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八十九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卻相當執著,這樣的人遍滿天下。所以,一定要通過聞思來遣除對佛教的懷疑,令自己趨入正道。只要真正踏上了解脫的道路,就應該義無反顧地勇往直前,畢竟無數的高僧大德也是沿著這條路,最後到達了無上果位的金洲。

  暇滿難再得,佛世難複值,

  惑流不易斷,嗚呼苦相續!

  有些人可能認爲:“雖然我邪知邪見較多,佛法的懷疑也很難斷,但獲得人身是比較容易的,即生中若沒有修成功,來世還可以繼續修。”

  這種想法非常幼稚。正如前面所言,遠離八無暇、具足十圓滿的暇滿人身,猶如盲龜值木轭般極其難得,尤其是信仰佛法的珍寶人身,更是難遭難遇。修共同加行的人應該深有體會,即生中得一個人身,並不是無緣無故的,需要積聚許多殊勝因緣;就算得到一個人身,值佛出世也極爲困難,在這個世間上,大多數時間都是無佛出世的暗劫,倘若這時候來到人間,連一聲佛號也聽不到。如今,我們遇到了沒有隱沒的釋迦牟尼佛教法,依止了與佛陀無二無別的善知識,擁有學習佛法的人身,這種機會非常難能可貴,有多少金銀財寶、地位權勢也無法換取。

  《佛說甘露經》中說:“難得人身,難遇佛法,難生信心,難證菩提。”我們獲得人身很難得;值遇佛法很難得;對佛法生起虔誠的信心也很難得,現在世間上這麼多的人,信仰佛教的寥寥無幾,有些人很想將親朋好友引入佛門,但怎麼給他講,他也無動于衷、置之不理,故對佛法生信非常難得;生起信心以後,若沒有精進實修,也很難以證得菩提。得人身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佛陀在《四十二章經》中講過二十難,其中就有得爲人難、值佛世難。(當然,現在的相似人身比較多,就像米拉日巴尊者對獵人所說:“本來暇滿人身珍貴難得,但看見像你這樣的人,便會覺得人身並沒有什麼珍貴難得的。”)《妙法蓮華經》中也說:“諸佛興出世,懸遠值遇難;正使出于世,說是法複難;無量無數劫,聞是法亦難。”值遇佛陀出世非常困難;即使佛陀出世,佛陀開口講法更爲困難;即使佛陀開口講法,我們有緣聽聞則更不容易,這個問題在《前行》中也闡述過。

  我們現在遇到了佛法,表面行爲不是很重要,應當從內心中反反複複思維:這個身體有什麼價值?應該用在什麼方面?是利益衆生呢,還是像牦牛一樣吃吃喝喝、睡懶覺,什麼目標也沒有?如果你真的覺得人身珍貴,那麼在短暫的人生中,一定要不斷地聽聞佛法,佛陀的甘露教法哪怕只傳給一個人,自己也要盡心盡力,發這方面的大乘善心很有必要。

  當然,獲得人身、值遇佛法後,依靠佛法斷除貪嗔癡並不容易。現在很多人的相續沒有融入法,雖然聽的比較多,但實修實證的比較少,只是把佛法停留在口頭上、詞句上,而沒有真正深入內心,這樣一來,煩惱很難以斷除。

  人身如此難得,佛法如此難遇,煩惱更是難以斷除,可很多人根本不懂這個道理,明明佛法如意寶就在手上,自己卻不去祈禱,被巨大煩惱折磨著,一直不斷在受苦。作者看到衆生的愚癡,不禁發出“嗚呼”的悲歎,以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這些衆生多可憐哪!”他們馬上要渴死了,明明旁邊有清清的河流,卻一點也不飲用,一味在旁邊輾轉掙紮,真的讓人悲愍!

  放眼當今世界,衆生確實非常愚癡,不過學了大乘佛法和般若空性之後,很多人的行爲還是有較大改變。今年遭受地震災難時,菩提學會爲主的很多大乘佛教徒,從他們的發心上、行爲上也感覺得到,大乘佛法不僅是文字上的學習,也不僅是身體上的坐禅,更重要的是實際生活中有利他心和利他行。我最近聽說很多學習大乘佛法的人,他們看到衆生遭受困難時,非常不忍心,悲心的力量非常強大。

  當然,生起大悲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看到可憐的衆生後,自己的大乘佛性開始蘇醒,願意去幫助他們;還有一種是,只要證悟了般若空性,那麼證悟空性與生起大悲是同時的,對衆生不生大悲心的大乘菩薩是沒有的。很多人也許真的證悟了般若,也許證悟得還不徹底,但因爲聽了寂天菩薩的殊勝教言,以前的行爲圍繞自我而轉,而現在于有生之年中,只要有利他的機會,就願意付諸予行動。

