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节课
《回向品》中讲了很多可怜的善趣众生,我们一定要将善根回向给他们。今天还有一个颂词:
愿世诸妇女,悉成男子汉,
寒门晋显贵,慢者转谦逊!
愿世上所有的妇女都变成伟健的男子汉,所有卑下之人晋升为达官显贵,傲气十足者变得温顺谦虚。
为什么愿女人都变成男人呢?这方面的教言以前也讲过,佛教的思想并不是重男轻女,而是因为佛陀以智慧照见,女众业障深重,与男众比起来,许多地方自叹不如。因此,《宝积经》、《金光明经》、《白莲花经》等大乘经典中,宣说了女人不得转轮王位等五种过失,以及女人的不共烦恼与痛苦。
这些过失,其实我们也看得出来。与男众相比,有些女众虽然很聪明,也很能干,但大多数人的心眼很小,嫉妒心强,是非也比较多。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多年来给这么多四众弟子传授佛法,经常发现男众对很多事情看得比较淡,而女众,尤其是世间上的有些女人,各种执著非常强烈,对财物和人的感受也很敏感。因此,佛陀经常宣说女人的过失,在《药师如来本愿经》等很多经典中,诸佛菩萨发愿时也都愿生生世世转为男身。
作为一个女修行人,对佛陀应该具有信心,尽量发愿下一辈子不再转女身,并愿所有的女人都变为男子汉。《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中记载,有个阿罗汉以天眼彻视,见女人堕地狱者甚多,便问佛陀是什么缘故。佛陀告诉他:“有四个原因。一、女人对珍宝等财物很贪执;二、女人的嫉妒心比较强;三、喜欢说是非,口业比较重;第四、搔首弄姿,姿态不如法(佛陀曾讲过女人的八十四态)。”女人不但多堕地狱,也多堕于饿鬼中。《正法念处经》云:“女人多生饿鬼道中,何以故?女人之性,心多嫉妒,丈夫未随,便起妒意,以是因缘,女人多生饿鬼道中。”
当然,男人也有这些烦恼,但总体来看,孰重孰轻,恐怕比较容易分辨。真正办大事、解决大问题,女人的能力比较弱。不要说佛法的成就,即便是各国的总统元首、高官要员,女人占的比例也不多。除了烦恼深重以外,女人生理上也有一些缺陷,按照藏医的说法,女身天生有32种妇科病,与男身完全不相同。鉴于诸如此类的种种原因,佛陀当年给比丘尼制的戒律有三百六十条,较比丘多出一百多条。《极乐愿文》中也说:“闻佛阿弥陀名号,乃至未获菩提间,不转女身转贵族,生生世世具净戒。”
当然,在究竟实相上,是不分男女相的。《转女身经》云:“诸法悉如幻,但从分别生,于第一义中,无有男女相。”从胜义角度而言,众生皆如幻,无有男女之别,但从世俗角度来讲,女身确实有很多过患。
不过,境界较高的女成就者或者心地善良的女修行人,也远远超过很多男众。在《极乐愿文大疏》中,拉喇曲智仁波切说:“虽然以罪恶感召而投为女身,可有些信心十足、知惭有愧、明晓善恶的女人,正所谓的“身体低劣境界高”,一百个坏男人也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嘿嘿,很高兴!女众在我们这边占大多数,也要讲一点安慰的语言。)确实也看得出来,有些修行人虽然是男身,但贪嗔烦恼极为强烈,不如一些清净的女人。历史上不管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都有很了不起的女修行者,尤其在密宗当中,依靠密法的不共修行,女身成就的现象相当多。因此,显宗经典中对女众的特别呵斥,也是具有密意的。我们在发愿的时候,低劣的女身,生生世世都要舍弃,愿获得具有善心、种族高贵的男身。
“寒门”指种姓低劣的贫寒者或行为不如法之人,如妓女、屠夫、猎人等等。但愿依靠诸佛菩萨的威力和大乘佛子回向的善根力,让他们很快时间中获得地位、财富、名声等荣华富贵。
还有许多傲慢者,自己没有任何功德,即使有一点,也成了增上慢。包括有些出家人,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跟其他道友合不拢,种姓上、智慧上、能力上都认为自己超人一等,在人群中格格不入。愿这些傲慢者不要有如是大的烦恼,即使再有超胜的功德,也应谦虚谨慎、随顺众人。
在这个大千世界中,佛陀出世间和世间的功德和智慧,任何人也不会有,但佛陀在众比丘前是怎么谦虚的,大家应该很清楚。还有许多传承上师,他们的境界、智慧、悲心、信心,普通人几百世精勤修行也赶不上一分。可是这些上师愿做仆人来奉献一切、利益众生,像他们这种至高无上的精神,我们值得学习,应该成为榜样。
有些傲慢的人,拥有一分超越别人的力量,就觉得自己高高在上,这是修行最大的障碍。俗话说:“傲慢的铁球上,不会沾一滴功德水。”具傲慢者,哪怕走路、说话、吃饭,也可以显出他的与众不同。有些人稍有一点财富、地位,就用歧视的眼光看别人。尤其是偏僻地方的小领导,哪怕当一个局长,就觉得肚子大了好多,眼睛一直冲着天,根本不看下面的人。
我们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理当成为众生的公仆,不但口头上说,实际行动也要这样做。如果有了功德、有了学问,依然对众生特别尊重,那你内心的知识会显得更为庄严。因此,愿世间的傲慢者都变成谦谦君子,平易近人,有种亲切感、温和感。有一点点功德,就在身体和语言上暴露无遗,这确实没有任何意义。
庚三(为共同之利而回向)分二:一、回向成为利益之因;二、回向成为安乐之因。
辛一、回向成为利益之因:
愿诸有情众,因吾诸福德,
悉断一切恶,常乐福善行!
