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九十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有情世界的道理都是在內心解釋,這是佛教的不共特點。

  20世紀,科學上有叁大發明:粒子學、量子學、相對論。就微觀世界而言,這是最細微的發現了,而從佛教角度來講,最細微的東西也是由心的習氣造成,整個世界的來源就是心的習氣。但這個道理若沒有深入佛法,是不可能了解的,所以我們現在所學的,跟高等學校的知識完全不同,原因就在于要跟心結合起來。

  一個好的修行人,每次看到可憐的衆生,就會生起大悲心,而一個不好的修行人,只會給別人講理論,實際行動中,他自己沒有什麼感受,別人也不可能有什麼感受。其實,大悲心確實勝于一切,有關經典中說:“菩薩只學一法即可,何爲一法?即爲大悲心。”有了大悲心,一切修行均可成功,而大悲心的來源,就是知道衆生很可憐。最近發生了一些地震,有些人雖然學了《入行論》,但沒有起到多大作用,還不如沒有學過的人悲心大。外面有些世間人的行爲非常感人,有一個傷殘人士,他沒有下半身,坐在輪椅上用手慢慢推到捐款箱前,將全部的錢都捐了出來,見此情景,在場的人無不動容。還有一個26歲的老師,她是個大學畢業的年輕姑娘,地震中救了13個孩子,最後自己被埋在廢墟下面,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而我們有些學大乘佛法的人,不要說自己的身體和生命獻給衆生,僅僅掏一點錢的話,可能也有各種各樣的顧慮。

  我最近了解到一些情況,外面很多修行人,包括我們有些道友,可能因種種原因吧,行爲不太像一個大乘修行人,甚至還不如一只小狗。據說一只小狗救了32個人,哪裏有人的叫聲,它就跑到哪裏去,最後自己也獻身了。不過人類實在可怕,爲了防止災區出現瘟疫,爲了保全人的生命,把這些可愛的小狗全部殺掉。人類的行爲遠遠超越了標准線,太過分地踐踏其它生命,所以這個世間會出現災難的。

  我們給衆生降下慈悲的雨水,熄滅他們的一切痛苦,這種話光口頭上說還不行,必須要實際行動中做到。我自己的確非常慚愧,但還是想發心,如果政府各方面允許,想在災區辦一些學校。不過自己的身體等方面,有沒有這種能力和緣分也不好說,凡夫人有時候稍微有一種發心,馬上又被烏雲遮住了,種種違緣也會出現,所以我在法座上說得滔滔不絕,在座的道友也會說發菩提心、利益衆生,可實際行動中,有時候真的不如一只小狗,不如有些從來沒有聽過大乘佛教的人。也許是因爲前世沒有學過大乘佛法吧,現在一下子扭轉不過來,也許另有其他原因,但不管怎麼樣,我們一定要真正給衆生降下慈悲甘霖。佛經中有很多這方面的教證,《集學論》中也說:“若能舍離于五欲,專求解脫深妙法,則能以佛甘露雨,普滅世間諸渴愛。”若能離開對五欲的貪著,專心希求甚深的解脫妙法,則能以佛陀的甘露妙雨息滅世間的渴愛。

  佛法如此不可思議,我們若能依佛法遣除衆生的痛苦,哪怕只有一個衆生,我們的一生也是有意義的。佛陀的《廣傳》中,有時一個故事只牽涉一個問題,佛陀因地時爲了一件看來並不起眼的事,比如一個乞丐非常可憐,就願意舍棄頭目腦髓。既然佛陀因地時這樣積累福德資糧,我們在因地時也應該多做好事,其實做一個好事並不困難。

  這裏再叁地講了,但願我們降下慈悲雨水,熄滅衆生痛苦之火,假如今生實在無能爲力,也要發願來世擁有這種力量。我們平時念經也好、轉經也好、磕頭也好,做各種善行的時候,心裏應該默默發願,這樣的功德是無法形容的。所以一定要想到:我們現在雖然是凡夫俗子,但乃至生生世世,一定要以我的福德利益衆生,息除他們的各種痛苦。這就是菩薩的廣大發願。

