,從其眼神和行爲也看得出來,他們對叁寶特別有信心,對出家人和上師也特別恭敬。聽到他們平時行持善法的事迹,我真的非常隨喜。世界上不同的角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有些地方依靠善知識的引導,行持善法非常樂觀。而有些地方的人們,雖然財富比較圓滿,住的是高樓大廈,開的是豪華轎車,表面上看來風風光光,但他們的悲心、信心、智慧、出離心極其貧乏,非常可憐。但願這些人的內心也能快樂和富足,大家應該發這樣的願。

  《佛說十善業道經》中雲:“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爲一?謂于晝夜,常念思維觀察善法。”因此,我們學佛的人應該經常提醒自己,行持善法在一切行爲中最重要,哪怕走路念幾句觀音心咒,這種習慣也要盡量養成。

  不過,念觀音心咒有時也要隨順當地習俗。在我們藏地,見到屍體時一般會念觀音心咒,雖然念給活人聽,功德也很大,但在活人面前沒有這個習慣。前段時間跟我出去的一個道友,看見一個人的腳不太方便,馬上要絆倒了,就大聲地念:“嗡瑪呢巴美吽!”結果那個人特別生氣。雖然從理論上講,觀音心咒可以給死人念,那也可以給活人念,但通常沒有這個傳統。就像漢地在打電話時,說:“阿彌陀佛,你好!”大家都能接受,但如果說:“釋迦牟尼佛,你好!”別人會覺得你有問題:“我又不是釋迦牟尼佛!”因此,對各地的習俗應該尊重,行持善法的過程中,該念什麼咒、該念什麼經,要掌握分寸。其實這種習慣很好,看見一個可憐衆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幫助他。

  願不舍覺心,委身菩提行,

  諸佛恒攝受,斷盡諸魔業!

  尤其是願衆生不離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行爲上盡心盡力地行持六度萬行,同時願他們蒙受諸佛菩薩、善知識的垂念加持,遣除修行中的一切違緣魔業。

  首先,不離菩提心非常重要,本論前幾品中已經講過,發願時也要經常這樣想。前段時間有一個修行人,去拜訪我認識的一位上師,我問他到底發了什麼願,他說:“其他的願我也不會發,我就在上師面前祈禱:願我生生世世縱遇命難也不舍棄叁寶,不舍棄菩提心!”我聽了之後,的確從內心裏很高興。

  大家今後遇到善知識、朝拜聖地、參加大法會時,在叁寶所依面前,要好好地磕頭發願:“願我乃至生生世世,遇到生命危險也不舍殊勝覺性菩提心。”這個非常重要,《普賢行願品》長行文中也有“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菩提心和菩提行這兩者,我們永遠也不能舍棄。

  如果你沒有舍棄覺性菩提心,對布施至智慧之間的六波羅蜜多就會全心投入,這樣一來,諸佛菩薩便會經常垂念。當然,諸佛菩薩垂念,也離不開我們平時祈禱。前兩天要求吃飯時念一些偈頌供叁寶,大家最好不要忘。如果你平時工作忙、事情多,特別長的經典念不來,那可以念一些短的儀軌或祈禱文,這沒什麼做不到…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十品 回向 第一百九十七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