这个偈颂是说功德回向众生,成为总利益之因。我们这次讲授、听闻《入行论》,以及很多人对此善举随喜、赞叹、生欢喜心,毫无疑问绝对有功德。每天讲课、听法、辅导,哪怕只是一个颂词,其功德也不可思议,通过比量能完全推得出来。再加上寂天论师造论的三世善根,我们将这些如海般的功德回向无量众生,愿他们生生世世断除杀生、偷盗、邪淫等十不善业,杜绝违犯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等佛制戒的恶行,转生地狱、饿鬼、旁生及善趣中的盲人、喑哑、乞丐、低劣种姓者等苦果也全部消失。同时愿他们行持不杀生、不偷盗等十善业,清净三种戒律,行持无上佛果之因的一切善法,以此原因,暂时获得人天快乐,究竟利益众生,成就三种解脱。这种回向也非常重要。
佛法的宗旨,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宝鬘论》也说:“当以身语意,断诸不善业,恒常奉行善。”这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的。可是放眼整个世界,尤其是不信佛教的群体中,人人都是诸“善”莫作,众“恶”奉行,造恶业者数不胜数,而行持善法者却寥若晨星。这些人真的非常可怜,虽想得到暂时和究竟的快乐,但“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他们该行持的善法不奉行,不该行持的杀盗淫妄等恶行却乐此不疲,把快乐之因当成敌人一样摧毁无余。所以我们回向善根时,愿他们的恶行全部断尽,灾难、疾病、痛苦全部消失,就像劫初时一样,大家都乐于行持善法。
看到众生行持善法,我们作为一个修行人,心里还是很快乐的。前两天我去了一个寺院,寺院附近的老百姓,从其眼神和行为也看得出来,他们对三宝特别有信心,对出家人和上师也特别恭敬。听到他们平时行持善法的事迹,我真的非常随喜。世界上不同的角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有些地方依靠善知识的引导,行持善法非常乐观。而有些地方的人们,虽然财富比较圆满,住的是高楼大厦,开的是豪华轿车,表面上看来风风光光,但他们的悲心、信心、智慧、出离心极其贫乏,非常可怜。但愿这些人的内心也能快乐和富足,大家应该发这样的愿。
《佛说十善业道经》中云:“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维观察善法。”因此,我们学佛的人应该经常提醒自己,行持善法在一切行为中最重要,哪怕走路念几句观音心咒,这种习惯也要尽量养成。
不过,念观音心咒有时也要随顺当地习俗。在我们藏地,见到尸体时一般会念观音心咒,虽然念给活人听,功德也很大,但在活人面前没有这个习惯。前段时间跟我出去的一个道友,看见一个人的脚不太方便,马上要绊倒了,就大声地念:“嗡玛呢巴美吽!”结果那个人特别生气。虽然从理论上讲,观音心咒可以给死人念,那也可以给活人念,但通常没有这个传统。就像汉地在打电话时,说:“阿弥陀佛,你好!”大家都能接受,但如果说:“释迦牟尼佛,你好!”别人会觉得你有问题:“我又不是释迦牟尼佛!”因此,对各地的习俗应该尊重,行持善法的过程中,该念什么咒、该念什么经,要掌握分寸。其实这种习惯很好,看见一个可怜众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他。
愿不舍觉心,委身菩提行,
诸佛恒摄受,断尽诸魔业!
尤其是愿众生不离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行为上尽心尽力地行持六度万行,同时愿他们蒙受诸佛菩萨、善知识的垂念加持,遣除修行中的一切违缘魔业。
首先,不离菩提心非常重要,本论前几品中已经讲过,发愿时也要经常这样想。前段时间有一个修行人,去拜访我认识的一位上师,我问他到底发了什么愿,他说:“其他的愿我也不会发,我就在上师面前祈祷:愿我生生世世纵遇命难也不舍弃三宝,不舍弃菩提心!”我听了之后,的确从内心里很高兴。
大家今后遇到善知识、朝拜圣地、参加大法会时,在三宝所依面前,要好好地磕头发愿:“愿我乃至生生世世,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舍殊胜觉性菩提心。”这个非常重要,《普贤行愿品》长行文中也有“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菩提心和菩提行这两者,我们永远也不能舍弃。
如果你没有舍弃觉性菩提心,对布施至智慧之间的六波罗蜜多就会全心投入,这样一来,诸佛菩萨便会经常垂念。当然,诸佛菩萨垂念,也离不开我们平时祈祷。前两天要求吃饭时念一些偈颂供三宝,大家最好不要忘。如果你平时工作忙、事情多,特别长的经典念不来,那可以念一些短的仪轨或祈祷文,这没什么做不到…
《《入行论讲记》第十册 第十品 回向 第一百九十七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