  大乘佛教中自他交換、自他平等、自輕他重等發心,人類曆史從開始到現在,絕對是沒有的。我們有幸遇到這麼好的甘露妙法,有福報、有能力的話,即生中應該爲衆生降下福德雨水,熄滅他們酷熱的火焰。如果今生因緣不具足,那麼,乃至生生世世也要發這種願。

  辛二、願成利益之因:

  何時心無緣,誠敬集福德,

  于執有衆生,開示空性理?

  發願息滅衆生的暫時痛苦,並不能解決長遠問題。就像一個病人,打止痛針、吃止痛藥對病痛會有緩解作用,但無法徹底鏟除病根。同樣,我們在一個地方辦學校,把老年人從廢墟裏救出來,這只是暫時利益衆生,雖然暫時利益衆生也要做,但從究竟上看來,並不能解決生死大事,所以我們應希求無緣的智慧資糧。

  所謂無緣的智慧資糧,指能取所取等一切執著消于法界的般若空性,它是叁輪體空的無緣智慧,一旦證悟了空性,就有無緣智慧資糧。而對高僧大德、諸佛菩薩以虔誠恭敬的信心所積累的,叫做有緣的福德資糧。這兩種資糧是智慧與福德雙運,若沒有圓滿這二資,想要攝受別人、給別人傳法有點不現實。如果有了智慧也有了福德,看到天下衆生將不實的東西執爲實有,就有能力給他們講述佛法的空性道理。

  其實宣講空性道理是最好的妙藥,以後你們轉*輪時不要天天講因果不虛,暫時而言,因果不虛是很好,功德確實特別大,但究竟來講,拔除實執的唯一妙藥就是空性,沒有空性的話,很難以得到解脫。龍猛菩薩說:“諸佛辟支佛,並諸聲聞人,解脫唯依慧,決定無有余。”聲聞、緣覺、菩薩、佛陀,他們的解脫唯一依靠空性而得,除此以外,根本沒有其他的解脫因。

  既然聖者才能證悟空性,那麼證悟空性的人,就不可能有不如法行爲。《集學論》引用了一個佛經的教證,我覺得非常好,說是世間人的互相爭鬥吵架,都是沒有證悟空性所致。因爲吵架和打架肯定是爲了自己,爲了衆生而吵架的一般很少——“衆生多麼可憐啊!你爲什麼不布施!”然後對你大生嗔心,這樣的人不一定有。即使有,也可能是他跟你有關系。(衆笑)

  雖然證悟空性不容易,但你聽到空性之後,內心數數引發歡喜,也說明你與空性法門有緣。《入中論》中說,若是大乘根器者,必定對空性有極大的信心與歡喜心,一旦聞受空性深義,自然眼淚直流、汗毛直豎,出現種種外在之相。然而即便你沒有這種相,只要對空性不生邪見,聽到空性後有歡喜心,也說明你是空性的法器。

  作爲修行人,學習空性一定不能舍棄。有關經典中說:“遠離了方便的菩薩,千百萬劫中行持六度萬行,不如以懷疑心聽受空性的功德大。”《集經論》中還引用《未生怨王經》說:“造五無間罪者若聽受空性,佛說他的業不是一種罪障。”學過顯宗的人都知道,五無間罪最可怕,但若聽受了空性,那麼對他來講,這個業也不是罪障。《智慧品》已經講了這麼多堂課,可能有些道友對人無我和法無我的概念還沒弄清楚,但他有沒有功德呢?有功德。即使你造了五無間罪,光是聽到《智慧品》,你的罪業也會減輕。