  其實只要對大乘佛法有所了解,對衆生就會生起悲心。前段時間,有些人在地震中死了,有些雖然沒死,但據說更爲可憐。在四川的各大城市裏,很多人晚上不敢住房子,人啊車啊全部擠在外面,這就是爲了維護自己的生命。平時你在餐廳裏吃其它衆生,特別有膽量,可對境是自己的生命時,你完全是另一種態度。尤其是出現地震時,沒有紅綠燈,也沒有警察,很多人都開著車往城外沖……這種行爲在菩薩眼裏非常可笑,你跑得了今天跑不了明天,每個人都困在輪回的院子裏,幾十年後均要面臨死亡,只不過是死的方法不同而已。

  然而人們頭腦非常簡單,根本不考慮這些,也不思維輪回的本性,看到他們的瘋狂舉止,大乘佛教徒一定會生起悲心的。當然,如果法沒有融入心,自己也耽執世間法,對衆生生起悲心恐怕比較困難。一旦對空性有甚深的體會和感悟,見到旁邊的人非常可憐,就會生起大悲心。比如你現在身體很健康,但以前曾患過一種病,當時痛得非常厲害,現在也有人恰恰得了這種病,這個時候你是什麼感受?可想而知!

  壬叁、顛倒執苦爲樂:

  輪回雖極苦,癡故不自覺,

  衆生溺苦流,嗚呼堪悲愍!

  輪回雖然如此痛苦不堪,但衆生因爲極其愚癡,以四種顛倒束縛著相續,對此毫無察覺。因此,作者再次以感慨、悲愍的語氣說:“嗚呼!真是太可憐了!”

  天下的衆生一個比一個可憐,上至國家最高領導,下至十字路口的乞丐,全被業和煩惱的繩索捆得緊緊的,生活中沒有任何快樂,誠如無垢光尊者所言:“苦苦變苦及行苦,六趣衆生真悲慘。”彌勒菩薩也說:“五趣之中無安樂,不淨室中無妙香。”衆生的酸甜苦辣,全部都是由自己承受,《醒世歌》中說:“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當。”縱然是最高的軍委主席,擁有成千上萬的軍隊,可當你遭受病痛死亡折磨時,一個人也無法代替。

  《正法念處經》中描述過六道的各自痛苦:地獄有寒熱之苦,餓鬼有饑渴之苦,旁生有被役使和互相啖食之苦,人類有生老病死之苦,天界有放逸之苦,阿修羅有戰爭之苦。《業分辨經》也說:“叁有之苦,無有清涼之時,故如火坑;恐怖悲慘,故如處于暴怒猛獸、野人之中;難有解脫時機,故如困于國王囹圄中……”

  當然,沒有學過佛法或剛接觸佛法的人,可能覺得這有點言過其實了,似乎輪回沒有那麼痛苦,還是有很多快樂可尋。其實,輪回中的快樂並不永恒,它相當于吸毒一樣,唯是痛苦之因。若沒認識這一點,對佛法就無法生起信心,即使佛陀親自來加持,你也很難獲得感應。

  有些人說:“只要上師您加持就可以,我什麼都不幹,解脫和斷煩惱就委托給您了。我已經入了您的保險公司,一切由您老人家全權負責。”從某方面來講,這種說法也不一定正確。你對佛法沒有信心的話,即使釋迦牟尼佛來到面前,也無濟于事。《華嚴經》中說:“如月縱出升,非器不顯現,佛陀大悲月,亦不照無緣。”有些人對佛陀有成見、對上師有邪見、對佛法有懷疑,卻要求佛陀加持他獲得解脫,這是絕對不可能的。月亮在虛空中無有阻礙地運行,地上如果沒有水器,月影又不可能在石頭、木頭上顯現。因此,修行人對佛法要有虔誠信心,有了這樣的信心,因果不虛、輪回痛苦、對衆生的悲心等境界就可以紛至沓來。

  從有些人的念誦、修行也可以看出,他們對上師和佛陀有一種恭敬心,這就是成就的前兆。誠如印光大師所說,有什麼樣的恭敬心,就會獲得什麼樣的利益。有了這個基礎後,根據自己對般若空性的了解,要平等地對世間衆生起悲心。不能把悲心全部給自我方面,嗔恨心全部給他衆或怨敵方面,否則,沒有辦法修持菩提心。

  世間上有許多誤入歧途、邪見深重的衆生,在座的道友學習大乘佛法很多年了,以後不管到哪裏去,看到他們時,悲心定會油然而生、無法抑製,沒有任何條件地攝受他們。這在佛教中也是允許的。大乘佛法就像是水,每一個衆生都可以喝。現在很多人對密宗有各種懷疑,這是不懂道理的表現,密宗就是大乘佛法的甚深部分,有些道理可以跟小乘行人共享,但極個別的甚深教義,自己沒有達到一定程度之前,只好暫緩。

  總之,無論學密宗還是學顯宗,只要有一顆善心或菩提心,就會對旁邊的衆生發起大悲心。發起大悲心的時候,由于每個人因緣不同,有些人有能力攝受衆生,馬上轉變他的觀念;有些人不一定有這個能力,但心裏可以默默發願:“但願我能度化他,令其相續中生起正知正念,真正認識到輪回的苦性。”這樣的善妙心,時時刻刻都要發出光芒,最後照亮整個世界。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八十九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