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九十節課

  第一百九十節課

  今天講《智慧品》最後幾個頌詞:

  如人數沐浴,或數入火中,

  如是雖極苦,猶自引爲樂。

  昨天已經講了,衆生因顛倒分別執苦爲樂,非常可憐,本頌以比喻進一步說明。

  此比喻有兩種解釋方法:第一種,就像一個人,爲了清涼在冷水中數數沐浴,全身冰冷後,爲取暖而去烤火,一會兒又覺得熱,他再去洗冷水澡,可一會兒又覺得冷,再去烤火……這樣反複不已、冷熱交替,雖住于極端痛苦中,然而還自以爲安樂。這是隨便舉的一個比喻。

  第二種,有些講義中說,如同勝論外道,爲求解脫而用恒河水數數沐浴,以求淨罪;或如有些外道,行持五火禁行 或投身火中自焚,以求消除罪業。他們雖然承受著極端痛苦,卻自以爲樂,這種做法十分愚癡。

  世界上一些極端宗教,也是有自焚的現象。據說在自焚之前,他們用汽油淋遍全身,口裏再喝下一兩杯,然後開始點火,這樣一來,就算別人撲滅了外面的火,肚子裏的火也沒有辦法。(我可不是教你們自焚啊!只是覺得他們的行爲奇怪,順便看了一下。)這也是一種業力現前吧,但他們認爲這種自殺很光榮,至今世界各地時有發生。明智的人看來,他們爲了解脫而這樣做,真的非常不合理。若有一些政治原因,那就另當別論了,我們宗教徒也不去分析。但若以解脫爲目標或以上師教言爲目標,此舉是非常殘酷、非常恐怖的。

  衆生愚癡以苦爲樂,他們根本沒想到,這並不是真正的快樂,而是在刺激、麻醉自己。有些人經常去舞廳吸毒、吃搖頭丸,把瘋狂當作快樂,覺得是人生的最大享受,這完全是一種顛倒。《親友書》雲:“如麻風病蟲蠕動,爲得樂受皆依火,非但不息苦更增。”就像患有麻風病的人,遭受皮下蠕動癞蟲的不斷騷擾時,爲求得樂受而會靠近火,以此使癞蟲稍稍不動,可一旦遠離了火,癞蟲蠕動得更厲害,反而引起更大的痛苦。

  世間的妙欲也是如此。爲了滿足自己的欲望,人們可謂不擇手段,但結果卻適得其反,不但得不到快樂,反而陷入非常可怕的深淵中。所以,國外曾有記者采訪一位上師:“你們出家人不結婚,難道不痛苦嗎?”那個上師微笑著回答:“搔癢雖然舒服,但不癢豈不是更舒服嗎?”因此,我們作爲修行人,應再叁修持斷除貪嗔癡的教言,成千上萬的高僧大德均依此妙道而獲得殊勝果位,我們肯定也會從中獲得快樂的。

  這種快樂不是有漏的快樂,有漏的快樂暫時是一種享受,但它的背後隱藏著許許多多痛苦,比如很多人喜歡買高檔轎車,在規格高的花園裏買房子,可是因爲維修費、管理費非常高,生活的壓力遠遠超過了原本的快樂。所以人們只看到一面,卻看不到它的副作用,在追求快樂的過程中,往往迷失了自己的方向。這些行爲在聖者眼裏,就像一個人一會兒沐浴一會兒烤火,如是反複不已,他卻自以爲樂。凡夫人的所作所爲,沒有一個不引生悲心的,他們有地位也好、有財産也好,畢竟是一個凡夫人,面對生老死病的時候,哪怕有多少眷屬、多少財富,照樣獨自前往中陰,感受無量的痛苦,沒有一個人能代替。有些上師也是如此,假如沒有一定的內證和修持,哪怕有幾百萬眷屬也沒用,死後唯有隨業力支配,在中陰長道中漂泊。

  我們遇到佛法之後,一定要從中獲得實義。活著的時候,不要浪費自己時間,應該爭分奪秒地修行。有些人認爲幾年後再修也可以,現在有很多事情要忙。這種想法大錯特錯,生命是無常的,你一生中又有多少個幾年任你揮霍?如果沒有想盡一切辦法修持,你最終定會後悔的。

  然而,衆生沒有察覺這一點,就像森林周圍起火了,裏面的猴群無動于衷一樣,或者地震時房子要垮了,裏面的孩童還在跳舞一樣,根本不知道有漏的快樂是痛苦之因,什麼樣的享受、什麼樣的地位、什麼樣的美色,從其實質來觀察,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這個道理,唯有在佛法中闡明了,其他宗教和世間學問則無法觸及。現在有些知識分子,自己認爲很了不起,可面對宇宙人生的真理時,一片茫然迷惑,所以你沒有什麼好傲慢的。老老實實修持無常法,明白人身難得,才能使令你的人身具有價值。

  這裏雖然是講生悲心的對境可憐衆生,但大家學了以後,不要認爲別人很可憐,寂天菩薩說的只是印度衆生,跟我自己沒有關系,不是這個意思。我們每個人應當反觀自己:我這個水泡般的身體何時滅亡?滅亡時有沒有一點善法資糧?沒有的話,來世能獲得人身嗎?即使獲得了人身,還有福報遇到佛法嗎?……這些方面,聖者們在教言中強調得非常清楚,若沒有牢記于心並身體力行,那麼一千尊佛來到你面前,也沒辦法度化你。反之,哪怕記住了一個偈頌,並運用于實際生活中,你的一生將會有所改變!