  在座的很多人,沒有皈依、沒有出家之前,也許殺盜淫妄什麼惡業都造過,那現在通過什麼方式忏悔呢?就是聽受空性法門,這是非常好的方便方法。大家這次聽受了《智慧品》,以後方便的話,一定要對衆生宣講。空性法門能根除一切實執,如果不講空性法門,其他善法雖對衆生有利益,但不能解決最根本的問題。看病要治根,(中醫和西醫關于治標還是治本,經常吵架,)我們佛教也是同樣,倘若沒有治根,暫時積一個福報並不是很重要。

  各位有機會的話,還應該多學習《中論》、《入中論》、《四百論》,盡量念誦《大般若》、《廣般若》、《中般若》,倘若沒有時間,也可以念《金剛經》、《心經》。我去年講《心經》時也講過,念一遍《心經》很快的,尤其是現在的漢地,喜歡念的人非常多,快的話,1分鍾都不要。這1分鍾中,積累的資糧不可思議,但我們一天有多少個1分鍾在無意義的狀態下流逝了?有些人一發呆就是1個小時,我有時看到個別道友盯著自己的碗半天,什麼念頭都沒有,那還真不如念一遍《心經》。

  大家要對空性有信心,自己若沒有信心,怎麼可能給別人宣說呢?上師如意寶對空性的信心非常大,依靠他老人家的加持和傳授,我們學院的人對大圓滿和般若法門,雖然修行境界各不相同,但大多數人的信心極大。如果聽聞了般若空性,即使業力深重而墮入惡道,也會具備種種功德。佛經中雲:“知法自性常空寂,設百生中墮惡道,常得任持妙色相。”意思是說,了知空性法門的人,假設一百生中墮入惡道,但也會受持美妙的身相。(旁生中有些還是很可愛的,長得很“莊嚴”。以前我放牦牛時,最喜歡比較好看的牦牛,覺得這是牛群中的莊嚴,舍不得用石頭打。)我們聽過空性的人,就算來世墮入旁生,也會有美妙莊嚴的身體,最終“亦複獲是五神通,而常安住諸佛所”,獲得五種神通並常住于佛的身邊、上師的身邊。爲什麼有些人獲得人身之後,有親近善知識的機會,而有些人沒有呢?原因就在于前世是否聽受過空性。所以,我們今生有學佛的機會、聽受佛法的機會,都是前世福德所導致的。

  《集學論》有一個《華嚴經》的教證,根桑曲劄在《入行論講義》中也用過,頌雲:“無量億千劫,佛名難可聞,況複得親近,永斷諸疑惑?”無量億劫中聞到佛陀名號非常難得,更何況是親近佛陀、對佛法遣除一切懷疑了。我們現在遇到了佛法,不止是聽聞一個佛號,而是在有教法和證法的地方聞思,因此一定要抓住機遇,始終牢記遇到佛法非常難得,充分利用這個機會行持佛法。

  《智慧品》從頭到尾已經圓滿地講完了,我內心真的很高興,畢竟法越甚深的時候,魔衆會越猖狂,但這次一點障礙也沒有,傳講的過程非常圓滿。這麼多年來,我跟魔衆作戰心裏有數,不管你生病也好,他人造違緣也好,唯一不能脆弱、要精進,一脆弱了,魔衆就興高采烈,開始拼命踐踏你。但如果你心很堅強,哪怕死了也不退縮,一定要把這個法講圓滿,魔衆就會知難而退。所以20多年來,我始終沒有一個法半途而廢。

  大家這次聽受《智慧品》,也算是一種考驗吧!一方面,看你對般若空性有沒有信心,另一方面,看你有了空性見解後,對衆生是否生起大悲心。聽受者一定要有信心,這樣的空性法理,有因緣的話要傳給其他衆生。假如你實在沒有因緣,找不到合適的弟子,那在旁生面前念一遍《心經》,也算是廣轉般若*輪了。

  好,《智慧品》講授圓滿,非常感謝! 〖第九品釋終〗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九十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