  如是諸衆生,度日若無死,

  今生遭弑殺,後世墮惡趣。

  衆生盡管如此痛苦,卻好像沒有生老病死之苦一樣,依舊放逸度日。很多人似乎覺得自己不會死,即使死了也不會下地獄,當然這是有原因的,一部分人太愚癡了,連後世的存在都不清楚,而一部分人雖然相信這一點,但因爲業力非常深重,每天被八風吹得團團轉,沒有真正的修行時間。以前的高僧大德有很多深妙的修行方法,而現在的修行人,看得多、聽得多,每天都是迷迷糊糊、得過且過,相續中並沒有真實的境界。法王如意寶在一首金剛歌中也說:“如今大地芸芸衆,整日造惡放逸行,豈曰死亡已遠離?難道地獄已消失?”人們造業極其可怕,只知一味保護人類,什麼因果概念都沒有,這樣的生活真的沒有意義,還不如早一點離開人間好。

  現在的衆生一點無常觀念也沒有,否則也不至于如此懈怠。我們的人身很快就會滅亡,死後並不是像火滅了、水幹了一樣,什麼都沒有,而是會隨業力的支配前往來世,因此,今生務必要造一點善業,否則來世不堪設想。可是很多人太愚癡了,一直晃晃悠悠過生活,直到有一天,死亡如晴天霹雳般降臨到頭上,什麼准備、什麼安排都來不及,滿懷遺憾地離開人間。

  實際上,對每個衆生而言,死亡閻羅卒一天比一天靠近自己,而自己就像夕陽落山一樣,一天比一天接近死亡。可是許多人絲毫不覺,每天都睡得很香,放逸得很快樂,從來也不願行持善法。這些愚昧衆生,最終無一例外都要被死神奪去性命,大多數毫無自主地墮入惡趣,感受不可思議的恐懼痛苦。《月燈經》中雲:“造諸惡業故,罪報常隨逐,由是無明因,死多墮惡道。”

  衆生在世間上造的善業,的確很少,有時候寺院開法會,很多人都去燒燒香、拜拜佛,但他們的善業都是隨福德分,只是人天福報,雖然這也有功德,緣佛陀的微小善舉,功德永遠不會耗盡,但並不能依此而解脫輪回。這些人沒有找到很好的善知識,自己的上師沒有宣講斷除輪回根本的善法,而佛教的深奧理論,又不可能自學成才,以種種原因,他們即生中雖然來到人間,皈依了佛門,辦了精美的皈依證,也聞到了一些佛法,但斷除輪回的法並沒有求到。甚至在這個過程中,還以叁寶爲對境造各種惡業,對上師和道友進行誹謗,最終悲慘地墮入惡道。

  所以大家在有生之年,應該要發一種善願,對人生要有一些安排。壽命是無常的,平時一定要對死亡有所准備,若能盡心盡力修持佛法,死時就不會有很大的後悔了。否則,雖然遇到如佛陀般的上師,也聽聞了特別珍貴的佛法,自己也稍微懂一些取舍,可是每天忙忙碌碌、糊裏糊塗,把佛法當作耳邊風,最後死亡來臨時,對後世一點把握都沒有,甚至極其害怕,這說明你一生中對修行不重視。如果你對修行很重視,所有的時間用在佛法方面,盡心盡力地聽聞佛法,然後去修持,那死亡到來的時候,一定會勇敢面對的!

  庚二(行相)分二:一、願安樂;二、願成利益之因。

  前面講了對境是可憐衆生,現在要緣這些衆生作想,這就是一種“行相”。

  辛一、願安樂:

  寂天菩薩講到《智慧品》的最後,以總結的方式發願利益衆生。利益衆生有兩個方面,一是暫時利益衆生,一是究竟利益衆生。首先是暫時利益衆生,發願讓所有的衆生獲得安樂:

  自聚福德雲,何時方能降,

  利生安樂雨,爲衆息苦火?

  作爲通達了空性的菩薩,或者作爲聞思空性獲得信解的人,在大悲心的催動下,會發下這樣的誓願:我什麼時候才能從自己的福德雲中,降下消除一切痛苦的安樂雨,讓衆生獲得身心快樂,熄滅輪回的苦難烈火?

  就暫時來講,快樂有很多種。衆生沒有房屋,我有福報給他們造房屋;衆生沒有衣服,我有福報降下妙衣雨;衆生沒有飲食,我有福報降下飲食雨……當然,假如你前世沒有積累過福報,這時可能就“萬裏無雲”,一滴雨也降不下來。有些人很想布施,可是錢包裏一分錢也沒有,雲沒有的話,哪來的雨呢?這個時候有點苦惱。

  所以我們應該想,什麼時候能降下妙雨,熄滅衆生痛苦的火?痛苦的火各種各樣,有些人沒有智慧而痛苦,有些人特別難看而痛苦;有些太胖了很痛苦,有些人太瘦了很痛苦;有些人個子太高了很痛苦,有些人太矮了很痛苦;有錢人有有錢人的痛苦,沒錢人有沒錢人的痛苦……世間上有各種各樣的痛苦,大乘菩薩應該發願把衆生的痛苦接受在自己身上,而自己變成一朵祥雲,降下雨水息滅他們的熾熱,或者變成一棵大樹,以涼爽的綠蔭給他們帶來清涼。(當然下面在《回向品》中,寂天論師也有種種發願。)

  修行過程中,我們發願非常重要。大圓滿的講記中說了,每一個修法要具足叁個條件:1)但願衆生獲得快樂;2)這種快樂由我成辦,我來讓衆生獲得快樂;3)爲了實現這樣的願望,祈請叁寶加持。我們修任何一個法,不能光是字面上了解,不然的話,只是一種學術。就像以前讀書時,老師告訴我們樹的因是什麼樣、果是什麼樣、根是什麼樣、莖是什麼樣……這些知道了就可以,沒有意識到自己跟知識是分開的。而我們現在學佛是一種內在修養,器世界和…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九十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